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心理學視角下政治傳播的內(nèi)在張力和消解

      2023-10-06 12:21:02崔維維
      關鍵詞:想象性客觀性主觀性

      崔維維

      (1.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鄭州 450001;2.河南警察學院,鄭州 450046)

      政治傳播一直以來受到學術界關注,不同學者從多學科、多向度對政治傳播進行全面而深入的闡述。 卡爾·多伊奇把政治傳播當作 “政府的神經(jīng)”[1],阿爾蒙德把政治傳播當作 “政府的血脈”[2],李普曼則認為當代最為重大的革命不是經(jīng)濟革命或是政治革命,而是一場在被統(tǒng)治者中 “制造同意” 的藝術的革命[3]。 社交媒體時代,政治傳播的概念、功能、形態(tài)、傳播范圍進行著不同程度的解構與重構,政治傳播已經(jīng)從 “第二代” 進入 “第三代”[4]。 社交媒體高選擇性帶來政治傳播的兩面性, “政治傳播時時刻刻都可能成為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它既可以為時代的進步作出獨特的貢獻,也可能背離自己的價值本性,阻礙人類文明和人類社會的進步”[5]17。 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的狂歡,世界傳播和政治秩序出現(xiàn)民主變異的困局[6]。 如何重建政治傳播中的秩序已經(jīng)是當下重要的政治議題[7]22。 當前對政治傳播的研究包括三個視角:傳播學視角、系統(tǒng)論視角、政治學視角。 本文結合心理學分析認知的兩個層面有知、無知在政治傳播中的應用,探討政治傳播的邊界與平衡。

      人存在不可避免的無知,理性的作用之一在于認識到有知的限度。 蘇格拉底 “常常主張自己沒有知識,但是在某些場合又聲稱知道某些事”[8]53,蘇格拉底承認自己對 “屬人智慧” 的有知,而否認擁有 “超人類智慧”[8]56, “屬人智慧” 即在受限定的領域獲得知識。 “超人類智慧” 即人類智慧的完美性和整全性。 一方面,人類認知具有有知性,可以掌握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同時人類的認知具有無知性,難以獲得 “超人類智慧” ,人類難以做到無所不知,去掌握全部的、完美的知識。 另一方面,蘇格拉底承認自己認知的局限性與無知,本身就隱含著有知的成分,即對自我認知限度的理性認知。 哈耶克則從知識分立論角度論述了由于知識的分散性,不可避免帶來無知。 “真正的知識存在于個人之間,它們是分散的、不完全的、不明確的,有時甚至是相互沖突的?!保?]同時,知識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結合。 “我們的文明雖是個人知識積累的結果,然而獲得這種結果,靠的并不是自覺地把所有這些知識集中在哪個人的頭腦中,而是由于它包含著我們在并不理解的情況下使用的符號、包含著各種習慣和制度、工具和觀念?!保?0]人類認知不可避免存在有知性與無知性特征,有知與無知統(tǒng)一于人類認知,具有不可分割性。

      伴隨5G、大數(shù)據(jù)、算法等技術迭代更新,政治傳播手段、傳播方式日新月異,不可避免帶來主體與客體雙方向的認知加速, “經(jīng)驗與期待的可信程度的衰退速率不斷增加,同時被界定為‘當下’的時間區(qū)間不斷在萎縮”[11]18。 政治認知心理是影響政治傳播活動的功能與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社交媒體時代,政治認知心理的復雜性、多變性與認知的加速化、分散性相互疊加,為網(wǎng)絡政治傳播帶來新的挑戰(zhàn)與發(fā)展機遇。 政治傳播領域有知與無知的類型、關系更加復雜,引發(fā)的政治效果具有 “好的可能性” 和 “壞的可能性” 。 政治傳播的 “有知與無知” 不僅是具有現(xiàn)實性的經(jīng)驗性問題,同時也是理想的規(guī)范性問題。

      一、政治傳播的認知前提:有知與無知在政治傳播中的類型

      在社交媒體時代,有知與無知的線性對立條件被改變,有知可分為客觀性有知、主觀性有知。 無知可分為想象性無知、虛假性無知,有知與無知相互交叉在政治傳播過程中,形成相互獨立又有交界的四個平面,存在著多層面的競爭性關系。 同時,有知與無知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有知越多,無知的領域也越多。伴隨無知領域的擴大,人類對無知的探索也越多。在此情境下,人類認知從無知到有知,循環(huán)往復。 而有知與無知在政治傳播中的類型與關系決定著政治傳播的范圍、功能與走向。

      (一)有知在政治傳播中的類型

      客觀性有知設定政治傳播的范圍與限度,使政治傳播理性有序,主觀性有知則使政治傳播試圖超出其圈定范圍,擴展政治權力,使政治傳播走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假象與幻象。

      1.客觀性有知。 政治傳播客觀性有知的涵義包括兩個層面。 首先,從認知主體角度看,主體掌握特定領域的知識,對該領域的知識是有知的,而且受到理性的制約,主體會設定有知的界限。 其次,從認知對象角度看,政治傳播中存在大量的具有理論性或應用性科學知識,在人類政治實踐、傳播實踐活動中被檢驗、證明的知識,具有權威性、穩(wěn)定性、真理性。 客觀性有知是積極參與政治傳播的基礎與驅(qū)動力。

      圖1 有知與無知認知模型圖

      2.主觀性有知。 政治傳播主觀性有知歸因于政治傳播參與主體存在的認知的差異性,而認知主體會基于自我認知系統(tǒng)對政治傳播事實進行篩選、構造、解釋, “所有這些客體都不是根據(jù)它們所具有的‘實在的’特性加以界定的,而是根據(jù)人們對它們的看法進行定義的”[12]90。 主觀性有知會導致認知主體的傲慢與自大,具體到政治傳播中會導致信息閉塞、偏聽偏信,對自我政治傳播權力、地位的極力捍衛(wèi),以及政治傳播萬能論的觀點。

      (二)無知在政治傳播中的類型

      政治傳播中無知包括想象性無知與虛假性無知。 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前者 “讓事情變得明晰清楚” ,后者 “只能讓事情看起來變得簡單容易[13]32。 主體攜帶刻板成見與印象參與到政治傳播中。 想象性無知使政治傳播樂觀、有序的擴展,虛假性無知則使政治傳播主體劃定舒適區(qū),產(chǎn)生悲觀與無能感。

      1.想象性無知。 想象性無知是好的一方面, “具有想象性質(zhì)的無知,也就是詩人或藝術家的無知。 那是保留在成人內(nèi)心的童稚般的澄明。 萬物都具有一種新鮮、純凈、嶄新而多彩的性質(zhì)。 敬畏與驚奇便是從這種無知中流出的?!保?3]31政治傳播中想象性無知是使主體保持開放性、敬畏心的動力。 “澄明的無知把自我作為媒介,在感受接納事物中放棄偏執(zhí)的自我,避免任何信息給自身帶來的刺激反應時以生物性本能保護自我的平衡?!保?4]51想象性無知讓主體設定政治傳播中自我選擇與判斷的校準,避免盲目跟隨與服從,好的無知是 “面向未來的無知” ,使政治傳播處于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狀態(tài)。

      2.虛假性無知。 虛假性無知讓政治傳播的主體和對象產(chǎn)生無能感與無力感。 “虛假的無知是,當無知被當作免除責任的盾牌時,它同時也成了阻擋成長的盾牌。 它保護著我們,使我們不會產(chǎn)生新的意識,也不會認同人類的苦難與歡笑,這種新意識和認同是虛假無知的人所拒斥的?!保?3]48虛假性無知使政治傳播的參與者將無知作為借口、盾牌, “它是幼稚而非童稚” ,它極易 “把無能、軟弱和無助當成美德?!保?3]32無能感會轉(zhuǎn)化為憤怒與焦慮,是政治暴力的認知來源。

      二、有知與無知在政治傳播中的正向功能

      客觀性有知與想象性無知是維護政治傳播公共性、正當性、穩(wěn)定性、民主性的基礎。 兩者通過在宏觀政策傳播、微觀事件報道中相互交叉,共同設置權力的限度,以達成政治共識。

      (一)設置政治傳播權力邊界

      好的有知與無知形成政治傳播的正當性與穩(wěn)定性。 客觀性有知強化政治傳播的理性,想象性無知則通過主體的思考、反思、內(nèi)省避免政治傳播的權力過界。

      客觀性有知強化政治傳播的理性。 政治傳播的理性是維護政治傳播正當性的基礎。 客觀性有知是使政治傳播中的政治領袖、政治精英、意見領袖、草根民眾意識到自我認知的限度,以理性的認知強化政治傳播的理性。 政治傳播具有對社會的整合和規(guī)范作用,從這個層面看 “是一架社會控制的機器”[15]33,以宣傳社會公德和公俗良約,明確具有組織化和規(guī)范化的意識形態(tài)體系,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良序運轉(zhuǎn)。 政治傳播多元參與主體的理性保障其參與傳播活動是程序性而不是非程序性、有序參與而不是無序參與,以認知的理性確保政治傳播以有序、理性為規(guī)制。

      想象性無知增強政治傳播的反省力。 從個體角度看,想象性無知作為連接軸讓個體政治體驗存在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并互相呼應,使無知變成了未知。 無知、有知的兩者關系變成三者關系,無知、有知與未知,無知則存在于已知與未知中,使政治傳播中的個體充滿思考與反省,正因此無知成為個體回歸、個體自我建構的力量。 從傳播組織的角度看,組織內(nèi)省力是個體內(nèi)省力的集中與擴大,政黨、社會組織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內(nèi)省形成自我約束,避免政治傳播組織的自發(fā)性與盲目性。

      (二)培育政治傳播輿論公共性

      好的有知與無知形成政治傳播的公共性,客觀性有知避免網(wǎng)絡輿情的主觀性、情感性、非理性表達,想象性無知是政治傳播公共性的精神支撐,使傳播過程、反饋過程的各主體以無知滋養(yǎng)敬畏心態(tài),是展開公共對話與交流的精神橋梁。 客觀性有知與想象性無知形成合力,使政治傳播輿論吸納廣泛的、真實的民意。

      客觀性有知有利于激活民意。 客觀性有知有利于增強草根民眾的自信心,使民眾從臺下走到臺上,從單純的政治信息的接受者變成政治活動的傳播者、參與者。 公眾輿論是建立在理性的批判討論和權力共享的假設之上,也是民意政治的前置開關。 社交媒體加速知識的分散化,使政治傳播走出由權威控制的壟斷局面,遍布于各個領域的草根民眾的分散性與知識的分散性重合,增強其參與政治傳播的知識底氣與自信。 政治傳播的目標是成政治共識,尋求意見 “最大公約數(shù)” ,有效 “制造同意” ,主觀性有知為 “制造同意” 提供了認識論基礎。

      想象性無知有利于吸納多元民意。 無知讓人保持開放,通過自我選擇與判斷的校準,避免意見的排他性,實現(xiàn)政治意見表達的多元化、多維化。一方面,想象性無知有利于發(fā)揮政治傳播溝通功能,可以激活與維護政治系統(tǒng)的信息流動、形成多種信息循環(huán),搭建了民意上傳的橋梁。 另一方面,想象性無知的精神性,穿透 “科層制” 存在的信息壁壘,有利于政治信息的表達,為處于政治邊緣的底層民眾提供了渠道,方便政治系統(tǒng)收集基層民眾的政治信息,賦予基層民意 “可見性” 的可能。

      (三)推進政治傳播民主化

      客觀性有知明確政治傳播的底線,想象性無知打造政治傳播的理想與面向。 從民主政治形成環(huán)節(jié)看 “民主政治有兩個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是授權環(huán)節(jié),一個是限權環(huán)節(jié)”[16]。 客觀性有知與想象性無知共同作用于不同環(huán)節(jié),夯實政治民主的基石,培育政治民主面向。

      客觀性有知夯實政治民主基石。 客觀性有知以真理作為認知的準繩,通過政治傳播主體的自我約束與他者的監(jiān)督,以達成各主體間的權力均衡。 “國家是倫理理念的現(xiàn)實——是作為顯現(xiàn)出來的、自知的實體性意志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保?7]各個傳播主體間以有知的倫理精神進行自我約束,在自我認知范圍內(nèi)行使權力, “個人在這里聚合并扮演著一個強大政治力量的角色”[18]20。 最終形成 “一個開放的社會,所有人民都可以參與決策,并能夠接近媒體和其他存在政治辯論的信息網(wǎng)絡”[18]22。 主觀性有知與社交媒體的結合有利于 “國家和私人領域中間的一個緩沖地帶,保護公眾的私人活動不受獨裁決定的非理性干預”[18]20。

      想象性無知培育政治民主面向。 想象性無知是連結政治民主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精神紐帶,無知成為面向未知的起點,避免在空洞中對未知的斷言與行動,通過關切個人的情感、認知、行動,使政治傳播從宏大敘事轉(zhuǎn)向生命敘事。 “無知作為認知與思維中的媒介,調(diào)動與延伸了人的感官、知覺、意識、觀念、思想與行為、行動,借由這些媒介在技術推動下的連接一切,讓萬物皆媒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保?4]46想象性無知有利于政治傳播從遙不可及走到公眾生活中,以此激發(fā)公眾參與的熱情。 此外,想象性無知是構成傳播主體自主性的精神動力, “人類主體在行動與決策當中,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會持續(xù)受到美好生活的想象所引導”[11]67-68。 社交媒體的出現(xiàn),使公眾想象性無知有了表達與聚和的渠道。 “新媒介的出現(xiàn)為積蓄已久的公眾公共參與意識提供了展現(xiàn)的平臺和活躍的機會。”[19]社交媒體時代,想象性無知使草根民眾自主參與政治傳播中的自主性,構成民主的廣泛性的來源,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

      三、有知與無知在政治傳播中的負向功能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達爾認為: “確切地說,任何人都能懂一些政治,但政治是格外復雜的事物,很可能還是人類遇到的最復雜的事物之一,如果不具備處理政治復雜性的技能,人們就會草率過分地簡化政治,這就是危險。”[5]18主觀性有知與虛假性無知在政治傳播實踐中的無限擴大與不加限制則可能會使個人認知與政治傳播的事實與規(guī)律不相符,使政治傳播走向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的兩極,帶來政治傳播的 “壞的一方面” 。

      (一)政治傳播的權力化偏向

      主觀性有知使政治傳播中處于權威地位的主體,可能滋生政治傲慢心理,無視政治活動的規(guī)律、政治傳播的規(guī)律,以其擁有的政治、資本權力取代政治傳播的公共性,使權力無序擴張。 虛假性無知的盲目蔓延則使權力失落的草根民眾在政治傳播中產(chǎn)生無能感、無力感,以無知為盾牌,以政治躺平應對權力的擴張,導致公民權利的收縮。

      主觀性有知容易導致權力拜物教。 如果完全無視政治傳播的科學規(guī)律,主觀性有知則可能催生政治主體認知的自發(fā)性與盲目性,以自我的認知支配政治傳播活動。 權力是主觀性有知的催化劑,政治權力主體、資本權力主體,忽略認知的客觀性與理性,以主觀的想象代替客觀規(guī)律,以自我 “無所不知” 式的傲慢參與政治傳播,以權力的邏輯替代傳播的邏輯,以個體利益僭越于公共利益之上,導致政治傳播的理性、公共性化為幻象,使政治傳播喪失其監(jiān)督、約束功能,淪為個人權力的工具。

      虛假性無知催生 “政治躺平主義” 。 從個體認知角度看,虛假性無知容易使主體在舒適的、自己了解的領域活動,而對于自己舒適區(qū)外的活動則逃避,這是一種 “新異化” 狀態(tài)。 恩格斯曾說: “在社會歷史領域內(nèi)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jīng)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保?0]政治事務的復雜性、草根民眾政治知識的不足,限制了其對政治事務的興趣,甚至可能會使草根民眾對國家、政治活動的情感變得冷淡,國家事務難以激起其好奇心與熱情。 而政治權力的缺乏、政治決策影響力的微弱化會進一步加強草根民眾的虛假性無知。 政治傳播過程中,虛假性無知的無限度增長易使草根民眾面對政治精英時容易受到 “匿名權威” 引導,放棄自我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或主動或被動在政治傳播中躺平,以消極的沉默和麻木作為一種政治抗爭。麥克盧漢稱這種自我催眠的形式 “自戀式麻木” ,即 “憑借這種綜合癥,人把新技術的心理和社會影響維持在無意識的水平,就像魚對水的存在渾然不覺一樣?!保?1]

      (二)政治傳播的公共性幻象

      主觀性有知易使政治傳播中的精英主體與草根主體的傳播方式情感化、虛假化,政治意見極化,從而加速兩者的分裂。 虛假性無知則容易導致草根民眾以否定權威、對抗權威的方式掩飾無知。 兩者的作用相互聚合、疊加,具有使政治傳播從公共領域轉(zhuǎn)變?yōu)榭範幮灶I域的風險。

      主觀性有知過度擴張帶來政治傳播極化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 社交媒體時代,政治傳播主體使用直觀、感性、高情緒化的信息進行傳播,以情感化作為共同經(jīng)驗替代公共理性,即以情感共識替代理性共識,以獲得廣泛共識達成政治議題下達或上傳的目標。 “事實不再是媒體報道的中心,真相開始讓位于情感、觀點和立場;相較于事實與真相,人們更傾向于信任自己的感覺、情緒和情感。 換句話說,當情感先于事實、立場決定真相時,真相即便在場,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保?]27政治傳播活動圍繞權力和權利的制約、平衡、互動展開。 一方面,公共權力濫用就會傳播虛假信息;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加速知識的分散性,草根民眾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并排斥與自己思想不一致的信息。 “社交網(wǎng)絡的使用者通過一系列對相異觀點的篩選和過濾,進而通過在線社交網(wǎng)絡的朋友建構機制,尋找與自己政見相同者,最終塑造了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觀點極化的社會網(wǎng)絡?!保?2]草根民眾困于 “過濾氣泡” 中不斷放大偏見,形成極端化的政治立場。

      虛假性無知具有增加政治傳播的分裂性風險。 虛假性無知發(fā)展的第二階段是以否定權力、否定權威作為無知的遮掩。 草根民眾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將批判性發(fā)展發(fā)揮到極端, “只要公權力在網(wǎng)上發(fā)布信息,網(wǎng)民總會找到信息的漏洞,總能找到讓自己不滿意、不高興、不擁護、不贊成的地方,而且網(wǎng)民不喜歡言論被管制、被封閉,公權力成了網(wǎng)民的出氣筒”[23]。 政治權力、資本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呈現(xiàn)出對抗性狀態(tài),對抗性容易使政治輿論場域分裂、多極化,不利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鞏固。

      (三)政治傳播系統(tǒng)的失靈

      主觀性有知無邊界擴張易使擁有政治權力、資本權力的主體在傳播活動中將自我的權利認同于傳播的秩序,壓縮草根民眾的權利表達空間。而由草根民眾虛假性無知帶來的破壞性情緒會導致次生政治輿論事件與突發(fā)性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使得政治傳播系統(tǒng)難以起到調(diào)和矛盾的作用。

      主觀性有知易使權力無限擴張。 主觀性有知易于使傳播主體把自我認同的秩序等同于自身權利,而自我權利就與法律一樣永恒,因而帶來階層的道德傲慢。 有權階層會使媒體為自我的私利、膨脹的野心背書, “媒體當然不會以一種中立的不偏不倚的方式簡單地報道政治領域中發(fā)生的一切?!保?8]12不可避免地, “在所有的新聞體系中,新聞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經(jīng)濟權力者的代言人” 。 “新聞媒介的內(nèi)容往往反映那些給新聞媒介提供資金者的利益”[24]。 傳播主體的主觀性有知會導致權力對界限的無知,忽視政治與傳播的界限、資本與傳播的界限,使權力邏輯統(tǒng)制傳播的公共性。政治傳播疏離其矯正政治的功能, “掩蓋政治真相,傳播政治謊言,蠱惑政治野心,成為政治的‘幫兇’”[5]19。 同時在資本的誘惑、利益的驅(qū)使下,政治傳播會對權力過度使用,從而淪為資本的工具。 公眾信任是政治傳播合法性的基石,有效性的前提,主觀性有知在政治傳播過程無限擴張,由此帶來的權力過度使用,會喪失公眾信任,使政府和媒體陷入 “塔西陀陷阱” ,不僅政治傳播的合法性會受到質(zhì)疑,政府的合法性也因此受到影響。

      虛假性無知存在滋生政治暴力的風險。 虛假性無知發(fā)展的第三階段是草根民眾在政治傳播中以暴力進行無知的宣泄,虛假性無知易使主體產(chǎn)生責任的豁免,內(nèi)疚感和道德意識的缺失,從而產(chǎn)生消極的破壞性的情緒與戾氣。 社交媒體使草根民眾成為政治傳播的信息發(fā)布者、網(wǎng)絡資源的擁有者,改變了其信息 “赤貧階層” 的地位。 草根民眾、底層群體心理相對剝奪感在虛假性無知的助推下成為充滿抗爭性的 “后政治心理” ,特別是草根民眾的匿名性,使社交媒體猶如無知之幕,遮蓋了網(wǎng)民的真實身份,網(wǎng)民容易淪為 “烏合之眾” 對政治信息對隨意發(fā)布、隨意評價,引發(fā)政治議題的發(fā)酵與擴大,產(chǎn)生政治、經(jīng)濟、社會多重層面的次生政治輿論風險,而風險如果不及時化解還會導致群體性事件。

      四、有知與無知的動態(tài)邊界與平衡

      隨著認知坐標軸在政治傳播場域的移動,政治傳播的不同區(qū)域處于相互競爭、對抗、博弈的狀態(tài)。 因此對于有知與無知在政治傳播中的治理應設置原則性與靈活性兼有的機制,既要促使政治傳播走出其舒適圈以開放性姿態(tài)走向國際,也要避免擴張的無限度、無邊界。

      (一)良法善治原則設置政治傳播的邊界與限度

      以良法防止主觀性有知與虛假性無知帶來的政治傳播權力濫用,以善治鼓勵客觀性有知與虛假性無知帶來的政治傳播的平衡和好的擴張,以發(fā)揮良法與善治雙向調(diào)節(jié)功能。

      良法設置有知與無知認知底線。 一方面,以法治規(guī)制由主觀性有知引起的權力濫用,防止權力在政治傳播場域的無序擴張、公民權利的被壓制與收縮。 另一方面,以法治防止草根民眾由虛假性無知引發(fā)無能感而轉(zhuǎn)向暴力的公民權利濫用。 以法治作為政治傳播場域中的底線與紅線,規(guī)避主觀性有知與虛假性無知衍生的權力與權利不合理運用, “我們可以有一種政制,不強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強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許可的事”[25]154。 使政治權力、資本權利、公民權力達到合法、合理使用,通過法治設置 “人們加入或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提供規(guī)范化的行為模式”[15]33。

      善治打造政治傳播的共同體。 善治治理的主體是多元化的,核心是愛與共情。 以善治鼓勵主體認知中 “好的一方面” 的擴張。 一方面,善治是政治傳播文明與民主的基礎。 俞可平進一步把善治歸納為六個基本要素: 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制、回應、有效[26]。 善治使多元主體參與到 “制造同意” 的過程,改變草根民眾由于虛假性無知過度與想象性無知不足導致的 “政治貧困” 而不能充分參與并表達政治意見的困境, “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27],不斷實現(xiàn)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實質(zhì)性、廣泛性、全程性、有序性。 另一方面,以愛與共情凝聚政治傳播共同體多元主體間存在的認知性差異、階層上的分化,愛使人滋生一種力量,以愛與共情滋養(yǎng)想象性無知的擴張。

      良法善治原則的前提、基礎、紐帶是良法,良法不僅維護法治的正當性與生命力,還促成善治、保障善治的生成與實現(xiàn)。 良法的制定離不開公民的廣泛參與監(jiān)督。

      (二)以自我約束規(guī)范機制推動政治傳播的彈性擴展

      社交媒體時代,多元主體參與到政治傳播過程,主體的認知隨之發(fā)生變化,呈現(xiàn)出多樣化、碎片化、分散化特征,政治傳播認知場域的構成、走向更加復雜。 應建立自我約束規(guī)范機制促進客觀性有知、想象性無知的自發(fā)、自由、自在的生成與擴展,約束主觀性有知、虛假性無知無序、無德的擴展。

      以自我約束機制鼓勵多元意見的生成。 社交媒體加速主體的認知,知識更加分散化, “正是在這個方面,每個人實際上要比所有的其他人都更具有某種優(yōu)勢,因為每個人都掌握著有可能極具助益的獨一無二的信息,但是只有當立基于這種信息的決策是由每個個人做出的或者是由他的積極合作者而做出的時候,這種信息才能夠得到運用?!保?2]121從政治領袖、政治精英、意見領袖到草根民眾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宏觀性、微觀性的政治信息,其自身具有的認知的積極方面客觀性有知與想象性無知的,也會作用于政治傳播活動,使分散的知識聚合放大,以使政治傳播有機體 “確使那些為每個社會成員所知道的資源得到最佳使用的問題?!保?2]117因此,應鼓勵政治傳播場域中不同主體的自發(fā)參與以及發(fā)表言論的自由。 “政治自由只在寬和的政府里存在。 不過它并不是經(jīng)常存在于政治寬和的國家里;它只在那樣的國家的權力不被濫用的時候才存在。”[25]154自我約束機制是保障政治傳播領域言論自由、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的基礎。

      以規(guī)范機制保留主體責任約束。 政治傳播中主觀性有知與虛假性無知會導致傳播主體突破責任、道德的約束,帶來政治傳播的惡, “生命是善惡的混合,沒有純粹的善。 如果沒有惡的潛能,也就沒有善的潛能。 人生不是脫離惡,才能成就善,而是盡管有惡,依然為善。”[13]237政治傳播的善與惡是相伴相生的, “作惡的能力取決于對虛假無知的突破,只要我們維持單向性的思維,我們就會用無知來掩飾我們的行為。 這種反潮流地逃避良知的做法已不再可能。 我們要為自己行動的后果負責, 而且也要盡可能對這些后果保持警覺?!保?3]236因此,為避免因主觀性有知、虛假性無知產(chǎn)生的政治傳播之惡,應明確政治傳播的信念以規(guī)范主體在政治信息傳遞、政治活動參與中產(chǎn)生的脫軌行為,以主體自我覺醒的責任與警醒意識規(guī)范其認知與行為。

      自我約束規(guī)范機制的核心是政治傳播有機體通過內(nèi)部與外部調(diào)節(jié)實現(xiàn)民主與道德、自由與監(jiān)管的平衡。 一方面,借助社交媒體為草根民眾、邊緣民眾提高政治傳播的接近權、政治議題話語權、政治決議決策權,使各傳播主體之間實現(xiàn)傳播權力平等。 另一方面,通過道德自律與制度化他律對政治傳播主體進行規(guī)范化治理,規(guī)避主觀性認知、虛假性認知帶來的政治傳播之惡。

      (三)以博弈監(jiān)督機制形成政治傳播的動態(tài)性平衡

      政治傳播理想狀態(tài)是在各傳播主體之間通過博弈推動創(chuàng)新,進而避免傳播機制的僵化與固守。事實上各個主體之間兼于主觀認知差異、權力不均等、資源不平衡的現(xiàn)實,純粹的博弈可能會導致傳播非均衡的狀態(tài),因此需要由傳播體制內(nèi)外形成的監(jiān)督機制介入其中,避免權力濫用。

      以博弈機制改變政治傳播金字塔結構。 目前政治傳播存在金字塔結構,有權階層位于政治傳播的頂端與上端、草根民眾則位于底端。 從傳播主體的層面看,博弈機制是以開放的機制,為草根民眾提供參與政治的機會。 通過博弈機制為處于傳播劣勢的草根民眾提供參與政治的機會,并在博弈中打破虛假性無知形成的刻板印象和畏縮無能,鼓勵其通過博弈增強其客觀性有知。 同時通過博弈,分割位于政治傳播金字塔的階層的資源與權力,削減因其主觀性有知可能造成的傲慢與自大。 以監(jiān)督機制規(guī)制權力邊界。 政治傳播活動中,草根民眾的議題若想與政治精英的議題獲得相同的影響力,抑或草根民眾獲得與政治精英對等的傳播權力還只是一種 “政治奢望” ,即 “場域很小、通道很窄、偶然性很強、影響很微”[28]。 而有權階層權力的特性就是其會無限擴張其權力, “但是一切擁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jīng)驗?!保?5]154從認知角度看,權力的無限擴張是基于有權階層的主觀性無知的放大,因此需要公民權利監(jiān)督權力,設置權力使用的邊界,避免因主觀性無知導致權力濫用。

      博弈監(jiān)督機制運行關鍵在于政治信息的公開度、反饋度。 一方面,借助社交媒體建構 “新的權力中心” 突圍原有的政治與社會間 “主—客” 兩分的傳播關系,推動受科層制影響的傳播模式與結構向多元化、互動式方向轉(zhuǎn)型,另一方面,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技術打造暢通的政治溝通渠道,建立多元、穩(wěn)定的溝通機制,使政治信息在政府、媒體、公眾之間自由流動、及時反饋。

      (四)以容錯糾錯機制促成政治傳播的包容性平衡

      政治傳播能否達到平衡,作為主體的 “人” 是最大變量,人性是人的認知與行為的濫觴,也是政治傳播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認知構成的四個層面在政治傳播中的調(diào)適、政治傳播秩序的調(diào)適,都不可避免的應考慮到人性。

      以容錯機制鼓勵草根民眾政治參與的熱情。人性善是主體客觀性有知、想象性無知生成的基礎,對草根民眾而言,自尊的缺失,會使之陷入到犬儒主義中。 自尊也是草根民眾克服虛假性無知,擴展想象性無知的力量源泉。 如果通過強力阻止草根民眾的政治參與,會使其自尊受損轉(zhuǎn)向虛假性無知,從而形成公民不想?yún)⑴c、不能參與、沒有人動員參與的局面。 因此,以容錯機制為激勵草根民眾的有序參與政治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以糾錯機制轉(zhuǎn)化政治傳播中人性的惡。 政治傳播中權力階層的主觀性無知、虛假性無知可能帶來權力濫用,其本質(zhì)中包含人性的惡,即天性中包含的野性部分。 因此需要通過主體的自我反思限制主觀性無知帶來的自滿、自大,并通過建立完善的糾錯機制避免使政治傳播服從于有權階層的野心。 “人類在改善社會秩序的努力中,如果不想弄巧成拙,他就必須明白,在這件事上,就像以性質(zhì)復雜的有機體為主的任何領域一樣,他不可能獲得主宰事務進程的充分知識。 因此他不能像工匠打造器皿那樣去模鑄產(chǎn)品,而是必須像園丁看護花草那樣,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識,通過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養(yǎng)護花草生長的過程?!保?9]政治傳播的糾錯正如拔園丁除掉雜草一樣,保持政治傳播的平衡與未來發(fā)展好的方向。

      容錯糾錯機制作用的發(fā)揮依賴于由人工與智能共同組成的信息篩選、信息過濾等政治傳播場域的把關活動。 考慮到政治傳播過程中人性的復雜性、認知的多元性,應以人工把關彌補智能技術把關的刻板性及能動性不足,以算法、大數(shù)據(jù)技術把關消解人工把關的主觀性與情感化的特征,形成 “人工” 與 “智能” 把關的協(xié)調(diào)機制。

      由主觀性有知、客觀性有知、想象性無知、虛假性無知構成政治傳播認知層面是即分割又相連的場域。 應設置界限鼓勵好的有知與無知發(fā)揮作用,規(guī)避壞的有知與無知的影響,并促進壞的方面向好的方面發(fā)展,以確保政治傳播權力的合理性、公平性分配與配置,實現(xiàn)政治權力、資本權力、公民權利在傳播場域的邊界與平衡,以政治傳播的文明引導政治生活的民主。

      猜你喜歡
      想象性客觀性主觀性
      憲法解釋與實踐客觀性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8:08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客觀性與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20
      淺析VR技術在初中物理情境教學中的應用
      構筑科技的“道”夢空間
      文教資料(2018年4期)2018-08-21 05:06:52
      實現(xiàn)“歷史解釋”多樣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論柴靜新聞采訪對客觀性的踐行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主題班會的誤區(qū)與對策探討
      成才之路(2015年10期)2015-04-29 00:44:03
      龙口市| 廊坊市| 澳门| 大石桥市| 惠水县| 贵溪市| 伊吾县| 华坪县| 扎赉特旗| 尉氏县| 九龙城区| 常山县| 板桥市| 景宁| 越西县| 甘孜县| 绩溪县| 三亚市| 呼和浩特市| 汉寿县| 余江县| 宜君县| 平果县| 寿光市| 当涂县| 东安县| 淮阳县| 吴川市| 平安县| 肇东市| 内江市| 岳西县| 潞城市| 清徐县| 曲靖市| 蒙城县| 会理县| 昌黎县| 信阳市| 阿荣旗| 舒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