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威佳
摘要 學生在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難,一個自然而有效的策略就是學業(yè)求助。然而目前發(fā)生于課堂中的學業(yè)求助十分少見。本文對學業(yè)求助的概念、意義,學生為什么會回避求助以及如何在課堂中促進學業(yè)求助行為的發(fā)生作了詳盡分析。
關鍵詞 學業(yè)求助 學習 課堂
一、什么是學業(yè)求助
廣義地說學業(yè)求助泛指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向他人尋求幫助的行為。狹義地說,學業(yè)求助指發(fā)生于課堂中、以口頭發(fā)問為主要表現形式,以老師或同學為求助對象的行為。學業(yè)求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學業(yè)求助是由需要幫助的學生主動發(fā)起的、旨在解決當前自己所面臨的困難的行為。是學生主動表達困惑、暴露弱點,請求他人幫助的行為。第二,學業(yè)求助發(fā)生于日常學習生活中,與測驗或考試之時的抄襲、欺騙或舞弊行為是有本質區(qū)別的。第三,學業(yè)求助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具有社會性。第四,學業(yè)求助是學生在理解與掌握知識、完成課業(yè)等方面遇到困難時的求助行為,因此學業(yè)求助的內容必須是認知領域的,不包括學生產生心理、情緒或身體障礙及生活困難時所作的求助行為。
求助包括以下認知過程[1]:
第一,意識到有求助的需要。當個體有求助需要之時,亦即感到困惑之時。所謂困惑是個人已有知識與新信息之間產生偏差的一種狀態(tài)。既可由外部線索喚起,也可由自我內部監(jiān)控產生。個體必須認識到僅僅靠自身資源不能實現目標。只有在認識到任務的復雜與困難并對自己的進步能夠監(jiān)控時,才會主動把求助當作一種對付困難的有效策略。
第二,決定求助。僅僅意識到自己知識和技能的缺乏還不足以激發(fā)個體求助的動機。是否認為自己對問題的解決和任務的完成負有責任是影響學習者求助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學習者認為自己有責任解決問題時,還要對求助的利弊加以權衡才能決定是否求助。
第三,識別和選擇潛在的幫助者。在作出求助的決定后,就需要決定求助對象。求助對象的能力、性格等相關要素是選擇幫助者的主要標準。
第四,取得他人的幫助。一旦決定向誰求助后,就要設法得到幫助。當學習者發(fā)現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幫助不完全成功的時候,他可以繼續(xù)向對方求助,也可以另向他人求助。在策略方面既可以連續(xù)運用同一個策略,也可以改用其它策略。
第五,評價反應。求助者最后還要對求助的努力進行監(jiān)控,并評價結果。包括根據幫助者的反應,評價求助嘗試的成功與失敗,得到的幫助對于問題解決來說是否足夠,求助策略是否有效,他人對求助的反應怎樣等。
二、學業(yè)求助的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缺乏對某事物的了解,你就不會有去學習這一事物的動機”[3]。從自我調控學習的角度看學業(yè)求助,它是學生在學習上具有主動精神、有學習的愿望和動機的一種具體表現,是為提高學習成績、避免學業(yè)失敗而采用的一種學習策略。
學習本身是一個對知識的主動再建構過程。從社會認知的觀點看,向他人請教問題可以有效促進知識的建構。第一、向更有知識和能力的人發(fā)問并要求解釋,令學習者獲得觀察和模仿他人理解問題方式的機會。第二,不論得到的回答質量如何,口頭提問本身就具有產出性,其中必然包含了學習者對知識本身的整理過程,是一種外化的思想,是學生認知的再建構過程。
三、誰在回避求助及為什么回避求助
許多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差、對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學生不愿求助;而學習成績好、充滿自信的學生反而更愿意采取求助方式。學生是否樂于求助,與他們對求助的態(tài)度有關,如擔心提問受到他人的質疑等[4]。
研究表明,中國人有兩種典型的心理特征不利于學生求助。一是他人取向,二是愛面子。臺灣心理學家楊國樞先生提出他人取向是中國人的一個很典型的特征。即心理與行為甚易受到他人影響,對他人的意見、褒貶、批評特別敏感而重視,在心理上希望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在行為上則努力與別人相一致。他人取向所強調的,不是當事人與他人的關系,而是在消極方面要盡量避免他人的責罰、所謂面子,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講,是指人從社會成就(財富、才學等)而擁有的聲望。面子也是一個經社會認可的自我,是一種社會尊嚴。通常令人感到面子上過不去的情形是個體的才能、品行及聲望受到挑戰(zhàn),在公開場合暴露出自己弱點的時候。當面子受到威脅時,負面的情緒或情感必然伴隨而來,最通常的就是產生羞慚的感覺。Lynd認為“羞慚乃是對自尊心的一種損傷,由意識到曾經做過某些貶損自己先前對自我的良好觀念之事,所引起的一種不快感受或貶值感。羞慚也是自覺處于一種會招致他人責備或輕蔑之情境而發(fā)生的特別痛苦的感覺”。顯然,羞慚作為一種令人特別痛苦的感覺是人所極力避免的,因此也就起到制約人的行為的作用。中國人在教育子女時喜歡用社會比較,如果在這種比較中處于優(yōu)勢則感到有面子,否則就感到沒面子、感到丟臉,產生羞慚的感覺。
四、如何在課堂中促進學業(yè)求助行為的發(fā)生
研究表明,學生在不同的課堂中求助行為有很大的差異,關鍵看課堂氣氛是否鼓勵學生的求助行為[6]。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大膽提問,暢所欲言,僅僅提倡不懂就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形成一種制度,在教學行為中有所體現。首先,教師應在課堂中建立起一套鼓勵學業(yè)求助的規(guī)范。如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提問;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看起來多么幼稚、膚淺和可笑,都不要加以諷刺、否定和批評。讓學生感到課堂是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在這里大膽地、自由地、安全地可以質疑問難。
其次,建立以任務為中心的課堂目標結構。在任務取向的課堂中,由于強調理解、掌握和自我提高,減低了學生對相對于他人能力的關心,能夠把精力集中在理解和完成手頭的工作上。在這種環(huán)境下,求助者較能認識到求助的好處,也比較清楚怎樣求助才對學習有益。在課堂中建立以任務為中心的目標結構、促進學生在有需要時進行求助,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根據學生不同的水平分配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任務會降低學生間的社會比較,從而減低了對與求助相連的自我價值的威脅。(2)給學生適當的選擇和控制工作的權力,會起到鼓勵學生在掌握材料中扮演主動的角色,使他們對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負起責任。這樣,為確保學習過程的持續(xù)進行,學生就會主動尋求必要的幫助。(3)合作學習小組令學生在學習中互相扶持、同舟共濟,這會進一步鼓勵學生在需要時求助。(4)不要公布學生的分數。因為公布學生的分數會加劇學生之間的比較,令其更關心如何才能在班級中保持一個高能力的形象,因此會對求助的需要有更強的威脅感。(5)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要求應該有一定的彈性。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進行嚴格的、硬性規(guī)定可能會使學生為了爭取時間而只問答案,不問過程。
最后,應該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一個充滿關心、支持和友愛的環(huán)境中里,求助與被求助者在互動狀態(tài)下更可能感到舒適自然,也更希望建立一種親密的人際關系。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學業(yè)求助一般不會帶來負面的評價,因此學生較少感受到由于求助的行為而可能招致的傷害。
注釋
[1] Nelson-Le Gall, S. Help-seeking behavior in learning. In E. W. Gordon (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85: 12, 55-90.
[3] Sternberg, R. J. Metcognition, abilities, and developing expertise: What makes an expert student? Instructional Science,1998, 26, 127-140.
[4] 李曉東,張炳松.成就目標、社會目標、自我效能與學業(yè)求助的關系研究.心理科學,2001,1,54-58
[6] 李曉東,林崇德. 個人目標取向、課堂目標結構及文化因素與學業(yè)求助策略的關系研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