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敏
[關鍵詞]教學,學習興趣,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1—0032—02
“下面有請宋東梟同學上臺講述他準備的內容?!薄拔乙v的是退避三舍的故事。當時重耳流亡在外,好像是因為他的兄長要殺他。后來他到楚國,我記不清是楚成王還是楚莊王了。(底下同學笑)受到了楚王的熱情款待,重耳很感動,在其他國家他受到的待遇很差。一天,楚王問重耳‘假如有朝一日你回國當了國君,將如何報答我啊?重耳回答說:‘將來我真的當了國君,晉國和楚國交戰(zhàn),我們晉國就會后退三舍以示報答。這就是退避三舍的由來。我的故事講完了?!?鼓掌聲)
這就是我所帶班級每節(jié)歷史課的開場白。每次課的前五分鐘,我都會請一至兩名同學到講臺前講述自己最喜愛的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講完后由我作簡短評價并確定下一次的同學名單,目前已實行一個月,雖然也出現(xiàn)不少的問題,但收到的效果遠超乎我的想象。
之所以采用這種教學法是因為新課標、新課本都本著_個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而就歷史學科而言貫徹這一理念就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判斷、分析、運用和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把歷史思維能力視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覺得激發(fā)學生興趣不可少,適宜初中學生,故而做了這項嘗試。建構主義學習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也與二期課改要求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的精神不期而合。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于各種現(xiàn)象的可靠的假設,而不是問題唯一正確的答案。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假設作出自己的檢驗和調解的過程,就歷史課而言尤其如此。歷史本身并無固定的“性質”“意義”,支撐歷史敘事的性質、意義等是外部認識,取決于觀察者如何看待過去與現(xiàn)在的關系。從歷史認識的角度講,歷史是一種解釋,一旦用新的材料證實,從新的視角觀察,用新的理論概括,歷史都可能被賦予不同以往的解釋。歷史學科就是借助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并通過對歷史經驗進行識別、批判、綜合以及創(chuàng)新等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得在其他學科中難以得到的教益,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思維。通過這項嘗試正好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在歷史中穿梭的情境,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的成效頗大:
一、提高了學生上歷史課的興趣及對歷史本身的興趣。這也是我做此項嘗試的初衷。在實行之前,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摸底,發(fā)覺大多數人的知識面很窄,所知的歷史人物多從電視、小說、語文課堂上了解的。經過一周多的準備,活動正式開始。開頭的幾次多是一些比較活躍的同學舉手上臺發(fā)言,我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并在班上多次強調參與活動的益處,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為了調動全班的積極性,我又采取了點名制,后又過渡到點名與舉手相結合。慢慢地,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都想嘗試一下站在講臺上接受同學們掌聲的滋味。學生講述的內容越來越精彩,人物也越來越生動。有時,這也為我講課提供了便利。不僅如此,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歷史本身的興趣越來越濃,尤其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或未解的歷史之謎,往往一個學生剛發(fā)完言,底下就有不同意見的同學有話要說,也會有一些同學問我他們感興趣的歷史問題。努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并將其與課堂教學更有機結合,這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二、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閱讀收集史料的能力。學生的層次高低不等,而且很多同學還是第一次走上講臺,即使是平時很活躍的學生,在講臺前也不免緊張、卡殼。這時我會用眼神和言語鼓勵他們,告訴他們老師相信你能講好。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黃天成的同學,當我點到他的名字時,旁邊有同學在嘀咕說:“他不會說話的,教師讓他回答問題,他都不答的?!蔽耶敃r一怔,但停了一下仍繼續(xù)說:“這是教師第一次點你,老師不知道你以前怎么樣,也不管你以前怎么樣,我相信你能做好,好好準備?!蹦翘燧喌綍r,他站在講臺前足足有半分鐘都沒有開口,我和同學們一直望著他,等著他。他終于開口了,雖有點緊張,但講得很流利,聲音也很清脆,同學們的掌聲讓他很高興。那一堂課,他的眼神都是亮亮的。對于程度好一點的同學,我則要求他們講人物要講清生平事跡,用事實佐證觀點,故事要講清五個w,即人物(who)、時間(when)、地點(where)、事件(what)、過程(how)。
歷史資料可謂浩如煙海,但就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所能接觸到的史料是十分有限。目前我并未對他們收集資料做過多限制,可以利用圖書館、網上、小說、電視等多種途徑,盡可能收集所需的信息。在課堂上我也會積極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怎樣去收集史料。剛開始學生們只是從歷史或語文課本中找一些資料來講,現(xiàn)在范圍逐步擴大到課外書籍、字典、網上。由于接觸的史料越來越多,學生們講述的人物益加豐滿,故事也越來越精彩。閱讀、收集史料這只是第一步,如何對紛繁的史料進行利用將是他們今后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次嘗試自開始便一直在不斷調整、改進,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同學雖講得很多,但聲音很輕;有的同學又講得過少,三言二語就講完了;上面的同學在講解時,其他同學插嘴;還有時間拖得太長,影響課程進度,等等。這些都是要不斷改進的地方。本學期,我準備舉辦一次比賽,挑選各班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并給予適當獎勵,以鞏固他們參與的興趣和動力。興趣是有了,但僅有興趣是不夠的,據發(fā)現(xiàn)教學法理論,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只是第一步。如何把問題分解,激起學生探究意向,明確目標;如何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思路方向,推測答案并最終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歷史教學的一大目的,不僅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更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材料、課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對歷史的認識,并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本著這一目的,我們應采取多種方法將學習興趣轉化成學習動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
[責任編輯: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