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霞
摘要:心理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要確保活動不流于形式離不開師生的互動,有效提問是師生高效互動的關鍵,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通過不同的提問技巧助力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參與、體驗與感悟,從而實現自我成長。
關鍵詞:心理課;課堂提問;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6-0027-04
心理課是依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以發(fā)展性輔導為主,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自我探索為主線,促進學生參與、體驗、感悟與成長的課程。因其多樣的活動形式、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愛,但單純的活動與體驗,可能會使心理課堂流于形式,達不到心理課的目標,要想使活動發(fā)揮更大的價值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而提問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師生互動形式。
一 、提問的意義
從團體動力變化的視角可以將心理課劃分為四個階段:熱身階段、團體轉換階段、團體工作階段和團體結束階段。
熱身階段的提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思考、引起共鳴、明確主題進而揭示課題。
“我的‘幫幫團”一課中先播放一段孫悟空求助的視頻,教師提問“孫悟空那么厲害,居然也需要求助他人,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根據學生們的回答“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可能需要尋求幫助”“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通過相互幫助有助于快速解決問題”……教師就可以進行簡單小結“每個人可能都需要他人的幫助,可以像孫悟空一樣打造一支強大的后援團,在需要的時候幫助自己”,進而揭示課題“我的‘幫幫團”。
轉換階段則要通過不同的形式呈現出某個被共同關心的問題,通過有效的提問引發(fā)學生產生不同觀點,進而呈現出不同的認知方式、反應模式等?!皼_突來了我不怕”一課,在轉換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拋出問題“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當你和父母發(fā)生沖突時,你一般會怎么做”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并產生觀點的沖突和智慧的碰撞。
工作階段的提問要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體驗、思考,鼓勵不同觀點的碰撞,教師通過提問與反饋等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方法,生成一些可以運用和遷移的技巧、策略等。在“我的‘幫幫團”一課工作階段教師適時提問“在尋求他人幫助時,該如何表達”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在小組交流中促進思維碰撞,進而總結出要從說話的態(tài)度和說話的內容兩方面提升自己的求助能力。
結束階段的提問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澄清當堂課的意義,并鼓勵學生將所學內容遷移到日常生活情景中。
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提問都是有重要意義的,不論是哪個環(huán)節(jié)的提問都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通過不同的問題促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除此之外,適時、合理、有效的提問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升學習興趣。當然通過提問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內在狀態(tài),根據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合理調整課堂提問,促進問題的解決。
二、提問的類型
通常心理課的提問會參照個體輔導中心理輔導的面談技術。
根據問題的開放性程度不同可以分為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不同的問題類型可以引發(fā)學生不同的反應模式,可以根據課堂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提問類型。
(一)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提問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言語的表達,這類問題通常以“怎么樣”“什么”等疑問詞開頭,對回答的內容限制不嚴格,讓學生有充分空間進行自由發(fā)揮。比如“我的‘幫幫團”一課中學生在任務單上寫出可以幫助自己的人,這時候老師可以追加提問“看到這么多人幫助你,你有什么感受?”這種開放性的提問有助于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體驗,當學生能通過課堂活動發(fā)現后援力量,通過師生互動感受到強有力的支持時,再遇到困難可以勇敢地進行求助。
(二)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更容易限制回答,可以將學生引入很具體的信息,這類問題通??梢杂谩笆遣皇恰薄皶粫薄昂貌缓谩钡茸兪竭M行提問。比如“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們會不會向陌生人求助?”或者“剛才回答問題的時候你是不是有點緊張了?”當然課堂上還會有一些變式,比如“你們贊成這位同學的觀點嗎?贊成的請舉手”其實這也是封閉式提問,只不過沒有讓學生直接用語言回答,而是用動作表示。
在傳統(tǒng)觀念中我們會覺得,開放式提問因其不設限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而在課堂中經常使用,但是如果情境不合適,有的時候提問效果會適得其反,比如在執(zhí)教“價值大拍賣”一課時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活動,你們有什么感想嗎?”不少學生回答“活動很有趣,再來一遍吧!”顯然這樣的提問無法激發(fā)更深層次的思考。
課堂中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適時采用開放性問題和封閉式問題相結合的提問方式。如在“紙牌搭高”活動結束后教師通常會問學生“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學生可能一時間不知道從哪方面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先采用封閉式提問,如“剛才的過程順利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下面的提問“請說出你們小組在活動中遇到的三個困難?!边@樣讓問題更有層次性和邏輯性,從而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該回答什么。
按照提問的時機不同,提問可以分為預設性提問和現場生成性提問。
(三)預設性提問
預設性提問是教師根據活動環(huán)節(jié)提前設計好問題,活動前或者活動后直接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形式多種多樣,通常有講故事、做游戲、看視頻、自我暴露等,一般導入活動結束后教師都會進行提問,如“在剛才的游戲環(huán)節(jié)你有什么感受?”“看了這個視頻你有什么想法?”“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等,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揭示課題。
同樣,在工作環(huán)節(jié)也有多種活動方式,例如在角色扮演結束之后一般都會拋出一個預設性的問題“你覺得剛剛這種溝通方式怎么樣?”從而強化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深入的體驗與感悟,通過提問促進學生對當前心理變化的覺察。
(四)現場生成性提問
現場生成性提問一般在“討論分享”環(huán)節(jié)中最常用,這類問題是教師根據學生分享的內容、當下的情緒反應、學生提出的異議等結合教學目標當堂快速做出反應,通過提出新的問題促進學生更深層的思考,從而將活動聚焦于教學目標,同時也要在提問中共情學生的情緒體驗,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促進知識的轉化。
如“我的‘幫幫團”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分享可以向哪些人求助,其中一位同學說“其他人都不會幫我,只能向我自己求助”。這樣的回答顯然超出了老師的預設,但是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該立刻體會到學生的情緒感受:一方面,他覺得沒有人愿意幫助自己,他應該是有點無助與孤獨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內心的強大,在接下來的提問中應首先對其進行共情,然后慢慢通過提問引導他發(fā)現可以求助的對象。
可以這樣講“對哦,自己永遠都是自己最強大的后援,當然可以向自己求助;不過有的時候確實自己努力過了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你再啟動大腦掃描一下我們班的同學,看看哪位同學可以給你幫助?”這樣的一個反應與提問既能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還能促進其自我探索。
對比較特殊的學生或者某些學生的特別反應,尤其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教學智慧進行生成性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使用一定的技巧,比如追問技術、推進式提問、具體化等。
除了以上的課堂提問方式,其實還有祈使問句、間接或隱含性問題以及投射問題。
祈使問句也可以用“是”或“否”來回答,但有別于開放性問題的是,祈使問句更多用于引起對情感、想法或者問題更詳細的討論,比如“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這件事情的經過”。
間接或隱含性問題常常以“我感到好奇”或者是“你肯定”來開頭,并不是想逼迫學生回答。比如“我非常好奇你是如何做到的”“你肯定想到了不少辦法吧”。
投射性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表達和探索無意識或部分能意識到的沖突、價值觀、想法和感受,這類問題通常以某種假設開始并請學生想象,比如在執(zhí)教“我不是拖拉大王”一課時,教師先和學生分享繪本故事《我不是拖拉大王——面包熊》,故事結束后可以提問“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么看面包熊?”
三、提問的技巧
心理課上提什么問題、如何提問,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效的提問應該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尊重和接納,愿意投入其中積極思考,并勇于表達促進自我探索。
為了使提問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師備課時需要精心設計有效的問題,確定好提問的對象,并掌握有利的提問時機。
(一)精心設計問題
1.問題要服務于教學目標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在層層遞進的活動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提問進行有效互動,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所以教師要圍繞活動目標以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小目標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明確每一個問題的意義,使得所有的問題都服務于教學目標,尤其是生成性問題的提問特別需要老師的智慧。
2.問題的設計要具體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怎么樣”“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等封閉性問題提問,但是這樣的提問比較寬泛,有時候學生不知道從何說起。
比如在“言語有溫度”一節(jié)課中,教師提問“你們討厭什么樣的話語”。這樣的提問就讓學生感覺很懵,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提問,如“請回憶一下同學、老師或者家長對你說過的一句讓你感覺很不舒服的話”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再比如執(zhí)教與情緒相關的課程時,一些老師習慣問“焦慮(憤怒、悲傷……)時有什么表現?”學生可能不知道從何說起,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大家想一想焦慮(憤怒、悲傷……)時身體會有什么變化……會有什么行動……頭腦中會有什么想法……”將表現分解為知、情、意三部分,再從這三方面入手提問。
3.問題盡量去專業(yè)化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心理課是發(fā)展性、預防性的,側重的不是知識的傳授。有的老師會在課堂活動中提問一些概念詞,比如“什么是延遲性滿足”等,當有這樣的提問時學生可能會緊張或者感到枯燥無趣,所以盡量不要直接提出這種問題,如果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要有這樣的提問,提問前可以增加一些體驗環(huán)節(jié),借助活動體驗發(fā)出提問,激發(fā)學生思考。
4.巧用問題設計的法則
如何更好地設計問題呢?
目前,我們經常使用的是“4F動態(tài)引導反思法”(簡稱4F法則),4F法則來源于英國學者羅貴榮(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動態(tài)回顧循環(huán)”(Active Reviewing Cycle)的引導技巧。法則歸納了四個提問重點:事實(Facts)、感受(Feeling)、發(fā)現(Finding)、未來(Future)。
這四個關鍵詞在心理課中就可以轉化為四個具體的問題“活動是如何完成的(Facts)、活動中有哪些感受(Feeling)、活動中有什么發(fā)現(Finding)以及對實際生活有何啟示(Future)”。
任何提問都可以圍繞這四個關鍵詞展開,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能只需要個別問題,如“活動中你有哪些感受?”而在分享討論環(huán)節(jié)可以完整地運用4F法則,但是使用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情景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技巧,不能生搬硬套。
(二)靈活選擇提問對象
心理課與傳統(tǒng)課堂有一個最大的區(qū)別是學生的回答沒有對錯之分,第一節(jié)課時心理教師一般會和學生制定公約:傾聽、尊重、不評判等。
雖然沒有了正確錯誤的評判,但因心理教師的特質、心理課安全寬松的氛圍等原因,心理課上多涉及學生真實的感受和想法,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比如通過班主任和科任老師了解學生的特點,通過課前的問卷調查等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需求和期待,通過課堂活動和提問等密切關注每個學生對當前話題的反應、活動中的表現,從而選擇合適的提問對象。
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選擇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這樣可以在課堂伊始創(chuàng)造一種開放輕松的氛圍,活動結束階段也可以選擇平時比較活躍的同學進行總結提升,在轉換和工作階段盡量照顧到在課堂中有些特殊表達或特殊表現的學生,以便更深入地進行提問與互動,這樣更有針對性,也是完成教學目標的有效保障。
當然也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可以運用祈使性問句“我比較好奇你是怎么看到這個問題的?”“剛才你們小組在討論的時候好像分歧比較大,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另外,在課堂巡視過程中聽見特殊發(fā)言、發(fā)現特別的表現或者作品,也可以悄悄地問學生“等一下可以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嗎?”
(三)把握提問的時機
一般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都是帶著問題進行討論,這方面可能大同小異,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的活動形式,如觀看視頻、游戲體驗、繪本欣賞等,有的老師會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參與活動,但是有的老師也習慣于先讓學生活動,然后拋出問題讓學生回憶剛才的活動內容進行回答。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參與活動,學生的代入感會更強,注意力會更集中,也會更有針對性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情況,比如“記憶力大比拼”一課中會讓學生先看一些圖片或者文字,然后提問“第三行第四張圖是什么內容?”從而考查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體會明確的記憶目標有助于快速記憶。
所以教師要結合活動的內容和提問的目標,確定提問的時機。
除了把握提問的先后順序以外,教師還要注意課堂上學生的一些特殊言語和表現,利用自身敏銳的覺察力,通過傾聽和共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積極回應,也可以通過追問、具體化等技巧由淺入深地了解學生的想法,促進學生的表達和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和加工;同時也要善于運用各種非言語表達,比如面部表情、體態(tài)語言和語音語調等,通過開放與接納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安全的氛圍,讓學生體驗到安全與支持。
有效的提問能促進心理課達成活動目標,在上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通過提問層層推進課程;在上課的過程中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通過不同的提問形式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增加體驗和自我探索,引起自我反思,學習新的方式方法,促進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2]陳小燕.創(chuàng)設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提問[J].江蘇教育,2019(40):60-62.
[3]胡慧娟.心理課如何通過師生問答提高課堂效率[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2):28-29.
[4]唐春霞.提高心理輔導活動課學生參與度的提問技術[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13):27-28.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