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1986年吉林師范學校畢業(yè),畢業(yè)后為了當一名真正的教師,幾經(jīng)周折,從留吉林師范學校做行政工作改派到吉林第一實驗小學,做行政工作,兼代課教師,先后代過音樂、數(shù)學、美術、自然、思想品德課,后終如愿以償成為一名語文教師?,F(xiàn)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
接觸竇桂梅的主題教學,不僅聯(lián)想到小時侯上過的語文課。
那時的語文課,無外乎三件事:認識字詞——分析段落結構——分析思想情感,分析思想情感甚至有一種固定的表述模式:“本文通過了……表達了……”,語文學習成了變相的公式計算。
后來,語文教學人文關懷的色彩多了,哲學思辨的色彩多了,理性反思的色彩多了,語文逐漸從機械變得鮮活。但其中仍然存在著問題:正如專家們經(jīng)常指出的:“我們必須考慮這樣一些問題:教學設計是否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邏輯線索?是否遵循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漸進秩序?”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教師都沒有!我們的教學經(jīng)常從一個環(huán)節(jié)90度急轉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缺乏漸進的層次邏輯,因此,也造成了教學的零碎、繁復與粗淺。
一種思想往往因其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而更具價值,主題教學的令人驚喜之處正在于對這種現(xiàn)實通病的關注與超越。
主題教學有兩個關鍵因素:“教學主題”與“教學步驟”?!敖虒W主題”簡單點兒說就是教師的陳述對象,教師要圍繞這個陳述對象,教給學生某個富于文化意味與哲學色彩的東西;“教學步驟”就是教學梯架,讓學生借助這個梯架體會到教學主題。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教學主題是“毀滅”,教學步驟是:走近圓明園,看毀滅——走進圓明園,痛毀滅——走出圓明園,思毀滅,整課教學圍繞“毀滅”主題,設計了“走近,看”——“走進,痛”——“走出,思”的教學梯架。
這里隱含了主題教學的一貫操作模式——“文本——文學——文化”:語文教學從細讀文本出發(fā),使學生通過鑒賞性閱讀,獲得文化提升。一切都根植于文本,一切卻又都超越了文本。
文學是一種人學,語文又關乎文學,竇桂梅似乎更愿意從文藝學角度的文學解讀來深化語文教學的內涵深度?!?/p>
閱讀疑問
1.主題教學是否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
主題教學非常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無可置疑。但主題教學并沒有因此而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一方面,主題教學采用的完全是一種文本細讀的方式,其情感與思想均來源于對課文字、詞、句的分析;另一方面,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本身是不可分的,我們不可能將語文課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來實現(xiàn)其工具性,另一部分用來實現(xiàn)其人文性。
2.主題教學可以模仿嗎?
主題教學有可供操作的模式,從這一方面來說,主題教學是可以模仿的,教師們都可以模仿著來上自己的語文課。
但是很少有人能像竇桂梅那樣把課上得非常精彩,這就牽涉到語文教學的特點。語文教學不是一種單純的技巧演示,它更需要廣博的知識、濃厚的情感與深刻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說,主題教學又是不可模仿的。
竇桂梅幾年來向書本學習,閱讀量達300萬字,記下了20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向實踐學習,寫下了10余萬字的教后記;向名師學習,聽了校內外1000多節(jié)課……從這里我們或許可以獲得啟示:到底該如何去學習上課?
編輯 杜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