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理
[摘要]2007年,安徽省級課題組張家忠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農村初中學困生占34.7%。因此,在新課程視野下,對學困生進行深入研究是一個十分迫切重要的課題。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加德納(HowarGardner)提出了智能多元論,駁斥了IQ決定一切的觀念。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布瓦首倡探究教學方式。20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理論興起于美國,合作學習就是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展開學習,以小組整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共同達成教學目標。2003年,金志誠等人的研究指出:對學困生應注重在認知加工機制的層面上,從目標激活能力和分心信息的抑制能力兩方面進行培養(yǎng)。
[關鍵詞]新課程 農村教育 初中學困生 轉化模式
在新課程推進中,據國內學者調查研究,學習困難學生(以下簡稱“學困生”)的比例高達13.2%~17.4%,而農村更甚。2007年,安徽省級課題組張家忠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農村初中學困生占34.7%。因此,在新課程視野下,對學困生進行深入研究是一個十分迫切重要的課題。本文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提出農村初中學困生轉化的模式,以便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富有實效地推進。
一、新課程視野下學困生的界定
在新課程視野下,我們對初中學困生的界定:(1)初中學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上達不到“新課程標準”之基本要求。(2)在學校組織的歷次考試中,各門功課不及格或單科成績在50分以下的學生。
二、學困生轉化的理論研究
20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家B.S.布魯姆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指出了教學目標掌握學習的策略,認為只有少數人能夠學好是不科學的,只要提供足夠的時間和幫助,95%的學生能夠達到相當水平。教育的任務就是指達到這樣的目標,既考慮到個別差異,又能促進個體的最充分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原蘇聯(lián)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育最優(yōu)化理論,其核心是通過教育活動的科學安排,發(fā)揮與教育活動有關的人和物的最高效能,減輕師生負擔,實現教育的最優(yōu)化,包括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實施教學的最優(yōu)化。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加德納(HowarGardner)提出了智能多元論,駁斥了IQ決定一切的觀念。他用大量事實說明,人生的成就并非取決于單一的IQ。加德納指出,一個人的IQ測驗得分不高,或許只代表了他在語文和邏輯數學這兩方面能力不強,但并不足以說明他的智能不高,因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認為,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9種基本智能,智能之間的不同綜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9種智能包括: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等。對于學困生,教師應該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背景、興趣愛好、學習強項等,從而確定最有利于學困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布瓦首倡探究教學方式。探究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教學,積極試探與求索,有效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獲得經驗與體驗,發(fā)展智慧與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20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理論興起于美國,合作學習就是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展開學習,以小組整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三、學困生的轉化對策研究
國外學者在偏重于學困生轉化的理論建構的同時,也提出了一般性的對策,如承認差別、區(qū)別對待、適時分流、上崗對口補習等。國內則重于學困生轉化的實證性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轉化策略。
1996年,梁小紅等人的研究指出:對學困生應設法從學習動機方面入手,在學校、家庭配合下,設法提高學習困難兒童的自信心和競爭意識,對學困生更應多鼓勵、少責備,關心了解他們,讓他們嘗到成功的甜頭,對他們的細微進步應給予肯定、贊揚,以強化有利于學習進步的學習動機。
2003年,金志誠等人的研究指出:對學困生應注重在認知加工機制的層面上,從目標激活能力和分心信息的抑制能力兩方面進行培養(yǎng)。
2004年,姬秉新等人具體設計了在探究、合作教學理念下學困生轉化的模式;學習組的人數在四人左右最合適,這四個人中,一個人的成績是優(yōu)秀的,兩個人的成績一般中等,另一個是學困生。這種小組在性別上可以交錯搭配,一般可以維持4~6周,可持續(xù)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視情況而定。
2006年,劉英琦提出從五個方面對學困生轉化的策略:習得性勤奮練習、進行策略教學、改善認知結構、提高動機水平和開展心理咨詢。
2007年,李少蘭提出轉化學困生的五大策略:一是注重學困生心理障礙的矯正;二是加強對學困生學法的指導;三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四是推進學校教育改革;五是凈化身邊的社會環(huán)境。
此外,國內有很多學者還提出改善學困生學習習慣的策略,增強其學習情感的策略,提高其思維品質的策略等等。
四、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我們對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矯正”與“補償”上,而應該加強“預防”與“改善”的研究;對學困生的轉化應結合具體學科進行研究;一線教師最需要行之有效地轉化學困生的操作模式,因此,應該加強操作模式的研究。
五、新課程視野下農村初中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1.改進教學,轉化農村初中學困生的策略。農村初中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方面,因此,轉化學困生首先是教師之教學觀念、行為、方法的轉變,要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其次,教師要向學困生呈現適宜的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提出切合學困生實際的學習目標,干預其學習過程與方法,提高其對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再次,改善學困生知識與技能的習得策略,實施分層分步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構建農村學困生自我評價模式;結合學科教學,承認差別,對口補習等。
2.心理因素的干預策略。改善農村初中學困生的思維品質;充分調動其非智力因素,如學習動機、興趣、良好的意志品質等;關注其心理健康因素,如學習焦慮、性格抑郁、心理逆反等。
3.環(huán)境因素干預策略。建設良好的農村學校、班級文化氛圍,引導學困生積極上進;幫助農村家長改善家庭學習環(huán)境。
4.關注農村初中學困生的早熟、早戀現象,正確引導,疏通心理障礙,增強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劉萬玲.學習困難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5,(12).
[2]森永良子.兒童學習障礙現狀及其治療教育[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2).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
[4]楊明全.新課程下的課堂觀[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7]姬秉新等.兒童學習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
[8]劉英琦.學習困難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學干預策略的研究[J].科學教育,2006,(1).
[9]李少蘭.學困生的成因分析與轉化策略[J].文教資料,2007,(4)(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