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江鴻
從開始新課程培訓到現(xiàn)在,我們逐步走進了新課程。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核心理念,這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重視知識傳授相比,是一大跨躍。以這一新理念為靈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學,構建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模式,樹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發(fā)展性教學觀念。我作為在政治教學第一線的政治教師就新課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政治教師角色的轉變
首先,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作為引導者,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引導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怎樣做人。引導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地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
這樣他的印象就不是如在沙灘上畫畫,風吹即逝,而是象在石頭上刻字,難以忘記。引導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燃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地向上攀登。其次,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應該尊重學生,誘導學生內在的主動性,放手讓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獨立性。
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座位交流、小組間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有時候一個問題拋下去之后,可能學生并沒有你預想當中的速度答出來,這時候作為老師不要心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訴他們,這樣會挫傷他們自主討論、學習的積極性。
再次,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新課程中,師生關系已從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轉變成新型的伙伴關系、朋友關系。課堂教學中,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調控教學。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師要以親切的言談,優(yōu)雅的舉止,甚至每一次和學生目光的對視來實現(xiàn)交流。這時候教師并不能老是站在講臺上,而應該走到學生中間去,讓學生能夠體會到你對他們的重視和尊重。
二、新課改中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變革
1.重視探究性教學與學生的實踐。政治知識本身就具有豐富生動的實際內容,而表現(xiàn)它的語言、文字則是抽象簡單的。學生所學教材,只是由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么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內容想清楚。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作為中學生的學習,讓他們的學習豐富起來,必須從實際中去體會,否則學生只圍著文字符號轉,會越來越枯燥,甚至厭學。實踐的形式是多樣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學習。所謂探究性學習,即從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以及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探究性學習把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開展探究性學習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變“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學習方式為通過各種“實踐”培養(yǎng)能力的學習方式,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做中學”、“在嘗試中學”“在玩中學”等新型的學習方式,扭轉過去那種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領會和學習政治課所倡導的做人道理。教師可以把所教內容擬成小課題,讓學生去借助網絡或書報收集組織材料、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讓學生去研究教材、發(fā)現(xiàn)問題、組織授課;還可以通過演講、討論、錄像、對白、辯論、板報、社區(qū)(或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來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
2.運用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皺C遇常給有準備的人”,要做好契機教育,就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要有對教育事業(yè)的忠心和對學生的愛心,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敏銳的教育感知能力。只有細心觀察,敏銳捕捉,才能在各種現(xiàn)象和信息中提煉真正的教育契機。
3.信息技術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信息技術必須與學科相整合,必須與教學相整合,已越來越成為同行們的共識。思想品德課極強的現(xiàn)實性與時代性,要求其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隨時根據社會的發(fā)展,特定的教學情況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重新調整、優(yōu)化組合。
因此,以靈活的“教學內容”要素補充相對固定的“教材”要素是一個必然結果,而“信息”要素的加入,為思想品德課在現(xiàn)代化教學環(huán)境下注入“新鮮”的活水和血液,也為“教學內容”的調整組合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材料。
三、在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中學政治課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課程。如何在中學政治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以適應21世紀社會的需要,這是廣大政治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中國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改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以上幾點是本人在這幾年教學中不成熟的體驗,隨著課改的深入,探索也在繼續(xù),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我會不斷學習、思考,并不斷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不斷探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河北省大名縣舊治鄉(xiāng)殷李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