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中學課堂中引入本土音樂文化,推進校本課程的實施,不僅可以培養(yǎng)中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自信,提高人文素養(yǎng),還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最終實現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與傳統文化傳承的“雙贏”?!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課程理念、設計思路、核心素養(yǎng)內涵、學段劃分等幾個方面提供了新的教學指導、理念和思路。課程目標聚焦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這四個核心素養(yǎng),作者認為藝術教育呈現出越來越重視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趨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青少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然而對處在身心發(fā)展關鍵時期的中學生來說,當下的文化環(huán)境復雜,中學生極易受到不良影響。校本課程是在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發(fā)展和育人目標而創(chuàng)建的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本土音樂進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文章結合前人研究和作者所在地區(qū)的情況,探究本土音樂進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意義、可能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本土音樂;中學音樂;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3
近年來,隨著網絡熱門BGM的興起,“快餐音樂”悄然進入大眾生活中,缺乏內涵的娛樂性歌曲將影響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本土音樂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漫長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留下的寶貴結晶,但大多數中學生忽略了自己家鄉(xiāng)的本土音樂。因此,本土音樂進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1 本土音樂進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意義
新課標聚焦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這四個核心素養(yǎng),如今的藝術教育呈現出越來越重視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趨勢。中國著名音樂美學家、音樂教育家謝嘉幸先生曾呼吁:“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保?]讓學生熟悉和掌握本土音樂,任重而道遠,需要從實際出發(fā),理論結合實踐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道路。本土音樂進入中學課堂,不僅可以廣泛傳播本土音樂文化,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將本土音樂納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具有多重意義,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1 展現學校特色,弘揚地方文化
校本課程是指以學校為基地開發(fā)的課程,是在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發(fā)展和育人目標而創(chuàng)建的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校本課程可以充分展現學校的特色,使其區(qū)別于其他學校[2]。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不容忽視。孔子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強調了音樂的教化作用。本土音樂具有強大的精神感染力,對處在身心發(fā)展關鍵時期的中學生有積極意義。將本土音樂納入校本課程,在展現學校特色的同時,不僅體現出學校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視,更是落實德育及美育工作的實踐探索。本土音樂文化需要在一代代青少年中廣泛傳播,因此將本土音樂納入校本課程不失為一條有效路徑。
1.2 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音樂校本課程需要學校和教師經過選擇、改編等加工創(chuàng)造,使其適合學生、學校的需要。其開發(fā)主體是教師,教師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自身綜合能力會得到提升。首先,教師借此機會著重關注本土音樂,學習了解本土音樂,擴大知識面。其次,教師在選擇和改編本土音樂素材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和音樂創(chuàng)造水平。最后,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不僅可以帶領學生理解和掌握本土音樂文化,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的評估,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總的來說,以教師為開發(fā)主體的課程建設,能夠在不斷的實踐中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1.3 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樹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需要從本土文化抓起,培養(yǎng)青少年的本土文化情懷。將本土音樂納入音樂校本課程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土音樂進入中學課堂,可以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本土音樂,使學生在欣賞與實踐中對本土音樂文化感到自豪,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學生自覺傳播弘揚本土音樂文化,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2 本土音樂進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存在的問題
本土音樂進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主要存在如下三個問題。
2.1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不足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大多數學生往往更偏愛流行音樂,尤其是當下短視頻盛行,熱門歌曲席卷而來,流行音樂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當然不能制止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興趣成為當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將本土音樂納入校本課程的初衷是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本土音樂,知識講解和實踐活動需要相輔相成。若教師只講授知識,就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參與度不足也會使實踐活動大打折扣。因此,在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展現自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2.2 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有待提升
“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fā)是否認同和是否積極投入,教師的事業(yè)心、責任感,教師的學生觀、課程觀和教學思想,以及課程組織和課程實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響著校本課程的發(fā)展水平和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和學校的發(fā)展水平?!保?]教師素質決定著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質量和水平。雖然教師在職前都經過了選拔培訓,儲備了一定的學科教學法、教育學知識,但是大多數教師對音樂校本課程的認識僅停留在表層,缺乏系統的認識。開發(fā)一門校本課程,需要教師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將校本課程真正落到實處。
教師需要對音樂校本課程中的本土音樂素材進行改編,使其適應學生學習需求,但教師之前主要接觸的是已經編排完整的基礎教材,對于親自編寫教材,很多教師是第一次。顯然,改編對教師來說又是一道難題。
音樂校本課程的實施不僅需要理論教學,還需要實踐活動。本地教師尚且不一定熟知當地的民間音樂,然而,經過教師招聘選拔,教師來自全國各個地區(qū),對學校所處地域的本土音樂了解甚微,親身示范更是困難重重。因此,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將面臨多種挑戰(zhàn)。
2.3 本土音樂納入校本課程的資源不足
本土音樂是指當地的民間音樂,它源于地方民眾的社會生活。然而,不同地方的民間音樂留存狀況不一,有的地方音樂口耳相傳,沒有經過系統整理記述和保存,理論資源稀缺,這就對音樂校本課程的材料收集造成了阻礙[4]。并且課程實施也會受資源問題的影響。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常常通過音頻或視頻等形式帶領學生了解和欣賞歌曲,但對本土音樂來說,很難獲得優(yōu)質的音視頻資源,本土音樂資源質量得不到保障,從而限制校本課程的實施[5]。另外,本土音樂不能盲目地納入校本課程,音樂材料的選擇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夠展現地方特色,是否具有積極意義,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的來說,本土音樂納入音樂校本課程會遇到各種難題,需要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為音樂校本課程中本土音樂的開發(fā)貢獻力量。
3 本土音樂進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建議
針對本土音樂納入校本課程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筆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經過閱讀文獻及調查研究本地校本課程開發(fā)現狀,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創(chuàng)建以實踐為主的生動課堂
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取多樣的課程實施方式,通過講故事、示范演唱、集體模仿、匯報表演等方式打造以實踐為主的生動課堂。
相較于刻板的知識點講解,學生更愿意通過聽故事的方式來了解一個地區(qū)、一種音樂的源流和發(fā)展,這種方式也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娓娓道來的故事配以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共情。另外,教師帶領學生了解本土民歌的同時,可以穿插歌曲的示范演唱。相較于直接欣賞音頻,學生對教師的親身示范更感興趣,也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共同營造歡樂、有趣的課堂氛圍。但這對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水平要求較高,若教師難以實現示范演唱,則可以通過邀請本土民歌傳承人或專家來校參與本土音樂專題公開課,以歌舞相結合的方式,帶領教師及學生邊歌邊舞,學習模仿歌曲表演中的經典動作。歌曲的種類眾多,可根據各個學校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來實施。例如,在學習本土號子時,可以通過模仿勞動時的經典動作來感受當地號子的特色;在感悟體驗本地戲曲時,可以模仿一些簡單經典的臺步和亮相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積累,學??梢越M織開展匯報表演活動,展示課堂實踐的學習成果,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還可以激發(fā)更多學生了解本土音樂文化的興趣和熱情。
總之,本土音樂進入校本課程須不忘初衷,不以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為主要目的,一味向學生輸入知識,而是給予學生創(chuàng)作空間,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本土音樂進行形式多樣的創(chuàng)編活動,打造以實踐為主的生動課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自覺地加入課堂。
3.2 開展校際交流
開展校際交流是推動教育改革和學校發(fā)展的需要,合作交流對校本課程也具有重要意義。前文中提到本土音樂進入校本課程可能面臨教師專業(yè)技能水平不足和教材編寫的困難,而同一地區(qū)的學校對本土音樂的了解程度相似,容易引發(fā)共識,筆者認為與同一地區(qū)的學校建立合作互助的模式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同一地區(qū)的各學校之間可以共同協商制訂本土音樂進校園的專項計劃,在各校校本課程的編寫過程中,共享教學資源,進行本土音樂的多元化采集,確保本土音樂材料的科學性和獨特性。除此之外,可以加強學校之間的合作交流,搭建區(qū)域內教師互相學習的平臺,在課程實施階段,開展教師之間的交流活動,采取聽課、助教等方式,增進學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優(yōu)化課堂教學,通過教師之間專業(yè)技能的互相學習,促進教師成長。這樣的合作關系,不僅是在學校與教師層面,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匯報演出,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筆者認為與同一地區(qū)的學校建立合作關系,應從校、師、生三個層面進行,將有效促進校本課程中本土音樂的開發(fā)。
3.3 向民歌傳承人請教學習
在音樂校本課程的設計準備階段,學校及教師需要根據學校特色及課程目標選擇合適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實地采風、前往當地文化館和圖書館查詢借閱相關音樂材料和地方志文獻、參與音樂文化傳承講座、向當地民歌傳承人或專家請教學習等方式,充分利用好本土音樂資源,以此收集、選擇、整理出適合納入校本課程的民歌。
在課程的實施階段,學??梢酝ㄟ^邀請當地民歌傳承人來校舉辦講座,協助音樂校本課程的實施。通東民歌作為江蘇省南通市省級“非遺”項目,具有濃郁的江風海韻,它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隨口即興哼唱出來的歌曲,也是民間世代相傳的傳統音樂。長期以來,通東民歌傳承人崔立民老師推動了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通東民歌的源流和表演特色,繼承和發(fā)揚海門優(yōu)秀的民歌文化。崔立民老師與正余小學結對建立了通東民歌傳承基地,組建了通東民歌社團,并且?guī)椭鷮W校編印了一本“非遺”民歌校本課程教材。崔立民老師的“非遺”課堂走進了中小學校,通過通東民歌傳承人崔立民老師的講解和親身示范表演,學生們能夠更加直觀、完整地了解通東民歌,為本土音樂進入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發(fā)。
3.4 學校加強宣傳工作
在課程反饋階段,學校的宣傳工作必不可少。在當地其他學校進行表演展示,不僅可以展現學校校本課程特色,還能夠更廣泛地傳播本土音樂文化。在課程實施階段,可以采集一些上課的精彩照片和視頻,記錄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情況,最后學校和教師進行分析和評估,以便完善音樂校本課程。由于本土音樂進入中學音樂校本課程具有獨特意義,因此學校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向社會大眾展示和分享學生的學習成果,充分展示本土音樂進入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促進學生藝術和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同時,帶動傳承傳播家鄉(xiāng)本土音樂之風。
4 結語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音樂教育正經歷著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教育領域的重視??偟膩碚f,不僅要看到本土音樂進校園的積極意義,更要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實現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與傳統文化傳承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謝嘉幸.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J].中國音樂,2000(1):35-39.
[2] 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75-76.
[3] 顧書明.校本課程發(fā)展與教師教育變革[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9):33.
[4] 王清清.初中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調查研究[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22.
[5] 滑靜,王希亮.本土音樂進課堂過程中的常見問題與思考[J].北方音樂,2017,37(16):92-93.
作者簡介:胡聰穎(2000—),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