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瑜
【摘 要】《義務教學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可以適當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大體路徑為:提出問題—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展示成果—反思總結。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 “營養(yǎng)午餐” 小學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綜合與實踐”領域課程內容的說明為“重在解決實際問題,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辈⒅赋?,第三學段的學生在積累了一定的主題活動經驗后,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嘗試開展項目式學習,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以及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課程標準》中的案例“營養(yǎng)午餐”就能以項目式學習的形式進行跨學科學習。筆者在本校項目式學習研究的經驗基礎上,對此案例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期學生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收獲知識,在親身體驗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營養(yǎng)午餐”這一知識內容背后的思維價值。
一、提出問題,規(guī)劃項目框架
跨學科主題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首先要認真梳理活動的核心內容,提前收集相關素材,構思指向綜合數學知識、融合其他學科知識的現實情境和真實問題?;顒右潦迹龑W生從身邊熟悉的、習以為常的事物中挖掘數學信息,確定學習主題,自行提出項目學習要解決的問題,并根據所要研究問題規(guī)劃研究路徑。
課程伊始,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自己了解的營養(yǎng)膳食信息,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每種食物所包含的營養(yǎng)物質有哪些”“每餐的營養(yǎng)搭配是否合理”“怎樣搭配營養(yǎng)午餐”等。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類比較,確定本次活動的研究主題為“營養(yǎng)午餐”,驅動問題為“如何設計一份營養(yǎng)午餐”。接著,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研究這個問題,分幾個步驟來完成?每一個步驟都打算做些什么?在討論中制訂研究計劃。
項目式學習活動以學生的真實疑問與好奇為起點,學生首先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然后篩選問題并確定想要研究的方向,梳理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規(guī)劃項目框架。在自主規(guī)劃探尋研究路徑的過程中,自然地將知識學習融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時,學生的問題提出、目標拆解、組織規(guī)劃等多方面的能力將得到鍛煉。
二、查閱資料,尋求學科助力
項目式學習是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觸合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充分地查閱資料及親身實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以及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
“營養(yǎng)午餐”并不是數學學科的專屬課題,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食物與營養(yǎng)”一課中亦有相關內容??茖W教材中以“食物”為話題,引導學生了解食物中含有人體所需的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水、膳食纖維七大營養(yǎng)元素,掌握中國兒童平衡膳食算盤,并判斷自己的食譜是否合理。因此,教師可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在科學學科知識的補充與聯系中,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份大家喜歡的套餐。同時,結合相關知識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自行尋找套餐菜品的熱量、脂肪與蛋白質等營養(yǎng)元素的含量。
在查閱資料的活動中,學生進行分工調查,共享信息和數據,親自經歷生活中的菜肴轉變成數據的過程,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實踐。同時借助圖表等方式比較數據,初步感受均衡營養(yǎng)、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實施項目任務
項目式學習是基于學生認知活動的“做中學”,要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能啟發(fā)智慧的完整的項目任務活動,實施以“學生對問題的解決為線索”的設計邏輯,強調學習活動中的合作,形成“學習共同體”。同時,小學數學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應遵循“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因此,要將活動分解,引領學生高效、有序地完成,并在完成中領悟學習的意義。以“營養(yǎng)午餐”為例設計任務活動。
活動一:匯報設計,發(fā)現問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本小組設計的套餐。然后通過對照科學專家的營養(yǎng)標準“10歲左右的兒童從每頓午餐中獲取的熱量應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應不超過50 克”,發(fā)現有的小組設計的套餐符合營養(yǎng)標準,有的不符合,從而萌發(fā)出調整或重新設計套餐的需求。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主經歷觀察、計算、比較、分析等數學學習過程,感受到按個人喜好設計套餐不一定科學,發(fā)現葷素搭配更合理,引發(fā)思維沖突。
活動二:調整設計,解決問題。
學生通過簡單的排列組合,經歷調一調、估一估、算一算、檢一檢、說一說等數學學習過程,針對不同菜品所含的各種營養(yǎng)元素在估算的基礎上用計算器驗算,對選擇的套餐進行調整或重新設計。在匯報過程中,結合科學學科知識“兒童每天所需的蛋白質是成人的2倍”,學生們又淘汰了一些蛋白質含量較小的套餐,最終剩下6份營養(yǎng)午餐設計。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大量的數據需要多人合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歷自主搭配營養(yǎng)午餐的實踐活動。讓小組代表介紹本小組調整設計背后的思考,培養(yǎng)了個人讀取信息的能力、符號意識及用數據表達的能力,在思辨中感悟設計營養(yǎng)午餐的智慧。
活動三:評選設計,綜合運用。
通過現場投票,評選學生最喜歡的套餐,并將選出的結果制成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感受數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強大魅力,運用相關的統(tǒng)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滲透簡單的極值思想。同時延伸探究活動,為特殊人群(運動員、肥胖兒童……)搭配營養(yǎng)午餐,體現“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道理。
學習知識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解決問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要根據課上學到的知識進行數據分析,用數據對今后的飲食提出建議,這與一開始的按照喜好隨意設計套餐形成鮮明的對比。
四、共享研究,完成項目反思
《課程標準》強調了主題活動過程中的反思,反思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歸納經驗教訓。教師提供匯報、反思的建議,學生根據建議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數學知識、數學思考、規(guī)劃與設計、團隊合作等多個方面進行項目反思。
針對“營養(yǎng)午餐”,教師可給出如下匯報提綱的參考建議:設計營養(yǎng)午餐時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科學知識及營養(yǎng)學知識?查閱資料時用到了哪些工具與方法?調整套餐的時候遇到了哪些新問題(困難)?是如何解決的?反思整個學習過程,你覺得還有哪些細節(jié)是可以改進的?你有哪些收獲?
通過項目反思,學生梳理了此次綜合與實踐活動在知識、能力、思考問題維度等方面的收獲與不足,用語言文字梳理信息、表述結果、抒發(fā)感悟,既體現了語文、數學等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在主題活動中的融合,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健康意識、語言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與實踐能力、溝通與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等,為后續(xù)的學習和研究積累經驗。
綜上所述,運用數學知識及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是《課程標準》修訂中重要的內容變化之一。在第三學段中,教師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跨學科設計與實施,需要跳出固有的“知識學習—訓練”思路,應結合本校的實際與條件,嘗試設計跨學科學習主題活動,找尋與活動相關聯的學科,打通知識的聯結。引導學生自行探索真實、復雜的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如何設計方案,以及如何運用知識,將知識的學習、理解、應用融合到一個或者一系列的活動中,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海峽路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課題“跨學科視角下的項目式學習研究”(立項編號:FJJKZK22-39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