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摘要]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關鍵詞]語文課 教法 情感因素
語文課堂的精心設計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其核心就是“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卑堰^去學生的被動的接受學習變?yōu)樽灾?、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教師角色轉變的前提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具體表現(xiàn)是教學方法的改革。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用新的課程理念來指導課堂教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的設計要體現(xiàn)主體本位的轉移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的教是為了幫助學生選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發(fā)展元認知能力;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營造一種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方法設計,必須擺正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這一對主體的位置關系。
就語文課教學而言,不管教學什么內容,選用什么課堂教學模式,都必須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為宗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各種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組合等,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發(fā)展為目標,以學生主體的活動貫穿課堂教學活動的始終。以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端午日》一課為例,以往教學中,老師們習慣于自行講授或是限定若干問題,要求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展開學習,教師是學習過程的主宰者,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教師主體擠占甚至替代。在老師課堂設計的富有啟發(fā)思維的多種多樣提問中,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切實得到了恢復。老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服務者。由于教法設計新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fā),課堂氣氛非?;钴S,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體的充分的活動,學生不僅把老師想問的、想講的教學內容全部解決了,而且充分挖掘和擴充了教材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二、教學方法的設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重結果輕過程”。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視知識的來龍去脈,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傳統(tǒng)教學重終結性評價而輕形成性評價,重表面課程分數而輕內在主體性人格發(fā)育,教師其實只是扮演著最終的課程分數的評判者,致使學生總是處于被測試、被區(qū)分、被選拔的評價客體地位。而新《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要求“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作為導向,它必然引起我們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更深的關注,也必然啟發(fā)我們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再認識:學生學習的過程既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優(yōu)化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形成能力。提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過程,這必將推動教師由評價角色轉向學生自主性學習和發(fā)展的促進者。顯然,教師應將評價重點由終結性轉向形成性和過程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重過程”的實質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guī)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自主思維過程去發(fā)現(xiàn)真理,掌握規(guī)律,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
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語文實踐的過程,學生應該在實踐中學習,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語文實踐的基本方式是聽、說、讀、寫,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有鑒于此,我們在設計語文教學方法時,要通過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文實踐的過程,開啟思維,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使其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發(fā)展。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要重視學生思想品質和情感因素的優(yōu)化
新課程理念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作為主要維度之一,確立了情感態(tài)度教育在教育教學目標中不容忽視的地位,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學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更應擺在突出位置。情感發(fā)展不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學不可能培養(yǎng)出具有整體生命意義的人。然而,長期以來,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似乎大多忽略了或淡化了情感培養(yǎng)這一重要內容。情感因素至多作為激發(fā)學習動機促進認知發(fā)展的催化劑和手段。與已有十分完整體系的知識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顯得落后和缺乏科學性。對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和教學模式的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設計缺乏情感目標和內容。我們傳統(tǒng)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主要是適于完成認知和技能目標的系統(tǒng)控制論和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這種教學設計主要以“技術”的眼光看待和處理教學,強調的是教學方法、媒體等外在的“物”的因素,而對人的價值和情感因素開掘不夠。與此相聯(lián)系,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都限于書本知識傳授這一簡單的功能,其實質是關于如何使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了的方法體系和固定化了的課堂教學程序,而以學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為目標的教學模式相對缺乏。
新的課程改革呼喚人的主體精神,要求教師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知道,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物體,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由能力的人。因而,我們的教學設計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可掌握知識,又可得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情操的陶冶,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教法設計所指向的目標之一就是,讓教學過程成為既是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fā)展、情感優(yōu)化的過程。
綜上所述,新的課程、新的教材要求語文教師必須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大膽改革課堂教法設計,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帶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使語文教學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發(fā)展的空間、成長的樂園,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