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王中丹
[摘 要]備課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備課投入的多少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緊密的相關性。本文考察了教師的備課依據(jù),提出和分析了備課類型和內(nèi)容的一個矩陣模型,闡述了適度的備課投入對課堂效果的重要性,突破了傳統(tǒng)觀念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局限意識。
[關鍵詞]高職教學 備課類型 矩陣模型
高職教育是特殊的高等教育,高職學生有別于高中生和大學本科的學生,他們的教學目標有很強的職業(yè)導向性,其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施模式應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師要根據(jù)高職學生的特點,設計好、準備好、上好每一堂課。要上好課,教師必須備課。本文嘗試將矩陣理論引入課堂教學的前期備課環(huán)節(jié),主要考察教師的備課的類型和備課內(nèi)容,并嘗試從矩陣中得出關于教學活動的有意義的結論。
一、備課的依據(jù)
備課的實質(zhì)是對課程的理解,而課程目標、內(nèi)容及實施要求等又以教學大綱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那么,大綱應成為備課的理論依據(jù)和政策依據(jù)。而備課的實施對象又是學生,學生則是備課的現(xiàn)實依據(jù)。
以大綱為理論依據(jù)主要含義是:以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一門課程的性質(zhì)、特點和任務為總的指導思想,確保備課的基本方向。我們通常所說的備大綱應包含兩種意義:一是經(jīng)常性學習、領會和把握大綱對課程的性質(zhì)、任務、目標、內(nèi)容和實施原則等基本精神的表述,應用它來指導備課和上課;二是即時性的學習,即參照大綱中的具體課程目標和內(nèi)容來確定一定時段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
教師備課又完全是為了學生而備,離開學生的備課是徒勞無益的,不合學情的備課是低效的。只有針對學生及其學習的具體情況去備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取得預期效果。因此,備學生是教師備課的現(xiàn)實依據(jù)。
二、備課的類型和內(nèi)容矩陣模型
備課是教師上好課的先決條件,上課前,教師必須備好課。備課必須做好三方面的準備:備學生、備教材和備教法;制定好三個計劃: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教案)。為此,我們建立一個備課類型和備課內(nèi)容的一個關系矩陣,見表1。
備學生是指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興趣、需要及思想狀況,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內(nèi)容。只有了解了學生對新的教學內(nèi)容的愛學(有興趣)、能學(有基礎)、肯學(有動力)、會學(有方法)之后,教師的備課才能有的放矢。
備教法是指在確定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特點,從教學任務、教學內(nèi)容等方面入手,對內(nèi)容進行教法上的加工,使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法中的重點相結合,做到教學活動的重點就是教材的重點。
備教材是指教師要鉆研教材,包括教材的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相關的參考書目。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有一個清晰透徹的理解,要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重點、難點并能夠自由地運用,同時還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學術性和應用性。更要熟悉教學計劃進度(包括教學內(nèi)容安排、師生雙邊活動及設計教學方法)。
教與學是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兩個方面,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主導者是教師。備課充分,在課堂上就能自如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讓“教學”活動的“教”和“學”雙贏。
三、基于模型的分析
教師備課按照“三個計劃”,進行“三個方面的準備”。備課投入的多少,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那么,是否備課投入越多,效果就會越好呢?備課行為與教學行為畢竟是人參與的活動,其行為既受到生理狀況和自然時間的約束,也有來自認識、判斷、和心理條件的限制。如果一個教師的講課以外的時間都用來備課,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非常熟練后,往往會出現(xiàn)思想輕視和心理倦怠,備課中沒有激情、創(chuàng)新和改進,也不會使教學效果有明顯的改善,此時課堂效果開始逐步減少。如何在備課時選擇恰如其分的投入,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四、結論
以上僅分析了在教學中教師的教的一個方面,并未涉及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名學生在聽不同的教師講授相同的內(nèi)容時,所獲得的學習效果可能是不同的;同樣,不同的學生在聽同一名教師講課時,所獲得的學習效果也可能是不同的。課堂教學行為包括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備課內(nèi)容和類型的矩陣模型,僅為教師提高教學效果提出了一種參考。本模型也為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教師多備課等于好效果的觀念,忽視備課投入和課堂產(chǎn)出之間存在的內(nèi)在規(guī)律,不考慮備課投入的最佳程度,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桂春.高等教育學.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
[2]張桂春.高等教育理論專題.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