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 燕
【摘 要】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梢砸龑W生通過對照比較,辨別真?zhèn)?激發(fā)情感,真切感知;揣摩體味,深入理解;借助形象,啟發(fā)聯想等幾個方面去探索,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chuàng)造審美的教學環(huán)境,著力撥動學生美感的心弦,點燃學生的美感情趣,讓學生獲得深切的美感體驗。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途徑方法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就是借助于語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進而用美來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的心智,凈化學生的靈魂。學習語文的過程是汲取人類精神文化的營養(yǎng)和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素質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借鑒前人創(chuàng)造的美的經驗、美的語言、美的表現方法等,形成自己的合乎規(guī)范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借助優(yōu)秀作品陶冶學生的情操,用美的事物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培養(yǎng)美的情操,磨礪美的意志,養(yǎng)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審美對象有不同的審美途徑和審美方式,教師必須按照審美的客觀規(guī)律,從審美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處理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活動,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chuàng)造審美的教學環(huán)境,著力撥動學生美感的心弦,點燃學生的美感情趣,讓學生獲得深切的美感體驗。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索教材中美的因素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對照比較,辨別真?zhèn)?/p>
在語文教材中,美的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形態(tài)各異,挖掘其中深邃的審美意蘊,正是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小說《分馬》中的關心群眾、舍己為人而又注意工作方法的主人公郭全海,《最后一課》中的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韓麥爾先生等,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均能使學生在感知其心靈之美,在引導學生作審美評價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使他們受到深刻的美感教育。
中學語文入選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它們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觀念。同時,它們之間又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審美內容,為審美教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材料。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和不同的層次去進行對照比較,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對丑的憎恨。對照比較的形式有正比和反比,縱比和橫比,明比和暗比,可謂多種多樣。教學時可根據教材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比較形式,以達到有機滲透教材內容和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例如,在教《五人墓碑》時,首先讓學生找出這篇正氣歌中膾炙人口的三處對比語氣,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作品語言形象、生動且運用了反問句和感嘆句,高度贊揚五人的斗爭精神和崇高品質,論述了這五人之死的意義、作用和影響,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凈化,從而達到了以“美”激“愛”、以“美”示“真”,并且以“丑”激“恨”、以“丑”示“假”的目的。
二、激發(fā)情感,真切感知
凡是美的事物,都具有一種巨大的魅力,使人在接觸它的時候,迅速地被它所吸引,乃至心馳神往,在感情上產生激動,獲得心靈上極大愉悅和滿足。審美是始終伴隨著情感的一種心理活動,沒有情感,也就沒有審美感知和審美想象。審美中的情感活動是由滿足于人的審美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的。
在審美教育中,情感是關鍵。語言是表達思想情感的最重要的載體,當學生接觸到相關的閱讀材料后,就會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我就用生動的語言對美好的大自然春色作形象的描繪,讓美景呈現在學生面前,然后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課文的有關段落,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與作者同喜同樂。在愉快的情感氛圍中欣賞作者精彩的文筆,進入美的意境,領略美的意蘊。這樣,能使學生把情感“移”進去,與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懷融為一體,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悅目、動情、激思、立志的目的。
三、揣摩體味,深入理解
語文的審美教育,不要只停留在對作品中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觀美的表面品味、欣賞方面,更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課文的內在美,揭示作者怎樣通過描繪景物美或形象美所體現的更深層的審美情趣,使學生不僅領略到表象美,而且深悟到這種美所蘊涵的高尚情操。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必須透過感性形象去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即要注意審美的理性分析和綜合,從而使學生獲得的美感比直覺更深沉、更深刻。
在語文審美教育的教材中,有關自然美的描繪可謂是琳瑯滿目,俯拾皆是。清風明月、朝霞彩虹,秀水靈泉、小橋人家、春華秋實、鳥語花香……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筆財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導他們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提高欣賞、享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作者胸有景,入景始與新?!蔽覀冎挥小叭刖啊?才能感受到課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對課文內容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如茅盾先生的散文《風景談》,全文是由沙漠駝鈴、高原晚歸、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園即景、北國晨號等六個畫面構成的,作者緊緊抓住每幅畫面所勾畫的景物特征,給讀者展示了各自不同的風光及多方面的生活內容。全文的主旨在于“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弊髡咚濏灥氖恰俺錆M了崇高精神的人”、“精神生活極其充實的人”、“創(chuàng)造了第二自然的人”。在教學這篇散文時,應該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深入思考,揣摩體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讓學生理解《風景談》表面上談的是自然風景,實質上寫的是風景中的人,是具有偉大的民族精神的人。通過審美教育,學生對作品深邃的思想、開闊的意境,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引起了心靈上的共鳴,感受到了課文中詩情畫意的美。
四、借助形象,啟發(fā)聯想
語文審美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形象性和直觀性,無論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還是崇高、滑稽、優(yōu)美,都不能脫離具體可感的形象,都是通過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現出來的。
華山的險峻、峨嵋的雄偉、西湖的嫵媚、雁蕩的幽雅、桂林山水的山清水秀洞奇、長江的波浪兼天險、黃河的遠上白云間、江南的鶯歌燕舞柳暗花明、北國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及樂曲的聲音、電影的畫面、舞蹈的姿態(tài)……可以這么說,沒有形象就沒有美,因此,在審美活動中無論欣賞哪一種類型的美,也無論通過什么方式、什么途徑去欣賞美,都是從觀察和認識美的事物的直觀形象起步的。通過對具體可感的形象的直觀感受,才能領悟其中的內在的美的意蘊,獲得審美愉悅。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形象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過語言文字這一中介,激發(fā)人的審美情趣,并依賴讀者的藝術修養(yǎng),在聯想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
總而言之,在語文審美教育中,教師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充分顯示自己的潛能、智慧和才華,從而有力地促進師生雙方創(chuàng)造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語文教師的責任是在審美對象和學生審美能力之間巧妙地建立一種聯系,把學生帶入審美的情境之中。如教學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時,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來想象,補充鄉(xiāng)下農村的各種趣事,尤其是抓住月夜劃船去看戲途中的美景描寫及各種場景的描寫,讓小說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動起來,從而更好地體驗作者童年時代的天真歡樂的情趣及農村小伙伴純樸善良的心靈之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活動,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傾注到藝術作品中去,加深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認識和理解,并運用各種知識、經驗和理論來補充和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創(chuàng)造典型形象,不斷拓展審美空間。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