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設計體驗式教學活動。在設計原則上,要基于音樂學科邏輯,注意體現(xiàn)協(xié)作性、發(fā)展性、實踐性的原則。在建構教學模型時,要設計具身式、抽象式、反思式等不同的教學模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優(yōu)化教學策略時,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情境體驗、互動體驗、創(chuàng)編體驗等多種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自主建構音樂知識。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體驗式教學;小學音樂
作者簡介:吳澤宇(1994—),男,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鎮(zhèn)雙甸小學。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基于自身具備的經(jīng)驗去自主探索知識、實現(xiàn)價值的過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及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聯(lián)系/融合的過程中,形成豐富、健康的審美情趣”的課程理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和新課標的要求設計體驗式教學,主動設置不同的教學模型,為學生提供多種情境,讓學生增強學習體驗,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一、基于學科邏輯,遵循體驗式教學原則
(一)協(xié)作性,生成個性化創(chuàng)意
體驗式教學設計要遵循音樂學科的教學邏輯,將育人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創(chuàng)意實踐,要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靈感,讓他們自主探究與實驗,生成獨特的想法并將其轉化成藝術成果。
體驗式教學要體現(xiàn)協(xié)作性。教師要營造音樂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合作探討,生成個性化創(chuàng)意。如,教師可以在學生欣賞《什么結籽高又高》之后,安排學生分小組自編山歌,并參與“對山歌”活動,展現(xiàn)協(xié)作性。
(二)發(fā)展性,內(nèi)化審美特質(zhì)
發(fā)展性是體驗式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要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各種音樂知識和音樂表達技巧,還要讓學生學會在音樂賞析中感受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從而內(nèi)化審美特質(zhì)。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符合學情且難度逐步遞增的體驗活動。首先,教師可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其次,教師可組織開展賞析活動,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審美體驗;最后,教師可安排學生開展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試著通過肢體律動、創(chuàng)編舞蹈和歌詞等方式創(chuàng)造美。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欣賞芭蕾舞劇《天鵝湖》后,說說對《天鵝湖》組曲的感受,并參與編舞活動。
(三)實踐性,表達真實情感
音樂學科要求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體驗式課堂要將聽、唱、演奏和其他表現(xiàn)形式結合在一起。
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教師要體現(xiàn)實踐性原則,重視學生的個體經(jīng)歷,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學生的生活情感,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嘗試用音樂表達真實的情感。這樣的體驗式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校園生活的點滴作為素材,創(chuàng)編集體舞《七色光之歌》,表達對校園生活的真實感受。
二、指向核心素養(yǎng),建構體驗式教學的模型
(一)具身式,感知藝術特征
教學模型可以為學生提供有用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教師在探索體驗式課堂時,可以結合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計若干教學模型,并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選擇合適的模型開展教學活動。具身式教學指的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體驗,讓他們能切身體會藝術的特征。
在設計具身式教學模型時,教師要聯(lián)系音樂特征,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感受設計教學模型。模型一:關聯(lián)節(jié)奏。教師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肢體,組織他們用拍手、跺腳等方式進行聲勢律動,從而輔助他們體驗音樂節(jié)奏。如,教師在教授《打麥號子》等節(jié)奏感比較強的作品時,可以選擇該模型。模型二:關聯(lián)音調(diào)。教師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感官,讓他們聽音辨析音高,并試著演唱。如,教師在教授《初升的太陽》等旋律性較強的作品時,可以選擇該模型。模型三:關聯(lián)音質(zhì)。教師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觸覺感官,讓他們參與樂器演奏,對比不同樂器的音質(zhì)特點。如,教師在教授用蘇格蘭風笛、中國花鼓等典型樂器演奏的作品時,可以選擇該模型。模型四:關聯(lián)音樂結構。教師可以用圖譜、思維導圖等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感官,讓他們畫出作品的結構。如,教師在教授《波蘭舞曲》等有明顯結構性的作品時,可以選擇該模型。
通過具身式模型,學生能深度體會不同節(jié)奏、音調(diào)、音質(zhì)、音樂結構產(chǎn)生的特殊藝術效果。
(二)抽象式,轉化生活形象
抽象式模型有助于學生學習抽象的音樂概念。該模型要求學生先理解自己觀察的事物,再從中抽象概念。在該模型中,教師可以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形象解釋各種音樂概念,然后讓他們抽象總結、整理歸納。
音樂的基本概念包括旋律、節(jié)奏、調(diào)式、和聲、曲式。對于學生來說,理解這些概念有一定的難度。在模型設計中,教師要安排轉化形象、實踐掌握、遷移拓展三個模塊,輔助學生掌握音樂概念。
以旋律為例。在轉化形象模塊中,教師可以將旋律轉化成過山車這種學生熟悉的事物,讓他們說說過山車的特點是什么,并對比過山車和音樂旋律的異同點。在實踐掌握模塊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與“設計過山車線路圖”的活動,讓學生畫出作品旋律的高低起伏、快慢變化,然后再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看看誰設計的線路圖最符合作品的旋律特點。在遷移拓展模塊中,教師可以從深度、廣度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深度方面,教師可以提出更深刻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旋律和情感表達、作品主題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性?”“在欣賞《波蘭舞曲》等舞曲作品后,你能否總結舞曲的旋律特點?”在廣度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典型形象能輔助自己學習音樂概念,并和同伴分享。
抽象式模型可以將復雜的概念轉化成生動的形象,這種教學模型比較適合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教學效果比較好。
(三)反思式,涵養(yǎng)生命
反思式模型能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進行全面反思。在該模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反思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情況,還要從育人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反思作品給自己的啟迪。
教師可以結合音樂作品的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反思式模型,輔助學生思考。第一種模型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交流互動,說說生活感受。如,在教授《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自己未來應該如何投入建設家鄉(xiāng)的行列。第二種模型是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挖掘隱藏在作品中的生命元素,再讓他們反思自我,說說感受。如,在欣賞《一只鳥仔》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音樂中的哪些地方展現(xiàn)小鳥孵出來的場景?你能否體會小鳥頑強的生命力,感受生命的美好?你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什么呢?你會主動愛護鳥仔這樣弱小的生命嗎?”第三種模型是結合音樂作品給學生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分析案例,表達自己的反思。如,在教授《一只鳥仔》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愛鳥人士保護鳥類的具體案例,讓學生體會愛鳥人士的愛心,并反思自我,說說自己應該通過何種方式保護大自然,展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
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思考的深度不足。因此,教師要設計反思式體驗課堂,通過交流感受、問題引導、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涵養(yǎng)他們的生命[1]。
三、聚焦認知特點,豐富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一)情境體驗,賦能體態(tài)律動
在設計體驗式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具體生動的事物更感興趣。教師可以基于這一點,設置情境體驗,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然后讓學生結合旋律進行體態(tài)律動,進而輔助他們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和主題。
以《誰說女子不如男》為例。在學生剛接觸該作品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體驗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情境體驗有三種不同的操作方式。第一種為“多媒體情境體驗”。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和《誰說女子不如男》有關的戲劇和影視劇片段,讓他們觀察戲劇和影視劇中人物的體態(tài)有什么特點,并嘗試伴隨音樂做出戲劇中走、跑、跳等體態(tài)動作。第二種為“誦讀情境體驗”。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花木蘭的故事,并給他們介紹《木蘭辭》,然后播放《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曲子,讓學生伴隨曲子誦讀《木蘭辭》,并結合詩詞的內(nèi)容加上體態(tài)律動。如在誦讀到“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時,可以配合做出騎馬奔跑的動作。第三種為“扮演情境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聽賞《誰說女子不如男》,結合歌詞了解作品的主人公是誰,作品還塑造了哪些人物,他們是什么關系,然后一起哼唱該作品,并配合做出各種律動。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花木蘭女扮男裝時的心理狀態(tài),并猜測她可能會做出哪些肢體律動。如,花木蘭想要偽裝成男性,因此,她應該會做出握拳、捋須、跺腳、揮臂等更具有男性特征的動作。
在情境體驗中,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激發(fā)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有效提高音樂感悟能力和表達、創(chuàng)造能力。
(二)互動體驗,指導欣賞評述
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和同伴交流討論。教師可以結合這一點,設計互動體驗活動,讓學生欣賞、評論音樂作品。如果學生的觀點出現(xiàn)矛盾,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開展辯論,從而提高他們的賞析水平。
在學生初步體驗《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旋律后,教師可以組織他們進行深度賞析和評述。教師在此可以運用互動體驗法,給學生提供各種交流討論的機會。互動體驗可以分成陳述觀點、辨析觀點、達成共識、再次拓展四個模塊。在陳述觀點模塊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旋律走向、作品結構、人物形象塑造、歌詞設計等若干角度入手展開評價。這樣,學生的交流角度更豐富,說出的觀點也更新穎。在辨析觀點模塊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存在矛盾的觀點進行辨析。如有一名學生認為:“花木蘭這樣說貶低了男子的地位,我不贊同她的觀點。”此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辯論,嘗試解讀花木蘭真正想表達的觀點是什么。在達成共識模塊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觀點,讓他們體會花木蘭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在再次拓展模塊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總結出的觀點上傳到網(wǎng)絡上,和其他網(wǎng)友互動,看看網(wǎng)友是否有新的觀點,然后再次開展辯論。
在互動交流中,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這能使他們的賞析體驗更為深刻,也能讓他們在同伴的贊賞和支持中獲得滿足。
(三)創(chuàng)編體驗,弘揚民族文化
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他們常常會有獨特的想法。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設計創(chuàng)編體驗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嘗試接觸并了解民族文化,然后試著自主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并參與創(chuàng)編活動。
在欣賞評述《誰說女子不如男》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創(chuàng)編音樂劇,將表演、演唱、演奏等整合在一起,重新演繹《誰說女子不如男》,展現(xiàn)其獨特的風味。在學生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三個方法幫助學生挖掘并了解民族文化。第一個方法是引導學生上網(wǎng)搜索,了解花木蘭的生活背景,了解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此后整合信息,嘗試設計舞美、服裝,添加符合歷史背景的道具。這樣能讓學生從細節(jié)入手,了解民族文化。第二個方法是組織創(chuàng)編交流大會,讓學生探討音樂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要如何設計花木蘭的人物形象,怎樣展現(xiàn)忠于國家、孝順父母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第三個方法是組織社會調(diào)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博物館,觀看該歷史時期的文物,又或者拜訪研究相關歷史的專家學者,了解歷史上是否真的有花木蘭這個人、為何會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于世。在整合這些信息后,學生再創(chuàng)編音樂劇時,就能創(chuàng)作出更有民族文化韻味的作品。
創(chuàng)編體驗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能讓他們綜合運用各種音樂知識解決問題。在該活動中,學生能親身體驗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增強文化自信,激發(fā)家國情懷[2]。
結語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能僅靠灌輸法傳授學生音樂知識和技能,而要把握體驗式教學的原則,構建能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體驗式教學模型。這樣有助于學生收獲新知識、學習新技能,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驗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之美。
【參考文獻】
[1]戴軒轅,萬敏.小學音樂舞蹈項目課程的開發(fā)[J].教學與管理,2021(2):63-65.
[2]吳麗娟.以項目化學習推動小學生音樂素養(yǎng)落地[J].教學與管理,2021(2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