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靜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第一學段至第三學段的閱讀與鑒賞所涉及的文體類型主要是文學閱讀。依據(jù)課程標準對文學閱讀的評價要求和文學作品解讀本身的要求,文學閱讀教學可以從“把握內(nèi)容、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會含義”“揭秘形式、學習表達”三個層面來培養(yǎng)小學生文學閱讀與鑒賞能力,從而更好地與第四學段銜接,最終指向?qū)W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文學閱讀 閱讀與鑒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66-03
縱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文簡稱課程標準)中閱讀與鑒賞的學段目標,閱讀的文體主要是童話、寓言、故事、小說、敘事散文等敘事性作品,還有兒歌、兒童詩、古詩、寫景狀物散文。第一學段有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兒童詩和古詩;第二學段有敘事性作品、優(yōu)秀詩文;第三學段有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如果把不同文體按照實用性閱讀、文學閱讀、思辨性閱讀來分類,可以看出小學階段(第一學段至第三學段)的閱讀,主要以文學閱讀為主。教師應指導小學生進行文學閱讀,從而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能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課程標準強調(diào)評價應圍繞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性表現(xiàn)進行,進一步分不同學段提出了評價的不同側重點,但總的來講仍然離不開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這三個方面。
從文學作品本身來看,歌德說過,藝術作品的內(nèi)容人人都看得見,其含義則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卻對大多數(shù)人是秘密。[1]這揭示了文本解讀的本質(zhì)。其中,內(nèi)容是淺層的內(nèi)容,相當于文學作品的素材或者各種感性呈現(xiàn)的畫面,一類一望而知的文字;含義是深層的內(nèi)容,即素材中見到的意義,如所傳遞的情感、蘊含的美、趣味、道理等;形式則是語言的表現(xiàn)手法,包括章法、句法、詞法、修辭手法等。由此可見,文學閱讀的重點就是要解讀作品的含義和形式。語文教學要做的就是帶領學生去挖掘文學作品深層的含義,去探索文學作品形式上的奧秘。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文學作品閱讀本身的規(guī)律,可以從“把握內(nèi)容、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會含義”“揭秘形式、學習表達”三個層面來培養(yǎng)小學生文學閱讀與鑒賞。
老舍的《貓》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與他的另一篇寫動物的作品《母雞》,以及豐子愷的《白鵝》組成一個單元。這個單元課文中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構建了生動的動物形象,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世界,表達了作者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本文以《貓》這篇課文為例,對小學語文文學閱讀教學進行探究。
一、把握內(nèi)容、感受形象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對文學作品的精讀應該以理解文字,初步把握基本內(nèi)容為基點。在閱讀《貓》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通常先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通過略讀對課文基本內(nèi)容進行整體把握,明確課文主要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寫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第二層是寫滿月小貓們的淘氣可愛。以《貓》這篇課文第一部分為例,也就是寫貓的性格古怪。在閱讀時學生對什么是“古怪”可能不甚理解,“古怪”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說貓的性格“古怪”?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這一部分的基本內(nèi)容,引導學生圈畫出寫貓的性格的詞語(老實、貪玩、盡職),它要是高興溫柔可親,要是不高興一聲不出;它什么都怕可是它又那么勇猛。從中發(fā)現(xiàn)貓的性格充滿了矛盾,正是這一組組的矛盾,體現(xiàn)了它的古怪。這時學生對于貓的“古怪”的性格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讀起來文意暢通,這就是對文段的基本內(nèi)容有所把握。但對貓的具體形象感受還不細致,對這只古怪的貓印象還并不深刻,還難以感受到這古怪的貓的趣味。因此,還應該指導學生具體去感受貓的“古怪”,讓貓的“古怪”形象能“活”起來,真正認識這只“古怪”的貓。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細讀文字,觸摸語言的肌理。找出作者寫了哪些典型具體的事例來體現(xiàn)貓的古怪性格特點:“它會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這是它的“乖”;“它決定要出去玩玩,就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喚,也不肯回來”,這是它的“貪玩”;聽到老鼠的一點兒響動,“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這是它的“盡職”;它高興的時候會“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或是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或者“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它不高興的時候“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只有仔細地去閱讀這些具體的事例,并且在頭腦里展開畫面,才能切實感受到這只老實的貓、貪玩的貓、盡職的貓、什么都怕又那么勇猛的貓的可愛有趣,才能對貓的“古怪”感同身受,也才能被這些文字所吸引,進一步沉浸到文字里。貓的形象已經(jīng)深入學生的腦海里,這也就完成了感受形象的目標,通過閱讀,學生逐漸體會貓的趣味,品味文學作品的趣味。
二、品味語言、體會含義
如果學生的閱讀僅僅停留在對貓的古怪的感受上,就未真正走進文學作品。對于作者為何要寫這樣一只古怪的貓,文學形象題材背后的意義是什么等問題,還得進一步挖掘。教師可通過教材的單元提示和課后習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
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語文學習要素是: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學出特點。課后習題要求: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貓的可愛講了哪幾層意思;舉例說說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歡貓,再把你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出來。通過與教材編者對話,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作者寫了貓的古怪,同時也傳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這種情感可以看作是文學作品深層的內(nèi)容,即含義。為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教師可根據(jù)教材上的閱讀提示“從小梅花我體會到……”,抓住“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個句子中的關鍵詞“小梅花”這個暗喻來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小貓的黑爪印踩在稿紙上,是讓人惱火的,讓人想生氣的,可在作者的眼里卻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小梅花”,看著這可愛的“小梅花”是開心的、愉悅的、無限憐愛的,從這個暗喻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這樣的寫法讓讀者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
除此之外,通過課后習題的設計“舉例說說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歡貓,再把你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出來”中的“從哪些地方看出”,可以知道文章流露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的表達不止一處,而應該有多處。教師可鼓勵學生自己體會、品讀、交流分享,繼續(xù)從品味語言著手,去體會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在作者筆下,那些貌似平常的語氣詞,韻味十足,耐人尋味。例如“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候很乖”中的“吧”字,把作者對貓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語氣情態(tài)惟妙惟肖地傳達出來,又與“古怪”之說相吻合。又如“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中連用了三個語氣詞,體現(xiàn)作者對貓的關切憐愛之情。擔心、翹望、心疼、著急,種種情態(tài)盡在其中。作者就是用這樣一種平實的語言、親切交談的口吻向讀者訴說他眼中的貓,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聽他津津有味地介紹貓的脾氣稟性,品評種種惹人喜愛的舉止情態(tài),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作者情緒的感染,從而產(chǎn)生共鳴。
作者還成功地運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貓的一舉一動在作者筆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使讀者在閱讀后倍感風趣幽默。例如文中寫貓“成天睡大覺”,說它“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斑^問”一詞精當微妙,仿佛貓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員,它本就應該參與家庭事務的,而此時卻置責任于不顧,只管自己舒適安逸了。這樣的描寫讓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作者的愛貓之心、贊賞之情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還有“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非怎樣不可!”,這樣的語氣不僅寫出了貓倔強的個性,而且讓讀者感受到作者既欣賞貓又心疼貓又拿貓沒辦法的心情。又如寫貓“它要是高興……這可都憑它的高興。它若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鮮明的對比,一串“這可都……若是……啊……無論……也”轉折連詞,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味。如果用朗讀來表達,應該是神采飛揚,語氣里明貶實褒,充滿了對“這古怪的貓”“獨特的貓”的一種“寵”和“贊”。
通過進一步對語言的細細咀嚼和品味,學生越讀越覺得有趣,越能觸摸到作者的內(nèi)心,越能明白課文內(nèi)容背后的意義:作者原來要給讀者展現(xiàn)的就是這樣一種人與動物相親相愛的美好。
對于文學作品的精讀教學,首先要理解表層的內(nèi)容,如貓的性格古怪。其次通過對典型具體的事例的把握,深入地感受貓的古怪形象。最后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細細咀嚼,體會到字里行間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以及所展現(xiàn)的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指導小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從把握表層的內(nèi)容到感受具體生動的形象,再到挖掘深層的含義,層層深入,力求讀懂文字寫了什么。
三、揭秘形式、學習表達
披文入情,即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感受到貓的古怪形象,體會到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緣意學文,即語文的學習,最終要落實到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學生雖然知道了作者非常喜愛貓,但是對于作者是如何傳達這種情感并感染、打動讀者的這一問題,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歸納作者語言形式的奧秘。作者并不是直接抒發(fā)情感的,而是把對貓的喜愛之情蘊藏在字里行間。通過品味語言,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很突出的特點:一是作者善用語氣詞;二是善用擬人化的措辭。正是這些語氣詞及擬人化的口吻措辭的使用,形成了文章明貶實褒的效果。正是這種明貶實褒的語言表達手法,使得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自然而然地洋溢在字里行間,作者與貓之間相親相愛的美好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來。
雖然學生難以模仿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但是有些造句構段的方式規(guī)律學生是可以學習的。例如課后習題小練筆設計“讀一讀,體會這段話的表達特點,再照樣子寫一寫”,應引導學生去關注寫法,讓學生學習表達。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這一段語言形式上的奧秘,通過對比閱讀學生就能夠發(fā)現(xiàn)這個表達的規(guī)律(“說……吧……的確……可是”)。這個句式非常清晰又簡練地寫出了貓性格的矛盾。其次,教師可設計一個小練筆:“在我們身邊也有人或小動物身上存在矛盾,請你用上這樣的句式寫出人或動物矛盾的性格特點?!币龑W生從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表達上的奧秘到模仿表達,將讀寫結合。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表達上的特點,又培養(yǎng)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還喚醒了探索發(fā)現(xiàn)的精神。
文學作品的閱讀與鑒賞,總的來說有兩個維度:一是表達了什么。淺層來講就是要把握內(nèi)容大意,感受形象;深層來講就是要挖掘含義,包括體會情感、情志、意趣,領悟事理。二是要去探究作者是如何表達的,也就是要揭秘語言形式。包括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的,獨特的寫作手法有什么,語言上有什么特點,章法結構是怎樣的。
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披文入情,緣意學文,指引學生在文學作品里由外而內(nèi)、由內(nèi)而外,使學生既獲得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獲得文化自信,又習得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提升語言審美的能力,最終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四講[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