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然研究

      2023-09-07 03:56:49李姿蓉
      廣西教育·C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職院校德育

      【摘要】本文簡述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價值,分析當前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及問題根源,提出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從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結合民族歷史與文化開展好課堂教學、在校園內營造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循序漸進開展好價值引領工作等方面探索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8-0036-05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只有解決好民族問題,使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才能更好地應對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必須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積極探索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維護祖國長期繁榮穩(wěn)定夯實基礎。

      一、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價值簡述

      (一)有利于引導高職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青年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與接班人,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是否自信,決定著其能否肩負起推動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責任。高職學生是青年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多變、敏感、主觀性強、求知欲強等心理特質,也因缺乏社會閱歷,容易被居心不良之人影響、利用,導致形成錯誤的思想認知和道德價值觀,甚至做出有損國家與人民利益的行為。當前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仍面臨著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增長速度與增長質量存在矛盾、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等挑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正確看待祖國在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與問題,進而增強“四個自信”。

      (二)有利于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發(fā)展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同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與眾不同的文化。部分高職學生由于文化底蘊不深與社會閱歷不足,容易受錯誤民族觀的誤導而片面對自身所屬的民族產生錯誤的優(yōu)越感,導致內心排斥其他民族,甚至做出傷害民族感情的事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民族團結意識,主動以“小我”融入“大我”,避免陷入狹隘民族主義漩渦。

      (三)有利于增強高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當前,我國地域與民族之間的不平衡發(fā)展已經得到極大改善,但由于歷史、地域、文化等條件不同,各民族之間發(fā)展水平的參差不齊依然客觀存在。在網絡時代,情感豐富卻又意志不堅的高職學生容易受網絡上夸大民族發(fā)展差距的信息誤導,從而產生不平衡的心理。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發(fā)展不平衡的客觀性與必然性,使其學會用發(fā)展、辯證的眼光看待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增強文化認同感,進而促進民族團結。

      (四)有利于高職院校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高職學生正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把好其思想關,將其培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出指導性意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思政教育內容之一,將其融入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中,可以有效增強課堂的引領力與穿透力,有效引領高職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及民族團結,同時能夠引導高職學生辯證把握“共同性”與“民族性”之間的關系,這對解決好我國的教育問題至關重要。

      二、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及根源淺析

      (一)現(xiàn)實問題

      當前學術界對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十分重視,學者們一致認為應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有學者提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要遵循系統(tǒng)化、精細化和協(xié)同性原則;商愛玲(2018)主張發(fā)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同時提升校園文化及社會實踐活動感染力。雖說思政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渠道作用比較突出,但在實際工作中,思政課卻難“一枝獨秀”,導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面臨內容不聚焦、過程形式化與碎片化、成效低下等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部分學生不知道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部分教師因民族工作的特殊敏感性而對此避而不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顯性教育及專題教育缺失、因第一課堂以理論講授為主導致學生無法在課堂中通過體驗實現(xiàn)價值認同、教育宣傳與氛圍營造不夠等。正如李芳(2020)提出,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已成為廣泛共識,但在具體實踐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尚未被完整納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系中,仍存在著教育渠道需進一步拓展、教育對象需繼續(xù)擴大、教育內容需更加系統(tǒng)、教師教育能力亟待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調動等實踐層面的不足。

      (二)根源淺析

      索艷(2019)認為認知、宣傳與主題活動的不足是限制高校培育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因素;樸芙萱(2018)認為各民族學生交流工作不足、高校培育機制不成熟、思政理論課作用未充分發(fā)揮是限制民族高校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的原因。可見,學者們普遍認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法缺乏針對性,且教育主體沒有形成合力。筆者認為,導致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缺乏體制機制的保障。首先,體制機制的缺失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頂層設計不完善。當前,隨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深入人心,高校對“三全育人”“課程思政”建設等日漸重視。許多高職院校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制訂相關制度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開展。但是,較少高職院校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專項工作加以推進,缺乏完善的頂層設計,導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工作出現(xiàn)主線不清、內容零散、形式單一等問題。其次,體制機制的缺失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缺乏合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納入“三全育人”工作任務,通過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對學生進行道德浸潤與思想引領,讓學生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巧妙融合下產生思想共鳴與情感認同。然而,體制機制的缺失意味著教師開展培育工作的力度、效果均與其評優(yōu)評先、職稱晉升無關,致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變成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的隨意性問題。思政課教師只需要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即可;其他公共課及專業(yè)課教師更多是從本課程、本專業(yè)出發(fā)開展課程思政,對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不夠重視;行政教輔人員在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上沒有明確的章程,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較隨意,不一定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此可見,體制機制的缺失會導致育人主體缺乏聯(lián)動,降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成效。最后,體制機制的缺失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成效難以評估。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雖然開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但因缺乏培育工作評價制度,難以準確評估培育工作成效,最終使培育工作流于形式。此外,評價機制的缺失降低了大家對培育成效的關注,從而未能及時調整培育策略,降低了培育效果。

      三、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團結凝聚大學生、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職責。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現(xiàn)實問題及根源,從多方面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一)建立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長效機制

      高職院校要堅持學校黨委領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文件精神,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學校要強化黨建引領,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工作小組,通過建章立制將該任務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以及“三全育人”工作緊密聯(lián)系,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頂層設計。其次,學校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常態(tài)化機制,通過專題學習、三會一課、黨日活動等政治理論學習形式,增強教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與責任感,確保全體教師充分認識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再次,學校要組織思政課教師、科研骨干開展專項理論研究,針對學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進行研究與預判,同時組織教務處、教學督導組做好教材審核、課堂巡視等工作,規(guī)范教師言行,確保教師在課堂上做好價值引領工作。此外,學校要將此項工作納入教師師德師風考核、業(yè)績考核及職稱評價體系,將教師能否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作為其評優(yōu)評先、職稱晉升的重要考核依據(jù),著力壓實工作責任,增強教師工作合力,提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實效。最后,學校要充分發(fā)揮“政行校企”聯(lián)動機制,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實訓基地,在實訓教學中引進虛擬仿真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為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教育等類型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帶領學生參觀革命教育基地,使他們有更多機會近距離了解歷史細節(jié),體驗中華民族櫛風沐雨的奮斗歷程;帶領學生走進民族企業(yè),引導他們從民族企業(yè)家身上汲取前進與奮斗力量。

      (二)結合民族歷史與文化開展好課堂教學

      1.做好教學內容的設計

      高職院校在教學內容的供給上,要以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個認同”為基點,強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首先,學校要在堅持黨委領導的前提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政課體系,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主陣地作用。如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講授“理想信念”“中國精神”“價值觀”等內容時,教師要著重結合民族歷史與民族文化開展教學。其次,學校要指導好專業(yè)課、公共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內容設計。由教務科研處牽頭組織各二級學院、公共基礎部結合學校所在地域、專業(yè)特色,進行教學內容的總體設計,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公共基礎部選派教師與二級學院結對共建,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民族學生的特點,共同開發(fā)本專業(yè)相關的民族歷史與文化教育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資源,確保學生在不同課堂上接收的知識、理念在方向性上是正確的,既體現(xiàn)“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又兼顧“親和性”與“針對性”。

      2.推動課程思政改革

      高職院校要以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為契機,通過集體備課、教師培訓等形式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鼓勵教師結合課程挖掘育人元素,著重結合民族文化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如在公共英語課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民族的語言習慣與風俗文化進行情景化教學;在公共體育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民族體育運動的教學;在建筑類專業(yè)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介紹不同民族的建筑特色;在服裝類專業(yè)課中,教師可以透過不同民族的服飾介紹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在歷史學與社會學相關專業(yè)課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字、語言、民俗文化等內容。依托不同課程從不同角度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可以在潛移默化間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奠定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

      3.結合優(yōu)勢開設民族文化類公共選修課

      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發(fā)揮師資、地域等優(yōu)勢,開設中國民族史、民族理論與政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民族文化類公共選修課,為學生系統(tǒng)性了解中華民族史、我國當前民族政策、民族風俗提供平臺,也為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4.豐富第二課堂教學活動

      高職院校要多措并舉結合民族歷史與文化開展好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一是依托共青團將民族文化活動融入第二課堂,帶領青年學生在第二課堂生動、多彩的文化活動中體會民族之美。二是豐富第二課堂的活動形式,如通過民族歌舞、民族工藝品制作、民族文化沙龍、民族知識競賽、民族主題畫展、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訪學調研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領略民族之美。三是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空間與環(huán)境,如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qū)、校園民族文化展廳等,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處處品味民族之美。

      (三)在校園內營造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

      高職院校要充分發(fā)揮教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教輔人員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在校園內全方位營造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讓各民族學生學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與相互欣賞。在學校層面,首先,宣傳、團委、學工等部門要將促進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作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通過線上、線下平臺講好民族故事、弘揚民族文化,通過開展活動、打造民族文化宣傳專欄等方式營造民族團結氛圍,引領師生共同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其次,學工、后勤等部門要做好學生民族信息的收集與統(tǒng)計,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給予關愛與關注,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日常飲食等提供便利,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慶祝民族節(jié)日等需求提供幫助與支持。在二級學院層面,教職工可以結合專業(yè)特色進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輔導員、班主任可以在班級營造尊重不同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氛圍,做好班級學生的日常管理與輿論引導工作,避免學生說出傷害民族團結的話、做出傷害民族團結的行為。

      (四)循序漸進開展好價值引領工作

      1.通過增強“認知”消除固有偏見

      高職學生如果不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未能深入認識不同地區(qū)與民族之間發(fā)展水平不均衡的客觀現(xiàn)實,就容易產生民族歧視、偏見或不滿情緒,簡單武斷地認為一些民族習俗是無知愚昧的象征,或者單一片面地認為發(fā)展水平的差距是主觀意志造成的,而忽略了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例如,廣西壯族學生說普通話容易出現(xiàn)“夾壯”,他們到外地高校讀書,容易因為口音問題被同學嘲笑,進而產生自卑心理;云貴高原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區(qū),受地理位置偏遠等因素影響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該地區(qū)外出讀書的大學生有可能對家鄉(xiāng)經濟相對落后的現(xiàn)狀不理解,進而產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對其他民族產生偏見或仇視心理。心理學認為,增加彼此接觸可以有效消除偏見。因此,高職院校要著重做好學生的“糾偏”工作,主動通過課堂教學、課外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學會多角度、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與社會現(xiàn)象,并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班級管理等方式促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增進學生對彼此的了解,進而使學生消除不當認知,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個認同”。

      例如,廣西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價值觀“糾偏”工作過程中,主要采取了幾個措施:在分配新生宿舍時,有意識地將不同民族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個宿舍,為學生增進對彼此的了解提供機會與平臺;組織開展推廣普通話等活動,為學生提高普通話水平提供平臺;舉辦“民族美 團結情”美育工程活動,組織學校不同民族的師生齊聚一堂,使他們在分享各民族的風俗、文化及美食的活動中消除民族偏見,學會相互尊重與相互欣賞;組織開展“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山區(qū)、偏遠民族地區(qū),使其在與當?shù)卮迕衩鎸γ娼徽勚畜w會鄉(xiāng)村振興的偉大成就,增強感恩之心。

      2.通過“共情”增強彼此認同

      高職院校要積極通過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共情能力。例如,在思政課中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追尋中華民族團結抵御外敵、不同民族共同對抗自然災害與公共危機的集體回憶;通過走訪基層、參觀交流等形式讓學生親眼看、親耳聽山區(qū)老百姓的脫貧故事,讓學生通過對比自己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在感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廣西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積極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與桂林永富村黨支部共建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每年組織師生到湘江戰(zhàn)役紀念館參觀學習,并到永富村慰問抗戰(zhàn)老兵,聽老兵講述抗戰(zhàn)故事,通過重溫抗戰(zhàn)歷史喚醒師生的紅色記憶;還組織學生開展了“尋找百個紅色故事”活動,讓學生在紅色故事的分享過程中重溫各民族同仇敵愾的經歷,進而增強彼此認同。

      3.通過“共同目標”強化使命擔當

      心理學研究顯示,設置共同目標不僅有助于消除偏見,還有助于統(tǒng)一大家的意志與行動。當前我國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激勵青年大學生主動將“小我”融入“大我”,共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不僅可以增強青年大學生的志氣、骨氣與底氣,而且可以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夯實基礎。廣西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學校注重激勵廣大學生結合專業(yè)優(yōu)勢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結合常年與都安瑤族自治縣結對共建的工作需要,經常組織師生到都安瑤族自治縣各村屯開展凈水服務、打工課堂培訓、道路檢測等志愿服務。通過開展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的工作,師生增長了志氣與才干,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強化了使命擔當。

      綜上所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高職院校結合學制、專業(yè)特點以及地域特征,從體制機制保障、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改革、校園氛圍營造、價值引領等方面做更多探索與嘗試,采用更易于被學生接受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持續(xù)性地開展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并最終外化為追求民族團結進步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商愛玲.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8(1).

      [2]李芳.高校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基本問題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0(4).

      [3]索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4]樸芙萱.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路徑[J].才智,2018(22).

      [5]孫琳.鑄牢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究:以群際接觸作為一種理論視角與實踐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5).

      [6]張立輝,許華峰.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團結教育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5).

      [7]孔亭,毛大龍.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內涵[J].社會主義研究,2019(6).

      [8]包銀山,王奇昌.民族地區(qū)高校推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4).

      [9]雷振楊,蘭良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現(xiàn)狀與深化拓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

      注:本文系2021年廣西教育規(guī)劃黨建研究專項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共青團工作路徑研究”(2021C3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姿蓉(1983— ),廣西北流人,碩士,廣西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職院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中國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團結穩(wěn)疆視閾下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
      高職院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初探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現(xiàn)狀分析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武强县| 江永县| 房山区| 宁都县| 宿州市| 新化县| 泽州县| 扎兰屯市| 尤溪县| 浦县| 麻栗坡县| 秭归县| 志丹县| 香港 | 襄垣县| 广宁县| 东乡族自治县| 沙湾县| 乌鲁木齐县| 海南省| 喜德县| 潮安县| 黎平县| 沾益县| 津市市| 沂水县| 莱阳市| 宜黄县| 锡林浩特市| 神木县| 南宁市| 永兴县| 衡东县| 武平县| 皋兰县| 舒城县| 班戈县| 泾川县| 永川市| 汝南县| 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