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秋韻
摘要:德育與語文的學科教學密不可分。語文的教學既是知識的傳授,又是品德的教育。德育需要在語文學科的點滴教學中體現(xiàn),杜甫的家國情懷可以說是最好的教材。那么在學習杜甫詩作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整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詩歌與寫作相結合這三種方式,對杜甫詩歌中的愛國情懷進行滲透式的德育教學。
關鍵詞:德育滲透 語文課堂教學 杜甫詩歌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指出。陶行知先生的德育目標論也指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故而,“教書”與“育人”密不可分。作為教師應當抓住各種契機,對學生進行滲透式、情景化的德育教育,并結合自身學科特點,避免一味空洞說教,讓學生在學科的探索、感知中,受到啟發(fā)。讓德育教育依托學科、立足實際、切合學生初中階段的心理特點以及發(fā)展需求。誠如葉圣陶所言,“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德育與語文的學科教學密不可分。語文的教學既是知識的傳授,又是品德的教育。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需要對教材內容合理利用,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此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幫助他們建立健全人格。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詩是古代先賢寄情抒懷、詠嘆春秋的重要載體。杜甫是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初步認識的一位比較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有血有肉,能看到他作為父親、丈夫、臣子、百姓等可以觸摸的日常,他是從民間疾苦聲中走來的“詩圣”,他的作品在朝野動蕩中以詩寫史的“詩史”。他的一生,凝望百姓,遠望朝廷,眺望未來。他把責任、悲憫、同情融進了他的詩作。如果說,德育需要在語文學科的點滴教學中體現(xiàn),那么杜甫的家國情懷可以說是最好的教材。那么在學習杜甫詩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滲透式的德育教學。
一、風物長宜放眼量——有機整合教材篇目,全面了解杜甫生平
教材中對于杜甫的詩作,選取了他人生不同階段的代表作品,意氣風發(fā)少年時的《望岳》,安史之亂顛沛流離時的《春望》、《月夜》、《石壕吏》;寓居成都暫得安生時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漂泊江南作于潭州的《江南逢李龜年》,六首作品,將詩人的一生與國家興衰緊密相連。讀詩即使讀杜甫生平,讀杜甫生平便繞不開他的思想情感,要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就必須結合時代變遷,由此,詩歌的作用,就是窺見天光的一把鑰匙。讀詩的課堂,就是將歷史、詩人生平、思想在活動中讓學生有切實的體驗。以上幾首詩作,時期不一,出現(xiàn)在教材中的位置、順序也不一,但并不意味他們彼此割裂,所以在組織課堂活動時要對其進行能動的整合。
如《望岳》一詩,在知人論世方面,我們往往會引導學生通過二十四歲的杜甫的眼睛,理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氣風發(fā),去感知他的滿懷自信。在風格體悟上,這是學生初識杜甫,可以體會杜甫早期的意境闊達,氣勢豪邁。另外,在這首詩中也寄托這作者作為一個少年,對于自己理想的寄托,那時的杜甫,滿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滿腔政治熱血,這可以為以后體會杜甫詩中的大氣象打下基礎。
在初二階段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在知人論世方面,我們重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杜甫境遇、時代變遷,體會杜甫情感中包含的社會理想,精神追求,超脫自我的大格局。在風格體悟上,這首詩已然能夠體現(xiàn)出杜甫”沉郁頓挫“的成熟詩風,以及其兼濟天下的博大胸襟。
這時,我們在引導學生回顧《望岳》,時代風云翻涌變遷,從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到年邁無力的老年,杜甫經歷了歲月的風風雨雨,他的目光從縱覽群山,變成了凝望現(xiàn)實,不變的是他一腔難涼的熱血,不變的是他的夢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不變的是他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所以,讀杜甫的詩歌,需要從一個廣闊的時間維度去引領學生體悟他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在對教材上杜甫詩歌進行品析時,我們對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有意識地結合對比,也有助于與高中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杜甫詩歌的學習進行銜接,讓杜甫的家國情懷扎根于學生的心中,令學生在不同階段都對杜甫的家國情懷有所體悟,從而達到“學語文就是學做人”的目標要求,受到杜甫愛國情懷的滲透影響。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結合歷史背景,代入預設情境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夸美紐斯,在感官上對學生的引導,令學生身處其境,與時代人物同呼吸,與歷史變遷產生共鳴,對于在情感上的啟發(fā)尤為重要。因此,情景教學,就要求教師在設置情景,導入情景時,能夠盡量引起學生興趣,給學生展示直觀的形象,在感知形象的基礎上獲得頓悟,讓學習在自主自覺間發(fā)生,讓德育在不知不覺間深入心靈。設身處地的感知歷史,更有助于學生通過詩人的眼睛看世界,這不僅僅是在詩歌內容理解方面大有助益,更能讓學生的精神與詩人相貼合,從而獲得德育的感悟。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币虼俗x詩的時候,除了誦讀,尤其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想象,在此過程中,多媒體手段的加入,在創(chuàng)設情景時就會事半功倍。以杜甫《望岳》為例,通過播放記錄片中泰山相關的片段,讓學生在展開學習之前,領略泰山氣象,直觀的獲取泰山巍峨壯麗的特點,再跟隨視頻從遠中近多角度感受泰山,在此之后再正式進入學習過程。學生更能感受到杜甫心中山川博大,也能體悟到,此時杜甫心中山川絕非字面意義上的泰山景物,而是由這種氣象所勾連而起的天下觀念,他憂國憂民的人生觀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雖然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只起到了輔助作用,但在刺激學生視覺感受的基礎上,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情感共鳴、德育滲透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杜甫詩歌的教學中,除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外,角色扮演的體驗式互動也可以作為一種手段融入。在《春望》這首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近在歷史課堂中對安史之亂有所了解,那么在語文課堂一開始,就由學生對安史之亂進行相關介紹,在介紹完畢后,給出四種身份:地方官吏、普通士兵、戰(zhàn)區(qū)百姓、叛軍將領,由學生自由選擇一種身份,代入其中,說說如果自己身處亂世會想什么、做什么。當學生代入身份與時代時,實際上就已經走入情境之中。接下來對學生進行杜甫視角式的提問,杜甫望見了什么,憂愁的是什么。最后,學生對杜甫憂國憂民的體悟就會在自發(fā)的感悟中水到渠成。用情景教學的方法讀杜甫,用他的憂國憂民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以達到德育目標。
三、筆落驚風雨——以筆寫懷,以文抒情
初中語文教材本身是學生寫作訓練素材的重要來源,詩歌也是其中一項寶貴的資源。在古詩文閱讀基礎中進行寫作訓練,不僅包含寫作技巧的練習,更是給學生一個輸出自己觀點的機會,這種寫作的訓練區(qū)別于讀后感等干癟說教式的輸出,而是有選擇性的采用不同體裁,讓學生練習技巧的同時,融入情感體悟,將自己的收獲放入其中。那么對于古詩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的寫作訓練,我們可以采取這樣兩種較為有趣的切入點,對文本的改寫和擴寫以及以詩作本身為基礎的劇本創(chuàng)作。
以杜甫為例,要讓學生在寫作中體會筆下人物情感,進而感悟作者情懷,那么讓他們動筆寫作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尤為重要。如在《石壕吏》中,杜甫對差役的形象塑造采用了空白藝術。詩歌明寫老婦,把她的話寫成了一篇抒情獨白,實則暗寫差役,讓拆役轉到幕后。根據(jù)老婦的話語,補全差役對話或行為。將詩歌的第三段改寫成一幕小短劇,要求語言行為符合人物身份,在小組合作中擇優(yōu)排練,進行當堂演繹。這樣子的小活動,一方面是一個微小的劇本創(chuàng)作活動,另一方面也是情境法的衍生。學生在人物語言動作的設計中就必須融入自己對人物的分析和理解,上臺演繹則又加深了這種映像,從而能更好的體會詩作中傳達出來的情感,感知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之處?!妒纠簟愤@部作品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采用劇本形式的改寫,也可以進行擴寫改編,將其改編成為一篇小說。學生在改編小說時,可以采取多種視角,杜甫、老嫗、差役、老翁等,這樣既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也是他們對杜甫憂國憂民情懷的鞏固與抒發(fā),憂國憂民并非一句空話,而是對百姓民生的凝望,是對國家命運的責任。這樣使得杜甫的憂國憂民,對他們的心靈產生有益地引導,達到德育目的。
在杜甫詩作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詩歌中的人文關懷,借此塑造中學生的健康人格,強化中學生的人文精神,優(yōu)化中學生的精神生態(tài)。真正做到語文的點點滴滴都是德育課,如此才能達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德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徐梅鳳.淺探杜甫詩歌對中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J].文教資料,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