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華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38個實驗區(qū)啟動的東風,新課程如生機勃勃、萬象更新的春日走進了我們廣大教師的生活。
近幾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許多國家都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際競爭實力的戰(zhàn)略措施來抓。李嵐清副總理將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明確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
目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構建的新課程體系,無論是在課程功能、理念、目標、內涵方面,還是在課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之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例如,新課程立足于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基礎的價值取向,著力改變過去課程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我們知道,任何新觀念的生發(fā)和確定,都是源于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需要,都是對舊觀念的沖擊和變革,而新一輪課程改革所要沖擊和變革的正是我們幾十年來業(yè)已形成的一些習以為常并駕輕就熟的東西和模式。我們如何直面這一沖擊,勇于變革舊觀念和舊模式,接受并且實踐新理念,這需要勇氣和決心,需要我們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出積極的回答。
長期以來,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控制者,是絕對的權威。在大多數(shù)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地靜靜地聽或記,教師習慣于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納入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軌道之中。新課程則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應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過去,教師教學的依據(jù)是教學大綱,它對教學有比較明確的規(guī)定,教師只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忠實于教材,認真地傳授知識和技能,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用課程標準取代了教學大綱,還教學活動本來面貌,科學客觀地面對教學過程中那些不確定因素,教材也為教師留有較大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空間,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靈活地選擇和組織教學形式。
新課程中,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從小學至高中都要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綜合實踐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去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博采眾長,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學會合作,學會依靠群體的智慧解決教學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學會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開發(fā)課程資源,等等。其中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更新師生觀與質量觀,在教學實踐中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個體感受,建立以教師評價為主,校長、科任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的制度。
新課程所倡導的課程理念、構建的框架體系,對我們教師在理念和行為兩個層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它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做課程的實施者,更要做課程的研究者和發(fā)展者。
半年多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實驗區(qū)的廣大教師已經開始將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轉化為行動,開始調整自己的角色,嘗試著用新課程理念打造教學實踐和教學行為方式。一些實驗教師說的好:教材僅僅是眾多媒體中的一種,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在交往和對話這種獨特的情境中,對教學文本進行再加工、再建構,在這種加工和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某種情感的體驗、生命的感悟、人格的某種成熟,同時,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僅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我們新的歷史重任,同時也為我們教師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付出和奉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和發(fā)展,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和體現(xiàn)自身的生命價值。正如課程專家們說的,新課程將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方式,教師將與學生一起隨課程發(fā)展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