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城市公民參與政府管理的實證研究

      2009-12-15 05:37孫彩紅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09年6期
      關鍵詞:典型案例政府管理公民參與

      孫彩紅

      摘 要:近幾年來,中國公民參與取得了很大進展?從中央到地方,公民參與有不同的層次,政府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通過從狹義的政府即行政機關和地方城市政府的層次,以2006-2008年《人民日報》和《法制日報》中報道的公民參與典型案例為對象,分析總結了城市政府管理中公民參與的發(fā)展特點,指出公民參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參與缺少法律依據?參與的某些形式存在明顯缺陷?參與的過程和結果公開程度不夠等,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動和完善公民參與的針對性對策建議,以推動政府的公開透明行政?完善公民參與的法律制度?調動公民參與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公民參與政府管理?

      關鍵詞:政府管理;公民參與;城市政府;典型案例;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D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09)06-0045-07

      公民參與有不同的范圍,也有不同的層次,有中央政府層次的參與?對地方政府管理的參與以及基層的參與?本文主要是分析地方城市政府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問題,這里的政府是指狹義上的政府——行政機關,而不包括人大常委會(從現有資料和實際發(fā)展來看,人大工作中讓公民參與的內容基本上是立法過程中向社會公眾或市民征求意見)?根據這一限定條件,筆者選擇《人民日報》和《法制日報》報道的公民參與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分析?

      一?公民參與城市政府管理的典型案例概況

      根據設定的選擇公民參與政府管理案例的條件,把2006-2008年共3年的《人民日報》和《法制日報》報道的城市政府管理中公民參與的典型案例進行匯總?下面把案例的大體情況用表1列出,這29個案例就是本文研究的┭本?

      二?從案例實際情況分析公民參與城市政府管理的特點

      (一)從公民參與城市政府管理的形式來看,越來越多樣化,但仍以聽證會居多?

      從表1所列案例看,公民參與政府事務的形式有如下幾種:聽證會:10個,占34.5%;居民代表大會和參與委員會:2個,占6.9%;旁聽:4個,占13.8%;公示:1個,占3.45%;征求意見建議:5個,占17.2%,在這其中網絡征求意見建議占到80%;公眾質疑:1個,占345%;座談會:2個,占6.9%;居民投票:1個,占345%;評議報告:1個,占3.45%;網絡評論:1個,占3.45%;電話隨機訪問:1個;占3.45%?

      從上述公民參與形式的分布來看,大多數是以聽證會的形式,其次是征求意見建議,再次是旁聽,其他的參與形式就是少數了?不過,可以看出,在城市政府的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中,政府還是正在探索用更多的形式讓公民參與其中?

      例如,在地方和城市政府決策過程中,市民旁聽制度是市民民主參與的一種可行的方式?市民對政府常務會議旁聽并發(fā)表意見,既解決了政府有效管理的問題,又解決了民情民意上傳的問題?同時,市民旁聽制度也是提高市民民主參與程度的一種有效途徑?再如,在涉及城市的公共項目建設中,讓公民投票,或組成委員會的形式,或選出居民代表召開會議,這些都是給公民表達意見的機會,在政府管理過程中行使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

      從公民的角度來看,上述參與形式中,絕大多數是公眾被動參與,由政府事先組織或提議,或者選公民代表進行討論,只有少數是公民的主動參與,如案例8的公眾質疑和案例24的網絡評論形式?案例8中哈爾濱市政府在某報紙刊登要為出租車“整容”的公告,這引起了市民的普遍質疑,認為這是一種財政浪費,就在普遍的質疑聲中這一項目叫停;案例24是某職中校長為了助學金而“冒犯”縣長的事情,這引起了網絡的大量評論,要為此主持公道?

      (二)從參與的內容來看,主要是政府的立法?決策和價格調整?

      雖然表面上公民參與的內容和領域越來越豐富了,但參與內容各自所占的比例又凸顯其中仍存在的問題?

      在29個案例中,公民參與政府管理事務的具體內容,可分為如下幾類:政府規(guī)章的制定或規(guī)章草案征求意見:3個案例,占10%;公用事業(yè)(企業(yè))的價格調整,包括出租車調價?民用天然氣的價格調整?集中供熱調價?軌道交通調整票價?數字電視收費價格等:7個案例,占25%;公共項目建設的預算:2個案例,占7%;住宅小區(qū)問題:1個案例,占3%;擬辦實事和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3個案例,占10%;政府會議或討論?起草政府工作報告:5個案例,占17%;危舊房改造或拆遷:2個案例,占7%;環(huán)境整治或環(huán)境影響評價:2個案例,占7%;對政府或領導工作的評價:2個案例,占7%;其他類:2個案例,占7%?

      可以看出,上述內容都是和每一位市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讓他們參與這些事務的討論,提出意見和建議,既利于城市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民眾的公共利益?例如,一些公用事業(yè)的價格調整,尤其是天然氣?軌道交通等,都是和公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又如,允許公民直接參與政府的行政立法,參與對政府規(guī)章及草案的討論,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立法的必經程序和立法制度的重要內容,標志著我國民主法治進程邁出的重要一步?因此,應通過更具體化?更具操作性的規(guī)定和措施,逐步有序地推進公民參與立法工作,進一步總結各地在擴大公民參與立法方面的經驗,拓寬公民參與立法的渠道?再如,讓公民參與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或討論,這本身就是以人為本施政理念的實踐?只有讓民眾表達他們的社會訴求和愿望,政府才能知道到底應該為公民做什么?履行哪些職能,因此,公民參與政府工作報告的范圍還應拓展?

      (三)從參與的依據來看,公民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較少?從公民參與的依據來看,在29個案例中,只有7個案例明確指出了公民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依據,僅占24%?案例1和案例28的法規(guī)依據并不明確:案例1“北京市的幾個政府規(guī)章草案的聽證會”沒有明確指出其法律依據是不是國務院頒布的《規(guī)章制定程序條例》;案例28“湘江流域長沙段污染整治方案的座談會”沒有明確表示是否依據了環(huán)保局2006年出臺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和《公眾參與環(huán)境保護辦法》?即便如此,這些有參與依據的案例也只占到31%,它們的參與依據分別是:《北京市政府決策聽證辦法實施細則》?《太原市重大事項決策聽證辦法(試行)》?《廣州市規(guī)章制定公眾參與辦法》(地方政府規(guī)章)?《重慶市政府重大決策程序規(guī)定》(地方政府令)?《重慶市行政決策聽證暫行辦法》(地方政府令)?但這些法規(guī)都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效力等級不高,這就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講,它們規(guī)范公民參與的權威性打了折扣?

      (四)從參與主體來看,參與人數不斷增多,所代表的群體也在增加?

      在29個案例中,有9個案例的公民參與者及其具體情況不詳,沒有報道?下面對于有參與人數和參與者情況介紹的20個案例分別從不同的參與形式進行分析?

      從聽證會的參與形式看,聽證代表從21人到60多人不等,其中只有兩個案例明確了普通消費者所占的比例,案例13中消費者比例為33%,案例18中消費者比例為48%,都沒有超過半數?

      從這幾個旁聽的案例看,能夠旁聽政府全體會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的公眾人數是不斷增多的,從45人增加到70人?同時,參與的群體也不斷增加,從農民?教師?下崗職工,增加到律師?銷售經理等,這也是公民旁聽政府會議的一個進步?

      通過網絡征集意見的參與形式中,網絡訪問量?網絡留言?電子郵件等的數量差異比較大,少則只有四十多條意見建議,多的則近萬條,至于書面和電子信件都是上千封?這也可以看出公民參與的熱情,尤其是對于城市公共事務(與普通公民關系較大的事務)的熱心參與?

      這些居民參與投票和居民代表大會參與形式的案例,基本上是城市社區(qū)事務的管理?有的做法是按照社區(qū)人口的比例選出居民代表,然后參加投票,有的只是選出居民代表?但是,這些居民代表的身份怎樣,沒有任何職位和職務的普通百姓又占多大的比例,都沒有公開報道,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另外,座談會的參與案例28,在湘江流域長沙段的環(huán)境整治座談會上,有6名民眾代表?但是,這些代表在整個座談會的人數中占到多大比例呢?沒有公開報道?不過,據了解,由地方政府制定環(huán)保計劃邀請公眾參與,在全國還是首次,也算是政府邀請公民參與環(huán)境生態(tài)保護事務的一個進步?

      三?從公民參與政府管理的特點評判參與過程中存在的缺陷

      如何評價近年來我國公民參與的進程?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公民參與是政府在做秀,是形式主義;公民參與作為一個漂亮詞匯,華而不實?通過上述對公民參與實際情況的概括,可見這些看法都是片面或帶有偏見的,因此辯證客觀地評價我國公民參與的發(fā)展十分必要?首先,需要對公民參與的歷史進步性和取得的進展給予肯定?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公民參與的形式和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從實踐發(fā)展來看,政府逐漸在更大范圍內聽取民意,公民參與政府管理的范圍逐漸擴大:從被動接受政府的立法到參與政府規(guī)章草案和制定并提出意見和建議;從提出決策的建議到親自通過聽證的形式參與決策和規(guī)劃,從旁聽政府的會議到能夠提出建議或意見;從參與評價政府到參與預算?環(huán)保等具體事務的管理?其次,由于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政府推動公民參與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這也是不能回避的?

      (一)公民參與的形式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雖然不可否認政府不斷采取新穎的形式讓公民參與,但是這些參與形式的實際效果又不能讓人全面信服?從以上分析參與的渠道和形式來看,多數是讓公眾代表參加聽證會,占到總數的345%;排在第二位的是通過網絡征求意見和建議,占到172%?下面就以這兩種常見的參與形式為例來分析?

      政府通過公開征求意見建議的形式讓民眾參與政府規(guī)章制定或重大決策,但現實中,“公眾并不滿足于有公開渠道提出意見,更關注的是相關部門對社會意見的態(tài)度?哪些公眾意見在最終決策時被吸收,哪些意見沒有吸收,理由是什么,公眾翹首盼知”[1]?來自企業(yè)?行業(yè)的意見因聯合起來而聲勢浩大,可是數量龐大的公眾意見,則呈現出瑣碎與零散的狀態(tài)?因此,如何把分散的社會公眾或市民集合起來,讓他們的聲音在政府決策和立法等活動中更能引起注意,是一個必須得到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積極對公眾的意見建議給予回應,否則,“征而不取”使征求意見流于形式,公民的表達權就會落空,征求的意見也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廣大公眾的利益?

      進一步分析,有許多政府是通過網絡來征求意見(這29個案例中征求意見建議的有5個,其中4個是通過網絡征求意見建議的,占征求意見這種參與形式的80%),讓公民發(fā)表看法和建議?從技術手段來看,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但是,那些能夠上網的人(或網民)都是具有什么身份的人?他們的意見真正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想法和要求嗎?這是需要實踐檢驗的?由于網絡的虛擬性,許多網民提出所謂的意見是以匿名(五花八門的網名)的方式,無法了解其真實身份與代表的社會階層,導致參與效果的非真實性?因此,政府要深刻認識到這種網絡民意與真實而廣泛的民意之間的偏差,不要被虛假民意所迷惑,應該理性地對待網絡上的言論,滿足公眾的表達權?參與權,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完全迎合網絡言論?畢竟,網上的某些議論是非理性的,極端贊成或極端反對的意見都有?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截至2007年12月,網民數已增至2.1億人”[2]?在中國,2.1億網民畢竟只占13億人口的16%,在網上積極發(fā)言的網友,也不能代表全體網民,所以既要認真聽取網民的意見,也要理性冷靜地分析網民的議論?同時,中國網民還有其自身特點:與發(fā)達國家網民年齡相比,“中國網民更年輕,25歲以下網民占512%,30歲以下占706%”[3](p235)?網民的年輕化,使得政府通過網絡征求意見,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映全體居民和市民的訴求和愿望,而且有時候偏激的言論還可能占據優(yōu)勢?因此,要想全面了解民眾的意愿,政府還必須借助其他的途徑和手段,進行客觀辯證地分析和判斷?

      再看聽證會的形式,也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缺陷?就一些公用事業(yè)價格調整的聽證會來說,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由于缺乏中介機構進行監(jiān)督和質詢,聽證的客觀公正性?可信度受到影響,公眾對聽證會制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產生很大懷疑?目前,聽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有:參與代表的選擇程序還不夠規(guī)范,存在暗箱操作問題,從現實的聽證會代表觀察,多數是單位或協會推薦?參與代表的數量如何確定沒有透明的標準,多大規(guī)模的聽證會要求多少公民代表,以及公民代表在本城市人口中的比例,都無法得知?缺乏統一規(guī)范的聽證運作程序,相關政府部門的行為具有較大的隨意性;聽證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普通消費者代表往往因處于信息劣勢地位而無法與經營者就實質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聽證過程還不夠公開,缺乏對聽證代表意見的回應制度,沒有真正吸納民眾的意見,也沒有說明不采納的理由,等等?

      (二)公民參與亟須法律規(guī)范來保障?

      公民參與缺少系統而完備的法律依據?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為公民參與提供了根本保證,但公民參與的一些具體法律內容存在缺失,有些法律條文存在模糊性,操作性不強?從表2參與的法律依據一項來看,在29個案例中,只有7個案例明確指出了公民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依據,僅占24%?這其中多數是“實施辦法”“暫行辦法”等,法律效力等級不高?對于公民參與政府規(guī)章制定的專門立法,則是指《廣州市規(guī)章制定公眾參與辦法》,這在7個案例中只占14%?再如,對于聽證而言,也沒有統一的關于聽證的立法,不同的地方政府制定了各自的相關領域聽證的辦法,如《北京市政府價格決策聽證辦法實施細則》?《重慶市行政決策聽證暫行辦法》?《太原市重大事項決策聽證辦法(試行)》等,裁量性較大?

      由于我國還沒有制定公民參與的統一法律規(guī)范,所以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公民參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模糊性?比如,通過公民參與政府立法工作的考察,公民參與行政立法不是強制性程序,給了政府部門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有的政府公開征集立法項目,有的則不公開;有的全文公布政府規(guī)章的草案,向社會征集意見,有的則不公布?公布草案的隨意性很強,哪些應該公布,哪些不應公布,何時公布,公布多長時間等,都沒有統一標準?再如,公共政策的制定或修改?政策方案的調整等,有的政府部門讓公民旁聽?參與提議或建議,有的則把社會公眾排除在外,公民參與還沒有成為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經環(huán)節(jié)?公民參與的程序也不明確,缺乏可操作性?由于缺少法律規(guī)定,公民參與的民主性不夠,反而行政色彩極強,對公民的意見和建議只是在政府機關內部研究,不予公開說明,也沒有反饋機制,政府決策和行政立法進程不透明?可以說,公眾參與權的法律保障機制是不完備的?

      (三)公民參與結果和成效不盡如人意?

      由于公民參與的公開程度不夠,所以從一開始選擇參與代表就存在一定問題?參與代表的一些基本信息是不公開的,這主要是參與群體的職業(yè)?職務?年齡?知識水平?經濟狀況等方面的信息?這又如何讓社會公眾得知這些人是否能夠真正代表大多數市民的利益呢?

      從參與意見的采納來看,參與結果還未真正公開,有的聽證會只是最后說明多數人同意聽證會的方案,但是反對意見是什么,又是哪些人提出的這些反對意見呢?都無從具體得知?還有的征求意見建議,只公開報道一個結果,收到意見建議多少條,但是這些條意見和建議是否被真正采納,不采納理由又是什么,也無從知曉?這樣的參與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民眾參與的信心和積極性,削弱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這是政府推動公民參與?真正實現公民的民主權利過程中必須給予重視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四?推動公民參與城市政府管理的針對性建議和思考

      各級政府要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這是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措施?公眾參與的最大作用在于減少失誤,實現科學決策?從政府方面來說,要深刻認識公民參與在民主行政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使公民的參與權等民主權利得到保障,真正從被管理者轉變?yōu)檎芾淼暮献髡吆蜕鐣闹魅?下面是針對案例中存在問題的建議和思考?

      (一)推動政府的公開透明行政——公民參與的重要前提條件?

      公民參與的最大障礙是得不到及時?準確的信息,信息公開是公民有效參與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信息公開,公民不了解政府決策的事實根據?形成過程?基本目標?預期的成本和效益等情況,就很難對政府的相應決策?立法進行評價,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實施對于公民參與政府公共事務的管理具有重大作用,但其前提要求政府真正貫徹落實該條例,通過法律建立經常性的規(guī)范化的政務信息公開制度,以保證公民參與的實效?比如,對于立法和決策的聽證而言,申請者是專業(yè)人員,參加聽證的普通市民代表是外行,信息不對稱將使聽證會變成“單邊倒”?因此,有關聽證事項信息的公開是關鍵前提之一?要使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得到公眾廣泛參與,就需激發(fā)公民參與的興趣和熱情,進而通過信息公開保障公民的充分知情?比如,除非聽證會內容涉及國家安全問題,聽證會全部過程必須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向公眾公開?而且,參與的結果也應及時公開,否則就會使普通民眾認為政府讓公民參與是在走過場,從而降低參與意愿,也降低了對政府的信任?只有全面公開參與的信息,才能避免由于強勢的參與者壟斷關鍵信息而導致不公正的情形?

      政府還要善于利用新聞媒體的傳播與表達功能,積極引導媒體在公民參與過程中發(fā)揮正面作用?要進一步挖掘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在保障公民民主權利方面的潛在功能?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網絡媒體在保障公民參與方面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案例中提到的各種參與形式均可通過網絡直播?網絡民意調查?網上來信等方式方便而又快捷地進行?但這需要政府提高鑒別網絡民意的能力,積極培育網絡媒體的同時要加大對網絡媒體發(fā)展的監(jiān)管力度?

      (二)健全和完善公民參與的法律制度——推進公民參與的重要保障?從法律和制度的層面,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體系,使公民參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健全和完善公民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公民參與政府和社會事務的范圍?參與途徑和參與方式?同時,為了保障公民參與的有效性與公正性,應以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參與程序和方法?比如,參與的人數與比例也應由法律規(guī)定,對于政府立法或決策等不同的參與事項,參與的代表應占城市總人口的多少,普通市民的代表又在所有代表中占多大比例等都應明確?針對公民參與法律依據的缺失和政府讓公民參與存在的隨意性和模糊性等問題,建議制定統一的《公民參與政府規(guī)章和決策制定的法律》(由國務院或全國人大來立法),提高公民參與的法律權威性?通過法律規(guī)范,政府要正確引導和規(guī)范公民參與,保證公民參與能夠在法律框架內有序地進行?

      建立健全公民參與的具體制度?目前,在提高公民參與國家和公共事務行為的制度化方面,不能否認還存在有法不依的問題?例如,國家環(huán)??偩?006年正式發(fā)布《環(huán)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為公眾參與環(huán)評?協助把好“環(huán)保第一關”,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建設部頒布的《城市規(guī)劃編制辦法》也于2006年正式實施?但實際上,政府的環(huán)評機構和城市規(guī)劃的編制者,是如何讓公民參與其中,這方面的案例是少之甚少?因此,首先要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和落實現有的法律制度,然后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以更好地保障公民實現民主權利?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必須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體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就要求以適當的方式保證公眾充分參與政府的管理過程?

      健全參與代表選擇的程序制度,這是許多參與形式都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參與主體的問題?首要的是確定代表所應具備的實質性條件和標準,以及公開選擇程序,然后要保證參與代表選擇的科學性,注意從階層結構?職業(yè)狀況?地域分布等多個角度來選擇代表,特別是結合具體的政府立法或公共政策議題,選擇一定比例的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律師和基層工作者以及政策所覆蓋的普通農民和市民代表等?

      健全和完善聽證制度?首先強調的是建立全程公開透明的聽證程序,全方位接受社會監(jiān)督?參加聽證的人應該是自愿報名,然后利用客觀的方式方法抽取,包括按照群體分類?依據一定的比例隨機選擇聽證代表等,并且這個過程一定要公開,否則,聽證會就失去了起碼的公信力?在聽證過程中,要有具體的制度規(guī)范,保障參加聽證的各方人士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整個聽證過程的監(jiān)督制度創(chuàng)新也是至關重要的?

      完善公民旁聽制度?這在不少地方政府已有實踐,但旁聽的內容?形式?制度都需要完善?政府立法或決策或管理事項,哪些公民可以旁聽,哪些不能旁聽;旁聽的人數和不同群體人數的比例;旁聽過程中或旁聽之后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方式;對于這些意見和建議的處理結果等,都應該制定明確的制度規(guī)范,以避免公民旁聽流于形式?

      建立公民參與結果的公開制度?對于公民每一次參與,不管是政府事務的什么內容?以何種形式參與,最后都要把參與的結果情況公開(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包括實際參與的人數?提出意見和建議的內容與分類匯總,政府對這些意見建議采納的情況等,都要有公開的制度規(guī)范?否則,參與就沒有了實際價值?通過上述一系列參與制度的完善,從參與代表的選擇?參與形式?參與內容到參與結果公開的制度規(guī)范,來保障提高參與的實際效果?

      (三)調動公民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公民參與的內在動力?公民參與的關鍵在于參與的有效性,而公民參與是否有效,不應當僅僅由政府來做出判斷,還需要通過作為參與者的公民和社會成員的評價來確認?如果公民不相信某種參與是有效的,那么這樣的參與就可能被公眾認為是政府做秀,公民也因此失去參與的積極性?

      那么如何調動公民參與的積極性呢?重要的是讓公民看到參與的實際效果,即看到公民意見對政府立法或決策的實際影響?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理性化的?負責任的政府回應機制,改變政府部門對公民意見“征而不取”“聽而不證”等類似的“重征集?輕反饋”的狀況,要認真對待公民建議的影響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對公民意見一定要全部采納,而是要求政府認真回應,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給公民明確答復,采納不采納都要說明理由,這樣也才能使公民的參與權得到保障?

      但問題是,公民參與的成本誰來承擔?公眾參與肯定是有成本的,參與者投入的時間?精力,在市場經濟下的現代社會自然是一種成本?因此,還要求政府建立各種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參與成本的分擔機制?政府還要采取一些針對特殊群體參與的特殊措施,處于相對弱勢的群體,他們往往力量分散?缺少組織,因此有必要對他們的參與給予格外關注?例如,城市政府管理中,外來人口顯然是一個缺少組織和代表的群體,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如何維護自身的利益,是需要政府通過專門途徑解決的?再者,政府要付出一定成本培育和提高公民參與的能力,從技術角度向公民傳授參與的實際操作知識,提高公民參與的技能,這也是對公民參與的一種激勵?

      政府要開通更多的參與渠道?“在社會轉型時期,公民的參與需求與社會的參與渠道之間經常會構成一對矛盾,出現某種張力?解決這一矛盾的基本出路,就是開辟新的參與途徑,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提高參與的效率,盡量滿足公民的參與要求?”[4]應運用多種形式鼓勵公民自由發(fā)表意見?公眾參與的形式很多,具體采取哪一種方式,政府要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不拘一格,關鍵是能引起公眾的參與興趣,利于公眾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公民參與過程中,政府作為決策者必須以包容的不帶偏見的心態(tài),全面聽取不同聲音,最后在有限的參與者和廣泛的民意之間做出權衡?

      要推動公民參與的深入發(fā)展,不能僅停留在讓公民提建議的表面層次,而是應該保障公民充分行使憲法賦予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對各類公共事務進行深度參與?只有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深層次公民參與,才能給政府管理以及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帶來新的動力和活力,使之具備雄厚的社會基礎,真正做到政府職能的履行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經濟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焰.公開征求意見面臨兩大考驗[N].人民日報,2008-12-18.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2008年1月)[EB/O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

      [3]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俞可平.公民參與的幾個理論問題[N].學習時報,2006-12-18

      盵責任編輯:王 篆]

      猜你喜歡
      典型案例政府管理公民參與
      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產品設計課程典型案例分析
      網絡社會背景下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困境和解決策略
      互聯網為政商關系增添新變量
      唐山在京津冀協同發(fā)展中公民參與政府決策對策研究
      孔子“有為”與老子“無為”思想的管理學意義
      新媒體時代政府管理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對策略
      我國行政決策中的公民參與探析
      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外貿實務教學中的應用
      關于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問題探究
      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發(fā)揮的作用及改進
      乌兰察布市| 长治市| 河南省| 高州市| 荣成市| 商河县| 明光市| 兰西县| 屯门区| 班戈县| 商城县| 张家口市| 威信县| 偃师市| 阿拉善盟| 万宁市| 江孜县| 马鞍山市| 武山县| 蓬安县| 浮山县| 南召县| 陇南市| 武冈市| 岳普湖县| 普陀区| 黔西| 缙云县| 东方市| 陆川县| 平乡县| 漠河县| 丰顺县| 大方县| 昂仁县| 达孜县| 子长县| 泸水县| 措美县| 平乡县|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