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群
習語是語言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習語一般短小精煉、寓意深刻,且具有濃厚的地方和民族色彩,是語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英語語言中,英語習語以習語所特有的結構和特征占據(jù)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從不同方面來考察英漢語言中文化同異現(xiàn)象,可以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英漢習語中文化的相似與差異比較
人類共有一個客觀的大自然,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共同的感受,有語言的“共性”特征。一個民族的習語往往又都能在其它民族的習語中找到它們的影子。例如,英漢語言中都用羊比喻溫順,用鋼鐵比喻堅硬,用象比喻高大,用狐貍比喻狡猾等。若把英漢習語的喻體作一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形象相同、意義相似的習語俯拾即是。例如:①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不能侍二主。②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良藥苦口利于病。
但是,可以看到有些習語盡管意義相似,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表達卻有微妙甚至是明顯的差異。例如:①The fox preys farther from home.兔子不吃窩邊草。②He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些相同或相近的意義在不同語言中表達上的區(qū)別突出反映了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這些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xiàn)在人們的思想和信仰之中。正是這種在宗教信仰、思維和風俗習慣上的差異才使各個民族的習語各具風采。從習語中可以觀察到各個民族相似的或特有的習俗,甚至識見和情感。由此可見,習語是反映民族文化共性與差異性的一個窗口,對習語翻譯而言,文化之間的相似性不僅使它成為可能,也為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也應該看到,文化之間的差異給習語翻譯帶來了困難甚至障礙。以“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為例,“三更”“五更”尚可在英語中找到基本對等的詞“watch”,“閻王”在英語中便找不到對等概念了。盡管英語中有“devil”、“satan”、“Prince of darkness”等豐富的詞匯,但所指的都是邪惡的神、魔鬼,這與中國神話中的“閻王”相距甚遠。在中國傳說中,“閻王”作為陰間之神,不僅掌握著塵世百姓的生死,令人生畏,同時他也給鬼魂生前的行為做出判決,是賞罰分明的一個神話人物。這與英語中的“devil”等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而,習語中涉及到某一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往往不容易做到理想的傳譯。
二、常見的英漢習語的對比
1.生存環(huán)境方面
習語的產(chǎn)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lián)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jié),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
2.習俗方面
英漢習俗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tài)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來養(yǎng)寵物狗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4.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惟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e]
(江蘇省丹陽市職教中心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