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大江
【摘要】基于證據教學強調通過收集學生的學習證據來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策略,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文章簡要探討了基于證據教學的概念和價值,從收集“證據”、分享“證據”、關聯(lián)“證據”、補充“證據”四個方面,對基于證據教學的基本樣態(tài)進行呈現(xiàn).提出基于證據的課堂教學要重視課堂有效互動,聚焦基礎概念解決數學問題,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落實好作業(yè)錯題改正措施,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基于證據教學是從學生學習實踐中收集證據,以證據為依據開展的教學活動.其中證據包括學生聽課狀態(tài)、課堂參與積極性、在解題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作業(yè)中存在的錯誤等.基于證據數學課堂圍繞證據展開分析和解決問題,讓數學教學從經驗走向證據,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
一、基于證據教學的概念和價值
(一)基于證據教學的概念
這里的“證據”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經驗是相異的,可以是課堂檢測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解題錯誤、作業(yè)批改中的問題等形式.教師有了“證據”,就能精準抓住學生的薄弱點或疑難點進行針對性教學,提升課程教學效能.可見,基于證據的教學將“以生為本”貫穿始終,通過全面了解、收集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將之作為“證據”,優(yōu)化課堂教學思路,抓住關鍵性追問,鼓勵學生深度思考,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基于“證據”的數學課堂,打破了教師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擯棄了傳統(tǒng)的主觀猜測、慣用教法,從學生的真實需要出發(fā),促進學習真實發(fā)生.
(二)基于證據教學的價值
在基于證據教學中,“證據”的獲得為改進教學提供了有力依據.這些“證據”是學生學習數學時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困惑或問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就要重視基于“證據”的教學.一方面,有助于實現(xiàn)“減負增效”.很多時候,教師教學以及設計作業(yè)習題多憑借經驗進行,教學的針對性差,作業(yè)中時常出現(xiàn)重復性習題,增大學生的學習以及作業(yè)壓力.基于證據的教學,教師能按照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內容、作業(yè)習題的設計,有的放矢,教學的針對性更強,提高了教學以及學生的做作業(yè)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推進深度學習的新載體.基于“證據”的課堂教學,教師通過主動收集“證據”,精準分析“證據”,立足“證據”來調整教學思路,引導學生突破學習難點,促進學生進行有深度的學習.
二、基于證據教學的一般思路
基于證據教學中“證據”的收集是前提.有了“證據”,聚焦學生的學習疑難,讓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從“證據”中獲得分享學習.接著,關聯(lián)“證據”,藉由“證據”聯(lián)系學情,串聯(lián)數學知識點,讓知識結構化.最后,補充“證據”,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一)收集“證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就得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每名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具有差異性,教師在設定教學活動前,要通過“證據”收集來準確衡量學情.比如,在學習“小數的意義”時,給出一個正方形,將其分成面積均等的10份,引出問題:將該正方形看作“1”,利用涂色法,在圖1中涂出“0.2”,很多學生都能夠快速完成.如果想涂出“0.23”怎么辦?同樣,給出一條數軸,將數軸0到1之間的一段看作“1”,平均分為10段,同學們很快就能標記出“0.2”,但要標記出“0.23”該怎么標?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了解不同學生的解題想法,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起點.
(二)分享“證據”,增進學生交流碰撞
“證據”收集后,教師要給予學生交流、展示的機會.圍繞數學學習疑難點,鼓勵每名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增進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比如,在討論“間隔”問題時,可以給出由△和○構成的不同間隔情境的圖片,讓學生自主選擇某一情境,觀察并統(tǒng)計△和○的個數,討論間隔排列的規(guī)律.教師則認真觀察,從學生的交流、分享中能夠清晰明白學生的思維過程.
(三)關聯(lián)“證據”,促進知識結構化
(四)補充“證據”,為學生創(chuàng)設廣闊思維空間
基于證據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數學學習活動中的“證據”,準確把脈學生的數學思維,夯實數學基礎,引領學生思維走向更高層次.在“證據”補充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好題推薦”“知識拓展”等方式,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獲得.比如,對“小數的意義”探究教學的結尾,引入計數器.觀察該計數器,標記的有個位、十位、百位,想在計數器上標記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的整數很容易,但如何來標記“0.23”?有哪些困難?如何解決困難?要求學生展開思考,邀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通過補充“證據”的方式引發(fā)學生關注“數位不夠用”該怎么辦.“數位不夠用”,就需要增加“數位”,如何增加?從“十進制”“位值制”等一系列問題的拓展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廣的思維空間,也為學生得以深度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三、基于證據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在基于證據數學課堂上,通過收集“證據”,明晰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證據”來重構數學課堂活動,踐行“以生為本”教學理念,讓數學學習更高效.
(一)強調課堂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數學知識點具有抽象性,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內心會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探究熱情,不思考、不發(fā)言、不互動.長此以往,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消減,課堂教學質量更難以保障.事實上,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上述問題,都可以作為“證據”.教師可以圍繞具體教學內容,采取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展開教學,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二)聚焦基礎概念,輔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部分學生因對概念理解不清晰,往往會出現(xiàn)認知錯誤.基于該“證據”,可以通過一系列分解、整合、再規(guī)范的過程進行概念的教學.通過解讀定義,將概念分解為若干知識點,運用相關練習題來呈現(xiàn)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數學概念.
比如,在百分數的教學中,給出以下兩個問題:問題(1):某單位九月份水費為520元,比八月份節(jié)約了15%,問八月份的水費是多少?很多學生對該題的解答算式為:520×(1+15%).問題(2):某班級男生人數比女生多10%,則女生人數比男生少10%,要求學生判斷正誤.很多學生的判定結果為“正確”.顯然,對上述兩題的解答,很多學生沒有搞清楚單位“1”的內涵,對于單位“1”未能準確理解其意義.在題目(1)中,將八月份的水費看作“1”時,節(jié)約了15%,也就是說,九月份的水費除以(1-15%)所得到的金額為八月份的水費金額,換算為算式:520÷(1-15%).同樣,對于題(2)中,“男生比女生多10%”,應理解為女生人數為單位“1”,男生人數為女生人數乘(1+10%).對于“女生人數比男生少10%”,理解為男生為單位“1”,女生人數為男生人數乘(1-10%),這里的單位“1”發(fā)生了變化,不能將百分數簡單作為一個量來用.
(三)端正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解題習慣
在數學解題中,一些學生不注重審題,出現(xiàn)抄錯數字等低級錯誤.一些學生面對數學題目時,未能深入思考,直接套用公式來解題,導致解題錯誤,陷入思維定勢.針對這些“證據”,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重視,讓學生引以為戒,養(yǎng)成良好解題習慣,提高解題正確率.
比如:一小學計劃采購120把椅子,每兩張椅子配一張課桌.問需要購買多少張課桌?將這些桌椅平均分配給3個教室,每個教室放多少張課桌?對該題的求解,有學生讀題后,第一問,算式為120÷2=60(張);第二問,算式為120÷3=40(張).顯然,對第二問的求解方法是不正確的.在問及學生解錯的原因時,學生竟然回答看錯題目了,誤將椅子看作課桌.正確的解法應該是60÷3=20(張).再如:有一個水池,形狀為直角梯形,上底為20米,如果加長10米,就會變成正方形.問該梯形水池占地面積是多少?對該題的解析,事實上計算量并不大,但由于題目未給出示意圖.很多學生在讀題后,未能動手畫出示意圖,或者未深入細致理解題意,導致解題錯誤.錯例如下:20+10=30(米),30×30=900(平方米),900÷2=450(平方米).還有學生的錯例為(20+30)×20÷2=500(平方米).不同的錯例,反映出學生對題意審視不認真.先解讀題目信息,抓住“加長10米”后為正方形,說明該梯形的下底為30米,高也為30米.有了上底、下底和高,計算面積時就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很多學生之所以出錯,是因為都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分析問題總是想當然.因此,基于證據教學要強調學生認真審題,必要時利用作圖法,來呈現(xiàn)相應的數量關系,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四)建立作業(yè)錯題本,挖掘錯題資源價值
數學作業(yè)是了解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掌握情況的重要反饋渠道,教師要重視作業(yè)中的“錯題”這一重要的“證據”,加強“錯題本”管理,讓學生對自己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改正,并將錯題當作生成性資源.用好“錯題本”,讓學生時常翻看作業(yè)中的錯題,加深印象,避免再出現(xiàn)類似錯誤,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做題質量.
比如:一機械廠要加工一批零件,共300件,A車間每天可加工5件,B車間每天可加工10件.問:如果兩個車間同時生產,需要幾天能完成?在對學生作業(yè)進行批改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一種解法為:300÷5+300÷10=90(天).顯然,該解法是錯誤的,原因是學生對兩個車間一起加工,每天能加工多少件零件的理解有誤.正確的解法為兩個車間每天共加工零件5+10=15(件),需要的天數為300÷(5+10)=20(天).但也有學生對錯誤解法提出質疑,為什么乘法分配律不適用除法運算?通過師生討論,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錯誤的原因.
學生在平時解題中,出錯是難免的,出錯的情形也是多樣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錯題資源的教育價值,結合學生作業(yè)中的錯題,鼓勵學生相互討論,探究分析錯題原因,以此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提升解題能力.
結 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基于證據教學理論的學習,樹立證據意識,要擯棄過去憑經驗“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以“學”為中心,主動去收集、整理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各類“證據”,以“證據”為導向,重組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思路,搭建問題學習情境,引領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周曉梅.基于循證理論的小學數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究[J].教學與管理,2020(02):56-58.
[2]張琴.證據學習:讓學生數學學習深度發(fā)生[J].教師博覽,2022(18):80-81.
[3]黃少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18):144-146.
[4]李碧玉.在小學數學中進行錯題管理的實踐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5):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