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品質(zhì),使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的良好品德。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可以適時開展勞動教育,向?qū)W生傳授勞動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文章分析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的兩方面意義,并提出了設計系統(tǒng)的教學計劃、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建立協(xié)同育人機制等四點策略,以期幫助廣大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開展勞動教育。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家庭勞動;勞動實踐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則著眼于落實《意見》、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繪制了一份全學段勞動教育推進路線圖[1]。這些文件顯示出黨和國家對新時期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綱要》,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合理開展勞動教育,構建綜合性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及立體的勞動教育體系。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構建立體的勞動教育體系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則”中強調(diào),義務教育課程應當“加強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經(jīng)驗、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強化學科內(nèi)知識整合,統(tǒng)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以“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相較而言,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而勞動教育直至2022年才被正式列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課程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構建更加立體的勞動教育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中有豐富的勞動教育素材,教師可以據(jù)此整合勞動教育資源,構建綜合性課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施勞動教育時,教師一方面要立足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勞動教育的特性設計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要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讓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效融合。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的育人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還有利于構建立體的勞動教育體系。
(二)有利于學生形成和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圍繞核心素養(yǎng)確立課程教學目標,而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2]。勞動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很顯著,教師可以在勞動教育中引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敬業(yè)奉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培養(yǎng)學生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并自覺地將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需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zhì)、勞動精神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責任意識,并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時引導學生逐步具備積極的思想品質(zhì)和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形成健全人格。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施勞動教育時,教師需要從教學內(nèi)容中尋找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nèi)容,科學組織校內(nèi)外的勞動活動,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勞動知識與技能,并讓學生有機會實踐所學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逐步形成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3]。
(一)整合教學內(nèi)容,設計系統(tǒng)的教學計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包含豐富的勞動教育內(nèi)容,教師可以將這些內(nèi)容整合,并設計系統(tǒng)的教學計劃,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綜觀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nèi)容(見表1)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設計自我服務勞動、家庭勞動、集體勞動、生活勞動、校園勞動、生產(chǎn)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等多個類型的勞動教育活動。
考慮到不同學段開展勞動教育的側重點不同,教師要在理解教材的編排思路的基礎上,設計由自我服務勞動到家庭勞動、集體勞動、校園勞動再到生產(chǎn)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的由低到高、逐級進階的勞動教育體系,并采取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知識結構、行為習慣的勞動教育方式。面對第一學段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等方式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逐漸萌生勞動意識與勞動情感;面對第二學段的學生,教師應當適當組織勞動知識教育以及在家庭、班級、校園內(nèi)的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不斷提升勞動能力;面對第三學段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引導他們參與生產(chǎn)勞動、社會公益勞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勞動精神[4]。
(二)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zhì)量
為了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質(zhì)量,教師要摒棄一味進行理論講授與知識灌輸?shù)慕虒W方式,采取有趣而又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時,教師要注重把勞動知識講授與學生的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多體驗、多交流,在高質(zhì)量的教學活動中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
1.以情感驅(qū)動學生參與勞動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小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與意義,了解自己在家庭、班級、學校中需要承擔的勞動責任。接下來,教師則要鼓勵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參與實踐,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與習慣。
比如在開展“干點家務活”一課的教學前,教師可以“父母的一天”為主題錄制展現(xiàn)學生家長辛苦工作的短片。在學生看到爸爸媽媽為家人起早貪黑、不辭辛勞后,他們會受到觸動,此時教師可以趁機引導道:“同學們,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你們是否也應該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在討論時,學生紛紛表示自己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幫助爸爸媽媽完成掃地、拖地、洗菜等家務勞動。在學生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后,教師可以順勢鼓勵學生回家后完成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并努力堅持下來。
2.組織實踐活動,確保學生掌握勞動技能
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不能只致力于傳授知識,教師還需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自己學到的勞動知識與技能,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的勞動技能、具備基本的勞動能力。因此,教師應當多組織實踐活動,以確保學生順利掌握相關勞動技能。
比如在開展“這些事我來做”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疊衣服、煮飯、擇菜、拖地的技巧。接下來,教師可以開展競賽活動,讓學生比一比誰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疊衣服、煮飯、擇菜、拖地等任務。最后,教師可以布置回家完成一項家庭勞動并拍照記錄的作業(yè),鼓勵學生實踐自己學到的勞動知識與技能。
(三)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提升教學效果
評價是課程教學的“風向標”[5]。要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開展勞動教育,教師也應當讓評價的診斷、激勵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一方面,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時,要關注學生回家后完成家庭勞動的情況,重點評價學生勞動意識、勞動情感等的發(fā)展水平,激勵學生堅持參與勞動。
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加大對學生勞動知識與技能的考查力度,多通過組織勞動知識或者技能競賽等方式考查學生的勞動能力,推動學生認真學習勞動知識與技能。
(四)建立協(xié)同育人機制,增強育人效果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實施勞動教育,教師還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lián)動的協(xié)同育人機制,為構建綜合性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供重要支撐。
首先,教師應該向家長和學生宣傳勞動知識和技能,鼓勵學生在家中、在學校積極參與勞動。
其次,教師應該多開展親子勞動實踐活動。教師既可以在與家長溝通后,邀請家長到學校參與親子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種植、采摘、飼養(yǎng)等相對復雜的勞動實踐任務,從而切實體會到勞動的辛苦與意義;也可以鼓勵學生回到家后與家長一起完成家務勞動,并由家長記錄、點評學生完成家務勞動的效果。
最后,教師也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聯(lián)系社區(qū)組織公益活動,讓學生完成社會公益勞動;或者聯(lián)系生產(chǎn)基地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嘗試完成實際的生產(chǎn)勞動,為學生的勞動能力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比如在開展“我參與 我奉獻”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服務社區(qū)的公益活動。在組織活動前,教師需要與社區(qū)工作人員取得聯(lián)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在活動中,教師可以與社區(qū)工作人員一同帶領學生前往孤寡老人的家中,讓學生完成幫扶勞動,在有意義的活動中感受奉獻的價值。
結語
勞動教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勞動教育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基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勞動教育的內(nèi)容,設計系統(tǒng)的教學計劃、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建立協(xié)同育人機制,以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質(zhì)量和勞動教育效率,將熱愛勞動的種子播撒到學生心中,培養(yǎng)具有良好勞動素質(zhì)的新時代學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15)[2024-04-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郭嵐靜.學思踐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yǎng)下勞動教育的內(nèi)涵與實踐[J].新教師,2022(8):61-62.
[4]呂文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師,2022(23):12-14.
[5]韓慶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主題實踐性作業(yè)設計中彰顯勞動教育[J].教書育人,2021(31):28-29.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協(xié)同創(chuàng)新”(含幫扶項目)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勞動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xczx22-1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敏(1976—),女,福建省漳州市金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