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文峰中學 南學亮
新課標對高中地理教學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與其他的目標不同,主要考查學生在地理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意志、技巧和能力。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地理課程教學更多關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即便近些年來教師對地理實踐力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受制于種種原因,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質依舊不高。本文將主要考查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實踐力培養(yǎng)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在理論課程教學中無論再怎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依舊是無可取代的,學生依舊可以毫不費力地就從教師那里獲得所有的知識。但是與理論課程的教學不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考查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根據實踐目標制訂合理的實踐計劃,并且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實踐,在實踐過程還需要應對各種突發(fā)的風險和意外,對計劃做出調整。其中有的實踐連目標都要學生自己去制訂,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即便教師給予再多的幫助,學生依舊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在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將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fā)。
另外,地理實踐與理論課程不同,理論課程總是會枯燥無味,但是地理實踐往往是有趣的,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合作,既能體會到探索的樂趣,又能鍛煉合作的能力,在實踐完成之后還能獲得充實的成就感。
作為一門實踐性科學,地理的理論必定從實踐中得出,并且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修正,從而理論促進實踐、實踐促進理論,使地理學科處于不斷的發(fā)展和探索中。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僅僅接觸到了理論知識,卻沒有相關的實踐進行驗證和支撐,從而導致學生對理論的知識的掌握也處于一知半解當中。例如,在地理中會介紹各種各樣的地貌特征:高原、平原、丘陵、沙漠、戈壁、喀斯特地貌等,如果沒有經過實踐的驗證,學生對這些地貌的理解就永遠停留在理論層面。而在引入了實踐之后,學生就能在實踐中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使二者互相驗證,從而結合成為更加牢固的記憶,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形成更加長久的記憶。另外,與理論知識課堂相比,地理實踐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運用將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會越發(fā)嫻熟,最終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內容的指導和基礎,但是針對地理實踐力開展的教學活動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第一,地理實踐力作為一種新的要求,其對學生的培養(yǎng)鍛煉主要體現在意志能力和行動能力兩方面,如果教師對其內涵的理解出現偏差,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就會出現不明確的問題。第二,地理實踐應當是明確的,有時教師所給出的實踐目標卻太過籠統(tǒng),同時在實踐過程和方法上教師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規(guī)定,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一頭霧水,無法正確開展實踐。第三,教師在設計實踐目標時并未仔細地考慮,有的地理實踐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觀察,但是教師卻將其作為某一節(jié)課的實踐作業(yè),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最終的實踐效果就會不如人意。
在高中的教學中,學生需要同時兼顧多個科目,原本就緊張的時間將會受到進一步的擠壓,理論課程占據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導致學生可以進行實踐的時間非常少。而在這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學生也不能在科學的指導下正確實踐。首先在部分實踐中,內容存在一定的錯誤。其次在具體的實踐當中,學生的操作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能嚴格按照要求正確實踐。最后,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的關系和作用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學生實踐能力比較弱,所以大部分教師在開展實踐課程時都會為學生規(guī)劃好實踐的每一步,這就相當于實踐過程其實是在考查教師的能力,學生只不過充當教師的手臂進行操作罷了,其自主性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
與理論知識課程不同,實踐課程對評價更為重視。但是目前高中地理實踐課程的評價體系卻表現出一定的不完善。一方面,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依舊遵循著傳統(tǒng)的方式,即通過試卷和考試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導致學生實踐過程中的各種操作都無法納入評價體系,造成評價偏頗;另一方面,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并未納入評價體系中,評價體系僅僅涉及了最終的學習結果,卻并沒有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過程出發(fā)。
高中是學生進步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人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必定要接收大量的知識,因此時間上的緊張是必然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想要順利開展地理實踐,就需要善于利用各種時間,積極挖掘各種可能的實踐內容。
1.課堂實踐
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課堂上開展地理實踐是最方便的。在實踐過程中,為了使學生獲得盡量真實的體驗,教師需要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打造逼真的實驗情境。由于課堂實踐畢竟不是真正的地理實踐,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實踐時應該考慮學生所生活的地區(qū)以及一些在生活、學習中經常可以見到的地理特征,從這些方面進行實驗的設計。同時,教師可以將實踐內容和其他方面的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課堂整體教學設計。例如,在湘教版高一地理第一冊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開展“中國版圖內各種地貌特征的認識”實踐,讓學生在各大地理網站上查找并下載記錄各種地貌特征的圖片,通過分組討論認識中國常見的地貌特征,并通過對圖片的對比討論不同地理特征之間的差別。
2.校園實踐
相比較于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有比較大的彈性,由于高中生們平常的時間幾乎都是在校園中度過,所以他們能利用課余的零散時間一點點完善實踐的內容,而且在校園中學生的活動范圍比較大,能展開的課題比在課堂上更加豐富,學生也能依照自己的興趣自由組成小組,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實踐。在校園實踐中,教師依舊要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教學目標的規(guī)定,讓學生各方面的實踐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鍛煉。例如,對各種儀器的使用、對數字準確性的記錄、對天文及地理現象的觀察能力、制作解析圖表的能力等。通過校園實踐學生的能力將得到初步的鍛煉,為真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做準備和鋪墊。例如,在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五章第一節(jié)“人類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對校園內垃圾分類的實施情況進行實踐調查。
3.生活實踐
校外生活實踐的開展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從學生的生活現實中發(fā)現各種可以進行實踐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在進行這類調查時,學生主要對周邊的地區(qū)進行考察,例如,一些歷史遺跡、森林湖泊、小河山脈等。第二類是進行專門的實踐活動,由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計劃選取合適的實踐課題,并在仔細考察之后帶領學生在詳細的規(guī)范和嚴明的指導下開展實踐。一般來講,這類實踐對學生能力的鍛煉是最明顯的,但是同樣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所以教師應當選取假期開展實踐。例如,靠山靠水的學校就可以在假期時間開展對該地區(qū)的綜合考察,包括人類活動對自然景物的影響、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文明等。
地理實踐課程的合理設置是確保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得到鍛煉的重要前提。隨著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改革發(fā)展,高中地理實踐課程設置的完善也相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zhàn),課程的進一步完善涉及學校課程的合理配比以及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的全面優(yōu)化。因此,作為現代的高中地理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地理執(zhí)教素養(yǎng),最大化促進地理實踐課程設計的教學優(yōu)勢,積極促進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高效發(fā)展和提升。
首先,教師要協(xié)調與學校方面的溝通,提高學校對地理實踐課程的重視,在地理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為地理實踐分配相應的充分課時,還要積極完善地理實踐課程教學的教具、場地和資料條件等,為提高教師的地理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和基礎。其次,教師需要按照學校給出的標準嚴格執(zhí)行,確保地理實踐課程落到實處,同時教師還要全面了解掌握學生地理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依據課程目標和學生的特點對課程內容做出靈活調整,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課程教學計劃,確保以完善的課程設置進行有效的地理實踐教學培養(yǎng),推動地理實踐力教學培養(yǎng)的良性循環(huán)、可持續(xù)發(fā)展。最后,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時應該按照如下的步驟進行:第一,對教學總目標進行分解,將其具體化,給予學生切實可行的指導;第二,幫助學生對教學任務進行分析理解;第三,確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依照學生的興趣設計一條可行的教學路線;第四,將教學目標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操作表述,使實踐課程科學合理。
由于高中教學的性質以及高考的重要性,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結果性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并不代表結果性評價應該成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至少在地理實踐課程中,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教師通過對學生實踐過程的觀察更能看出學生的進步、存在的問題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水平。所以在高中的地理實踐課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力,教師應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使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共同發(fā)揮作用。
1.過程評價
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實踐教學周期,單純依靠結果化的最終評價難以全面準確地考查學生實踐力的真實水平,“一步考查到位”的評價也無法具有充分的說服力和科學性。因此,在高中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過程中還要注意發(fā)揮過程評價的教學效能,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的動眼、動手、動腦和動情等多方面作為參考,進行全面的觀察分析和指導優(yōu)化,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個性、創(chuàng)新的實踐能力,并使之產生獨特的地理發(fā)現觀察意識進而激發(fā)學生地理探究的濃厚興趣。例如,將地理實踐過程依據實踐內容劃分若干重要節(jié)點,在每個節(jié)點利用師生共評表對學生或者學生小組進行量化打分,然后進行全程的評價記錄保存,制訂成學生檔案留存,等期末教師進行最終結果評價的時候,再根據學生或者學生小組各節(jié)點實踐得分進行最后的綜合反饋評定。這樣學生也會對教師的評價心服口服,對自身的地理實踐表現也有了整體清晰的認識,進行自我理性的學習調整和優(yōu)化,進一步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結果評價
結果評價就比較好理解了,通常就是以測試考核的方式為主,對學生在地理實踐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展開考查和測驗,根據分數預估出學生的地理實踐水平。較為常見的就是地理教師根據實踐操作和測驗試題進行相應的測驗評定,實踐部分一般為主要部分,參考分數在60分;而測驗試題處于次要地位,參考分數在40分。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高中地理教師要結合本班學情和學校情況進行科學有效的因材施教,自行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法,以提高高中地理實踐力結果評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綜上所述,作為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一部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在高中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針對現階段培養(yǎng)學生實踐力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需要從實踐力的內涵出發(fā),正確認識實踐力,從時間、空間、學生的知識能力、課程的評價方法等多方面做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