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震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互動生成、共同發(fā)展的活動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調控作用,巧引導,精點撥,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教學;課堂調控;引導;點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9-0034-02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基本手段。課堂教學是在預定目標指導下,通過師生雙方互動生成、共同發(fā)展的活動過程。其本質是雙邊、雙向甚至是多向的溝通。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兩個基本要素,如果片面強調一方,削弱或忽視另一方,都不能構成有效的課堂教學。新一輪課程改革,突出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無疑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在新舊教學思想交替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顧此失彼的教學傾向。諸如: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便不自覺地退出教學的主導地位,成了一名旁觀者,把自主學習異化為放任自流,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在華而不實的形式作秀中被消磨。那么,作為“聞道在先”的教師,如何發(fā)揮課堂調控作用,才能扮演好“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呢?實踐證明:課堂是教師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教師若能不失時機地巧引導,精點撥,發(fā)揮好調控作用,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所謂巧引導,是指“循循善誘,引而不發(fā),因勢利導”??鬃痈咄阶勇穯柗蜃尤绾问律窆?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鬃拥幕卮鸩皇菑恼婊貞?而是用反問把自己的答案暗示給學生。這種教法,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到問題與答案相關聯(lián)的中介環(huán)節(jié)上,通過學生對過渡鏈的思考,自己獲得答案。夫子之法,可謂巧引導的典范。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法引而導之。
其一,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心理學家薩奇曼提倡:教師要選準學生興奮切入點,向學生展示問題的情景,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有強烈的探究欲,指導學生滿懷激情地對問題探究,從而生成知識,形成能力。教師在設計課堂情景時,可以創(chuàng)設缺少隱含因素的問題,引導學生演繹推理,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和補充必要條件,體驗邏輯思維的嚴密性;也可以只描述問題的方向,讓學生獨立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還可以采用對比法、討論法來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分析知識間的異同和關系,讓學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見。例如:理科中的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向等訓練,即為例證。
其二,創(chuàng)設最佳學習狀態(tài),引導學生知難而上。美·珍妮特·沃斯在《學習的革命》一文中談到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幫助學生“消除各種學習障礙”,她提倡“在每個學校的班級里都要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氣氛”,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創(chuàng)設這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正是教師有效地組織引導的結果。作為組織者,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平等的提供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和成功的機會;可以誘導學生大膽的猜測、質疑、批判;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例如:針對一些初中女生心理脆弱,怕羞、怕錯,不敢爭著搶著發(fā)言,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時不時插入點有趣的笑料,調解她們的心理壓力。當她們回答問題緊張語塞,可以及時地佐以巧引暗示,堅定其嘗試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她們珍惜“發(fā)言、受益”的機遇,促進她們形成積極自我意識,主動內(nèi)化學習要求,促進學生成功動機的發(fā)展。
其三,創(chuàng)設憶思情節(jié),引導學生自我調控。教師的課堂引導調控作用還體現(xiàn)在: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組織學生自我調控。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對事物發(fā)生高度注意時,就會對這一事物的反應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只有處于注意狀態(tài)所接受的信息,才能刺激大腦興奮中樞,被大腦接受并儲存。如果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注意力分散,無論是講解也好,討論也好,學生都不會高效獲得信息,體驗情感,這時教師引導調控尤為重要。一方面教師可以有意設置教學障礙,如:限制時間,明確任務,規(guī)定條件,組織學生快思、快憶與學習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已有知識,調動學生有意注意,達到收心凝神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學生閉目想課,掩卷思考:同學回答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我是怎么想的?老師做了哪些點評?這樣自問自答、追憶追思,自我調節(jié),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又達到了查漏補缺,溫故知新的目的。
再說“精點撥”,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抓住機會,點評歸納知識點,點評學生參與行為,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而點撥之精,精在時機,精在深度,精在方法。
首先,點撥要抓準時機。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憤,心求通而未得;表明學生有求知欲。悱,口欲言而未能;表明學生有發(fā)表欲。當學生有求知欲、發(fā)表欲時,教師假以精要點撥,必能取得好的效果;當學生對某一問題冥思苦想不得要領時,教師若精于指點,另辟蹊徑,學生必能獲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奇。這種機會,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捕捉它,把握它。
其次,點撥要注意深度。點輕了,學生墜入霧中;點重了,有灌輸之嫌。教師的點撥,要精在教學重點上,要點在解決問題的“撬眼”上,要撥在傾向性的疑點上。江蘇洋思中學“以學定教”,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們的點撥著眼于學生的學,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多教少,點深點淺,均取決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校限制教師滔滔不絕、不著邊際的講授,確保學生自主學習,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創(chuàng)造了學校無差生的奇跡。
第三,點撥要講究方法。其一,有聲無聲相結合。語音洪亮、語調和諧、準確簡練、三言兩語的小結,學生喜聽、耐聽,自然是一種美的享受;一個眼神,一絲笑意,輕輕招手,微微點頭肯定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其二,綱目分明,虛實相間的板書,不僅能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構建知識的作用,而且根據(jù)板書復習學過的知識,能提綱挈領,把握要點;根據(jù)板書歸納概括,不失為一次分析綜合的嘗試。久而久之,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自主學習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組織調控課堂是教師的職責,教師的引導、點撥對學生的發(fā)展極為重要。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巧引導、精點撥,恰到好處,用之良久,勢必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石國興,中小學生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與培養(yǎng)[M].新華出版社,2000.
[2]顧瑞榮譯,學習的革命[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
[3]鄭金洲,改革開放30年教育觀念的創(chuàng)新[J].人民教育2008,21.
【責任編輯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