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語文教學,探討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的問題解決策略,為學生搭建起一座連接知識與生活的橋梁,在“問題解決”中培養(yǎng)學生知識獲取的各方面能力,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精心構建的問題情境,教師鼓勵學生跳出單篇課文甚至是語文課本的束縛,以生活為課堂,以問題為導向,以活動為橋梁,深入探索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解碼與閱讀理解能力,還極大地提升了學生信息搜集、篩選與整合的能力,并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問題解決策略;知識獲取能力
問題解決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運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預設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這是一種消除目前狀態(tài)與所期待達成目標狀態(tài)之間差異的過程,涵蓋理解問題、描述問題、展示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解決方案、交流解決方案等過程。其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思維活動,是解決各種問題的基本方式。問題解決策略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在“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創(chuàng)新問題解決策略,通過問題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還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內化,將所學的知識點從表層記憶深入到理解、掌握乃至成為自身文化素養(yǎng)和思維體系的一部分。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結合學習目標和核心素養(yǎng)要求,如何科學設計具有啟發(fā)性、探索性的問題,創(chuàng)新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構建學生知識獲取能力的有效途徑,筆者作了以下的探索與實踐。
一、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真實問題情境
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真實且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產生心靈與情感的共鳴,是連接學生內心世界與文學殿堂的橋梁。
以經典名篇《故都的秋》為例,這一教學策略的創(chuàng)新實踐,不僅能夠喚醒學生對自然之美的細膩感知,還能引導學生跨越時空的界限,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與自然進行情感的交流。
問題情境一:入境——繪制家鄉(xiāng)秋景圖。教師請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fā),引導學生閉上雙眼,靜靜地回憶并在心中繪制自己家鄉(xiāng)秋天的精美畫面:是成片金黃的稻谷隨風輕擺,還是山間紅葉如火般熱烈絢爛?是清晨露珠掛在草尖的晶瑩,還是傍晚時分炊煙裊裊的溫馨……這些生動真實的畫面連接在一起,如同電影膠片般在學生腦海中緩緩播放,為接下來深刻理解作者筆下的“庭院秋景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盛果圖”等五幅生動的圖景鋪設了豐富的情感底色,教師適時引導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郁達夫在到達北平后對故鄉(xiāng)江南的深深眷念之情,以及在作者的心理對于北平秋天清、靜、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對家國的真實情感流露。
問題情境二:入文——妙用對比手法。教師巧妙地將話題轉向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將自己記憶中的秋與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進行對比,將文中“江南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深刻領會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通過細致的閱讀與分析,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筆下北平的秋天不僅有著色彩斑斕的自然景觀,更蘊含著深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作者獨特的情感寄托。在作者的眼中,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在營造這“清、靜、悲涼”的美的意境上,郁達夫的確是下了功夫的,他憑借獨特的視角和心靈的驅使來調遣身邊的每一景每一物。如坐在院子里“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還有“從槐樹葉底,朝東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以及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等等。其實,北平的秋天可寫的景和物應該很多,但作者偏偏選擇這些看起來不是那么鮮艷奪目的景物來寫,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表現(xiàn)“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他完全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覺、自己的心境來表現(xiàn)北國秋天特有的美,盡管我們認為這些景物是蕭條的、衰敗的。自然,在此問題情境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們很容易地理解了郁達夫《故都的秋》中的對比藝術特色,同時也領會了對比藝術在文學作品中的獨特魅力。
問題情境三:入情——理解文章內涵。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教師精心挑選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秋景圖片和視頻,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展示與播放。從北平的胡同到江南的水鄉(xiāng),從東北的林海雪原到南疆的豐收景象……每一幅畫面都如同一扇窗,讓學生得以窺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秋天風貌。這些視覺上的沖擊,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感官體驗,也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為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心境下,人們對于秋天的感受會如此不同?為何作者“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而對南國的秋天,則有“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的感覺?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習過程,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故都的秋》這篇散文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和作者內心那一種不可割舍的家國情懷,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激發(fā)他們熱愛家鄉(xiāng)、心懷祖國的熱情[1]。
二、激發(fā)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在激發(fā)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旅程中,教師主要扮演著導航者的角色,引領著學生穿越知識的海洋,探索未知的領域。這個過程最關鍵的是教師要根據需要科學設計好每一個問題,組織好每一個探究活動的環(huán)節(jié),從而高效達成學習目標。
以經典文言文篇章《鴻門宴》為例,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不僅是文言語言學習的深化,更是思維能力與情感理解的雙重鍛煉。
主動探究過程一:課前預習——疏通課文。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鼓勵學生將《鴻門宴》視為一次穿越時空的歷史探險,以積極的探究心態(tài)投入預習。學生們被要求細細品讀文本,不僅要求關注重點文言字詞的準確含義和特殊句式的準確理解,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勇于質疑,標記出那些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和看似晦澀卻又充滿誘惑力的句子或段落,并通過查找資料或小組討論的方式疏通課文,理清故事情節(jié)脈絡。例如,在第一段的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預習解決了“軍(駐扎)”“王(稱王)”“饗(犒勞)”“說(勸說)”等重點詞語或詞類活用現(xiàn)象,完成了對整段內容的簡單梳理。同時,有同學對“項羽大怒”這個句子做出標記:這個“怒”字有何豐富含義?并提交下一階段的課堂進行小組討論。第一階段的主動探究過程,實際上是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搭建起一座從自我發(fā)現(xiàn)到自主解決問題的橋梁:學生通過疏通文言文中重難點知識,充分了解了歷史事件背后蘊含的矛盾沖突,認識了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同時也學會運用語言表達觀點、提出疑問,進而為后續(xù)分析解讀人物語言、行為特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學會在未知中探尋,在困惑中激發(fā)求知欲望,從而大大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
主動探究過程二:小組討論——理解內容。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收集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巧妙地安排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一個表達各自見解的自由交流、思想碰撞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問題的提出者和解決者,是主動探索、積極發(fā)言的參與者。學生圍繞著預習中遇到的難題,相互提問、質疑、解答,形成共識,從而不斷揭開《鴻門宴》背后的歷史迷霧。如上文“項羽大怒”中“怒”的內涵的理解,同學們各抒己見,最后從兩個角度得出一致意見:就楚漢矛盾而言,項羽在軍事實力上明顯占有絕對優(yōu)勢,他又是楚王后裔,當然不能容忍“市井小人”劉邦稱王關中,因而發(fā)怒;就項羽的個性而言,這也恰恰展現(xiàn)了其直率豪爽、謀略不足、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為鴻門宴中的種種不成熟的行為作了鋪墊。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時代背景、文本內容、人物性格特點等的理解,還敢于質疑與批評,學會了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不同的聲音,培養(yǎng)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
主動探究過程三:發(fā)散思維——批判創(chuàng)新。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教師在第三階段更是設計了一系列富有啟發(fā)性的、開放性的問題,如“假設你身處鴻門宴的現(xiàn)場,面對劉邦與項羽的緊張對峙,你會如何分析局勢,又會做出怎樣的決策?”“如果項羽沒有優(yōu)柔寡斷,而是決心在鴻門宴殺掉劉邦,這時劉邦集團應該如何應對?”“《鴻門宴》中英雄眾多,‘何為英雄’的討論眾說紛紜,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樣的?”等等,這樣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卻對學生思維的抽象性、邏輯性、發(fā)散性、批判性等品質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能夠引導學生跳出文本的框架與禁錮,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審視歷史事件,評估人物性格,探討策略得失,形成獨立見解。在思考與討論中,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水平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表達自己的見解,今后即便面對復雜的社會情境也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不故步自封,不囿于成見[2]。此外,在這一探究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時地引入楚漢戰(zhàn)爭歷史背景知識、相關人物傳記等資料,為學生構建一個更加立體、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這些補充和拓展的信息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歷史事件背后的真相,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三、加強合作交流,促進知識獲取能力全面提升
加強合作交流,是促進學生知識獲取能力全面提升的關鍵策略之一,尤其在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的廣闊舞臺上,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荷塘月色》這篇經典散文,以其細膩的筆觸、深邃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絕佳素材。
合作交流一:學習小組交流。根據不同的語文學習基礎,教師將全班學生進行編排組合,成立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由4—6名學生組成,每個人都承擔一定的職責,由小組長總結發(fā)言。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指導作用,適時指導學生在小組內互相監(jiān)督、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習小組都承載著探索《荷塘月色》不同維度的學習重任。有的學習小組聚焦于荷塘美景的描繪,學生通過細致的閱讀和討論,嘗試用畫筆或文字再現(xiàn)那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讓靜態(tài)的文字在想象中再現(xiàn)出來、生動起來;有的學習小組則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變化,從字里行間捕捉朱自清先生內心的微妙變化,感受作者那一份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還有的學習小組則專注于文章的語言特色,探討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以及它們如何表達作者的情緒情感,為文章增色添彩。學習小組內的合作交流,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舞臺。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言,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悟,同樣也需要傾聽他人的聲音,尊重不同的觀點。在思想的碰撞與融合中,學生對學習問題的理解逐漸深化,視野逐漸開闊,思維也變得更加靈活、更加多元,“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真正的鍛煉與提升。
合作交流二:學習成果匯報交流。即全年級或全校學生就某一個或多個研究主題進行學習成果匯報交流,這是一種活動范圍更廣、思維碰撞更激烈、研究成果更豐富的合作交流。在前期準備階段,教師設計出不同的學習任務,指導不同的班級或年級選擇一個任務進行合作學習。開展成果匯報交流時,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學生帶著各自的學習體會和研究成果匯聚一堂,分享著不同的閱讀體驗,交流著不同的學習方法,甚至就某個問題進行激烈的辯論。在《荷塘月色》年級學習成果匯報交流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以下三個主題學習任務,分別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淡淡的月色,淡淡的哀愁》(重點探究《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分析他是如何表達這些情感的)、《一枝一葉總關情》(比較閱讀《荷塘月色》《春》《故都的秋》等描寫自然景色的散文,探究它們在風格、主題和寫作手法上的異同)、《走進〈荷塘月色〉的美學殿堂》(結合美術、音樂、歷史等學科知識,跨學科探討《荷塘月色》的美學價值)。這種跨越班級內部界限的交流,不僅讓學生們有機會更深入地探討語文學科的相關知識、提升信息搜集整理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接觸到更多元化的思想和觀點,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他們不斷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學術境界[3]。
學生們在交流中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傾聽他人的意見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學會了如何在團隊中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并彌補自己的不足;學會了如何在面對分歧和沖突時保持冷靜和理性,尋求共識和解決方案;更在合作中體味到了實現(xiàn)互利共贏的喜悅,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火花的激情。這些能力和品質,將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王君.運用生成性問題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2).
[2]王雅琴.問題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4).
[3]朱玲.以“問題導學”為載體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2017(12).
(作者:懷寧,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高級中學教師)
[責編:尹達;校對: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