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萍 丁 峰 鄒 忠 周志宏 蘇建平 李 峰 丁扣琪 殷建華 孫同林
摘要選擇5種不同秸稈腐熟劑對小麥秸稈還田進行應(yīng)用效果比較試驗,結(jié)果表明,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對水稻有明顯增產(chǎn)作用。
關(guān)鍵詞秸稈還田;腐熟劑;應(yīng)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S14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4-0159-01
為推廣秸稈直接還田技術(shù),促進耕地質(zhì)量提高,在稻麥兩熟地區(qū),選擇5種不同秸稈腐熟劑對小麥秸稈還田進行應(yīng)用效果比較試驗,為大面積推廣秸稈腐熟劑提供科學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參試腐熟劑種類:有機廢物發(fā)酵菌曲(北京市京圃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chǎn)),腐稈劑(佛山金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酵素菌速腐劑(淮安市大華生物制品廠生產(chǎn)),肥老伴-酵素菌擴培劑(揚州森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瑞萊特微生物催腐劑(成都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供試水稻品種為武粳14。
1.2試驗設(shè)計
1.2.1試驗地點。試驗地為位于江安鎮(zhèn)徐柴村2組的鄧金高戶、陳克明戶責任田,土壤類型為薄層高沙土,土壤有機質(zhì)13.2g/kg、全氮1.01g/kg、有效磷9.8mg/kg、速效鉀54.0 mg/kg,總面積2 800m2。
1.2.2試驗處理。試驗設(shè)7個處理,處理1:全量秸稈還田+有機廢物發(fā)酵菌曲30kg/hm2,處理2:全量秸稈還田+腐稈劑30kg/hm2,處理3:全量秸稈還田+酵素菌速腐劑30kg/hm2,處理4:全量秸稈還田+肥老伴15kg/hm2,處理5:全量秸稈還田+瑞萊特催腐劑75g/hm2,處理6:全量秸稈還田(CK1),處理7:無秸稈還田(CK2)。重復(fù)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133m2,小區(qū)間筑埂相隔并包裹塑料薄膜。同時設(shè)置室內(nèi)觀察試驗,在封閉的塑料盒內(nèi),按使用說明用腐熟劑處理稻草,觀察稻草腐熟程度。
1.2.3秸稈還田方式。小麥秸稈實行全量旋耕還田。操作程序為:麥收時用機械碎草10~15cm,均勻鋪撒田面,6月7日旋耕埋草,6月14日放水泡田;6月15日對試驗田浮在田面的麥草組織人力踩踏,用工4個,6月15日下午用旋耕機拖木板漫田,麥草堆積處用人工再踩踏1遍,然后再用人工拖木板,2人拉,1人在木板前用鍬壓木板將高處壓1遍,做到田面平整,田面僅有少量秸稈;漫田時,田間以花皮水為宜,防止秸稈漂浮,影響秸稈還田效果。
1.2.4腐熟劑使用方法。處理1、2、3、4腐熟劑處理區(qū),秸稈還田時用腐熟劑與75kg/hm2速效氮肥混勻,調(diào)節(jié)碳氮比,施入的氮肥即拌即用,6月26日撒入板田;處理5為使用瑞萊特微生物催腐劑處理區(qū),將75g/hm2催腐劑對水7.5kg/hm2浸泡24h后,用1 500 kg/hm2水稀釋,攪勻噴施在秧田。
1.3稻作方式與田間管理
水稻栽培方式為機插秧,5月23日機播秧苗落谷,6月16日機插下田,機插行距30.03cm、株距13.53cm,插24.3萬穴/hm2,每穴5.7株苗,基本苗為138.45萬株/hm2。6月22日對小區(qū)分離小埂外裹塑料薄膜。6月6日施基肥:硅磷肥(P2O5 10%、SiO2 4%)300kg/hm2,尿素(N 46.2%)280.5kg/hm2,氯化鉀(K2O 60%)120.0kg/hm2,6月7日旋耕埋草。6月21日分離小區(qū)筑埂,同時施醒棵肥150kg/hm2,并施除草劑進行化除。6月22日對小區(qū)分離小埂外裹塑料薄膜。6月26日施催腐劑。7月10日考察:田間苗葉黃,分蘗少,黃根多,白根少,下部葉爛,主要因為田間水深達6.6~13.2cm,立即排水,保持寸水龍頭分蘗。7月13日觀察:田間葉色黃,比其他農(nóng)戶稻田明顯葉色淡,但田間水層淺,1/2處土壤露出水面,其他地方淺水,分蘗發(fā)生較快,白根大量發(fā)生,至7月15日,各小區(qū)總苗數(shù)僅202.5萬株/hm2,7月16日補施分蘗肥112.5kg/hm2。7月31日施40%金字牌(15-10-15)復(fù)合肥300kg/hm2作拔節(jié)肥,8月10日追施尿素178.5kg/hm2作穗肥。9月1日始穗,10月5~8日測產(chǎn),10月22日收獲。灌溉、除草、防病治蟲等其他田間管理措施按高產(chǎn)栽培要求進行。
1.4調(diào)查統(tǒng)計
試驗前調(diào)查供試田塊小麥產(chǎn)量水平、施肥水平等;定期測定秸稈腐熟程度;秸稈腐熟劑使用后7d(7月3日)、14d(7月10日)、20d(7月16日)、30d(7月26日)、41d(8月6日)、51d(8月16日)調(diào)查秸稈腐解程度。觀察測定項目:秸稈顏色(分黃、微黃、褐黃、黑黃,分別定為1、2、3、4級),氣味(分霉味、氨味、酒味、腐爛味,分別定為1、2、3、4級),手感軟化程度(分硬、微軟、軟、腐爛,分別定為1、2、3、4級)。
2結(jié)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水稻莖蘗動態(tài)的影響
圖1表明,各處理莖蘗動態(tài)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分蘗初期(6月26日至7月16日),CK1、CK2的莖蘗數(shù)分別處于第1位、第2位;處理3位于第7位;其他處理莖蘗數(shù)位于中間狀態(tài)。分蘗盛期(7月16日至7月31日),除CK1莖蘗數(shù)降至第3位,其他處理莖蘗數(shù)位置沒有變化。孕穗期比較,除處理4莖蘗數(shù)降至第7位,處理1升至第1位外,其他處理莖蘗數(shù)位置沒有變化。
2.2不同處理對麥草腐爛速度的影響
由表1可知,7月16日(栽后20d),處理3明顯高于其他5個處理,處理4腐爛程度與CK1相同,其他5個處理腐爛程度均高于CK1;7月26日(栽后30d)和8月16日(栽后51d)5種腐熟劑處理秸稈腐爛程度基本一致,均明顯高于CK1。
2.3不同處理對水稻產(chǎn)量結(jié)構(gòu)的影響
由表2可知,除處理3成穗數(shù)顯著高于CK1、CK2,其他各處理與CK1、CK2間差異不顯著。處理1~5每穗總粒數(shù)均高于CK1、CK2,但僅處理4與CK1、CK2差異顯著。秸稈還田處理的千粒重均與CK2相近,差異不顯著。腐熟劑處理的實粒數(shù)均明顯高于CK1、CK2,其中每穗實粒數(shù)處理4第1,處理3最低,CK1、CK2之間差異不明顯。秸稈還田處理產(chǎn)量均高于CK2,增產(chǎn)473.7~774.5kg/hm2,增產(chǎn)率達6.9%~11.2%;同樣,腐熟劑處理產(chǎn)量均高于CK1,增產(chǎn)210.9~511.3kg/hm2,增產(chǎn)率達2.9%~7.1%。處理1、3、4、5的產(chǎn)量顯著高于處理2。方差分析表明:處理3、4、5與CK1、CK2產(chǎn)量差異極顯著,處理1與CK1差異顯著、與CK2差異極顯著。綜上所述,腐熟劑處理秸稈對水稻產(chǎn)量結(jié)構(gòu)影響差異主要來源于每穗實粒數(shù)的差異,這是因為腐熟劑處理秸稈后腐熟程度不同,造成水稻生長中期土壤養(yǎng)分供給的差異,以及水稻穎花退化的差異,使每穗結(jié)實粒不同。
2.4室內(nèi)觀察試驗
由表3可知,經(jīng)4種腐熟劑處理的稻草經(jīng)過45d封閉后,扯斷率均高于對照10%,稻草顏色與氣味無明顯差異。
3討論
5種腐熟劑處理秸稈后,秸稈腐熟速度均能顯著加快。其中有機廢物發(fā)酵菌曲、酵素菌速腐劑、肥老伴、瑞萊特催腐劑處理麥草腐熟效果相當,且均優(yōu)于腐稈劑處理秸稈效果。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對水稻均有明顯的增產(chǎn)效果,一般增產(chǎn)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