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p>
【譯文】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鬃诱f:“賜,你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p>
【評析】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歷書放在祖廟里,并按照歷書規(guī)定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只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當時,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jīng)成為形式。所以,子貢提出去掉“餼羊”。對此,孔子大為不滿,對子貢加以指責,表明了孔子維護禮制的立場。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孔子說:“按照禮節(jié)去侍奉君主,別人卻認為這是在討好君主哩?!?/p>
【評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但卻受到別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諂媚。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系已經(jīng)遭到破壞,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譯文】魯定公問:“國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應該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應該按照禮節(jié)役使臣子,臣子應該用忠心來服侍君主”。
【評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nèi)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從本章的語言環(huán)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于對君的要求,強調(diào)君應依禮待臣,還不似后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盡忠,以至于發(fā)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悲傷?!?/p>
【評析】孔子對《關雎》一詩的這個評價,體現(xiàn)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蛾P雎》是寫男女愛情、祝賀婚禮的詩,與“思無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卻從中認識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認為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有其可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