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孟子“不孝有三”與曾子“孝有三”是一體兩面

      2023-10-30 02:27:18劉霖映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40期
      關(guān)鍵詞:對稱

      【摘要】孝有本義延義仿義,本義的孝是善待父母。周公倡尊尊親親??鬃优u(五不孝之類的)世俗孝道觀之關(guān)注贍養(yǎng)幾個事,他超越個事思維,開創(chuàng)類事分級思維;孔子三孝觀高低序列是敬——愛(喜歡)——贍養(yǎng)。曾子有發(fā)展,“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此親指父親母親;敬是尊而恭誠,屬積極的尊;弗辱應該指弗玷辱即防止連累;孟子發(fā)展養(yǎng)論),這是位勢高低的視角(身份高位論尊,人際論防連累,情勢弱位論養(yǎng));廣義三級孝序一體兩面,反面為“不孝有三:大不孝不尊親,其次玷辱即不防連累,其下不養(yǎng)”。尊重:積極用法是仰視級的地位看重;要尊重他人等勸導語里的尊重是消極用法,指自制性的地位看重,即惜重,此尊指惜。廣義養(yǎng)可分贍養(yǎng)、護養(yǎng)、照養(yǎng)?!献釉凇峨x婁上》第19章辯護曾子事親,其實是糾正曾子在“孝有三”語段里的謙虛自評,即接談“孝有三”話題;再在第26章說“不孝有三”,相距僅193字;它必定正反對稱:語境確證這個“無X”的意思是尊親之反面即無尊?!愂屡判虻奈粍萑⒂^與個事排序的輕重百孝觀(反面是:不孝事多,傷虐事重,弒親最大),視角可互補。趙岐“三不孝”是誤解。三字從來不虛指多(幾非多),更不能指很多。

      【關(guān)鍵詞】三不孝;三孝觀;廣義三級孝序;對稱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0-007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22

      《孟子·離婁上》第26章:“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①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1]286-287東漢趙岐《孟子章句》注:“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2]210(此另定標點)宋代朱熹、現(xiàn)代楊伯峻[3]182等都承繼趙注路線。其實,趙岐此釋所用資料全是誤解。

      一、三孝觀:從孔子到曾子

      1.孔子倡敬,三孝觀高低序列是:敬——愛——贍養(yǎng)

      《論語·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世俗的孝道觀難免各有說法,參看:孟子《離婁下》所錄齊國都城貴族社會所傳“五不孝”及其隱含的反面即五孝(構(gòu)成廣義五不孝體系)重視贍養(yǎng)領(lǐng)域三個事(春秋后期很多舊貴族財力弱),后兩事屬(廣義)連累父母。五事無涉敬域??酌系臅r代距離不遠,齊魯靠近而聯(lián)系多,思想容易傳播。——孔子把世俗孝道觀的多種事項概括為養(yǎng)類,再提出敬類,談人道之孝,提升了孝道觀:開創(chuàng)了孝敬論和孝事之級類思維,超越了世俗孝道觀的個事思維,是萌芽型理論思維。倡敬也是復興西周的尊尊思想,《齊俗訓》載:周公倡尊尊親親,姜太公倡舉賢而上功,魯國齊國的兩個始祖奉行不同的治國方略。

      《孝經(jīng)·天子章》“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并談愛與敬,則孔子有(本義)三孝觀序列:敬——愛——贍養(yǎng)。只是沒總結(jié)。所以孔子思想隱含的三不孝觀高低序列是不敬——不愛——不贍養(yǎng)。愛是喜歡,對立于厭惡。

      2.曾子明確提出三孝觀,對廣泛孝事進行分類

      孔子死后儒學分化,曾子——子思——孟子為嫡傳,廣義曾子學派包括孟子。曾子發(fā)展了(本義)三孝論?!抖Y記·祭義》第9節(jié)載:“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按人文價值的高低排序,也是按位勢的高低排序:尊的視角是父母居身份上的高位,養(yǎng)的視角是父母居某情況里的弱位,弗玷辱的視角可謂人際平位。父母是尊長、人者、某情況下的弱者。三指三等級上中下。

      弗辱低于尊,何指?尊指積極的尊而弗辱指消極的尊重嗎?聯(lián)系“孝有三”的下節(jié)即《祭義》第10節(jié)所談“事君不忠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弗辱應該指弗玷辱,在社會里不連累父母(孟子所錄世俗五不孝也重視連累)。

      養(yǎng):曾子對(本義)三孝論的養(yǎng),沒展開談,但養(yǎng)異于“先意承志,再諭父母于道”即順和諫,則其養(yǎng)乃贍養(yǎng)?!睹献印るx婁上》第19章區(qū)別養(yǎng)口體與養(yǎng)志(順即不逆,或尊或擱置矛盾而養(yǎng)志),是發(fā)展,養(yǎng)包括養(yǎng)體(贍養(yǎng))和養(yǎng)心氣?!白鹩H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也談養(yǎng),談尊與養(yǎng)的統(tǒng)一:泛義養(yǎng)心大于三孝論養(yǎng)類里的養(yǎng)心。——孟子因為匡章之事而泛言“父子不責善”,走偏了。曾孟的粗框架需發(fā)展,至少,第一,廣義養(yǎng)還涉及養(yǎng)能力養(yǎng)行為等,養(yǎng)可分三級類:贍養(yǎng)居低位,貝代表財力;護養(yǎng),含重病護理、諫阻和強制避災(一般宜柔諫,特殊的需強諫,有的不宜諫);照養(yǎng),溫情暖之,含生活照顧、精神關(guān)懷、傳播知識技能。第二,三級孝序的視角是雙方位勢的高低,而諸個事或百事論有輕重的視角,互補。

      3.孔子之“敬”、曾子之“尊”、語詞尊重

      尊廣于敬:動詞尊是維護對方的優(yōu)位,本來是對上位者的對應式態(tài)度和行為,“尊周室”是維護地位;敬是尊而誠情,敬含謙誠,是恭誠地以低位者的情感和行為去對待他者。尊未必敬:消極的尊不含敬,維持大秩序而尊劣君,非敬之;積極的尊,有的只是熱心維護,有的含敬,可謂尊敬(敬)但語氣弱于之。

      尊敬常是敬的雙字說法,包括敬重(高者稱崇敬)和敬愛(一般基于感恩)。看總體,父母是大恩人,家是情感體,尊親大多含敬之;但人間多嚴父,不親和,消極尊較容易,敬是誠情,難勉強。

      尊重:《漢書》首用;歐陽修語“尊重師友”示看重。在當代,積極用法是仰視級的地位看重,主要用在具體的人,“他贏得了社會尊重”亦然;現(xiàn)代勸導語里的尊重是消極用法,出現(xiàn)率更高,指自制而護他者之位(不降低對方的本位或應有地位、不損其價值和應得待遇),即惜重(此尊字指惜),如:要尊重他人、事實、權(quán)利等?,F(xiàn)代家事更復雜,要互尊獨立人格,不視為卑格。

      二、曾子的三孝觀必有其對稱的三不孝觀

      大孝尊親的單面形式是尊,但確立了三級孝序的首位在是否尊親這個問題,兩面對稱。論事理,大孝尊親的隱面是大不孝不尊親(即無尊,大體是不敬)。

      一體兩面,(本義)三孝觀對稱的三不孝觀可表述為:“不孝有三:大不孝不尊親,其次玷辱(指不防連累),其下不養(yǎng)?!痹铀^“能養(yǎng)”當涉主觀??陀^的不能養(yǎng)無關(guān)道德。“不養(yǎng)”慣指不愿養(yǎng)、不用心養(yǎng),優(yōu)于“不能養(yǎng)”之語?!袟l件者得後嗣繼祀是“個事”,是對親上的死后之養(yǎng)。無條件者不同。

      區(qū)別本義與仿義,避免混亂。本義的孝是善待父母②而延義孝擴展了對象。孝本來是談家事的,但《孝經(jīng)》載孔子的五等人之孝,衍生了新詞義,仿義孝道觀以世界眾生為生養(yǎng)我的仿父母,是為“仿父母”做功業(yè),所謂孝是仿孝(儒家倡愛有差等又仁民愛物)。五等人的主要仿父母不同,庶人的主要仿父母就是真父母。說官長“為民父母”,用詞不妥?!都懒x》第10節(jié)載曾子的仿義孝有三:“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仿義孝大于本義孝。

      談事功的仿義三孝觀也理應正反對稱,不孝有三:小不孝不用力,中不孝不用勞,大不孝乃匱。

      三、孟子三不孝觀之對稱者是三孝觀

      1.孟子繼承了曾子的三孝論體系,由此規(guī)定了“無後為大”的語義

      需用融洽法(是否融洽及融洽度)確定詞義和短語意思,除非有可信理由顯示其斷裂。

      第一,孟子有(正反面統(tǒng)一的)廣義三孝論思想。

      “不孝有三”語顯示孟子有三不孝思想,而且在邏輯上蘊含了對稱面即三孝思想。

      第二,曾孟的廣義三孝論體系都宣揚大孝尊親,首級內(nèi)容相同。

      孟子的大孝之道(論理當涉及大孝和大不孝)倡尊?!度f章上》第1章說“大孝終身慕父母”,第4章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先談至孝尊親即大孝尊親(高者稱大或至),再談光耀在世父母。至孝尊親屬于一種有限級數(shù)型的孝級觀,而孟子的孝級觀只有廣義三孝論(世俗五孝觀不屬于孟子思想且沒分級),那么,至孝尊親就是三孝論里的內(nèi)容。

      輔言:《孟子·離婁上》第11章倡“親親、長長”,廣義長長代指廣義尊尊,是概括《禮記》的“尊尊、長長”。廣義長者包括年齡長者和各種頭領(lǐng),先秦官名有百夫長、鄉(xiāng)長等等。

      第三,孟子不可能另搞一個對抗性的三孝論。

      孟子尊敬師祖,如果另搞一個體系,于情而言不會用同名說法,說“三”,去直直地對抗曾子。注意:《盡心上》第37章“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弗敬,獸畜之也……”的三級論非談孝道,似談納士之道,區(qū)分食客與君子,君子即可尊者。

      第四,孟子思維能力正常,無後為大只能指不尊親乃大不孝,一個意思可有不同說法。

      貼身環(huán)境的融洽與否也屬內(nèi)證問題:詞義上的語境法(除了特種囈語)講融洽;思想環(huán)境決定基礎(chǔ)級單元即基元之旨向。無後為大是三不孝的基元,受思想大小環(huán)境之定向。這是合理性論證,是內(nèi)證法之一。

      第五,先秦“後”字可以通假于“后”,無後指無尊。

      筆者談過:“‘無後’應該通假于‘無后’,指……目無尊長?!盵4]《管子》《文子》“立無後”之後只能指(宗族的)主③,通假古后字。[5]先秦語皇天后土、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作尊詞敬詞時,皇指偉大,后指尊貴(稷是周族始祖,也寫作后稷,但特殊語境里的后字視作尊詞);古漢語詞性活躍,語境決定詞性,例如君、張君、君子。孝道用代際視角,父母皆家長;大家庭的還分大家長小家長。家尊的語義看個人用法。

      2.孟子在關(guān)聯(lián)語境談三孝三不孝:對稱

      《禮記·祭義》第9節(jié):“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鲀x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承志是顧及心理順暢,諭道是異議時說理及思想關(guān)懷。曾子名參,狹義養(yǎng)指養(yǎng)體。

      《孟子·離婁上》第19章有144字,主要是辯護曾子的孝行:對比撤席前的做法,曾子事親重視承志即精神照顧,曾元養(yǎng)曾子只贍養(yǎng):“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注意:孟子在接續(xù)曾子的“孝有三”話題,顯談其用例而隱談其主題語;亦答公明儀,糾正曾子的謙低自評;沒談諭道;“可也”是達標了或小超標,隱示勿苛求?!献影言拥莫M義養(yǎng)發(fā)展為廣義養(yǎng),認為養(yǎng)志(心氣)高于養(yǎng)口體。

      第18章談父子不責善、異子而教,隱辯孟子避議諭道及曾子不責曾元低級孝。第20—26章都在散談勿求全責備。第27章談仁之實在事親。第28章是尾章,贊揚舜盡事親之道④而定天下父子倫常,乃“大孝”:事功說大孝,奇怪?是隱用曾子的仿義“孝有三”?!@些章粗看很散亂,小單元及中單元各有主題,但有散漫式隱約式的關(guān)聯(lián),有的在接替式展開:第17-26章有共同隱旨即勿求全責備,是雜合體,有論點有例示;第23章和第26章在承前啟后。這些章組織成多種章團,有的交叉。

      多章之后可關(guān)聯(lián):第17章的嫂溺例棄禮、通權(quán)達變,高度關(guān)聯(lián)第26章的“舜不告而娶”。

      很清楚了:《離婁上》第26章說“不孝有三”而非五,涉隱約式關(guān)聯(lián):第19章半顯半隱式用力地接談“孝有三”話題,且兩章僅距193字,很近,又都在“勿苛求”語境:正談反談有對稱性,這個語境賦予此“無後”的意思乃“尊親”之反面即“無尊”,無指目無(如孟子語“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個後字可視為X而這個X只能指尊者(後字可通假于后,指尊者)。語境賦義乃定律,乃語境證據(jù)。它理應蘊含三不孝的內(nèi)容,這是簡單型正常思維。何況,它前后語境兩次涉及曾子兩種“孝有三”話題,同屬于泛義三孝觀體系,有共同邏輯;而且《萬章上》第4章談了大孝尊親。——這是用共同語境內(nèi)思想的融洽法作推定,否則說不通。

      四、東漢趙岐所注“三不孝”是誤解

      1.趙岐繼承了世俗五不孝的個事思維

      《離婁下》:“世俗所謂不孝者五……”世俗非儒家。孟子引用齊國都城(語境里的國字指都城)貴族的五不孝說法談五個具體事,以世俗標準辯護匡章。

      2.關(guān)注三個小眾之事拉低了孔曾孟的級類思維

      視野極狹小。阿意曲從的事很少,主要在嚴倡尊卑秩序的貴族家庭,普通人家較隨便。不為祿仕只涉小小眾。不娶絕祀很小眾。

      3.趙岐不涉“尊”域,悖于孟子倡尊

      “曲從”屬連累父母、使其未免辱,“不仕”涉及養(yǎng),絕祀涉父母死后之事。三事無涉在世之尊否,冷待虐待不入眼??墒敲献拥拇笮⒅莱?,至孝尊親。

      4.趙岐反對曲從,對立于孟子說法

      趙岐反對“曲從”,符合《孝經(jīng)》所載孔子諫諍論,但對立于《離婁》上下篇都批評的父子責善、及孟子辯護匡章的曲從??镎抡姼附Y(jié)果慘,使孟子一概否定父可諍,不分常異?!峨x婁下》:匡章責父,父走了;匡章心亂,趕走妻和子:家毀了?!稇?zhàn)國策·齊策一》:匡章之父殺妻而馬棧埋尸,父死后,齊威王想改葬,他謝絕。重父輕母,在曲從。

      5.繼祀論悖于孟子的單傳事實

      繼祀論視死后得養(yǎng)高于在生得孝:荒謬?;闹嚒F鋵?,古代的家祭雖然重要,但事親非治邦,大事不在祀(使宗族抱團)和戎即御外;古代制度,無子女者無罪過、惡罵父母者有罪過、殺害者判酷刑,常態(tài)觀念是“不孝事多,傷虐事重,弒親最大”,異于無後為大的俗解式口傳語。

      五、小結(jié)

      (1)本義的孝是善待父母(延義擴及祖父母等,仿義衍及眾生、是儒家式博愛),是領(lǐng)域級的統(tǒng)事;孟子對“不孝有三”沒全面說明,但它隱含于思想的傳承邏輯和語境里的對稱關(guān)系,乃貼身背景,他人不可編造。(2)孔子批評(齊魯貴族所說的五孝五不孝體系之類的)世俗孝道觀之聚焦于養(yǎng)(贍養(yǎng))類的幾“個事”,養(yǎng)而不敬非人道,倡敬,分類概括廣泛之事,超越了個事思維,開創(chuàng)了孝論的類事分級思維;孔子三孝觀高低序列是敬——愛——贍養(yǎng)。(3)曾子有發(fā)展,“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此親指父親母親;尊廣于敬,尊未必敬,可以帶敬;弗辱應該指弗玷辱即防止連累,而非指不侮辱或消極尊重;孟子發(fā)展了養(yǎng)論,養(yǎng)體之外有養(yǎng)心),這是位勢高低的視角(家長是角色叢,身份高位論尊,人際論防連累,情勢弱位論養(yǎng),皆是善待),不排斥百事觀的個事輕重之視角;廣義三級孝序一體兩面,隱含的反面是“不孝有三:大不孝不尊親(不敬且無消極型尊重,冷待是消極型不尊,罵虐弒是積極型不尊),其次玷辱(指不防連累,‘五者不遂,災及于親’),其下不養(yǎng)”。三級只有大,指上等,不能說最大。曾子隱示而孟子半明談了標題語,理論只有毛坯形態(tài)。廣義養(yǎng)可分三個級類:贍養(yǎng)居低位;護養(yǎng)含諫阻和強制避災等;照養(yǎng)含照顧和關(guān)懷等。愛散布于三孝了。(4)孟子《萬章上》談至(指大)孝尊親(《盡心上》似談納士之道而劃分供食——愛——敬三檔也突出敬否),是繼承曾子的三孝論體系,規(guī)定了“無後為大”的本義。特別是:《離婁上》第17—26章有共同主旨即勿求全責備(不孝章屬多種章團);孟子在第19章辯護曾子事親是養(yǎng)志高于養(yǎng)口體,其實是糾正曾子在“孝有三”語段里的謙虛自評,即接談“孝有三”話題;再在第26章說“不孝有三”,相距僅193字且在關(guān)聯(lián)語境;孟子思維正常,它必定正反對稱:語境確證這個無X的意思是尊親之反面即無尊(而且相距66字的第28章稱贊舜有功于天下而謂大孝,古今注釋書都沒解釋好,一般讀者看不懂,其實是隱用孝有三下段里的仿義孝有三,仿孝談有功于世界??梢姴恍⒄碌那昂笳Z境都接談孝有三話題)。(5)位勢三孝觀與輕重百孝觀的視角應該互補。三級孝序分上中下,不愿得子繼祀是死後不養(yǎng),低于在生不養(yǎng),是小不養(yǎng),但得子和奉祀對于一般人是很重大的事:高類里一些輕事不如低類里一些重事。但百孝觀復雜,個事及件事,輕重及性質(zhì)可因人因境而異,愉悅為基礎(chǔ),一般是:不孝事多,傷虐事重(包括傷心),弒親最大;孝事多多,愛護事重,險時救命最重要。贍養(yǎng)分活命級及以上。(6)談個事屬百孝觀,只談幾個則悖之。趙岐三不孝全是誤解,繼承了齊魯貴族的世俗五不孝的個事思維,拉低了孔孟思維。(7)近年網(wǎng)媒熱捧超級亂語“不孝的事有很多,不盡后輩的責任最不孝”,其實,三字從來不虛指多,更不能虛指很多,三非九非三十非三秋。虛義三:X很多而言三,指很少(三步指很短,如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喝撕苌倩蛩艘灿兄档梦覍W習的地方,若指多則平常,悖于孔子之虛心好學);X稀少而言三,語義在幾不在多,幾含小多非小多,三以上稱多,五左右是小多(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幾個人雖笨但合作產(chǎn)生大能力;再三指反復幾次,三次即可,可超三次;三思原義是實指,後人虛指幾次思考,很多則稱九慮百思千慮);杜甫三重茅?一重茅劣者有三寸厚,奢侈則不符合杜甫阻童奪茅所示貧寒,訓三訓多俱奢俱誤,三重象征加固。

      注釋:

      ①古字“後”和“后”在簡化字體系里合并為“后”,本文涉及其區(qū)別,需用古字。

      ②本義的孝是善待父母:盡責是孝的大體;超責的是高孝,分智愚,分正邪,孝而害他人則是邪孝,是越界,侵犯它德?!仁歉呶淮髳坌?,慈幼;人類的父子關(guān)系復雜,論可行性父慈不如父仁。

      ③補說《管子》“立無後”之後:不能訓宗主的繼承人。齊國連續(xù)內(nèi)亂,很多頭領(lǐng)外逃幾個鄰國,小白也外逃。舊宗指失去舊地位的宗;恢復地位主要是隨著頭領(lǐng)被免罪而來的返祿,一般是舊頭領(lǐng)。

      ④孟子缺父愛而夸張舜事。孟子說舜“終身慕父母”,其實沒慕後母,但應該會懷念幼年能得父愛(舜能神奇逃避家人的殺害?長期被仇視,心鏡了如指掌,且觀察力敏銳,也不排除父親的兩面性即私下里暗示舜防備)。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孟子集注[A]//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廖名春等整理.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劉霖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後”當釋為尊者[J].道德與文明,2020,(5).

      [5]雪苗青.《左傳》9處“無後”之“後”的詞義探析[J].大眾文藝,2022,(22).

      作者簡介:

      劉霖映,湖南邵東人,懷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

      猜你喜歡
      對稱
      回歸基本概念,讓“數(shù)”與“形”結(jié)合的更美
      例談解析幾何中的幾個對稱及其應用
      魔方與數(shù)學
      科教導刊(2016年34期)2017-03-31 15:26:59
      卡諾圖的一種排列方案
      一元抽象函數(shù)對稱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平面第二類曲線積分的對稱性
      談大提琴演奏中的不對稱弓法
      戲劇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 13:08:11
      服裝的形式美法則
      青春歲月(2015年24期)2016-01-05 11:50:26
      大學數(shù)學共軛的教學探討
      科教導刊(2015年22期)2015-10-14 01:05:09
      淺談“全等三角形”基礎(chǔ)圖形的探究與運用
      江达县| 康乐县| 芦山县| 吉林市| 东阳市| 阿城市| 马山县| 大连市| 大邑县| 丰原市| 双鸭山市| 汕头市| 岳普湖县| 时尚| 穆棱市| 济源市| 常宁市| 金阳县| 名山县| 桃源县| 宣威市| 甘孜县| 长宁县| 琼海市| 游戏| 房产| 团风县| 山东省| 邵武市| 庆元县| 永吉县| 罗平县| 长岛县| 汾西县| 天峻县| 开阳县| 佛山市| 平舆县| 察雅县| 高碑店市|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