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明
摘要:在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這部作品中,作者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鄂溫克族近百年的滄桑變化。文章主要分析了這部作品中鄂溫克族所信仰的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靈魂崇拜為核心的薩滿文化。
關(guān)鍵詞:《額爾古納河右岸》;薩滿教;自然崇拜;圖騰崇拜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以下簡稱《右岸》)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xué)獎,在這部文學(xué)作品中,作者以溫情的敘事方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鄂溫克族近百年的滄桑變化。透過這部作品我們可以從社會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生活風(fēng)俗、等各個方面解讀鄂溫克族的文化,在這各種文化之中始終貫穿著一種核心的文化——薩滿文化。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薩滿文化無時不在,狩獵、婚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可以深切感受到薩滿文化的烙印。歸結(jié)起來,《右岸》中的薩滿教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對自然的崇拜,對圖騰的崇拜以及對靈魂的崇拜。
一、對自然的崇拜
薩滿教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一些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它起源于遠古人類童年時期,那時的人們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他們對各種自然現(xiàn)象毫不了解,人們既依賴它,又恐懼它,還要去祈求它,于是產(chǎn)生了遠古時期的對大自然的崇拜之情,這種崇拜之情代代相傳及至今天人們還在信仰?!白匀皇亲诮套畛醯?、最原始的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歷史充分證明了的”。[1]隨著萬物有靈論的發(fā)展,遠古的人們認(rèn)為自然界的動物植物都是有靈魂的都是神靈,他們主宰著人們的一切,于是風(fēng)、雨、雷、電、太陽、月亮、山、樹木等等都成為了他們崇拜和祈求的對象。例如,直到近代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遇到奇異的山峰,懸崖,山洞或者古老的樹木等都認(rèn)為是山神休息的地方,不準(zhǔn)大吵大鬧,不準(zhǔn)出言不敬同時還要叩拜禱告,祈求山神保佑獵民平安和狩獵豐收。這些是典型的自然崇拜。
作為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的鄂溫克族一直以來信仰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教中產(chǎn)生的時間最早,包括的范圍最廣,延續(xù)的時間最長的一個領(lǐng)域”。[2]在《右岸》中我們可以看到鄂溫克人對自然的崇拜。他們崇拜火,營地里的火從來不熄滅,搬遷的時候“瑪魯神”(鄂溫克族祖先神)走在最前面,走在第二的就是火種,因為他們相信由只要火種不滅“光明和溫暖就會伴隨著我們?!彼麄冋J(rèn)為火中有神,不能往火塘里面吐痰、灑水、和扔一些不潔凈的東西,否則就要招致神的懲罰。此外,他們還要向火中扔一些動物的肉,抹一些動物的油到火上,這是對火的一種祭祀和奉獻。他們崇拜山神“白那查”獵人行獵時見到刻有白那查山神的樹不但要向他敬奉煙和酒,還要摘搶卸彈,跪下磕頭。獲得野獸后還要對山神進行祭祀和奉獻。除了火,山神以外,他們還崇拜雷神,認(rèn)為雷神一公一母,掌管著人間的陰晴。還有太陽神,月亮神,等等都是他們崇拜的對象。同其他信仰薩滿教的民族一樣,鄂溫克人認(rèn)為大自然有各種各樣的神靈,這些神靈掌握著自然中的一切,控制著人的生死禍福,人們必須以神圣的禮節(jié),虔誠的心態(tài)崇拜它們,并以合理的方式敬仰他們,去為他們奉獻,這樣才能贏得神靈的保護和賞賜。
二、對圖騰的崇拜
生活在大興安嶺森林中的鄂溫克族是一個狩獵民族,在《右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狩獵以及享受獵物的過程,在整個的過程中他們都有著嚴(yán)格的禁忌和儀式,在獵堪達罕時林克告訴魯尼和主人公不許大聲說話,不許往水中吐痰。在分享獵物時,比如獵到一頭熊,在吃它的時候要像烏鴉一樣“呀呀呀”地叫上一刻,吃熊肉也有很多禁忌,切熊肉的刀不管多鋒利都要叫它“刻爾根基”,也就是“鈍刀”的意思,吃剩的熊骨要放好不能亂丟,否則會惹怒熊神,就要受到懲罰,馬糞包在吃熊肉時就因為不守禁忌差點被熊骨噎死。熊頭、心、肝及整個內(nèi)臟都不能食用要進行風(fēng)葬,在做風(fēng)葬儀式的時候還要有薩滿進行祭祀,妮浩在進行儀式時總要唱一首祭熊的歌:“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的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烏鴉。我們把你的眼睛,虔誠的放在樹間,就像擺放一盞神燈!”鄂溫克族的這種狩獵時特別是獵熊時獨特的禁忌和崇拜儀式,實際上是一種薩滿教的圖騰崇拜,即對動植物的崇拜。在信仰薩滿教的北方狩獵民族中間普遍存在著這種對動植物的崇拜之情,鄂溫克族稱公熊為“合克”(祖父),稱母熊為“鄂我”(祖母)。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祖父),稱母熊為“太帖”(祖母),這都是親屬稱謂中最高的稱呼。
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圖騰崇拜呢?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指出圖騰的含義是“指一個氏族的標(biāo)志或圖徽”。[3]當(dāng)時的原始人類認(rèn)為自己的祖先是由某種動植物或其他無生物轉(zhuǎn)化而來的,自己的氏族跟該物之間有一種血緣關(guān)系,在鄂倫春和鄂溫克族的神話和傳說中就保留了大量的氏族起源的資料,在這些神話和傳說中,氏族的祖先是由母熊與獵人結(jié)合所生下的或者直接為熊。例如,鄂溫克族神話中有這樣的內(nèi)容:“熊原來是人類的祖先,它觸犯上天的意愿,上天就把它從兩條腿走路的人變成四條腿走路的獸?!痹谶@里他們將熊看做自己的祖先。由此,他們便將熊作為自己氏族的族徽和標(biāo)志,也就是圖騰。他們相信一個氏族內(nèi)部的所有成員都是由圖騰來進行保護,所以要尊敬和祭祀自己的圖騰,同時要有一定的禁忌,否則就要給自己帶來災(zāi)禍。有些地方,人們不得傷害和食用本氏族的圖騰,甚至當(dāng)圖騰物死去時候還要為之進行隆重的葬禮。圖騰崇拜幾乎遍布所有的原始民族之中,弗雷澤的《金枝》中就有大量的關(guān)于圖騰崇拜的例子,例如非洲西部對眼睛蛇的崇拜,古埃及對山羊的崇拜,庫頁島的阿伊諾人對熊的崇拜等。他們一方面將圖騰作為神靈來崇拜,另一方面又將它們作為自己的獵物和食物,就像鄂溫克族既崇拜熊又要獵熊。對自己信仰的圖騰既要崇拜又要獵殺實際上并不矛盾,因為人們似乎有一種共識:吃掉圖騰的肉,喝掉它的血是要讓圖騰的力量和勇氣轉(zhuǎn)移到普通人的身體之中,歸根結(jié)底還是體現(xiàn)了對圖騰的崇拜之情。
三、對靈魂的崇拜
在薩滿教的信仰體系中間有一種信仰居于特別核心的地位,那就是對靈魂的信仰和崇拜。靈魂崇拜與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一個顯著不同之處就是這一時期的人們已經(jīng)有了復(fù)雜的靈魂觀念?!霸缭谠忌鐣_滿世界中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神秘的靈,叫做魂?!盵4]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死亡,夢幻,疾病,影子等現(xiàn)象沒有很好的理解,便逐漸開始相信每個人都有靈魂,并且靈魂不死。按恩格斯的觀點“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gòu)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chǎn)生一種觀念……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繼續(xù)活著,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shè)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chǎn)生靈魂不死的觀念”。在這種靈魂不死的觀念影響下,人們對靈魂的崇拜便不難理解,因為這關(guān)乎一個人的生死存亡。
在《右岸》中,我們可以看到當(dāng)林克去世的到時候他的族人是這樣為他舉行風(fēng)葬的,“尼都薩滿用樺樹皮鉸了兩個物件,一個圖形是太陽的,一個是月亮的,把它們放在父親的頭部。我想他一定是希望父親在另一個世界中還擁有光明?!岫妓_滿還是讓哈謝帶來一只馴鹿,把它宰殺了,我想他是想讓父親在另一個世界還有馴鹿可以騎乘。跟著父親一起風(fēng)葬的,還有他的獵刀、煙盒、衣服、吊鍋和水壺”,[5]在這段描述中,實際上包含了薩滿教的靈魂不死觀念,他們相信人死之后靈魂是活著的,只不過是在另一個世界,所以,尼都薩滿為林克鉸了太陽和月亮,希望林克有光明和溫暖相伴。殺了馴鹿殉葬,還把林克生前用得獵刀、煙盒、衣服等物品賠死者一塊進行風(fēng)葬。再來看作者的這段描述,“父親的衣服沒領(lǐng)子和袖子,他會不會凍胳膊和脖子呀?他的獵刀卷了刃、缺了口,他打到獵物怎么剝皮呀?那吊鍋和水壺漏了,他煮肉時肉湯把火澆滅了怎么辦呀?”。[5]這是主人公的一段心理描述,從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可以透視出在鄂溫克人心中,死去的人是和活著的人一樣能夠感受到冷暖,需要進行狩獵,進食等日?;顒拥?。在這里,死去的人的存在形式就是所謂的靈魂。
基于這種靈魂崇拜的觀念,信仰薩滿教的人們認(rèn)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和靈魂有關(guān)的,靈魂離開了身體人就會死亡,靈魂轉(zhuǎn)世投胎一個人就誕生了,而當(dāng)靈魂由于某些原因暫時離開身體的時候人就會生病。我們再來看尼都薩滿怎樣為列娜治病的“那年秋天,列娜病了。……他(尼都薩滿)一邊舞蹈一邊歌唱著,尋找著列娜的‘烏麥,也就是我們小孩子的靈魂?!沟氐囊凰?,列娜坐了起來。列娜朝母親要水喝,還說她餓了。而尼都薩滿蘇醒后告訴母親,一只灰色的馴鹿仔代替列娜去一個黑暗的世界了?!盵5]人的“烏麥”被“代替”了回來病就好了,這就是靈魂崇拜觀念在人們?nèi)粘I钪械木唧w體現(xiàn)。烏丙安先生將薩滿教的魂靈觀念分為生魂、游魂、轉(zhuǎn)生魂三種類型,生魂就是生命魂,它始終和生命結(jié)合在一起,生命終結(jié)之時它就離開了人的身體;游魂就是可以和人的身體暫時離開的魂靈,比如人在生病、做夢時游魂就會離開人的身體;轉(zhuǎn)生魂通常稱為“轉(zhuǎn)世魂”,即人死后可以投胎轉(zhuǎn)世的魂。從烏丙安先生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薩滿教信仰者的靈魂觀。
通過閱讀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我們對鄂溫克族所信仰的薩滿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我國北方各民族信奉的薩滿教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靈魂和祖先崇拜為一體,以萬物有靈的信仰為其思想基礎(chǔ),他們認(rèn)為神秘的大自然充滿著神靈,從天空到大地各種自然物以及動植物等都曾是他們崇拜的對象。原始的先民們在原始思維的基礎(chǔ)之上思考探索自身和自然的不解之謎,薩滿文化就是這種思考和探索的結(jié)晶,洋溢著人性思想的光輝!
參考文獻
[1]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zhì)[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62.
[2]秋浦.薩滿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摩爾根.古代社會[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7.
[4]烏丙安.神秘的薩滿世界[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
[5]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2005.
作者簡介:王明(1985- ),男,山東萊蕪人,中南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2008級民俗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民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