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孔子之“仁”的術語學闡釋及其術語體系構建

      2024-01-01 00:00:00孫寰
      中國科技術語 2024年3期
      關鍵詞:仁學

      摘 要:學科理論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可以從學科術語體系的構建中體現(xiàn)出來。對于學科而言,術語體系構建對學科知識結構與知識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術語體系反映學科理論發(fā)展的現(xiàn)狀,是學科發(fā)展的源動力。本文基于術語學基本理論,擬從孔子仁學術語結構分析、仁學術語集的形成與發(fā)展、仁學術語體系的構建三個方面探討孔子仁學知識體系相關問題,以利于孔子仁學思想的對外交流與傳播,同時為其他領域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整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仁;仁學;仁學術語;仁學術語體系

      中圖分類號:H083; G307; C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5

      Termi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Ren” and Construction of Its Terminological System//SUN Huan

      Abstract:The soundness and perf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a discipline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rminology system of it. For discipl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rminology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of disciplines. The terminology system reflects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scipline theory development and is the source power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erminology,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Confucius’ renology from three aspects: (1)the analysis of the terminology structure of Confucius’ renology; (2)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nology terminology set; and (3)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rminology system of renology. We hope our results can facilitat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onfucius’ renology thought,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erminology collation of other fields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Keywords: Ren; Renology; Terminology of Renology; Terminology System of Renology

      收稿日期:2023-12-19 "修回日期:2024-01-1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術語學話語體系核心術語研究”(20BYY003);哈爾濱工程大學校級教改項目“‘新文科+思政’背景下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路徑研究”(2022-2024)

      構建學科領域的術語體系(terminosystem)對術語學(Terminology Science)研究和學科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科越是“科學”,語言在其結構中的份量越重[1]。這里的“語言”是專業(yè)語言,核心是術語(term)以及術語所在的術語集(terminology)和術語體系。術語集是學科專業(yè)術語的集合,而術語體系是比術語集更高級別的詞匯單位組織,是學科理論的知識結構與傳播形式。術語體系背后是學科較為成熟的概念體系。較之于術語集,術語體系更能夠反映學科發(fā)展的理論現(xiàn)狀和知識水平,是學科發(fā)展的源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講,學科理論體系具化于學科術語體系之中。

      術語學作為一門學科誕生于20世紀初期,但有關術語的思想卻可以追溯至人類文明早期。在科學史開始之前,專業(yè)詞匯已經出現(xiàn),與前科學知識的產生時期一致。當時很多專業(yè)詞匯實際上已具有“民間術語”的性質,根據(jù)術語學理論,它們屬于原始術語(prototerm),處于術語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這一觀點為仁學術語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當然,對人文科學術語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學術語,因為前者多以人的主觀感受為研究對象。在中國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人文科學十分發(fā)達,特別是中國哲學,從中國本土學術直承下來的術語構成了中國哲學術語的主干系統(tǒng),孔子仁學術語是其主要來源之一[2]。

      本文對典籍《論語》[3]中的仁學思想相關術語進行梳理,探討構建孔子仁學術語體系的思路、途徑,旨在呈現(xiàn)孔子仁學的知識結構,以利于仁學思想的交流與傳播,同時為其他領域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整理提供參考。

      1 以“仁”為核心的孔子仁學術語:形式語義與功能分析

      術語是知識的一種語言表現(xiàn)。術語亦能夠直觀呈現(xiàn)一個民族科技和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精神風貌,并展現(xiàn)一個民族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fā)展狀況。孔子創(chuàng)建的“仁”是仁學術語體系的核心術語,厘清“仁”這一術語的語義內涵,探索早期儒學理論建構的基點,對構建孔子仁學術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知道,孔子是中國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保?] 孔子指出,詞語與所指事物或概念要一致,詞語表達要準確,并提出了直接陳述、說服、描述等方法進行詞語釋義和概念表達,這些方法與下定義類似??鬃诱J為,“正名”是非常重要的,這與俄國學者維諾庫爾(Vinokur G. O.)的觀點不謀而合:正確的稱名是正確思維的條件[4]。與普通詞不同的是,指向概念的術語具有一定程度的意義明晰性和邏輯正確性,至少是力求如此。在科學中,如何稱名一個具體的研究對象,遠不是無所謂的事情。一門學科的理論體系越成熟,系統(tǒng)化程度越高,術語集的發(fā)展趨勢和術語體系的構建問題也就越重要。

      《論語》中的詞匯單位大多是日常語言的詞匯、語音和語法材料,但從專門用途語角度進行分析,它記錄的是孔子的思想,展現(xiàn)的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思維體系,看似“普通的”日常詞匯實質上是專用語言——哲學語言?!墩撜Z》中的詞匯單位經歷術語化(terminologicalization)的過程,已經從普通語言范疇過渡到專業(yè)語言范疇,并在內容、形式、功能等方面獲得了某些新的特征,意義也發(fā)生了某些變化。專業(yè)語言與日常語言的區(qū)別主要看詞匯,通常,專業(yè)詞匯是專業(yè)語言的核心。下面分別從語義、形式和功能角度對仁學術語進行分析。

      從語義角度看,一方面術語是專業(yè)領域一般概念的語言指稱,另一方面,術語是存在于某一術語集合或術語體系中的。術語大多以日常語言的詞匯單位為基質對認識對象進行稱名,并因此獲得理據(jù)性,完成從樸素的認識到科學認知的第二性稱名(secondary designation),因此,不同于日常語言詞匯單位,所有術語幾乎都是有理據(jù)的。仁學術語的理據(jù)源于古漢語普通詞匯,其意義受文化因素、受“人”的因素影響較大,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意義不確定性,語義內涵包羅萬象,似乎無法窮盡?!叭省痹凇墩撜Z》中出現(xiàn)百次以上,含義寬泛而多變,語義關系也很復雜。孔子未明確“仁”的定義與來源,它的意義似乎總是研究不透,而孔子思想的“奧秘”蘊含于其中,這或許是人文科學術語的特征之一。

      仁學術語另一個較為明顯的特征是闡釋的語境性,也就是說,對術語意義的確定要看具體的交際語境。以核心術語“仁”為例,針對不同的話語對象,孔子對其有不同的解釋,如圖1所示。

      從圖1的(1)至(5)可以看出,孔子從正面或反面釋“仁”,展現(xiàn)“仁”在不同語境中的多重意蘊:(1)孔子針對其缺點反向界定“仁”,“巧言令色”的人,仁德是很少的;(2)至(5)則從不同的角度正面解釋“仁”;(6)至(9)展現(xiàn)的是“仁”的語義變化和升華。“仁”的意義依次為:仁德;仁者,有仁德的人;實踐仁德,仁道;仁政?!叭省钡恼Z義內涵在共時和歷時層面不斷豐富、擴展。不僅要“克己復禮”,還要“泛愛眾”,孔子用“仁”解釋了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史上人文主義關懷的先河[5]。

      從命名的形式看,圍繞“仁”的相關術語多以精煉的單字詞、多字詞表達豐富的含義,稱名形式多樣,總地說,有單字術語、多字術語、短句術語等形式,如表1所示。

      從功能角度看,仁學術語與普通詞一樣具有稱名功能、語義功能、交際功能及語用功能,但作為中國哲學術語,它還具有某些獨特的功能。這首先是指,固定已有認識的工具功能。仁學術語是孔子思想概念、范疇的言語表述,將孔子對世界的認知固化在《論語》中,成為闡釋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工具。因此,仁學術語體系的建構有助于梳理孔子仁學的整個思想脈絡,明晰孔子之“仁”的“世界圖景”。其次,仁學術語具有促進新知發(fā)現(xiàn)的啟智功能。在認知過程中,隨著概念從思維范疇轉換到言語化的形式,術語由此產生并進而被定義和深化,成為該階段認知的總結,也可以認為是定義內容“凝縮”的名稱。伴隨著認知進一步深化擴展,術語的語義內涵也相應發(fā)生變化,同時成為理論的增長點,這是術語的認知價值。仁學術語是中國哲學的理論核心,承載著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信息,在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一直傳承下來,并隨時代變遷而不斷增添新的內涵,是中國哲學理論的增長點,其理論體系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不同時期不斷被繼承、發(fā)揚:從先秦子學、漢唐經學、宋明理學、清代實學到近現(xiàn)代仁學、當代新仁學[6]。最后,術語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歷史性和人文性特征,因而行使重要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傳播功能。作為中國古代人文思想理論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直擔負著推動中國乃至世界人文思想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社會責任。

      總體而言,仁學術語屬于漢源術語,應具有漢源術語的某些基本特征。而漢源術語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民族文化性、自然性和經驗性、非單質性和混雜性、意象性和情境性[7]。對仁學術語的分析除兼顧漢源術語的一系列特征外,還應基于它所在的學科領域——中國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深層機制通過其表層的語言符號——術語及其所在的術語體系得以呈現(xiàn)。因此,對仁學術語而言,其語義結構與功能分析也一定是置身于中國哲學語境,如圖2所示。

      圖2的語義四角是一個理想結構,前提是所有進入術語體系的術語都已被規(guī)范整理。雖然難以達到這一點,但這個圖示對理解仁學術語的本質還是有必要的。仁學理論及其概念系統(tǒng)反映了儒家本體論思想,體現(xiàn)了孔子對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最終目標(客體系統(tǒng))。仁學術語及其所在的術語體系是其概念系統(tǒng)的語言表達,是對孔子之“仁”的理論闡釋,行使稱名功能。隨著社會發(fā)展與變遷,人的認識不斷深化,闡釋“仁”的新術語源源不斷進入該系統(tǒng),新術語中??梢钥吹较惹靶g語的“影子”(結構方面),也有可能在已存在的術語中發(fā)現(xiàn)新增的某些現(xiàn)象(語義方面)。換言之,術語在認知過程中發(fā)生了語義變化,不同時期對“仁”的闡釋相較于孔子之“仁”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但它作為中國哲學的根基卻從未動搖。

      2 孔子仁學術語集的形成與發(fā)展

      2.1 關于術語集

      本文對術語集和術語體系是加以區(qū)分的。在有些術語學著述中,二者有時會被視為同義詞。俄國術語學家達尼連科(Danilenko V. P.)認為,術語集是職業(yè)交際中所使用的各學科領域專業(yè)科技詞匯的總和??梢院唵卫斫鉃椋g語集是一個學科領域的所有術語的集合[8]。俄國另一位術語學家列依奇克(Letchik W. M.)曾指出,術語集是介于語言學和術語學之間的概念,而術語體系則是純粹的術語學概念[9]。這就是說,術語集仍具有自然語言的特征,特別是學科領域形成初期的術語集,大多為原始術語,它們指稱的并不是概念,而只是專業(yè)的表象認識,言語特征極為明顯。在學科理論形成之前,每一個發(fā)展階段都會有術語出現(xiàn),這些術語因術語場(terminology field)的作用而聚集到一起①,直至形成學科概念系統(tǒng),此時聚集的術語便會獲得系統(tǒng)性特征,同時也說明學科理論日趨“成熟”。

      術語集是創(chuàng)建術語體系的來源和基礎。某一學科領域術語集中的術語數(shù)量要遠大于術語體系中的術語數(shù)量。術語學理論認為,術語的系統(tǒng)性特征是由低到高漸進式發(fā)展的。首先,學科領域發(fā)展初期的詞匯單位大多來自日常語言,是該領域自發(fā)形成的術語集合。隨著認識的發(fā)展,這些詞匯單位經自覺整理規(guī)范而逐漸聚集為專業(yè)詞匯單位的集合。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促使這些專業(yè)詞匯單位之間的邏輯語義聯(lián)系更加緊密,繼而形成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之后的術語集——術語體系[10]。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諸領域的術語集大多具有這種漸進式發(fā)展過程。因此,可以認為《論語》中的仁學思想尚處于理論發(fā)展初期,其言語指稱形式源自古漢語日常用語,它們在文本中圍繞“仁”自發(fā)形成表述仁學思想的詞匯集合。依據(jù)語義關聯(lián)性原則對“仁”相關詞匯單位進行整理、挑選,并基于術語使用頻次、術語釋義等參數(shù)創(chuàng)建術語表,形成“仁”主題的術語集合,此時這一集合已具有專業(yè)語言的性質。在此基礎上,根據(jù)仁學概念體系進一步建構,即對術語集中的術語進一步篩選、整理,參照不同的概念層次,劃分主題術語場并確立核心術語,創(chuàng)建仁學術語體系。

      2.2 孔子仁學術語集:基于文本的術語提取

      學科領域術語的整理主要包括確定術語的來源、類型,制定術語提取的原則,初步建立概念間的層級關系?!墩撜Z》涉及領域廣泛,我們以哲學術語為主要提取對象。仁學術語的術語性(termhood)程度相對較弱,術語特征不夠充分,與古漢語日常用語的界限比較模糊,在文本中常常無法察覺。一般來說,可以依據(jù)術語稱謂專業(yè)概念以及是否有定義這兩個主要特征將術語從普通詞中分離出來。對人文科學術語則還要兼顧到語義模糊性、情境性、多義性以及術語命名形式的多樣性等特點??紤]到上述情況,根據(jù)術語的重要性程度、使用頻率、主題所屬等方面制定如下提取原則:

      (1)主題相關原則:著重提取與仁學思想直接相關的術語類型;

      (2)詞頻統(tǒng)計原則:根據(jù)詞頻確定核心術語和非核心術語;

      (3)非術語術語化原則:術語識別時,把握普通詞—固定短語—術語之間的界限;

      (4)語義原則:弄清術語的意義與概念內涵的對應情況;

      (5)構詞原則:仁學術語大多為原始術語,言語特征較明顯,在形式上可適當放寬對術語的形式要求(如簡短性要求等);

      (6)術語和名稱(nomen)分離原則: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不提取。

      據(jù)此,共提取仁學思想術語162條,按詞頻排列如表2。其中高頻術語在孔子仁學理論中占據(jù)核心地位,它們以“仁”為核心,形成術語子場、微場。

      2.3 孔子仁學術語集的語言系統(tǒng)性特征及其發(fā)展趨勢

      如前所述,在學科領域的形成期,在創(chuàng)建或使用術語的文本中,出現(xiàn)的往往是自發(fā)形成的術語集。這一時期,術語處于對認識對象的初始稱名階段,術語集與自然語言詞匯語義群之間毫無差異。但它們作為對認識對象的語言指稱,處于向專業(yè)語言過渡的階段,盡管普通詞匯的語義特征較為明顯。首先,術語集中術語多義現(xiàn)象較為常見,除表2中提及的多義術語外,再如:

      (1)朝聞道②,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道①:真理

      (2)吾道一以貫之。(同上)|道②:學說

      (3)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同上)|道③:正道(正確的道路或正確的做法)

      (4)邦有道,則知。(論語·公冶長)|道④:政治清明之時

      以上示例(1)~(4)中,“道”有4個釋義。

      跨范疇多義性(又叫異類多義性)也是術語集中的典型現(xiàn)象,確切說,就是語義同音現(xiàn)象,例如:

      (5)知①之為知②之,不知③為不知④,是知⑤也。(《論語·為政》)

      “知①②③④”指“知道”(行為);“知⑤”同“智”,指“智慧”(特征)。

      其次,術語集中存在同義現(xiàn)象,特別是語境同義現(xiàn)象(又稱部分同義現(xiàn)象)。例如: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學而》)

      “切、磋、琢、磨”,指“制作器物時反復修治的不同動作”。在該語境中它們同義,喻指“治學、修身要精益求精” 。

      (7)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性”指“性命;命運”?!疤斓馈保肮艜r指自然和人類社會吉兇禍福的關系”,在該語境中它們同義。

      最后,術語集中反義現(xiàn)象也較為常見。反義術語是以概念或客體及其特征的對立為基礎的,用這種方式能夠更準確地表達對立的概念。例如:

      (8)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

      (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同上)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同上)

      術語“富、貴—貧、賤”,“君子—小人”,“義—利”,“喜—懼”互為反義術語。

      上述語義現(xiàn)象產生的深層機制是術語化和術語轉移(transternologization),前者指從普通詞匯借用術語,后者指從其他術語集中借用術語。其中隱喻,特別是科學隱喻,是創(chuàng)建術語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普通詞義因隱喻生成第二性的術語意義,這種現(xiàn)象在仁學術語中較為常見。例如:

      (11)女,器也。何器也?瑚璉也。(《論語·公冶長》)

      “瑚璉”是“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物,相當貴重”,喻指“可重用的人才”。

      (12)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論語·泰伯》)

      “籩豆”是“古代祭祀及宴會時常用的兩種禮器。竹制為籩,木制為豆”,喻指“禮儀中的細節(jié)”。

      當術語集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術語在術語集中逐漸穩(wěn)定下來。術語的意義逐漸趨向單義、準確、不依賴語境、無同義現(xiàn)象等特征。當然,這種趨勢在不同知識或領域發(fā)展不均衡,因為學科知識有差異。術語集本身的發(fā)展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知識體系,它只是將人的認識通過具體的語言形式呈現(xiàn)出來。因此,術語集的術語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組織”地聚集在一起,“組織”的緊密程度取決于該學科理論的發(fā)展水平。

      3 孔子仁學術語體系的構建

      3.1 關于術語體系

      術語體系是在術語集的基礎上人為構建的,是學科理論及其概念系統(tǒng)的表達形式。在知識發(fā)展過程中,術語集一定先于術語體系出現(xiàn),而后者是前者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學科理論進入“成熟”階段的標志。術語體系中的術語彼此之間具有清晰的邏輯語義關系,即術語所稱謂的概念間的關系。創(chuàng)建學科術語體系的前提是:具有界限清楚的專業(yè)領域;該領域具有相應的一般概念系統(tǒng);具有描寫該領域的嚴密理論;具有某種借助自然語言詞匯單位可表述該學科概念的專業(yè)語言[9]。從這一意義上講,構建仁學術語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是具備的:《論語》通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形散而神聚于“仁”,構建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結構。此外,后人對仁學研究的學術成果豐碩。也就是說,仁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基礎已形成,我們可以借助漢語言文字構建其術語體系。

      3.2 孔子仁學術語的系統(tǒng)性特征

      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系統(tǒng)觀,“承認世界上萬事萬物都以系統(tǒng)方式存在著、運行著,要自覺地把事物作為系統(tǒng)去認識和處理……以系統(tǒng)觀點看事物,要點之一是從事物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去認識和處理問題?!保?1] 簡言之,就是從整體上考慮并解決問題。研究系統(tǒng)的學科是系統(tǒng)學,這是與術語學關系非常密切的學科之一。著名學者錢學森認為,現(xiàn)代系統(tǒng)思想是在古代系統(tǒng)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發(fā)展的。人類自有生產活動以來,無不在同自然系統(tǒng)打交道。系統(tǒng)概念來源于古代人類的社會實踐經驗,例如中醫(yī)的系統(tǒng)思想、農業(yè)的系統(tǒng)思想、工程技術的系統(tǒng)思想等。古代系統(tǒng)思想的顯著特點是認識的直觀性、應用的自發(fā)性,是“樸素的系統(tǒng)概念的自發(fā)應用”[12]。

      仁學術語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會帶有古代系統(tǒng)思想的痕跡,但是其建構方法是基于現(xiàn)代術語學理論的。也就是說,術語體系應是與某一專業(yè)領域概念系統(tǒng)的邏輯模式相并列的語言模式,可以從概念結構及其相應的語言結構兩個方面綜合考察術語體系的系統(tǒng)性。任何術語體系應首先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性和語義關聯(lián)性。

      仁學術語體系的邏輯特征體現(xiàn)在,以“仁”為核心,構建“由禮到仁、仁者人也、仁者愛人”漸進式呈現(xiàn)的龐大思想體系。人是踐“仁”的主體,而“仁”是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只有具備了“仁”的人,在經歷各種苦難與困境之后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充分彰顯中國上古時期的一種人文關懷[13]。

      仁學術語體系的語言特征則是其邏輯結構的語言呈現(xiàn),表現(xiàn)為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的關聯(lián)性。語言內容的關聯(lián)性反映的是術語體系內術語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屬種關系、整體與部分關系、因果關系、客體與其特征的關系等,這些關系是通過語言形式的關聯(lián)性體現(xiàn)出來的,如在單成分術語的基礎上構成派生術語、復合術語、多成分術語詞組等。仁學術語體系內的術語之間具有上下位關系,高頻術語“仁”“禮”構成的派生術語有“仁人”“仁行”“仁德”“克己復禮”“非禮勿視”等。但是較之于自然科學術語,特別是印歐語術語,仁學術語在形式上的關聯(lián)性不是那么清晰,這是漢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所致。實際上,短語型術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忠恕”之道,屬于“仁者愛人”的范疇,這些術語之間的關聯(lián)性更多體現(xiàn)在語義內容上。

      《論語》囊括了孔子的思想精華,提取的高頻術語基本覆蓋了孔子仁學體系的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術語系統(tǒng)的完整性特征。同時,也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特征,呈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氏族社會從傳統(tǒng)的早期宗法制向發(fā)達的地域國家制過渡中必將消失的氏族社會中的人道意識[5]。但是,開放性、動態(tài)性是仁學術語體系發(fā)展的總趨勢。孔子仁學發(fā)展至當代新仁學,概念體系不斷深化,新仁學術語不斷進入術語體系,其原有術語的語義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

      3.3 孔子仁學術語體系的構建

      對專業(yè)領域的術語集進行整理,形成術語體系,意味著其背后的概念系統(tǒng)和學科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實際上,術語體系的結構十分復雜,諸如7個星期名稱、12個月份名稱這類單層級線型結構在術語體系中比較少見,這種術語體系屬于內部結構比較簡單的系統(tǒng),只能反映簡單、羅列式的小范圍知識。大多數(shù)術語體系都是復雜的多層級結構,縱橫交錯的多層面的屬種概念關系較為常見。

      術語學基于術語的邏輯特征和語言特征來構建術語體系。在術語體系中,屬種關系、整體部分關系、因果關系等邏輯模式(概念系統(tǒng)關系)和與其并列的語言模式(術語體系)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復述,它們之間存在“相符”(adequacy),但并不是“同形”或“同構”(isomorphism)[14], 因為術語體系中存在各種語義關系,也就是說,概念和術語之間并不總是單參照性的。隨著認知術語學的發(fā)展,認知原則廣泛用于術語體系的構建,主要對術語進行概念分析和框架分析,后者更適于構建某一術語體系的概念模型??蚣苁顷P于原型情境和行為的綜合知識,借助語言手段使其言語化,而術語的意義則被視為基于現(xiàn)實情境的一種特殊結構。構建任何學科領域的術語體系其重要階段是確定術語的概念—語言結構和所命名的概念在框架結構中的位置。與此同時,確定居于術語體系核心的基礎概念以及圍繞它的核心區(qū)域。在此基礎上構建框架結構,同時考慮到構建術語體系的所有語料,呈現(xiàn)進入術語體系中的所有術語,明確術語體系(子術語體系、微術語體系等)的重要基礎概念和術語之間的主要功能關系 [15]。

      因此,術語體系作為專業(yè)領域概念系統(tǒng)的語言表述形式,其建構“材料”來自術語集中的術語,而系統(tǒng)結構的“組織”方式則基于概念間的邏輯聯(lián)系。前提是,首先要對學科理論有全面充分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概念、范疇,通過構建概念與范疇的關系來反映這一領域的概念系統(tǒng)或理論體系。為此,需要在概念系統(tǒng)中分離出單一概念、派生概念或復合概念等,并找到與此相對應的術語。誠然,理想的術語體系內部要素之間是單參照性關系,即術語的表達形式與其表達的概念系統(tǒng)是一致、相符的。但實際上,任何學科的術語,都還存在術語與概念系統(tǒng)的非同形性。

      考慮到仁學術語的特征,我們在構建術語體系時,主要采用層級分析(單層級、多層級)、實際操作和聚類分析等一系列術語學方法。層級分析法主要側重系統(tǒng)的邏輯和語言層面,創(chuàng)建屬種結構關系,并基于語義關聯(lián)性,呈現(xiàn)主題相關的層級體系。實際操作法則是從文本中提取術語,根據(jù)術語出現(xiàn)的頻率和組合情況確定核心術語,并根據(jù)術語在系統(tǒng)中的重要性整理并創(chuàng)建術語表,為術語體系的建構提供“原材料”,最后通過聚類分析法呈現(xiàn)出能夠反映術語體系內部關系的術語圖示。

      根據(jù)仁學術語在文本中的詞頻分析、語義分析以及仁學術語集指稱的整個連續(xù)統(tǒng)一體的概念進行演繹劃分,我們首先確定指稱核心概念及其相鄰概念間的術語范圍(terminosphere)?;诖?,構建出反映仁學術語體系內部關系的術語框架模式,如圖3所示。

      圖3的仁學術語體系是孔子仁學的語言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是:“由禮到仁”→“仁者人也”→“為仁由己”?!叭省笔乔腥朦c,是施政的必備條件,孔子提出“仁者人也、仁者愛人”,系統(tǒng)闡釋了人是踐“仁”的主體,“仁”是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只有具備了“仁”的人,才會在經歷各種苦難與困境之后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只要人人能愛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社會圖景才會實現(xiàn)。這一思想精髓可以通過仁學術語體系的構建得以呈現(xiàn)。

      總之,孔子仁學術語體系屬于更高級別的詞匯單位的聚合組織。通過整理仁學術語集,分析仁學術語的語義、形式和功能特征,考慮到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中國哲學語言的人文性、獨特性,自覺構建仁學術語體系——將仁學思想以語言模式呈現(xiàn)出來。盡管在仁學術語的挑選、邏輯層次的架構等方面,因知識、能力所限還存在一些模糊或不夠成熟的認識,但本文力圖闡明,任何學科的知識都可以基于其語言表達形式——術語體系而模式化。當然,這種方法抽象程度較高,是學科知識理論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夠采取的一種知識分類方法,但對學科理論的體系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 結語

      有學者曾指出,在理想的術語體系中,每個位置只對應一個術語。術語體系是基于嚴格的單層級邏輯關系(屬種關系)的。每個術語都是精確且具有系統(tǒng)性的,表達重要的概念特征。也許任何一個術語體系都不可能是這種理想的術語體系。實際情況是,使用文本語料時,首先基于語言基質的術語單位并不總是能準確地反映知識結構。也就是說,知識的理想結構常常不能被完整地表述出來。其次,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應基于邏輯概念進行構建,這就要求術語體系中術語單位的表達形式與概念內容完全相符,而這種在邏輯上的理想結構在現(xiàn)實的使用中極為罕見。不過,術語體系仍然是構建知識框架最有效的方法。學科“成熟”的標志就在于它是否擁有一個這樣的術語體系。此外,術語體系間的界限并不嚴格,術語與它指稱的概念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固定的,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總之,從術語學角度構建孔子仁學術語體系有助于更科學、全面地認識孔子之“仁”的深刻哲學內涵。對于人文科學諸領域來說,也許更適合圍繞核心術語構建一個術語場,或者基于概念分類建立層級場或邏輯場,或者以概念的心理聯(lián)想為基礎形成聯(lián)想場。術語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某種范疇性特征,當然,民族文化因素會有重要影響。

      注釋

      ① “場”是人為界定并專門隔離出來的術語集合。術語場可看作一系列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術語組成的整體。一個學科的所有術語可以組成術語場,其中某一領域、某一流派甚至某一學者所使用的術語也可構成術語場。俄國有學者認為,術語場和術語集相近。術語一定存在于某一“場”,這是術語與普通詞最主要的區(qū)別。

      ② 本文例句中的著重號為本文作者所加,所標注的詞匯單位視為術語,其釋義參見:張燕嬰,譯注. 論語[M]. 北京: 中華書局,2006.

      參考文獻

      [1] 列福爾馬茨基. 什么是術語和術語集[A]//葉其松, 等編譯. 俄羅斯術語學經典論文選譯[C].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193.

      [2] 程志華. 中國哲學術語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J]. 中國哲學史,2007(2):14.

      [3] 張燕嬰, 譯注. 子路: 論語[M].北京: 中華書局,2006:187.

      [4] Винокур Г О. О некоторых явлениях 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русской технической терминологии[A]//Сергиевский М В, Ушаков Д Н, Шор Р О. Труды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истории, философии и литературы. Т.V: Сб. Статей по языкознанию[C]. М.: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1939: 5.

      [5] 楊勝利. 孔子“仁”學體系的邏輯構建:基于《論語》的文本分析[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02-107.

      [6] 吳光. 從孔子仁學到當代新仁學: 儒家仁學思想體系研究[J]. 儒藏論壇,2014: 75-115.

      [7] 孫寰. 漢源術語的本質及其特征[J]. 中國科技術語,2023,25(1):14-18.

      [8] Даниленко В П. Русская терминология: Опы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М.: Наука, 1977: 246.

      [9] 弗拉基米爾·莫伊謝維奇瘙簚列依奇克. 術語學:對象 研究方法 結構[M]. 林春澤, 等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72,80.

      [10] 格里尼奧夫. 術語學[M]. 鄭述譜,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社,2011:185-186.

      [11] 苗東升. 錢學森哲學思想研究[M]. 科學出版社,2023:125.

      [12] 苗東升. 錢學森系統(tǒng)科學思想研究[M]. 科學出版社,2012:2-3.

      [13] 李澤厚. 中國古代思想史[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1.

      [14] 鄭述譜. 術語學的研究方法[J]. 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4(2):6-7.

      [15] Бригиневич В Е. Основные подходы к построению терминосистем[EB/OL]. [2023-12-19]. https://nsu.ru/xmlui/bitstream/handle/nsu/9000/uch_2010_VII_00018.pdf?sequence=1amp;isAllowed=y.

      作者簡介:孫寰(1971—),女,哈爾濱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術語學。發(fā)表術語學相關論文近30篇,出版術語學專著1部,參寫、參編術語學專著、譯著2部。主持、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20余項,科研成果曾獲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通信方式:annasunhuan@163.com。

      猜你喜歡
      仁學
      兄弟草原
      駿馬(2022年2期)2022-03-26 14:18:51
      程顥論仁
      現(xiàn)代視野中孔子仁學思想的價值
      魅力中國(2016年28期)2017-05-31 10:11:30
      譚嗣同與蔡和森的社會進化思想之比較
      論孔子仁學的道德理想主義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船山學刊(2017年1期)2017-03-17 21:18:00
      論譚嗣同仁學的五個顯著特征
      理論探索(2017年1期)2017-03-09 20:44:51
      孔子與柏拉圖美學思想之比較分析
      大變動社會與仁學的智慧
      淺析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
      孔子仁學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1
      博兴县| 盐池县| 和静县| 崇仁县| 醴陵市| 白山市| 高淳县| 肥乡县| 辽宁省| 琼中| 富裕县| 昌平区| 呼图壁县| 镶黄旗| 昌江| 鹤岗市| 平远县| 鲜城| 基隆市| 将乐县| 新晃| 利川市| 东阳市| 渝北区| 石狮市| 尚志市| 洛阳市| 江阴市| 乐平市| 黄梅县| 宜兴市| 北票市| 米林县| 井研县| 无锡市| 宝清县| 腾冲县| 陆丰市| 日土县| 渝中区| 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