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元茵 李燁 張靖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 也是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在女性癌癥死亡率中排名第2。據(jù)中國2020 年數(shù)據(jù)顯示, 約有12.53 萬例新診斷為宮頸癌患者, 其中4.52 萬例宮頸癌患者因此而死亡, 且這種趨勢正在逐年上升[1]。目前,根治手術是宮頸癌治療的主要方式, 但手術后患者常常面臨著膀胱功能障礙等問題, 患者術后易發(fā)生尿潴留等并發(fā)癥, 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尿潴留則是最為普遍的并發(fā)癥之一, 其發(fā)生率在2.53%~44.83%, 且這種并發(fā)癥會增加患者感染風險, 同時阻礙康復進程。宮頸癌患者術后盆底肌訓練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術后患者盆底肌恢復情況整體水平不容樂觀, 這也是患者術后易發(fā)生盆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2]。凱格爾運動源于美國婦產科醫(yī)生發(fā)明的增強盆底肌肉訓練方法,通過有意識地收縮、放松陰道及肛門周圍肌肉, 能促進患者膀胱功能恢復, 有效提高患者控制排尿的能力,從而緩解尿潴留問題[3]。本研究旨在探討個體化凱格爾運動對術后患者盆底肌鍛煉的影響, 以幫助患者恢復膀胱功能, 并提高生活質量。作者對此進行研究, 見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大連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中心(集團)婦科二病房收治的60 例宮頸癌術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3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0~67 歲, 平均年齡(51.12±7.21)歲。試驗組患者年齡30~68 歲, 平均年齡(52.15±7.39)歲。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 兩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癌癥診治指南》中關于宮頸癌相關診斷標準, 患者經(jīng)術前組織活檢證實為宮頸癌, 預計術后生存期>1 年, 有明確的手術治療指征;②患者全身重要器官基本無功能障礙, 宮頸癌無轉移, 無手術禁忌證, 有完整的臨床數(shù)據(jù);③無泌尿系統(tǒng)感染患者;④患者沒有認知障礙, 能夠很好地溝通, 且已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術前接受放化療的癌癥患者;②患有語言障礙或精神障礙患者;③伴有乙型肝炎等傳染病患者;④小學以下教育水平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臨床常規(guī)恢復治療。如術前、術后為宮頸癌患者提供心理康復指導, 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加強宮頸癌患者術后恢復, 防止患者尿路感染, 及時觀察記錄宮頸癌患者尿色;指導患者進行術后膀胱功能康復訓練。術后保持宮頸癌患者導尿管通暢, 防止導尿管折彎, 觀察并記錄尿量, 及時將尿液倒在尿袋中, 尿袋高度保持在膀胱高度以下, 每天更換引流袋;指導患者每天保持尿量>50 ml/h, 讓患者進行膀胱功能訓練, 夾緊導管, 在患者感到有小便欲望時打開, 對膀胱進行充盈和排空試驗;對會陰進行擦洗消毒, 保持會陰清潔干燥, 并通過講解對家人進行健康指導。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個體化凱格爾運動?;颊呷朐杭纯山邮芤龑嘤?。通常在手術前向患者充分解釋凱格爾運動的內容, 為患者播放訓練視頻,并對患者訓練動作進行指導:患者平躺并稍微分開下肢, 用力收縮并抬起肛門, 夾緊并閉合陰道和肛門, 保持盆底肌肉收縮后慢慢放松。整個訓練過程中患者照常呼吸, 并保持患者身體其他部位的放松。具體的鍛煉方法:患者可以使用躺著、坐著等姿勢進行練習,使患者雙腿彎曲, 收縮臀部肌肉, 緊緊閉合尿道和肛門, 并保證患者臀部肌肉緊緊收縮, 盆底肌肉處于收縮狀態(tài), 5 s 后慢慢放松, 間隔后重復此動作;保持盆底肌肉收縮5 s 后慢慢放松, 重復收縮, 練習20 次/組。每天早上3 次, 下午2 次, 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的呼吸, 以避免腹部和大腿內側肌肉收縮。如果用手觸摸腹部并感到緊繃, 則表明個體化凱格爾運動方法不正確, 待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進行周期訓練。臨床應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素質調整訓練周期和頻率, 并提供個體化指導, 以患者不感疲勞或出汗為宜。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術后切口疼痛程度、膀胱功能及舒適度。
1.4.1 膀胱功能比較 一級為患者膀胱功能良好, 殘余尿量<50 ml;二級為患者膀胱功能稍差, 殘余尿量在50~100 ml;三級為患者膀胱功能較差, 殘余尿量>100 ml;四級為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復, 拔尿管后經(jīng)處理仍無法自主排尿。
1.4.2 舒適度比較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 在紙上畫一條10 cm 的橫線, 并等分劃分為10 份。橫線的左端為0 分, 表示患者極其舒適;右端為10 分, 表示患者極度不舒適;中間部分0~10 代表不同程度舒適度, 指導患者跟隨自我意識感受在橫線上做記號, 代表患者感知舒適的程度。舒適度:患者無任何不適為0 分;患者存在輕度不適為1~3 分;患者存在中度不適為4~7 分;患者存在重度不適為8~10 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越感到不舒適。
1.4.3 疼痛程度 采用VAS 評估患者疼痛程度, 評分0 分為患者無疼痛;評分1~3 分為患者存在輕度疼痛;評分4~6 分為患者存在中度疼痛;評分7~10 分為患者存在重度疼痛。評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取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切口疼痛程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切口疼痛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切口疼痛程度比較[n(%)]
2.2 兩組膀胱功能比較 試驗組患者膀胱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膀胱功能比較[n(%)]
2.3 兩組舒適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舒適度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舒適度比較[n(%)]
根治性手術切除是治療宮頸癌的主要方法, 但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膀胱的正常功能, 并導致術后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相關研究表明, 宮頸癌手術后尿潴留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達73%~87%[4], 這也是增加患者痛苦及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原因之一, 其原因與宮頸癌根治術后導致患者膀胱神經(jīng)和盆底支持組織的手術損傷有關, 手術切除子宮旁組織會導致患者盆腔損傷, 膀胱由于缺乏支撐而導致其底部與尿道形成狹窄的角度, 導致患者排尿阻力增加, 此外長期留置導尿管會影響患者逼尿肌及尿道的生理環(huán)境, 從而加重尿潴留, 由于術后尿潴留會對患者產生很大影響, 因此臨床應密切關注患者術后并發(fā)癥[5]。目前治療術后尿潴留的傳統(tǒng)方法是凱格爾運動, 其具有簡單實用的特點, 可以調節(jié)患者盆底肌肉收縮功能, 促進患者盆底肌肉有節(jié)奏收縮的同時, 增強患者尿道括約肌的張力, 協(xié)調外陰收縮功能, 改善骨盆微循環(huán), 促進逼尿肌的收縮, 糾正逼尿肌之間的協(xié)調障礙。通過訓練“凱格爾肌”來增強排尿行為, 該運動需要患者準確識別盆底肌肉, 在沒有適當指導的情況下, 大多凱格爾運動是不標準的。由于患者負面情緒及根治性手術創(chuàng)傷加劇其痛苦體驗, 導致盆底肌肉鍛煉自我效能感相對較低。凱格爾運動是1940 年代阿諾德·凱格爾首創(chuàng)的會陰收縮運動, 個體化凱格爾運動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手術, 術后患者可以進行早期的自主訓練, 以充分利用宮頸癌術后患者主觀能動性。個體化凱格爾運動被廣泛應用于婦產科領域,以促進宮頸癌術后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復。臨床對宮頸癌術后患者實施凱格爾運動干預[6]。臨床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況, 實施不同頻率的凱格爾運動訓練, 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7]。排尿是人類一種有意識的受控行為,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滿足這種隱私生理需求, 由于留置管道等限制, 術后癌癥患者在自主活動中的主動性受到影響, 由于身體疲勞等個人因素引起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 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無法自主收縮, 導致尿潴留, 這些行為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8]。研究表明, 個體化凱格爾運動不僅涉及復雜的神經(jīng)和肌肉協(xié)調。本研究將個體化凱格爾訓練應用于癌癥術后患者, 通過加強個體化凱格爾運動訓練患者的括約肌, 加強患者排尿訓練,加強膀胱功能反射性排尿, 消除對導尿管的依賴[9,10]。結果表明, 凱格爾運動能有效恢復宮頸癌術后患者術后膀胱功能, 尿潴留發(fā)生率下降。臨床研究還發(fā)現(xiàn), 通過個體化的凱格爾運動可以實現(xiàn)宮頸癌術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本研究以凱格爾訓練幫助宮頸癌術后患者培養(yǎng)自主排尿意識, 同時訓練盆底肌肉力量。結果顯示, 宮頸癌術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復良好, 尿潴留的發(fā)生率下降, 患者自主排尿的成功率提高, 殘余尿量顯著減少。在這項研究中, 凱格爾運動不是侵入性操作, 且方法簡單易學。宮頸癌術后患者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綜上所述, 采取個體化凱格爾運動對宮頸癌術后患者進行訓練效果顯著, 可改善患者功能狀態(tài)及臨床癥狀,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