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超
摘要:荀子的思想代表了先秦學術思想的一個高峰,而他的著作《荀子》既是先秦諸子思想的批判總結(jié)之作,也是漢代學術思想發(fā)展的重要來源。荀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論為基礎,內(nèi)容上重視禮義,方法上強調(diào)真積力久最后達到社會安定和諧,“明分使群”的目的。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目標的社會價值取向提醒我們,高校的教育工作要重視學生合理的需求,重視學生個人追求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同時要為學生建立一個精神的伊甸園,不能迷失于物質(zhì)的洪流之中。荀子的管理智慧對高校的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荀子;性惡論;修身;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381(2009)06-0066-05
一、荀子及其學術思想簡介[JP2]
荀子名況,又稱荀卿或?qū)O卿,戰(zhàn)國后期趙國人,是我國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據(jù)考證,荀子大約出生于公元前315年1,主要活動時間約為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他早年游學于齊國稷下學宮,齊襄王時,他多次擔任學宮的最高長官祭酒。他曾訪問過秦、趙兩國,但秦昭王、趙孝成王俱不能用;后至楚國,楚相春申君黃歇任命為蘭陵令,荀子遂居于蘭陵著書,卒而葬于蘭陵?!妒酚?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了荀子的部分事跡。
荀子的學術思想帶有明顯的總結(jié)性與綜合性傾向,其思想以儒家、法家為基礎,同時又批判吸收了墨家、道家以及名家等學派的思想精華,形成了有繼往開來意義的“荀學”。“荀學不僅是對儒學有繼往開來的意義,而且對于先秦諸子學說亦有集大成意義?!避鲗W不僅是對先秦諸子的批判總結(jié),同時也是漢代社會思想發(fā)展的源泉。漢代不少學者與荀子有師承關系,許多學者的著作中都有《荀子》一書的影子。戴德的《大戴禮記》、戴勝的《小戴禮記》299、《史記》中的《禮書》和《樂書》、《漢書?刑法志》等書都有荀子論著的部分內(nèi)容。荀子的學術、政治影響深遠且門人眾多,因此,荀子在漢代威望極高。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孟子、荀子并稱,成《孟子荀卿列傳》;劉向在《孫卿新書三十二篇》的序錄中、徐干在《中論?審大臣》中都曾對荀子作高度的贊美。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有《問孔》、《刺孟》篇,對孔子、孟子的思想皆有所批判,但是對于荀子除了說其性惡論“未為得實”外就不再有批評,由此可見荀學的影響。
荀子還是一位經(jīng)學大師,漢代經(jīng)學傳承中處處有著荀子的影子。周予同先生通過考證荀子“傳經(jīng)”問題,認為“荀子與《詩》、《禮》、《春秋》、《易》諸經(jīng)的傳授,都有關系”??梢哉f,在經(jīng)學的傳承上,荀子的貢獻不亞于孟子、子夏。
此外,《荀子》一書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jié)構(gòu)嚴謹,說理透徹,有[JP2]很強的邏輯性;并且語言豐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其特有的風格,對后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先秦學者著作,以《論語》、《孟子》為例,皆為語錄體;而《荀子》一書按照議論內(nèi)容分章節(jié),并設有標題反映章節(jié)內(nèi)容,每一章節(jié)其實都是一篇有核心思想的論文,這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荀子》中的5篇短賦,開創(chuàng)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荀子采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后世也有一定影響。
《荀子》一書共有32篇,荀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于開篇4章:《勸學》、《修身》、《不茍》、《榮辱》。將教育放在篇首,不僅表明這是荀子對其門人的訓誡之詞,而且說明荀子傳承了儒家學者的傳統(tǒng),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并且將其放在最首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擷取荀子的教育思想,進行簡要研討,以引起讀者對經(jīng)典的關注、學習和借鑒。
二、“禮義積偽”荀子的教育主張
荀子十分重視教化與教育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他的教育主張可以用“禮義積偽”一詞進行概括?!岸Y義”指圣人所創(chuàng)造的禮義、法度,是荀子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積”包括“注錯習俗,真積力久”兩方面,指環(huán)境熏陶與個人努力相結(jié)合的教育方法。通過禮義、法度的學習與實踐,最終讓人能夠以理性的方式存在,避免無盡的欲望給社會帶來的混亂;通過個人的努力與環(huán)境的熏陶,每個人都能積累德性,成為君子。
(一)“隆禮重法”教育內(nèi)容[JP2]
荀子論及的教育內(nèi)容比較豐富,包括禮義、師法、法度等,且通常將禮、法并稱?!敖袢酥詯?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荀子?性惡》)見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荀子融儒、法兩家之所長,創(chuàng)造出“隆禮”、“重法”的思想,將社會規(guī)范、政治法令、道德倫理規(guī)范合為一體,提出禮法并用的主張。先秦儒家重“禮”,重視用道德行為規(guī)范去維護統(tǒng)治,但片面夸大道德,忽視了刑罰的作用;法家重“法”,主張拋棄儒家的道德說教,以吏為師,以法為教,通過嚴刑峻法來維護社會秩序。荀子認為人性本惡,社會教化與法律懲戒相結(jié)合,才能引導、約束、改變?nèi)说谋拘?維護社會秩序?!懊鞫Y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惡》)對于“禮法”這一范疇,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禮是原則性的社會準則以及派生出的社會道德與行為規(guī)范,用以指導人民的行為規(guī)范,保證封建社會的順利運行;法是對違反社會基本規(guī)則即違反“禮”的行為的懲罰原則與具體規(guī)定?!岸Y”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法”告訴人們違反了“禮”的后果與處罰。道德約束與法律規(guī)范并用才能保證社會的良好運行,才能起到賞善罰惡的作用。春秋時代與秦國滅亡的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僅僅依靠嚴刑峻法的震懾或是禮義文化的教化作用都無法維護一個強大而統(tǒng)一的國家,正如荀子所說:“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荀子?富國》)
荀子認為“禮法”還是判斷人才的重要標準,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掌握禮法的士人、君子,教育內(nèi)容的核心自然就是禮法。“禮”是社會、文化的基本法則,沒有具體的條文,其精神貫穿于“六經(jīng)”之中,因此學習的主要教材就是“六經(jīng)”。“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荀子?勸學》)在教學活動上要讀經(jīng)、讀《禮》,在道德實踐上要成為士人、君子以至圣人?!傲?jīng)”初創(chuàng)于西周,經(jīng)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多次編訂,到荀子時代已經(jīng)基本定型,成為當時廣泛使用的教材,其內(nèi)容極為豐富,包括倫理道德、政治、文學、藝術、自然常識、歷史等,但是貫穿于其中的是周禮的思想。因此,人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學習、誦讀“六經(jīng)”體會“禮法”的內(nèi)在精神與社會價值。“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荀子?勸學》)
禮是內(nèi)在的社會精神,法是外在的社會規(guī)范。如果教育的教材主要以“禮”為核心,在實踐中則必須依據(jù)“法”的準則:“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后溫溫然?!?《荀子?修身》)不同人才的區(qū)分就在于其對“法”的理解與執(zhí)行上。士人、君子、圣人的區(qū)分在于,士人的行為只能亦步亦趨地按照法的規(guī)定;君子能夠立志去體會法的原則、禮的精神,并在思想、行為中時刻貫徹;圣人能夠深刻把握禮法的根本,觸類旁通,終身不違背??傊?荀子提倡禮法并用,必須兩者結(jié)合,教育內(nèi)容才完整。
(二)“注錯習俗,真積力久”教育方法
從重視“禮法”的教學內(nèi)容,可知荀子十分注重實踐與教學的統(tǒng)一。教育的最終步驟要歸于實踐,而實踐也是最好的教育方法。這種實踐性的教學方法有兩種方式:“注錯習俗”、“真積力久”?!白㈠e習俗”主要指環(huán)境的熏陶與影響,“真積力久”為個人的主觀努力與堅持不懈。通過“注錯習俗”逐漸改變?nèi)说谋拘?改變?nèi)说闹鞠?立志以“禮法”為終身學習的目標。通過“真積力久”在實踐活動中日積月累,加強道德修養(yǎng),最終達到圣明的境界?!白㈠e習俗”、“真積力久”并用就可以達到“化性起偽”的作用。“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荀子?儒效》)
“注錯習俗”是生活、生產(chǎn)環(huán)境對人的能力、理想的影響。荀子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環(huán)境的影響才有了圣人與工匠的區(qū)別:“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jié)異也?!薄翱梢詾閳颉⒂?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nóng)賈,在埶注錯習俗之所積耳?!?《荀子?榮辱》)“注錯習俗”主要通過影響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對人的發(fā)展發(fā)揮作用,良好的環(huán)境與開闊的眼界可以幫助人們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與理想,這對人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荀子提出“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
僅有人生志向還不夠,在教育、實踐中踐履、實現(xiàn)人生理想,才能最終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因此荀子認為教學的過程有限,但實踐的過程貫穿人生始終,只有通過人不斷的努力,長期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罢娣e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p>
(《荀子?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行動中終身貫徹“禮法”的內(nèi)在精神,實踐的過程貫穿人生。在人生中重視知識、道德的積累,堅持進行道德實踐活動,才能由量變轉(zhuǎn)為質(zhì)變,“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圣人、普通人的區(qū)別也是由積累的程度不同而來:“今使涂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荀子?性惡》)
總之,“注錯習俗”決定了人生觀、世界觀,決定了人生的努力方向,工匠、商人、君子的不同主要由此決定?!罢娣e力久”是指人的實踐過程與努力的程度,決定了最終取得成就的大小,士人、君子、圣人的區(qū)別就在于此。“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nóng)夫,積斲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繼事,而都國之民安習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荀子?儒效》)因此小人與君子的區(qū)別主要由“注錯習俗”、“真積力久”的不同而決定的?!肮嗜酥斪㈠e,慎習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v情性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荀子?儒效》)
荀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對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具有積極的意義。荀子認為教育的對象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人的社會地位不是由人的血統(tǒng)、出身決定的,而是通過教育與環(huán)境的熏陶而造就的?!拔矣v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荀子?儒效》)“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p>
(《荀子?性惡》)在這里,荀子既展現(xiàn)了原始的平等的思想,同時又傳遞了“教育改變命運”這一現(xiàn)代命題。對于個人來說,通過教育改變社會地位,改變出身帶來的不平等具有更積極的意義。
(三)“學莫便乎近其人”師友的作用
荀子認為教育的過程貫徹于實踐與行動之中,人需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行為與修養(yǎng)。教育的成果最終體現(xiàn)在人自身的行為上,而不是存在于書本上的空泛的知識,因此教育又可稱之為“修身”?!熬又畬W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薄肮胖畬W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教育的成果時刻都要在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且需要時時修正。這一修身的教育方法是無法通過閱讀教材實施的,并且修身教育的成果最終落實在實踐中。因此,荀子最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通過與良師益友的接觸,模仿其行為,在實踐中直接學習,在書本中印證。“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徧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勸學》)“學莫便乎近其人”就是指教育要接近良師益友,老師的行為示范直接傳遞了豐富的教育內(nèi)容,這是任何書本所無法具有的功能。
師友除了有示范作用外,及時的鼓勵以及指出缺點也是不可缺少的?!胺俏叶斦?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荀子?修身》)如果身邊有好的師友,并且虛心接受他們的意見與勸誡,自然能夠增進修養(yǎng),培養(yǎng)善德。荀子的教育方法決定了教師的重要作用與崇高地位?!岸Y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荀子?禮論》)正是荀子,首次明確地將天、地、君、親、師并稱;認為天子與老師的作用相同,都是國家安定的根本。因此國家的興盛與老師是息息相關的,“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大略》)
三、荀子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
荀子雖然是一位生活于兩千年前的思想家,但是其教育思想依然對今天的教育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訴我們,教育不僅要幫助人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獲得基本的物質(zhì)保障,而且要幫助人們構(gòu)建精神家園,對真善美永恒的追求,讓物質(zhì)需要與精神需要都得到滿足。
荀子主張要滿足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情感表達的需要,他提倡“化性起偽”而不是“存天理滅人性”,是對人的基本需要的一種尊重?;疚镔|(zhì)需要是生存的基礎,必須得到必要的滿足,同時對不合理的欲望與需求要進行約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jié)求也。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jié)求,天下莫之若也”(《荀子?正名》)。對人的物質(zhì)欲望要“近盡節(jié)求”。雖然尊重人的本性并不是提倡無限滿足人的占有欲與享受欲,也并非局限于滿足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的基本需要已經(jīng)不能局限于物質(zhì)生活的滿足,個性的表現(xiàn)、情感的表達、精神家園的構(gòu)建也是尊重人性的基本要素。
現(xiàn)代社會是經(jīng)濟社會,維系社會運行主要依靠經(jīng)濟與法律,因而道德、人格修養(yǎng)在現(xiàn)代教育中已不再處于主導地位,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處于若有若無的情況?,F(xiàn)代教育的核心在于教給人們知識以得到正當而可靠的職業(yè),用以換取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這樣的教育教給人們生存并獲得物質(zhì)財富的能力,卻沒有教給人們生存的理由以及對待物質(zhì)的正確態(tài)度。似乎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功能已經(jīng)蛻化為工作、消費,而人自然也就成了“物”的奴隸,失去了生存的價值與意義,更沒有生活的樂趣可言。對于現(xiàn)代人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千年之前的荀子早有描述:“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故向萬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間而嗛之,則不能離也。故向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美而盛害。”(《荀子?正名》)優(yōu)越的衣食住行條件不能讓人感到快樂,如果偶爾有一種東西能讓人感到快樂則產(chǎn)生巨大的依賴性,享受著豐富的物質(zhì)條件同時卻充滿憂慮并承受其害。對此種狀態(tài),荀子稱之為“己為物役”,而這種狀態(tài)卻成為現(xiàn)代人的一種通病?!肮视B(yǎng)其欲而縱其情,欲養(yǎng)其性而危其形,欲養(yǎng)其樂而攻其心,欲養(yǎng)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絻,其與無足無以異。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荀子?正名》)
荀子認為“己為物役”狀態(tài)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放棄了對美好人格與義理的追求,沒有樹立高遠而崇高的志向,自身的價值在歷史的天平上變得微不足道了。在沒有遠大志向的情況下,人的努力方向只有轉(zhuǎn)向無盡的物質(zhì)財富的聚斂與占有,而物質(zhì)財富越多,內(nèi)心越空虛,越感到恐懼?!爸据p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nèi)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nèi)恐者,無之有也?!?/p>
(《荀子?正名》)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表現(xiàn)在對社會、歷史的貢獻大小上,并且內(nèi)心的滿足、愉悅感是與之息息相關的。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一種付出完全沒有利益的動機,也沒有物質(zhì)收獲的時候,人們收獲的必然是精神的愉悅與滿足。這種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狀態(tài)荀子稱之為“重己役物”。“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yǎng)目,聲不及傭而可以養(yǎng)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yǎng)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養(yǎng)體,屋室、廬庾、葭蒿蓐、尚機筵而可以養(yǎng)形。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yǎng)樂,無埶列之位而可以養(yǎng)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為天下多,其和樂少矣,夫是之謂重己役物?!?《荀子?正名》)這一狀態(tài)似乎就是我們追求的粗茶淡飯、心情愉快而又能有所貢獻的理想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能發(fā)出“何陋之有”的感慨。
荀子不僅是一位教育學家,他的社會學理論與管理學智慧也值得我們研究。荀子認為,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之處在于能“群”,即人的生存方式是社會性的,處于社會中的不同的人通過分工、階級分化處于不同的地位,形成一種看起來不平等卻十分穩(wěn)定的組織關系。因此“群”與“分”形成了一種辨證統(tǒng)一的社會組織方式?!叭酥?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荀子?富國》)
作為領導者,要對整個組織集體負責,整合組織,確定分工與職位,通過“明分使群”讓集體發(fā)揮應有的力量。首先要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物質(zhì)需要,其次要按照能力大小進行明確的分工,并對不同的人才量才錄用,授予相應職位以及劃分不同等級區(qū)別對待?!暗勒吆我?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yǎng)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善生養(yǎng)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四統(tǒng)者俱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群?!?/p>
(《荀子?君道》)
作為下屬,要“群居和一”,有能力也不要恃才傲物,要與人合作,引薦賢才,廣施恩惠,消除積怨;如果能力不足就要舉賢讓能,并心甘情愿地輔佐?!扒笊铺幋笾?理任大事,擅寵于萬乘之國,必無后患之術,莫若好同之,援賢博施,除怨而無妨害人。能耐任之,則慎行此道也;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寵,則莫若早同之,推賢讓能,而安隨其后。如是,有寵則必榮,失寵則必無罪。是事君者之寶,而必無后患之術也?!?《荀子?仲尼》)如果擅權(quán)專事,妒賢嫉能,則不僅妨害集體的利益而且自身也會處于危險的境地。“愚者反是:處重擅權(quán),則好專事而妒賢能,抑有功而擠有罪,志驕盈而輕舊怨,以吝嗇而不行施,道乎上為重,招權(quán)于下以妨害人。雖欲無危,得乎哉!”(《荀子?仲尼》)人總是處于社會、集體之中,身份必然是領導者與下屬兼而有之。一方面作為領導要能夠“明分使群”,帶領集體前行;另一方面作為下屬也要對集體負責,不能因為個人的利益、地位而影響整體利益。
總之,荀子著眼于社會現(xiàn)實與人的真實本性,綜合各學派所長,探索了教育、管理、政治、經(jīng)濟等社會的根本問題,并將其理論編入《荀子》一書?!盾髯印芬粫鴥?nèi)容豐富,影響深遠,并且?guī)в袧夂竦奈ㄎ镏髁x實踐性色彩,便于在生活工作中應用。本文只能就所學舉冰山之一角,如果讀者能夠閱讀《荀子》原書,并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剔除糟粕,吸收精華,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