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近年來,歷史文物已成為中國塑造國家形象的靚麗名片。積極推動中國歷史文物國際傳播,有助于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參與全球文明對話,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良好國際文化環(huán)境。本文以《中國新聞周刊》英文播客“從歷史看當下”為例,探討其在歷史文物議題方面對外報道創(chuàng)新經驗,旨在為借助播客等音頻媒介開展對外傳播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歷史文物 文明標識 對外傳播 播客
中國擁有豐富而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眾多舉世矚目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還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歷史文物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示和傳播,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促進了文化間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增進國際友誼,也為繁榮文化產業(yè)和塑造國家形象提供強大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xiàn)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①
近年來,歷史文物題材逐漸成為外宣媒體的報道重點,報道形式從紙媒逐漸擴展到視聽新媒體。聲情并茂的音視頻欄目以其去中心化的特點取得顯著的對外傳播實效,為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發(fā)揮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吨袊侣勚芸酚⑽牟タ汀皬臍v史看當下”(The Context),聚焦歷史話題,把“當下”中國熱點放到“歷史”明鏡下,透視具有全球意義議題時,以促使中西受眾產生共情和同理心為基本原則。
一、海外播客市場形勢簡析
目前,播客在海外市場,尤其是英美等發(fā)達國家,已成為主流音頻傳播媒介。牛津路透新聞研究院發(fā)布的《2022年數(shù)字新聞報告》顯示,34%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內收聽過一個或更多播客。咨詢機構愛迪生研究中心(Edison Research)發(fā)布的指標性數(shù)據(jù)“The Infinite Dial 2023”報告顯示,美國12歲以上的人群收聽播客的數(shù)量多達1.83億人次,所占比重為64%,周活躍用戶達到8900萬人次,創(chuàng)歷史新高。2023年,在12歲至34歲人群中,40%的人每周收聽播客,比2022年統(tǒng)計數(shù)量高33%。此外,美國播客聽眾平均每周收聽9個播客,19%的聽眾收聽11個及以上。這些增長速度與社交媒體增長速度形成鮮明對比。智能手機用戶目前已占美國人口的91%,而社交媒體的使用率盡管在過去三年一直穩(wěn)定在82%的水平,但其增長速度顯得相對較慢。此外,每月在線音頻收聽率從2022年的73%微幅提升至2023年的75%。這些放緩趨勢反映了不同數(shù)字化領域之間存在差異。②
在“眼球經濟”時代,視覺媒體的過度使用導致人們的視覺疲勞,而播客則通過提供純粹的聽覺體驗,滿足了受眾只需動動耳朵,無需用眼睛來獲取信息的需求,讓視覺得到了充分休息。③播客作為互聯(lián)網原生形式,具備典型的互聯(lián)網生產和消費模式特點,代表著音頻內容生產和消費的活力以及未來的趨勢。④根據(jù)專業(yè)數(shù)據(jù)分析平臺Statista統(tǒng)計,2023年全球音頻產業(yè)的收益規(guī)模將接近980億美元,而到2027年將超過1000億美元,同時預計受眾規(guī)模將達到33億人次。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音頻市場在其中占據(jù)最大份額,2023年的預計收益達到378億美元。⑤大視野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發(fā)布了有關播客市場發(fā)展趨勢的分析報告,預計全球播客市場將在2023到2030年間以每年27.6%的復合年增長率快速發(fā)展。市場規(guī)模在2022年達185億美元,有望在2030年超過1300億美元。⑥全球音頻產業(yè)持續(xù)快速增長,這為我國開展音頻內容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廣泛的受眾基礎和難得的市場機遇。
二、播客為我國對外傳播提供新機遇
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我國對外傳播需要不斷利用播客等新媒介傳播方式,緊跟時代步伐,滿足全球聽眾對中國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播客市場蓬勃發(fā)展,利用音頻進行對外傳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也提供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和現(xiàn)實渠道。因此,應當不斷創(chuàng)新,為國外受眾打造適合他們口味的新平臺、新產品、新內容,不斷豐富對外傳播內容和形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傳統(tǒng)媒體開始數(shù)字化轉型,利用播客等音頻媒介開展對外傳播,數(shù)智傳播時代已經到來。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依托其多年積累的音頻技術和人才優(yōu)勢,利用播客進行對外傳播,尤其在講述中國歷史文化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英語環(huán)球廣播(China Plus)作為其對外傳播播客的聚合類品牌,已推出新聞、評論、社會與文化、歷史、教育、體育、有聲書等數(shù)十檔不同類型的產品,相繼登錄各大國際主流播客平臺,全年下載收聽量超過2000萬人次。⑦ 《圓桌議事》(Round Table China)是英語環(huán)球廣播旗下的一檔英語新聞話題“脫口秀”欄目,被譽為英文版的“鏘鏘三人行”。該節(jié)目以聊天辯論為主,通過探討國內外熱點新聞、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社會熱議話題等內容來傳播觀點。此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的“茶杯傳媒”是美國人唐思德2010年創(chuàng)辦的“用英語講述中國歷史”的播客,在世界各地有20余萬聽眾,一年節(jié)目下載量超過250萬人次。⑧ 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近年來積極迎合國際音頻傳播趨勢,不斷打磨高質量播客產品,目前已發(fā)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外語播客內容生產商。2023年10月,其制作的《習近平的故事》(Stories of Xi Jinping)多語種播客及融媒體產品在德國法蘭克福正式向全球發(fā)布,同步在歐洲60多家主流媒體上線。該播客以英語、西班牙語、法語、俄語和阿拉伯語等多語種版本推出,是首個面向海外觀眾、以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地工作經歷和故事為主的播客產品。產品以國際化的表達、平實的風格和故事化的敘事,向全球聽眾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執(zhí)政理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其背后的邏輯,呈現(xiàn)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⑨
為適應新媒體時代對外傳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作為《中國新聞周刊》的新媒體音頻產品,“從歷史看當下”英文播客于2020年8月首播。截至2023年12月底,總計播出160期,每周更新一期,每期時長約15分鐘,總下載量達到18萬人次,其60%以上聽眾來自英美兩國。該播客目前已經在包括“蘋果”播客在內近30個海外播客平臺上線,初步建成多領域、多渠道、多平臺的新媒體對外傳播矩陣。
三、“從歷史看當下”英文播客的創(chuàng)新實踐
自從開播以來,“從歷史看當下”播客不斷從選題策劃、內容制作、海外推廣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創(chuàng)新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傳統(tǒng)對外傳播媒體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徑。
(一)選題緊貼當下新聞熱點
新聞時效性要求媒體以最快的速度將新聞傳遞給受眾,這不僅是新聞行業(yè)最基本的要求,更是新聞的生命所在。對新聞傳播而言,“時”即“及時”,強調對最近發(fā)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要求新聞從業(yè)人員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受眾關注的熱點信息。在新媒體時代,借助新的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lián)網平臺,新聞可以打破信息傳播的時空邊界,迅速傳播給世界各地的受眾。開展對外傳播,需要牢牢把握熱點新聞事件報道的主動權,在充分保證新聞事實的基礎上搶占報道先機,繼而影響國際輿論走勢,這在當下顯得愈發(fā)重要。
“從歷史看當下”英文播客選題緊跟當下新聞熱點,為國際聽眾提供對中國未來趨勢的洞察分析,通過歷史鏡頭解析中國今天所發(fā)生的事情。例如,2023年4月5日至7日,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在廣州進行非正式會晤時,接待方特意取出千年古琴“九霄環(huán)佩”,為其現(xiàn)場演奏。借此契機,播客迅速制作一期節(jié)目,聚焦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對中國古琴的研究和造詣及其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作貢獻。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播客制作一期張騫出使西域的節(jié)目,探討絲綢之路早期開拓者以及中外交流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2023年5月20日,中國水下考古人員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調查并打撈兩處明代沉船。播客隨即探討了中國水下考古的艱難歷程、最新科研進展以及國際合作等。
(二)形成播客系列內容產品
在文化“走出去”進程中,外宣媒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皬臍v史看當下”播客深入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文物,系統(tǒng)呈現(xiàn)其精神內涵,解讀并釋放其文化潛力,為國外聽眾呈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盛宴,從而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擴大對外傳播渠道,并創(chuàng)造獨具特色的精品系列節(jié)目。通過將融合時代精神的中華文化推向國際舞臺,我們將實現(xiàn)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跨越。
“從歷史看當下”播客主要聚焦包括故宮博物院“何以中國”特展系列文物、國家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全國各大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等。此外,還側重報道歷史人物故事,如鄭和、玄奘、鑒真、王陽明、丁龍等,介紹他們在促進中外交流和弘揚中華文化方面作出的歷史貢獻。播客還重點關注對中國歷史起重大作用的著名事件,包括釣魚城之戰(zhàn)、西南聯(lián)大、國寶南遷等。播客試圖從珍貴文物、著名人物、歷史事件三個維度打造系列精品內容,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圖景,在更深層次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三)聘請專業(yè)播音員錄音及配樂
面對復雜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中國近年來不斷豐富傳播主體,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加入中國故事“合唱團”,形成國際傳播的“交響樂”。他們從幕后走到前臺,以非官方角度和普通民眾的“他者”視角,利用天然語言優(yōu)勢,跳出國內外宣媒體“自說自話”的單向傳播思維模式,拉近了與國外受眾的心理距離。這些“外嘴”和“外腦”在國外受眾中的可信度和接受度高,能夠實現(xiàn)本土故事世界化、多元主體互動化、話語表達軟性化,變“獨角戲”為“大合唱”。⑩由于使用母語進行傳播,他們能夠更好地溝通和建立情感聯(lián)系,更易于引發(fā)受眾共鳴,促進更好的國際理解。
“從歷史看當下”播客在創(chuàng)辦初期,選題策劃、中文專家內容撰寫、文章編譯、外專改稿、主編終審、錄音及上線發(fā)布等環(huán)節(jié)均由一名資深編輯負責整個流程。為了提升對外傳播效果,2022年8月,播客聘請了美國資深播音員溥仁(Scott Pruett)先生錄音,使節(jié)目語言和表現(xiàn)形式更接地氣,更加符合國外聽眾的接受習慣。此外,還制作了播客專業(yè)片頭片尾,音樂采用古裝歷史劇《鶴唳華亭》主題曲,由中青年音樂家阿鯤先生(Roc Chen)創(chuàng)作,極大提升了播客內容制作的專業(yè)化和精細化水平。
(四)深耕“蘋果”播客等頭部平臺
“從歷史看當下”播客租用全球最大播客托管網站Buzzsprout,每期節(jié)目通過它發(fā)布到歐美主要播客平臺。目前,播客已在近30個海外平臺上線,基本覆蓋歐美各類主要播客平臺。Buzzsprout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蘋果”播客占據(jù)巨大市場份額,借助蘋果手機的驚人銷量,“蘋果”播客已經成為下載量最高的播客類APP。截至2023年10月,“蘋果”播客以43.2%的播客聽眾和6000余萬人次下載量位居第一。Spotify以30%的播客用戶和4000余萬人次下載量緊隨其后。其他播客平臺用戶下載量占比均不超過5%,可見聽眾高度集中在“蘋果”和Spotify這兩家頭部播客平臺。自2005年以來,“蘋果”播客作為播客標準的制定者和播客服務的推動者,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全球播客目錄,收錄幾乎全球所有播客節(jié)目,包括大部分中文播客。
“從歷史看當下”自2022年8月上線“蘋果”播客以來,利用“蘋果”播客的瀏覽和推廣資源,分析用戶畫像和用戶行為,實施精準傳播策略,為歐美國家聽眾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截至2023年12月底,“從歷史看當下”在“蘋果”播客的下載量超過12萬人次。播客下載量的攀升吸引了一些歐美專業(yè)內容制作和推廣公司關注,他們積極尋求內容推廣合作。2022年10月,美國專業(yè)播客網站制作公司OnPodium主動發(fā)來郵件,邀請“從歷史看當下”播客在其平臺開設網站,并免費根據(jù)播客需求定制相關欄目。
四、思考與啟示
近年來國際輿論環(huán)境日趨復雜,外宣媒體與時俱進,利用播客開展對外傳播。要取得更好的對外傳播實效,需要明確定義目標受眾、選定相關主題、提煉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打磨精品內容、整合傳播渠道,最終打造良好的品牌和聲譽。
(一)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戰(zhàn)略部署,提出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全面深入地闡述了中華文化傳承發(fā)展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這為我們更好地承擔新的文化使命,推進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明確方向。我們必須持續(xù)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從歷史看當下”播客播出了大量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文章,包括《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賈湖骨笛》《敦煌石窟》《南越王墓》等,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挖掘其承載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及共享價值。例如,通過“金縷玉衣”闡釋中國人為何對玉器情有獨鐘。通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探討其物質文化價值,并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精神文明內核。通過大運河這一世界文化遺產,還原奔騰不息的國家記憶和民族記憶。通過這些文物,播客重點展示了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圖譜中的獨特身份和特殊標識,把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呈現(xiàn)至世界文明百花園中。
(二)加強故事內容策劃和敘事能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發(fā)生的變遷日新月異,中國從不缺乏好故事。然而頗為遺憾的是,中國故事缺乏敘事方式創(chuàng)新,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故事的有效傳播。當前,世界各國提升國際影響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國家開始重視通過“講故事”傳播本國文化,增強軟實力,擴大國際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要講好中國故事,不僅需要宏大敘事,更強調精微敘事,通過小故事來傳達重要的道理和價值觀。敘事方式有時比內容更重要。在制作英文播客時,需要精心選擇引人入勝的議題,運用高超的敘事技巧,營造沉浸式敘事場景。這樣才能牢牢抓住聽眾耳朵,讓其產生非聽不可的沖動。
“從歷史看當下”播客聚焦歷史文化及考古等選題,內容和寫作角度對不了解中國的國外受眾距離較遠,理解起來也有難度。因此,播客不斷從選題和切入角度上下功夫,牢牢把握以我為主,以受眾為中心的原則,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應不斷改善“重宣傳,輕傳播,重產品,輕故事”的現(xiàn)象,提升對外傳播翻譯和表達能力。講好故事是最能打動人的心靈,容易被不同種族、膚色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接受的方式。播客內容需要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增加更多故事內容,以故事方式呈現(xiàn)歷史事實,讓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明白,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
(三)開展共情傳播引發(fā)情感共鳴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關鍵在于受眾愿意聽,能夠理解,從而建立良性互動,在情感層面與之同頻共振。共情是一種重要能力,它使一個人能夠理解他人獨特的經歷并作出回應。新聞價值的一個關鍵方面是事件的接近性。這不僅涉及地理上的接近,還包括思想和情感上的接近。因此,國際傳播從業(yè)者需要積極培養(yǎng)共情能力和共情智慧,使“他者”成為我們,實現(xiàn)真正的與“他者”共在。11世界各國民眾,無論膚色,不管身在何處,都具有共通的人性和感情。“從歷史看當下”播客堅持挖掘煥發(fā)人性光輝,彰顯人類共享價值,有溫度、有情感、有共鳴的故事,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心理認同和價值認同。
例如,2022年是里斯本丸事件80周年?!皬臍v史看當下”播客利用兩期節(jié)目完整再現(xiàn)80年前浙江舟山漁民冒著生命危險,自發(fā)劃著小船從即將沉沒的日軍戰(zhàn)艦營救300余名落水英軍俘虜?shù)墓适?,展現(xiàn)了中國普通百姓大無畏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里斯本丸號船最后一名幸存者莫利之女維尼曾致信習近平主席,感謝中方慷慨相助。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鼓勵其繼續(xù)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國朋友為中英關系作出貢獻。中英兩國民眾借此契機也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拉近了彼此的情感紐帶。面對復雜國際關系下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文化隔閡,共情傳播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對外傳播破局進路,能夠架起不同文化間互相尊重、理解和交流的橋梁,在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同時,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四)做好“Z世代”的精準傳播
“Z世代”(Gen-Z)一般是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年輕人,受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社交媒體等科技產物影響較大,所以也被稱為“網絡世代”。聯(lián)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20年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Z世代”在2019年達到24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32%。該群體思維活躍、視野開闊、開放包容,大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窗口期,善于運用移動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是名副其實的網絡“原住民”。因此,“Z世代”也被稱為新媒體一代、新知識一代、新判斷力一代、新文化一代。12
“The Infinite Dial 2023”報告顯示,美國播客收聽用戶呈年輕化趨勢。35歲至54歲年齡段人群占39%,高于2022年的31%;55歲及以上的觀眾從2021年的17%下降到14%。13另外,一份由全球知名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發(fā)布的調研數(shù)據(jù)也證實了在美國年輕群體中,收聽在線音頻的行為愈發(fā)普及。該報告顯示,在16歲至24歲的人群中,91.1%的人在2022年上半年收聽了數(shù)字音頻產品。而2021年這一比例僅為84.1%,這表明數(shù)字音頻是年輕互聯(lián)網用戶文化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主線。14近年來,“Z世代”對國際輿論的參與度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持續(xù)擴大,其對華意識形態(tài)偏見相對較弱。中國對外傳播需要廣泛團結前景可期的年輕人,爭取未來民心民意,培養(yǎng)知華友華力量、塑造良好輿論環(huán)境。“Z世代”是互聯(lián)網上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力軍。該群體普遍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今科技進展抱有興趣。通過播客等音頻媒介,構建中外青年交流的平臺和品牌,以有網感、年輕態(tài)的表達方式推動彼此間的理解與友誼、凝聚青春共識,勢在必行。
結語
播客作為一種靈活、直接、沉浸式的音頻傳播工具,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等方面發(fā)揮了獨特作用。通過播客內容,可以深入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文物,系統(tǒng)整理其核心精神,深刻闡釋和釋放潛藏其中的文化潛力,為國外聽眾呈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盛宴。這一過程推動著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不斷提升其全球影響力。為實現(xiàn)中華文化更廣泛的傳播,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必須不斷充實其內涵,擴展對外傳播渠道,打造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節(jié)目。對外傳播需要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將時代精神融入中華文化,并將其呈現(xiàn)于國際舞臺之上。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文化旅游行業(y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中國大運河的國際形象傳播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23DYH1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杜國東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副主編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②Edison Research:The Infinite Dial 2023,http://www.edisonresearch.com/wpcontent/uploads/2023/03/The-Infinite-Dial-2023.pdf.
③劉然然:《淺析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播客在對外傳播中的應用》,《采寫編》2022年第3期,第169-170頁。
④孟偉:《音頻媒體研究—前言》,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9年,第2頁。
⑤Statista:Mu sic,Radio & Podcasts - Worldwide, https://www.statista.com/ outlook/amo/media/music-radio-podcasts/worldwide.
⑥GVR Report cover Podcasting Market Size,Share & Trends Analysis Report By Genre (News & Politics,Society & Culture, Comedy, Sports),By Format(Interviews, Panels, Solo), By Region, And Segment Forecasts,2023-2030,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podcast-market.
⑦寧妍:《對外廣播向播客等音頻新媒體轉型的思考》,《國際傳播》2021年第6期,第66-72頁。
⑧薛穎:《通訊:傳播中國歷史文化,這個美國人已經做了11年》,新華社百家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653998396821129&wfr=spider&for=pc,2021年12月9日。
⑨《〈習近平的故事〉多語種播客正式向全球發(fā)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https://www.cctv.com/2023/10/26/ARTIgwbLUGyOM6GqVDPPTw2q231026. shtml, 2023年10月26日。
⑩賀永祥、王小楊:《轉型與重構:“一帶一路”精準傳播的新范式》,《對外傳播》2023年第11期,第42-46頁。
11杜國東:《對外報道需要把握的多個維度》,《國際傳播》2021年第5期,第50-56頁。
12孫美娟:《凝聚國際傳播“Z世代”力量》,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m.thepaper. cn/baijiahao_16753252,2022年2月18日。
13同⑤。
14Max Willens:A look at the US digital audio market in 2022: How big,who’s listening,and what are they listening to,https://www.insiderintelligence.com/ content/look-us-digital-audio-market-2022-how-big-who-s-listening-whatthey-listening.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