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娟
摘 要:由于科學課程內容的開放性,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了足夠的發(fā)揮空間??茖W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體現(xiàn)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教師應多方組織素材,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科學教師要“實現(xiàn)跨越”必須由“教教科書”向“用教科書教“轉變??茖W教師應在教育觀念上更新,要關注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重視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科學探究;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9-0028-02
進入課改以后,小學科學課已經走進了我們的課堂??茖W課雖然有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著學生,但課本上除了少量的文字以外,大多是圖片,有時只能望著教材興嘆,不知如何下手。在此情況下,校領導安排我在主抓學校教學工作的同時兼教一個班的科學。要教好科學課,要走進課改,而且要和老師們一起走進課改,成為我的信念。我通過學習、鉆研和使用教材,深刻體會到上好科學課不是那么簡單。下面談一些感受。
一、由“學科”向“科學”跨越
科學課能否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學科教師”能否順利的實現(xiàn)向“科學教師的跨越”。在教材的使用和開發(fā)上,由“教教科書”向“用教科書教”轉變。由于科學課程內容的開放性,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了足夠的發(fā)揮空間??茖W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體現(xiàn)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教師應多方組織素材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是一個教學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另外,由于科學課程資源的廣博性,電子課本、電子閱覽室、信息網等已成為科學課程的重要載體。教學素材已從教材延伸到實驗室、圖書館、植物園、動物園、田間、醫(yī)院等。同時,教師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師”,實驗員、科研人員、農業(yè)技術員也都是科學課程的教師。所以,科學教師要“實現(xiàn)跨越”必須由“教教科書”向“用教科書教”轉變。
二、鼓勵學生敢問、會問
首先,科學教師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學生發(fā)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氛圍,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問不到要害處,教師也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fā),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引導學生會問,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引導學生從課題上質疑,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如五年級《仙人掌》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仙人掌的刺就是它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的葉子發(fā)生變態(tài)的原因。
三、要關注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
科學探究是科學課研究的核心,科學課的過程也是科學探究的過程,所以,如何讓學生自主、自發(fā)地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科學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探究的過程充分展開。
1.對教材進行整合。
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科學書上安排的內容太豐富了,我們也很重視學生的探究過程,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又一個實驗,下課了探究還沒結束。我們在集體備課和教研時也探討過。我們應對教材進行大膽的整合,進行取舍,對某一個實驗內容進行展開、深化,而不是貪多、求全。
2.實驗材料的準備。
要想上好科學課,如果沒有充足的課前準備,科學探究就無從談起。有些東西沒有現(xiàn)成的,必須要老師發(fā)揮聰明才智,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首先,要注意收集好平時制作的一些儀器室沒有的自制教具。其次,課前讓學生小干部一起準備實驗材料,然后分組放好,發(fā)揮小助手的作用,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從家里帶一些安全的實驗器具,這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課堂上探究的興趣。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要對材料進行初步的篩選,這樣使學生不自覺地就投入到前期的研究中去了。
但是不管采用何種方法準備材料,教師都要對這些材料進行一次甚至兩次的試驗,以免心中無數(shù),課堂上出現(xiàn)混亂狀態(tài)。
3.重視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實驗結束后,幾個小組得出了正確結論,如果一個結論是錯誤的,并不表示探究結束,一定要對實驗的現(xiàn)象、實驗的數(shù)據、實驗的方法進行整理、分析,要讓錯誤的實驗小組成員講述實驗的方法,其他學生幫助分析,從而獲取探究的正確結論。
四、要關注生成
關于課堂上的生成,已經不是什么新的問題了。而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每一次探究活動之前,總是習慣于將自己引導的方法、思路、過程等作一細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師該干什么,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產生什么問題,都要在頭腦中計劃一下,以便做到心中有數(shù)。但在課堂上還是會出現(xiàn)“雜音”,讓教師感到頭疼。面對突發(fā)的雜音,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一是如果這種“雜音”對本節(jié)課教學有價值,有利于本課教學的主題,則教師可以放棄預設,轉向生成的方向前進;二是如果這種“雜音”的確是雜音的話,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要設法巧妙地回到預設的軌道上繼續(xù)向前;三是如果“雜音”對本節(jié)課探究主題價值不大,則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讓學生課下再去研究。當然,在遇到確實無法探究的情況時,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訴學生了。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中,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向著更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方向健康發(fā)展。
【責任編輯 張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