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小說單元的學習可以通過項目化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其策略是:項目選擇有“熱度”,探究過程有“坡度”,成果呈現有“廣度”。項目化學習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實現學習的延伸。文章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說教學為例,探究“我最愛的小說課本劇系列”的措施及實施路徑。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小說課本?。粺岫?;坡度;廣度
所謂“項目化”學習,是指基于驅動型問題,進行項目任務的完成而自主建構與深度感悟的學習方式,具有情景化、個性化與創(chuàng)新化的特征,提倡以生為本,注重在協(xié)作化的實踐中實現從知識脈絡走向能力脈絡[1]。項目化學習從實質上說屬于拓展學習,提倡與作者神交、與“他文”對話、與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電”,注重課堂內環(huán)境的精彩與外環(huán)境的拓展。項目化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注重持續(xù)學習,完成更多教學資源的融通與本質勾連,通過后續(xù)力的提升,讓學生獲得解決某一項目問題時的完整體驗。小說文本因為故事情節(jié)的細膩化、結構與表達的藝術化、思想情感的豐富性,需要完整的讀寫地圖,因而適合于項目化學習。如何在小說單元教學中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如何從一個多維的角度理解小說完整的內在邏輯與敘事性力量?如何演繹項目化背景下小說單元教學的精彩?下面僅以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進行探析。
所謂項目選擇有“熱度”,是指項目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有令人舒服且持續(xù)升高的溫度,能帶給學生持久的熱度。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橋》《窮人》和《在柏林》都屬于小說。相對于其他體裁,小說單元教學的項目選擇更應該創(chuàng)新。比如,通過表演課本劇的形式進行項目化學習,以此保持“熱度”。一部小說,面對靜態(tài)的紙質材料與動態(tài)的戲劇表演,學生肯定喜歡后者———能夠滿足自己的表演需求,更高效地豐富言語。當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劇中人”,其代入感是強烈的,由此帶給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就育人目標而言,課本劇的選擇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生能力的提升。從小說的延展性出發(fā)進行人物形象的品味、情節(jié)與環(huán)境的涵詠、語言藝術的體會,能夠為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助力。對小學生而言,盡管五年級已經接觸過小說文本,但對小說的解讀及鑒賞仍然是新挑戰(zhàn),仍然可以視為一個多元化項目,包括對小說人物形象的感受與概括、對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與把握、對小說主旨的理解與內化,均可以通過相關資料的介入與印證,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個過程考驗著學生,可以多元鏈接,可以個性創(chuàng)生,可以深入探究。課本劇的表演中,學生要想高質量地登臺亮相,以上環(huán)節(jié)是必需的,因而可以較好地鍛煉學生。
另一方面,就語文要素而言,課本劇的選擇有利于單元目標的落實。項目化學習必須要有一個指向明確的驅動性問題或任務,這個任務不是新生的,而是基于單元語文要素設定的。五年級時,小說方面的教材側重于描寫方法,而在六年級,則呈現出一種螺旋上升的坡度———“讀小說,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如何落實這一語文要素呢?平面化閱讀所能達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唯有創(chuàng)新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落實語文要素,才是打造高效小說單元教學的應有選擇。課本劇的選擇正是基于以上考慮。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富有意蘊的環(huán)境描寫、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一波三折的矛盾沖突等,均是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的有利因素。于是,自然而然的,“我最愛的小說課本劇系列”成為熱度項目。
在小說文本的閱讀中,瞄準學生的閱讀盲點,即可事半功倍[2]。就本單元的小說而言,其盲點在哪里呢?一般而言,學生都從語言對話、行為動作和心理活動來感受人物形象,而從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描寫,綜合“三要素”來切入的較少,這對于小學生而言就是盲點。基于這個盲點,我們進行臺階式的探究設計,力爭讓“我最愛的小說課本劇系列”的項目化學習有“坡度”。
(一)準備階段,重組閱讀材料
一開始的探究應該是簡單的,屬于起步階段,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設計:
【環(huán)節(jié)一】
1.依據課后選題制定任務單,如快速閱讀本單元文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厘清其中的人或事,包括印象最深或最感動的地方。比如,一個學生通過畫一畫桑娜的心電圖而理解了桑娜的心理變化:一開始的“擔心”是一條小曲線,后來的“忐忑不安”是幅度較高的曲線,再后來的“緊張害怕”是最陡的曲線……
2.結合“資料袋”等板塊,引領學生閱讀同類小說,如《愛的教育》《鯊魚》等,并分組交流其中的精彩之處。
【環(huán)節(jié)二】
單元內的初閱結束之后,引領學生轉入課本劇表演的準備宣傳階段。
1.分小組匯總最喜歡小說的藝術特色,分享自己小組對小說題目的理解,通過本質聯(lián)系,再推薦同一類型的兩篇小說。
2.分小組為小說改編成課本劇這一項目的實施制作宣傳海報,力求做到主題聚焦化、特色個性化、色彩明快化等特點。組織小組成員利用自媒體拍攝相關微視頻進行宣傳。
由上觀之,熟悉課文內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節(jié)重點,成為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并不是傳統(tǒng)形式上的知識梳理及掌握,而是有新的生成、新的索引及新的理解,包括思想與情感上的生成。比如,就推薦相關小說而言,不具備較寬的閱讀面是不行的,由此帶動的大閱讀就是必然的。再比如,相對于一般的文本預習而言,制作海報與拍攝宣傳片中所需要的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也需要一點一滴的提升。
(二)建構階段,重組學習任務
由準備到建構,學習的坡度逐漸提高———學生不僅僅了解文本基本內容,而且分析之所以這樣寫的意義和作用。這其中,有建立在深層解析層面上的品讀,有建立在重組學習任務上的重構,有為了撰寫劇本所需的基本資料的補充。以下兩個有坡度的環(huán)節(jié),正是基于以上考慮而設置的。
【環(huán)節(jié)一】
1.分析自己喜愛的小說中的語言對話描寫、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描寫、心理及沖突活動描寫,通過課后習題的討論,分析這些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再次通過賞讀、深讀等方式,力爭用自己的語言分析三篇小說的結尾特點,為后續(xù)的課本劇表演奠定基礎。
【環(huán)節(jié)二】
分組創(chuàng)作劇本。
1.角色:通過小組研讀,依據人物性格及特點確定主人公。比如,誰最能表現出桑娜的善良,誰最能體現漁夫的好心等。
2.背景和道具:研讀如何把文本中的環(huán)境轉化為劇本中的背景和道具,以此凸顯小說文本中環(huán)境描寫的重要性。
3.劇幕:進一步深讀文本相關章節(jié),分清主次與詳略,挖掘矛盾沖突中體現出的意義和價值,為必要的刪選與改編提供路線圖與支架。
4.鏡頭:抓住人物的典型特點撰寫人物小傳,涵蓋多個方面,力爭做到有聲有色,形象具體,實事求是。
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多重角色,既要放權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真實而個性的發(fā)揮;又要防止出現過度解讀或錯誤評價,做到去偽存真,最終達成共識。如何“放”,如何“收”,考驗著教師,考驗著項目化學習的成敗。以《在柏林》一文的矛盾沖突的梳理為例,可以通過繪制情節(jié)走勢圖的方式理解沖突:環(huán)境沖突是較小幅度的曲線,小姑娘與老頭的沖突是中等起伏的曲線,小姑娘與老兵的沖突是較大幅度的曲線。由此,學生理解到,矛盾及其矛盾沖突升級,是小說及劇本中較為吸引人的因子。善于表現矛盾,將其精彩展示出來,既有助于文本理解,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項目化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是成果的呈現。就小說課本劇而言,個性化表達、協(xié)作化呈現、持續(xù)性延伸等都應該體現“廣度”,讓學生進入一個更多元的場域,有滿滿的收獲感,最終實現學習的延伸、素養(yǎng)的提升與言語生命的豐富。
(一)人人參與,個性化表達
項目的推進及呈現應該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每一個學生都是參與者、分享者與建設者?!拔易類鄣男≌f課本劇”系列項目也是如此,人人參與,做到職責明確,分工有序,各司其職,人人為自己小組的精彩而努力行動。
1.讓導演、演員、場務等人員知曉自己的責任,時刻準備著完成自己的使命。
2.前期進行扎實的排練,并在反饋與改進中完善劇本。
3.小組長組織本小組成員通過角色理解、劇情發(fā)展和演出效果的評價或演講,為小組積極拉票。
4.進行班級公演,票選出“最佳課本劇”“最佳團隊”“最佳主角”“最佳配角”等。
5.通過微博、抖音、快手等分享課本劇,表述自己的體驗,分享自己的喜悅。
(二)生生協(xié)作,遷移性成長
課本劇創(chuàng)作及演出是一個豐富、多元、復雜的過程,是一個更廣層面上的生生協(xié)作的過程。學生在性格特征、學習風格與認知方式上都有差異。課本劇的個性魅力、張力與彈力正是源于這樣的差異資源。因此,正視差異資源,較好地處理同質和異質的問題,成為項目化學習中分組分工的前提。比如,杜絕“強強聯(lián)合”或“弱弱聯(lián)合”現象,既要保持小組內的同質,又要允許一定的異質;既要讓小組與小組的起點差不多,又要允許自由、寬松、個性化的項目環(huán)境。
“我最愛的小說課本劇”系列活動是分組進行的,因而生生間的互依互存現象較為突出。例如,“通過環(huán)境描寫感受人物形象”這一語文要素,如何體現在課本劇表演中呢?《窮人》一課中的自然環(huán)境、家庭生活環(huán)境等畫面感,究竟依托什么樣的道具才能完成?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導演”需要考慮的,也是“主角、配角及后勤”等人員需要配合解決的。一個“常務后勤”提出:外面的“寒風呼嘯”、桑娜家的“溫暖而舒適”與西蒙家的“又潮濕又陰冷”,通過道具無法表現,但通過舒緩與激烈的音樂片段可以表現。這一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整個劇情演出及推進中,類似的生生合作多次出現。正是這樣的碰撞激勵著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網絡、走向社會,尋求更為高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此,項目化學習出現新的界域,學生的創(chuàng)生能力、融合能力及遷移能力得到提升。
(三)讀寫結合,持續(xù)性探究
自導自演的課本劇表演結束之后,并不意味著謝幕。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進一步延伸,養(yǎng)成持續(xù)性探究的習慣,讓額外增值成為一種常態(tài)。而這,正是項目化學習中更為理想的境界。
以下是“我最愛的小說課本劇系列”活動中的探究設計:
(1)鏈接“資料袋”:選擇《鯊魚》(《窮人》作者托爾斯泰的另一篇表現真善美的作品),揣摩人性的善良,寫一寫人物小傳。
(2)鏈接“詞句段運用”:通過同主題對比,如比較《橋》和《金色的魚鉤》的精彩點,請小組成員通過對話、動作、心理表白等方式合作演一演。
(3)鏈接“快樂讀書吧”:選擇本冊教材中的拓展篇目《童年》等進行閱讀,并引領學生從文本結構、細節(jié)串聯(lián)、環(huán)境渲染等角度發(fā)表看法,達到互鑒互促的目的。
(4)鏈接習作:通過單元范例喚醒學生,促使學生結合單元習作要求進行遷移讀寫。教師基于小說與劇本,引領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創(chuàng)寫活動,選取一則素材、寫好一個故事、刻畫一個人物、打造一個結尾、突出一個主題[3]。如《窮人》以心理描寫見長,而且是那種極為矛盾的心理描寫。那么,能否以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寫作為言語創(chuàng)生的一個出發(fā)點呢?再比如,《橋》以矛盾沖突描寫見長,那么,學生是否由此得到啟發(fā),在人物描寫由扁平化向豐滿化的轉變中有所建樹呢?同樣的,《窮人》一課中也有矛盾沖突,只不過是自我心理沖突,那么,能否在類似的自我表白的內心沖突中進行創(chuàng)新描寫呢?實踐證明,以上創(chuàng)生活動都是可行的。
從靜態(tài)的小說閱讀到動態(tài)的課本劇表演,不難發(fā)現,項目化學習的本質是綜合性學習———資料的綜合、實施過程中各個要素的綜合、不同層面的成果的綜合……這樣的綜合有別于STEAM等學科融合教學,有別于一般性的探究式學習。這樣的綜合更深入、更寬廣,指向終身學習,為小說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小說和課本劇的教學價值,實現兩者的融通,以項目化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實現語文學習的廣度、厚度和深度。
參考文獻:
[1] 黃玉平.優(yōu)化項目的三“度”空間,讓學習更智能:以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說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21(14).
[2] 許軼.大框架小作為讀小說: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小說單元教學例談[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21(Z4).
[3] 楊修寶.把小說教成“小說”[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1).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