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芝 張成軍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運動成為中國紀錄片的重要創(chuàng)作題材。大眾體育、競技體育、民族體育、體育外交、體育人物,各類體育紀錄片不僅記錄了新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還見證了中國從新生走向富強,從亞洲走向世界的奮進歷程。隨著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體育紀錄片成為講述體育故事,展示運動之美,推動國際體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政治意識、文化觀念和體育認知是中國體育紀錄片中體育觀的演變邏輯。從體育觀演變的視角來看,新中國體育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大致經(jīng)歷三個發(fā)展階段:塑造青春激情的國家形象,新時期主體覺醒和民族奮進的象征,新世紀的國際傳播與人文表達。文章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新時期和新世紀三個歷史階段,梳理體育紀錄片中體育觀的歷史演變,研究體育與國家、民族、個體生命之間的互動性結構關系。研究得出,那些黑白或彩色的紀實影像不僅是純粹的運動記錄,還包含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觀念和人生價值的演變,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體育觀的變化折射出國家、民族的發(fā)展歷程。如今,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融合發(fā)展的媒介生態(tài),體育紀錄片創(chuàng)作要呼吸時代新鮮空氣,注重個性化解讀和多樣化呈現(xiàn),平衡好國際表達、中國特色和藝術個性之間的關系,用社交化、可視化、年輕化的節(jié)目樣態(tài)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關鍵詞:體育紀錄片;體育觀;演變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4
2021年12月1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fā)布2022年紀錄片片單,“冰雪之約”板塊包含《從北京到北京》《飛越冰雪線》《零度之下》《了不起的冬天》等多部冬奧題材體育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在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的背景下講述體育故事,展示冰雪運動之美,塑造城市與國家形象,促進國際體育文化交流。
體育和電影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體育展現(xiàn)人的運動美,電影的誕生也正是為了記錄人類的動態(tài)影像。早期電影影像記錄的生動有趣的“現(xiàn)實”瑣事中,就包括賽馬、巴黎至波爾多電馬車競賽、工人套袋賽跑等競技活動和1908年倫敦奧運會等重大體育活動?!?897年9月5日,在上海《游戲報》第74號刊載的《觀美國影戲記》中,就有‘以劍術賭輸贏‘以拳術賭輸贏‘兩西人作角抵戲‘賽走自行車‘水池浴戲‘秋千弄撥等體育活動?!保?]1一百多年以來,兼具紀實品質和人文價值的紀錄片以影像的方式記錄體育運動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探索運動生命的本體價值和意義?!绑w育紀錄電影通過真實地展現(xiàn)體育事件與體育人物,反映不同國家的體育、社會與文化概況,是體育重要的傳播方式之一?!保?]2萊尼·里芬斯塔爾的《奧林匹亞》融合健美、神話與政治,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和視覺效果融入現(xiàn)實主義和夢幻元素,打破了傳統(tǒng)電影審美的邊界;巴德·格林斯潘的《杰西·歐文斯重返柏林》《光榮的十六天》《籃球夢》等展示了體育精神,閃爍著運動夢想和人道主義的光芒;顧筠的《筑夢2008》《永恒之火》記錄中國人奧運夢圓和文明交流、文化互鑒的友誼之火。
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運動成為中國紀錄片的重要創(chuàng)作題材。大眾體育、競技體育、民族體育、體育外交、體育人物,各類體育紀錄片不僅記錄了新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還見證了中國從新生走向富強,從亞洲走向世界的奮進歷程。以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新影廠”)為例,1953—1990年共攝制體育紀錄長片、短片和新聞簡報共90余部?!队肋h年青》(1954)、《中國籃球隊訪問瑞士》(1958)、《上海群眾體育》(1960)、《征服世界最高峰》(1960)、《中日乒乓球賽》(1962)、《一九七二年全國田徑運動會》(1972)、《新起點》(1979)、《飛毽》(1981)、《拼搏——中國女排奪魁記》(1982)、《零的突破》(1984)……這些體育紀錄片記錄了新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其傳遞的體育觀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反映特定時代的政治意識、文化思潮和體育認知。本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新時期和新世紀三個歷史階段,梳理體育紀錄片中體育觀的歷史演變,研究體育與國家、民族、個體生命之間的互動性結構關系。
1 塑造青春激情的國家形象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曲折探索時期。1949年,國家和民族進入全新的發(fā)展階段。1952年毛澤東主席“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和20世紀70年代初“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是體育運動的發(fā)展方向和遵循主旨,體育運動展現(xiàn)了新生人民政權青春激情、欣欣向榮的時代風貌。對內,體育紀錄片以展現(xiàn)新中國的青春激情、民主精神為目的;對外,體育運動是加強交往,增進與世界人民的友誼的重要方式。
1.1 大眾體育與民主精神
體育影像從健身強軍轉向表現(xiàn)集體凝聚力,展現(xiàn)新中國民主精神和青春生命力。新中國電影事業(yè)始于延安電影團,早期紀錄片的主題是“解放”和“戰(zhàn)爭”,體育運動影像較少。延安電影團拍攝的影像中有延河游泳、清涼山跳水、打籃球、單杠等體育運動。在戰(zhàn)爭影像中,也有少部分體育活動,如投擲手榴彈、射擊、跑步(行軍)、刺殺,這些運動大多與軍事訓練相結合,軍體合一,強身健體是為了獲得戰(zhàn)爭勝利。新中國成立,在政府的倡導和體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人民體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fā)社論《推廣體操運動,發(fā)展人民體育事業(yè)!》,“各項體育運動,已經(jīng)從學校逐步開展到部隊、工廠和農(nóng)村中去,從知識青年中逐步開展到勞動群眾中去。”[2]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廣播體操成為運動普及化、經(jīng)?;闹匾襟E。1955年,新影廠姜云川、陳光忠聯(lián)合執(zhí)導的《永遠年青》就是以大眾體育為題材,影片開頭青年人快速匯聚成有序隊列,集體廣播操動作標準、整齊劃一。影片中,農(nóng)民打排球、女工跳舞、男女混合拔河、將軍游泳、打網(wǎng)球等是新生活和民主精神的外化。《永遠年青》基調明朗,情緒健康樂觀,注重用生活的本身形象感染人?!霸噲D越出一般的體育概念,著眼于美的追求,反映古老的祖國煥發(fā)青春的美?!保?]在這一階段,部隊的《八一運動大會》(1952)、鐵路青年的《全國鐵路青年體育聯(lián)歡大會》(1954)、工人的《全國第一屆工人體育運動大會》(1955)、公安消防的《全國公安消防體育運動會》(1960)等行業(yè)體育運動會占比較高,紀實影像中突出的不是競技運動,而是體育運動的群眾性、大眾化和民族性,表現(xiàn)新的人民高度統(tǒng)一、積極向上的時代風貌。
1.2 友好交流與形象塑造
積極開展對外體育交流活動,展現(xiàn)體育健兒的競技水平、友好態(tài)度和高尚風格,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這是特定時代賦予體育運動的使命。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西方國家的封鎖。為了爭取形成有利于國家建設的國際環(huán)境,利用體育運動的弱意識形態(tài)、跨文化屬性,主動把握對外友好交流的機遇。新影廠在1954—1973年先后攝制完成了《友誼的比賽》(1954)、《中匈足球賽》(1958)、《中蘇排球賽》(1962)、《中國乒乓球隊訪問日本》(1963)、《北京國際乒乓球邀請賽》(1964)、《亞非乒壇傳友誼》(1972)等23部體育對外交流紀錄片。友誼賽、邀請賽、友好訪問等是這一階段中國體育對外交流的主要方式,體育運動是友誼的橋梁,運動員是友好的使者。1971年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乒乓球錦標賽,新影廠制作完成了《乒壇盛開友誼花——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和《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日本》兩部紀錄長片。影片展示比賽過程和技戰(zhàn)術的時長較短,而是大篇幅展示了參觀、訪問、歡飲會等活動,中國運動員和外國朋友暢談友情,體現(xiàn)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時代體育觀。
2 新時期的主體覺醒和民族奮進
1976年,人民體育事業(yè)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四個現(xiàn)代化”“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中華崛起”成為那個時代最鮮明的口號。生命主體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青春激情中覺醒,體育紀錄片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競技奪標、金牌突破、奮力拼搏,力與美的展示成為新時期民族振興、國家奮進的象征。正如新影廠導演陳光忠所言,“我通過體育之窗,瞭望社會、人生和時代。我的視點不是局限在體育場上看運動,而是把亞運會置于民族精神和時代背景中去剖析和
透視”[4]。
2.1 競爭中的力與美
新時期的中國體育紀錄片在主題定位上從政治一體化的表達轉向關注個體人物,展現(xiàn)體育運動的力與美?!皶r代的潮流推動著生活的變化,觀眾自然而然地有著新的審美要求(內容、形式、節(jié)奏……),希冀體育片要有新的表現(xiàn)角度、新的思想形象、新的意境和具有震撼力的新的立意。”[5]
體育紀錄片回到生活的真實,尊重藝術規(guī)律和體育本質,在力與美的立意取向中探求生命的詩意與哲學。記錄1978年上海國際體操邀請賽的《美的旋律》不再突出政治、強調友誼,大膽舍棄開幕式、閉幕式、頒獎、領導講話等千篇一律的畫面,“我們決定影片不講‘賽的全過程,認識表現(xiàn)人的競技狀態(tài),人的精神面貌”[6]26。鏡頭主要聚焦運動員和觀眾,畫面重點為體操運動員的健美形象、精湛技藝,“都使我的心緒隨著他們的優(yōu)美的動作而翻騰起伏,猶如一首悅耳的樂曲,在我心底產(chǎn)生了一種旋律感,這是青春的旋律,力量的旋律,美的旋律”[6]27。表現(xiàn)廣東江門市業(yè)余體校培養(yǎng)體操運動員的《體操新星》(1980)開頭和結尾,晨光中少兒運動員剪影造型,肢體舒展,音樂抒情,解說語調真摯平和。還有運動員在高低杠上翻轉騰挪,矯健舒展的身影。這類紀錄片運用藝術夸張,利用拍攝角度、運動速度的變化,使用升格、定幀、分屏等特技手段,充分展現(xiàn)運動美的造型與韻律?!睹褡弩w育之花》《冰上新花》《飛毽》都是把健與美、表演與競賽結合,突出民族特色,展現(xiàn)新時期人民體育的矯健優(yōu)美、熱情豪放。當時看過中國體育紀錄片的法國奧委會群體部部長貝魯松激動地說:“你們的影片太好了,使我更深深地理解體育就是歡樂,體育就是美,體育就是盛大節(jié)日?!保?]524
2.2 突破與奪標的民族生命途程
記錄中國體育事業(yè)的奮進新征程,拼搏與奪標振奮愛國精神。1979年,中國獲得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1982年第九屆亞洲運動會,中國金牌總數(shù)首次位居亞洲第一;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實現(xiàn)奧運金牌“零的突破”;中國女排1981—1986年五次蟬聯(lián)世界冠軍……中華體育健兒在國際賽事上不斷取得佳績,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為國爭光的體育精神彰顯了復蘇、崛起的中國最鮮明的時代風貌。
“由于西式體育傳入時正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的危亡時刻,被失敗和屈辱的陰影籠罩的中華民族渴望在對外的交互中獲得任何一種形式的勝利?!保?]陳光忠導演的《新起點》(1979)、《奪標》(1983)、《零的突破》(1984),記錄對象分別是第四屆全國運動會、第九屆亞洲運動會和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記錄了中國體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力的三部曲”奪標勇氣和突破精神?!读愕耐黄啤窂?932年劉長春代表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開始,講述舊中國三次奧運會“鴨蛋錦標”的痛史,展現(xiàn)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健兒自強不息,不斷實現(xiàn)“零的突破”。影片新舊社會對比,情感、政論和哲理結合,將民族體育史與時代潮流結合,讓人物命運與國運相碰撞。“中國運動員這一職業(yè)從誕生那天起,就肩負著同胞們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深切的期望。于是,現(xiàn)代競技運動在這樣極其強烈的民族色彩的背景下,一開始就譜寫著充滿民族氣節(jié)令人蕩氣回腸的‘正氣歌?!保?]如果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乒乓球運動鼓舞民心,那么20世紀80年代的女排無疑是新時期振奮民族精神的強心劑?!侗本﹪H排球邀請賽》(1978)、《第二次交鋒——中國女排對日本女排》(1980)、《網(wǎng)上群星》(1980)、《拼搏——中國女排奪冠記》(1982)、《離隊之后》(1985)、《世界女排明星賽》(1986)、《新的搏擊——記中國女排四奪冠》(1986)等一系列紀錄片不僅留存中國女排五次奪取世界冠軍的歷程,而且將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升華為時代的主旋律,激發(fā)中國人民自豪、自信、自強,為奮進新征程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新影廠攝影師沈杰回憶在日本拍攝女排奪冠的經(jīng)歷時,“我的鏡頭對準五星紅旗緩緩推上,手不停地在顫抖,激動的熱淚模糊了雙眼,畫面也看不清了。我憋著氣,咬著牙,充滿激情地拍完了這個鏡頭。身在異國親眼看到中國女排為祖國的榮譽而拼搏的動人情景,作為中國人,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7]526。
3 新世紀的國際傳播與人文表達
體育的價值取向從“泛政治化”轉向體育本體,體育紀錄片跨越地域、文化和種族,成為國際傳播的有效媒介形態(tài)。21世紀以來,面對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構建對外話語傳播體系的全新語境,體育紀錄片摒棄“金牌至上”的價值立場和“民族崛起”的宏大歷史敘述,以大型體育賽事為契機,以國際化視角和人文化情懷推動體育文化的全球傳播。
3.1 大型體育賽事塑造國家形象
利用大型體育賽事關注度高、體育迷多、傳播面廣、受眾無國界等特點,爭取有利的話語空間和關注度,向世界傳遞開放、自信、友好、發(fā)展的中國形象。2000年,中國在悉尼奧運會上奪得28枚金牌,躋身奧運三強;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中國成為世界體育文化匯聚的焦點;2010年成功舉辦廣州亞運會……作為主辦方,中國借助體育賽事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具有獨特優(yōu)勢。新影廠導演顧筠在2001—2011年,先后完成《筑夢2008》《永恒之火》《緣聚羊城》三部體育紀錄片,記錄了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的盛況,并先后在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jié)捧杯,彰顯了中國體育紀錄片的國際影響力和創(chuàng)新力?!吨?008》以國家體育館“鳥巢”興建為線索,講述分別屬于運動員、普通市民和武警戰(zhàn)士的奧運故事。影片歷時7年記錄北京奧運會的籌備過程,將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文化價值理念相融合,折射出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奧林匹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在《體育頌》中,用“美麗、正義、勇氣、榮譽、樂趣、沃土、進步、和平”八個詞來描述體育。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永恒之火》用一組運動員群像詮釋了什么是體育,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世界飛人尤塞恩·博爾特、英國小輪車運動員凱爾·貝內特、德國皮筏艇運動員托馬斯·維倫策克等,他們或創(chuàng)造奇跡,或帶傷比賽,或賽場失意,但他們同樣堅持競技運動,坦蕩面對輸贏。體育,讓他們的人生有了全新的高度?!毒壘垩虺恰穭t將嶺南文化與亞運文化交融,突出來自亞洲不同地區(qū)運動員的人文、政治、經(jīng)濟背景。還有《倫敦猜想》《亞運中國》……這些影片都以國際化的視角,宣傳體育運動蘊含的人類價值。在表達話語上,也注重快節(jié)奏、多線交叉敘事、故事化講述,甚至邀請好萊塢專業(yè)人員參與音樂制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際傳播效能與影響力。
3.2 體育人物的代言和傳播
強調體育精神的生命價值和意義,讓人物成為體育文化、國家形象的代言人和傳播者。體育運動受到全人類的喜愛,人是運動的主體,明星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人格魅力、體育精神、媒介形象等共同構成的體育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紐約時報廣場播出,郎平、姚明、鄧亞萍、丁俊暉等運動員成為受邀采訪嘉賓,展現(xiàn)良好的中國體育形象?!拔乙恢闭J為無論什么事情人都是第一位的,電影更是如此,所以我的電影從來不是為體育迷拍攝的,而是為所有人拍攝的,只是更關注那些充滿人文精神的精彩故事,表現(xiàn)人的勇氣和膽識?!保?0]中國體育紀錄片開始更多地關注生命個體,探討體育對生命途程的價值與意義?!豆谲姷男氯松分?,葉喬波、聶衛(wèi)平、陶虹這些昔日萬眾矚目的體育明星退出體壇后,克服現(xiàn)實挑戰(zhàn),再創(chuàng)生命輝煌;《疆上少女》中3名新疆伊犁維吾爾族少女備戰(zhàn)校園足球聯(lián)賽,詮釋希望、力量和愛的主題;《冰上時刻》中親子成長、真實熱血的男孩;還有《娜就是我》《馬俊仁》《郎平歸來》《李永波》《紅跑道》《冰雪之巔》《棒!少年》《拉姆的5000公里》……這些紀錄片當中既有萬眾矚目的體育巨星、金牌教練,也有運動新手、草根少年,他們的體育人生同樣摻雜著痛苦和希望、挫敗和堅強,都為實現(xiàn)體育夢想而不懈努力。除了展示拼搏精神和體育人生,體育人物紀錄片逐漸側重于關注社會現(xiàn)實?!栋簦∩倌辍逢P切留守兒童教育、原生家庭關系,《冰上時刻》引導人思考家庭教育和成長背后的“難題”,勵志、家庭、教育、成長、夢想等社會議題成為體育人物紀錄片的新元素。
4 結語
新中國體育紀錄片歷經(jīng)70余年,那些黑白或彩色的紀實影像不僅是純粹的運動記錄,還包含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觀念和人生價值的演變,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體育觀的變化折射出中國社會的進步。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融合發(fā)展的媒介生態(tài),體育紀錄片創(chuàng)作要呼吸時代新鮮空氣,注重個性化解讀和多樣化呈現(xiàn),平衡好國際表達、中國特色和藝術個性之間的關系,用社交化、可視化、年輕化的節(jié)目樣態(tài)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參考文獻:
[1] 李金寶.體育影像傳播:百年中國體育電影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1-2.
[2] 推廣體操運動,發(fā)展人民體育事業(yè)?。跰]//人民日報社論全集.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779.
[3] 郝玉生,關明國.我們的足跡續(xù)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53—1998)[M].北京: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98:680.
[4] 陳光忠.要有新的視角:紀錄片《奪標》創(chuàng)作有感[J].電影藝術,1983(9):49-51.
[5] 陳光忠.學談新聞紀錄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314.
[6] 陳光忠.從框框里跳出來:紀錄片《美的旋律》創(chuàng)作談[J].電影藝術,1979(3):26-27.
[7] 馬駟驥.新聞電影:我們曾經(jīng)的年代[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2:524,526.
[8] 倪沫.中國體育電影史:1905—2016[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8:13.
[9] 趙瑜.中國體育三部曲[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3.
[10] 格林斯潘.中國頂級導演VS奧運官方制片:陳凱歌對話格林斯潘[EB/OL].中國新聞網(wǎng),https://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6-29/26/592504.shtml,2005-06-29.
作者簡介:李牧芝(1997—),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
張成軍(1974—),男,江蘇宿遷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