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靜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如何逐步引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的過程、方式及方法,即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愉快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堅持全面育人,使學生在無負擔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以及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下,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爭取做學習的主人,滿懷信心地看到自己的成績,不斷進取,不斷向上。
關鍵詞 激發(fā)興趣 樂學 學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名言,一直被許多人當作座右銘,用來時時鞭策自己。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苦作舟,以苦為舟,并不是值得樂觀的事情。因此,我們何不提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趣作舟”呢?以興趣為舟,輕松愉快地駛向彼岸,這不正符合時代的發(fā)展及少年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嗎?
基于這樣的觀點,我認為,小學生應把“苦學”變?yōu)椤皹穼W”。所謂“樂學”其宗旨就是學校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愉快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堅持全面育人,使學生在無負擔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學習的自覺性,爭取做學習的主人,能滿懷信心地看到自己的成績,不斷進取,不斷向上。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一、創(chuàng)設愉快的課堂學習情境
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最基本的方式,改善課堂氣氛及教學形式,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
第一,教師在備課方面,要力求使教學內容準備充分,課要備得精而細。俗話說:教師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應該有一桶水。一節(jié)課的時間很短,但要想組織表演的出色,那么,課前要花若干課時的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備課的第一個目標應該是學生的情感目標。其次,要深鉆教材,正確分析,安排適應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分組解答,質疑問難,教師解疑的途徑,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目標。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第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言傳身教”是教學過程中運用最普遍、最經常的教學手段。但作為21世紀的教師,思維及教育理念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能登上講臺就“一講到底”,要注意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通過激情導入,巧設提問,埋設問題情境,及時反饋信息來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語言表達要清晰、簡練、準確、生動、有趣;講的有人情味、有感染力,使學生感到親切,心理上得以放松,思維上得以開發(fā);聽課情緒飽滿,注意力集中。
教學過程要注意合作教學與競答教學的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獨立在前,合作在中,競答在后,合作教學應是連接學生自主探究與競答教學的橋梁,學生通過質疑、解疑的理解過程,平等參與,有“資源共享”之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集體合作意識,促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的激情。使學生在平等參與的合作學習中看到自己的成績,找到自身的不足,去粗取精,達到全方位、全程育人的目的。
板書方面,要主次分明,設計新穎,給學生以“鶴立雞群”或“萬綠叢中一點紅”之感,色彩上用彩色粉筆點綴。不能一節(jié)課下來密密麻麻幾板,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二、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情境
要想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最主要的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認識自我和知識的價值,增強自信感,消除自卑感。因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同一起點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生活,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樣,每個學生心理上認為自己達到了要達到的目標。
第二,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無優(yōu)劣。在教學過程中,優(yōu)等生任務大,后進生任務小,評同樣等級,其實,強項和弱項是相互轉化的。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已經思考,并且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無論回答正確與否都應表揚,但不表揚回答錯誤,而是表揚提出問題。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關心學生的課余生活。課余生活是學生體驗、認識知識價值的另一條途徑,也是學生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課余時間,教師因學生的差異可安排不同的手工制作,鼓勵學生搞小發(fā)明;還可以舉辦講故事比賽、討論會,以及大量生活中的口語交際等。讓學生在自我表現(xiàn)中不斷成長,讓他們的潛力不斷挖掘,才華得到施展。
三、建立愉快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和學生是教育過程中兩個最活躍的因素。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動著教育過程的發(fā)展,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完成教育目標的前提。“嚴師出高徒”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我們忽略了現(xiàn)代教育是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權力上是平等的。況且,我們的勞動對象是一群思想活躍,可塑性很強的孩子,他們純真、善良、質樸、熱情、好勝心強,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因此,我們怎能像“嚴厲的長兄”一樣,板著面孔,高高在上呢?相反,應像“慈祥的母親”一樣倍加關心愛護,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力求做到對待學生語言上多安慰、學習上多幫助、生活上多關心;一視同仁,處理問題公平、公正,時時刻刻處處注意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使自己成為學生值得信賴,無話不說的朋友。每位教師要有一個從行為到內心的轉變,造就一個師生平等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