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溫
摘 要:自由?平等?人權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變的,而是歷史的?具體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人群的自由?平等?人權要求,是各各特殊的;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人權的共同標準,體現(xiàn)的是差別的統(tǒng)一?對立的統(tǒng)一;“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所反映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幻想和霸權主義?
關鍵詞:自由;平等;人權;普世價值;辨析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09)06-0005-06
一段時期以來,在我國的社會生活中,關于“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的鼓噪甚囂塵上?它時而被當作武器,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沒有搞西方國家那種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就是沒有實行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它時而又被用去曲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把我國抗擊汶川地震取得的勝利和成功舉辦奧運會?殘奧會說成是實施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的結果,并說要貫徹“以人為本”這個綱,就要確立自由?平等?人權等一整套普世價值,否則就不是以人為本;時而它又被當作進行思想解放的目標,說無論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方面的理論創(chuàng)新,都要以這個普世價值為尺度,才能夠跟國際主流觀念接軌,云云?
那么,這個“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文做一辨析?
一?在不同的時代?社會形態(tài),自由?平等?人權的狀況是各不相同的
把自由?平等?人權奉為普世價值,其基本前提就是把它們看作是抽象的?永恒不變的,如其不然,它們怎能成為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們所“共同的”“普世價值”呢?然而,所有的事實卻都說明它們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變的,而是歷史的?具體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是各不相同的?
在原始社會,只存在相對平等的原始觀念?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所及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但是,在那時,還不存在近代資產階級所說的一切人應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狀況?因為在氏族內部,權利和義務還沒有任何差別?在社會發(fā)展的這個階段上,還談不上法律意義上的平等權利:“參加公共事務,實行血族復仇或為此接受贖罪,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這種問題,對印第安人來說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來,這種問題正如吃飯?睡覺?打獵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的問題一樣荒謬?”[1](p.159)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出現(xiàn)了權利問題?恩格斯指出,如果說在野蠻人中間“不大能夠區(qū)別權利和義務,那么文明時代卻使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和對立連最蠢的人都能看出來,因為它幾乎把一切權利賦予一個階級,另一方面卻幾乎把一切義務推向另一個階級”[1](p.178)?這就是說,這時開始有權利問題了,但它是以特權的形式出現(xiàn)的,奴隸主和封建主把持著自己的階級特權,奴隸不是人,不是權利的主體,而只是奴隸主特權的客體,農奴也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同樣談不上什么人權?所以,在最古老的公社里,平等權利至多只存在于公社成員之間,婦女?奴隸?外人是不在其列的?因此,在希臘人和羅馬人那里,受到人們更加重視的并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是默認貧窮?不平等和壓迫的,而且嗜好奴役?酷刑以及戰(zhàn)時的殘忍和暴虐;基督教也講平等,但這種平等只是一切人原罪的平等,至多還承認上帝的選民的平等;日耳曼人在西歐的橫行,更在幾個世紀內消除了一切平等觀念,而逐漸建立起空前復雜的社會和政治的等級制度?
只是到了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時候,它才在反對封建制度?發(fā)展商品經濟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權?平等等問題?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曾談到過人權?自由?平等在歷史上產生出來時的一些具體情景:日耳曼人在西歐和中歐第一次創(chuàng)造了牢固的文化區(qū)域,并在這個區(qū)域內第一次建立了一個由互相影響和互相防范的?主要是民族國家所組成的體系?這樣就準備了一個基礎,后來只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談人的平等和人權的問題?由于人們不再生活在像羅馬帝國那樣的世界帝國中,而是生活在那些相互平等地交往并且處在差不多相同的資產階級發(fā)展階段的獨立國家所組成的體系中,所以這種擺脫封建桎梏和通過消除封建不平等來確立權利平等的要求,就很自然地獲得了普遍的超出個別國家范圍的性質,而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為人權[2](pp.445,447)?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極其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提出自由?平等?人權要求同它實行勞動力買賣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xiàn)的最后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發(fā)生關系,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他們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3](p.199)
所以,從歷史上看,自由?平等?人權并不是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生發(fā)展,為各個時代?各種社會形態(tài)下的人們所共有的永恒不變的普世價值,而只是在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以后才提出來的?為什么資產階級不是像封建主那樣通過界限分明的等級制特權去實現(xiàn)其階級統(tǒng)治,而要提出自由?平等?人權的要求?應該說,這是由資產階級的生存條件所決定的:因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既需要打破封建等級制度所設置的重重障礙,又需要有工人以法律上平等締約一方的身份出現(xiàn),自由地出賣其勞動力?在這里,法律上的形式平等是以資本主義賴以發(fā)展的交換價值的交換作為現(xiàn)實基礎的?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所以,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xiàn)實的基礎?所以,馬克思指出:“作為純粹觀念,平等和自由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交換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xiàn);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fā)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的這種基礎而已?”[4](p.197)這種意義上的平等和自由恰好是古代的自由和平等的反面,因為古代的自由和平等恰恰不是以發(fā)展了的交換價值為基礎,相反地是由于交換價值的發(fā)展而毀滅,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平等和自由所要求的生產關系,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紀都還沒有實現(xiàn),古代世界的基礎是直接的強制勞動,而作為中世紀的基礎的勞動,本身是一種特權?
二?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人群的自由?平等?人權要求,是各各特殊的
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系統(tǒng)提出人權要求的資產階級時代,由于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所處地位各不相同,它們同現(xiàn)存世界的聯(lián)系也各不相同,因而它們的自由?平等?人權狀況以及由此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各特殊的?
資產階級在取代封建主執(zhí)掌政權以后,就著手消滅國內各現(xiàn)存等級之間一切舊的差別,取消一切依靠專橫而取得的特權和豁免權,把選舉原則當作自己統(tǒng)治的基礎,在原則上承認平等;它還解除封建君主制度下書報檢查官對于報刊的束縛,并為了擺脫在國內形成獨立王國的特殊的法官的束縛而實行陪審制,如此等等?就這一切而言,資產階級確實有點像真正的民主主義者?然而,在實際上,資產階級實行這一切改革,卻只是為了用金錢的特權去代替封建主的一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因為資產階級的力量全部取決于金錢,他們執(zhí)政以后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把封建時代的特權?壟斷權合成一個金錢的大特權?大壟斷權?
首先,資產階級提出的種種人權要求,統(tǒng)統(tǒng)是圍繞著確保私有財產而旋轉的,馬克思在剖析1793年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所列舉的各項人權時指出:自由這一人權的實際應用就是私有財產這一人權;私有財產這項人權就是任意地?和別人無關地?不受社會束縛地使用和處理自己財產的權利,這種自由首先就宣布了任意使用和處理自己的財產?自己的收入和自己的勞動和經營的人權;平等無非是上述自由的平等,整個社會的存在都只是為了保證它的每個成員的人身?權利和財產不受侵犯?所以,資產階級的“人權并沒有使人擺脫財產,而是使人有占有財產的自由,人權并沒有使人放棄追求財富的齷齪行為,而只是使人有經營的自由”[5](p.145)?
其次,由于資產階級時代的特征是把法律上的平等應用于在生產資料占有方面不平等的人們,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造成少數(shù)資產階級對于絕大多數(shù)被剝削群眾的金錢特權,因而,在實行資產階級民主的地方,“平等原則又由于被限制為僅僅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一筆勾銷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窮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圍內的平等,簡括地說,就是簡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5](p.648)?例如,在流通領域,貨幣的所有者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發(fā)生的交換關系是按勞動力的價值等價交換的,是自由的?平等的,但一進入生產領域,則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專制,是資本家無償?shù)卣加泄と怂鶆?chuàng)造的遠遠超過其勞動力價值的剩余價值,所以實質上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在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之所以會有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相伴隨,從消滅階級特權的資產階級要求提出的時候起,之所以會同時出現(xiàn)消滅階級本身的無產階級要求,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再次,從公民權利的角度來看,盡管資產階級民主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資產階級法律規(guī)定了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可是在實際上,出版自由卻僅僅是資產階級的特權,因為出書買書統(tǒng)統(tǒng)要錢,集會自由同樣如此?總之,被資產階級法律賦予每個人的平等權利,是要靠物質資料來營養(yǎng)的,而在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情況下,廣大人民群眾所缺乏的,恰恰正是營養(yǎng)這些平等權利所必需的物質資料?“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理想的權利來滿足,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xiàn),而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所關心的,是使絕大多數(shù)權利平等的人僅有最必需的東西來勉強維持生活,所以資本主義對多數(shù)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權利所給予的尊重,即使一般說來多些,也未必比奴隸制或農奴制所給予的多?”[6](p.332)
又次,資產階級一方面在人權宣言?在憲法中宣布公民具有各種不受侵犯的絕對權利,另一方面卻又通過種種借口剝奪被壓迫人民享受這些權利的機會?例如,法國1789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第一條明文規(guī)定“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但是,法國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憲法卻按照財產資格把公民分為“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一下子就使當時法國2600萬公民中的2200萬不具備財產資格的“消極公民”和婦女喪失了選舉權,使得參加普選的只占公民的15%;再如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里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讓渡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但千百萬黑奴卻被排除在這“人人”之外?美國的奴隸制是在經過南北戰(zhàn)爭之后的1865年才被宣告廢除的,而黑人的投票權利則是在1970年廢除了種種限制和障礙之后才開始獲得的?由此可見,最先承認人權的美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又在有色人種中實行奴隸制,把種族特權加以神圣化?
最后,當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基礎受到威脅時,它便毫不猶豫地用步兵?騎兵?炮兵代替自由?平等?博愛,而且資產階級民主愈發(fā)達,在發(fā)生危及資產階級統(tǒng)治基礎的任何深刻的政治分歧時,血腥鎮(zhèn)壓或者內戰(zhàn)就愈容易發(fā)生?在頒布《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法國,在1848年6月工人起義失敗后,資產階級就制造白色恐怖,殺戮受傷起義戰(zhàn)士11萬人,逮捕2.5萬人,未經審判就流亡了3.5萬人?在1871年5月巴黎公社失敗后,資產階級更槍殺了3萬多人,囚禁流放了3.5萬人,并迫使千百萬人流亡國外,軍事法庭的審判一直延續(xù)了4年多?在二戰(zhàn)以后,由于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發(fā)生了變化,更多地從經濟方面強制人們?yōu)檫M行異化的消費而從事異化的勞動,因而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對內使用暴力鎮(zhèn)壓的頻率有所降低,但資產階級專政卻并未消失?例如,在1968年5-6月間,當法國成千上萬的工人和學生掀起“五月風暴”,反對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決策權日益集中在少數(shù)精英手里,廣大群眾則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社會反常狀態(tài)和異化的時候,戴高樂政權就調集了數(shù)萬名憲兵和警察,并把坦克和傘兵部隊開到巴黎近郊,甚至打算把駐德法軍調回法國鎮(zhèn)壓工人和學生,后來只是因為右翼領袖發(fā)動的百萬人“為總統(tǒng)進軍”的心理戰(zhàn)瓦解了“五月風暴”,局勢才沒有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內戰(zhàn)?
正因為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剝削和壓榨工人,這就使無產階級具有全然不同于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人權要求:“如果資產者責備無產者說,他的(無產者的)合人情的任務就是每天工作十四小時,那末無產者完全有權用同樣的話來回答:他的任務倒是要推翻整個資產階級制度?”[7](p.327)
同樣地,由于資本主義還剝削和壓榨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使它們陷于貧窮落后,因而使今天的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人群,對于自由?平等?人權的認識和理解也是各個特殊的?例如,盡管世界各國談到人權時都要涉及言論自由,但在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fā)達國家中,電視?廣播?報刊較少,文盲比重較大,因而人民所首先關注的人權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好溫飽問題,而不是言論自由之類的問題;反之,在一些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一些新聞媒介卻把言論自由理解為利用他們在物質技術上的優(yōu)勢,不斷地對發(fā)展中國家施加影響,把自己的政治標準?價值觀強加給它們?在這里,哪里有什么“人類共有的”“自由?平等?人權”等“普世價值”呢?
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人權的共同標準,體現(xiàn)的是差別的統(tǒng)一?對立的統(tǒng)一
自由?平等?人權的狀況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形態(tài)中各不相同,不同的階級和人群提出的自由?平等?人權要求各個特殊,但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人權卻有著共同的標準?在當代,盡管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平等?人權狀況和人權觀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它們之間卻又存在著人權的共同標準?例如,1945年的《聯(lián)合國憲章》第十三條就要求聯(lián)合國大會“應發(fā)動研究,并作成建議”“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助成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實現(xiàn)”;在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的序言中,聯(lián)合國大會更宣稱“發(fā)布這一世界人權宣言,作為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努力實現(xiàn)的共同標準”,以期“使這些權利和自由在各會員國本身人民及其管轄下領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認和遵行”[8](pp.1081,262)?
《聯(lián)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是為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所普遍承認和接受的,這些國家在依據本國情況制定憲法和有關法律,就人權和公民權作出規(guī)定時,都努力實現(xiàn)或創(chuàng)造條件去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所提出的人權的“共同標準”?既然不同的階級?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對于人權的理解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那為什么在它們之間又有人權的共同標準?應該怎樣理解這種共同標準?
出現(xiàn)這種人權的共同標準的原因,顯然不是因為根本就不存在的“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而是因為這些不同的階級?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結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或者遇到了共同關心的問題?《聯(lián)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中提出的人權的共同標準,首先是反法西斯國家在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中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產物,同時又是對這些國家共同關心的人權問題所達成的一種諒解和妥協(xié)?正因為這種共同標準本來就是建立在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不同的?乃至對立的要求的基礎上的,因此,這里的共同標準又還是包含有差異?矛盾和對立的,是差異的統(tǒng)一,對立的統(tǒng)一?因為這些不同的國家對人權的這種共同標準的理解和貫徹,是受這些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不同的民族利益所制約的,是受它們的不同的價值觀所制約的,各國在解釋和履行這些共同標準時,也往往各有側重甚至各持己見乃至各取所需的?其實,這種“異”中有“同”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常見的?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十大救國綱領的基礎上結成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個十大救國綱領就是“異”中之“同”:抗日救國綱領表現(xiàn)統(tǒng)一,而我們黨提出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則表現(xiàn)矛盾,所以既有聯(lián)合,又有斗爭;即使對于抗日的共同綱領,我們黨的理解和國民黨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也不能不既有團結,又有斗爭?
正是根據對人權的共同標準的這種理解,我國承認和尊重《聯(lián)合國憲章》保護和促進人權的宗旨和原則,贊成和支持聯(lián)合國普遍促進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努力,并積極參與聯(lián)合國人權領域的活動,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對于危及世界和平和安全的行為,對于諸如由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外國侵略?占領造成的粗暴侵犯人權的行為,以及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滅絕種族?販賣奴隸?國際恐怖組織侵犯人權的嚴重事件所進行的干預和制止,實行人權的國際保護,如此等等?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國又認為,人權問題說到底是屬于一國主權范圍內的事,屬于一國內部管轄的問題,任何國家實現(xiàn)和維護人權的道路,都不能脫離各該國家的歷史和經濟?政治?文化的具體國情,并需要主權國家通過國內立法對人權制度予以確認和保護,因此,我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利用人權問題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政治標準和發(fā)展模式,借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特別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內政,使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受到損害?我國認為,只有這樣,才符合《聯(lián)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的基本精神,也才能維護人權的共同標準?
四?“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所反映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幻想和霸權主義
既然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在人權問題上的共同標準,并不是超越社會制度和階級差別的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的表現(xiàn),那么,這個所謂“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究竟源出何處?
這個判斷最初源于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西方資產階級為自己編造出來的幻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揭示過這種幻想的編造機制和過程:“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tǒng)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它儼然以社會全體群眾的姿態(tài)反對唯一的統(tǒng)治階級?它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它的利益在開始時的確同其余一切非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利益還有更多的聯(lián)系”,但“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這種情況就會消失[9](pp.100101)?而西方資產階級卻在發(fā)展進程中把這種編造幻想的事情變成了習慣性思維?在二戰(zhàn)以后,特別是冷戰(zhàn)結束以后,美國資產階級更在這種幻想的基礎上,依仗自己在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優(yōu)勢,把自己的價值觀?社會制度強加于別國人民?
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實例,便是美國資產階級在“華盛頓共識”的旗號下,把自己的新自由主義模式強加于拉美國家?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對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露,拉美國家普遍地發(fā)生了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于是,1985年美國政府就以幫助解決拉美危機為由,提出新自由主義的貝克計劃,1989年又提出新自由主義的布雷迪計劃,約翰?威廉姆森隨即把以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和財政與物價的穩(wěn)定化為核心內容的這些計劃概括為“華盛頓共識”,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政府一起,利用貨幣的附加條件,強制拉美國家進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結果使拉美國家成為經濟重災區(qū):阿根廷?烏拉圭的新自由主義改革以失敗告終;墨西哥因無力償還到期的100億美元外債,引發(fā)了債務危機;巴西1999年的債務利息占其出口收入的69.3%,阿根廷更引發(fā)了由外債引起的“阿根廷金融危機”?
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還以“休克療法”的面目出現(xiàn)在劇變解體以后的原蘇東國家,即用急速私有化和大幅度削減公共開支去推行原蘇東經濟的轉軌,導致這些國家重演拉美悲劇,經濟衰退,失業(yè)劇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致使俄羅斯2000年的GDP只相當于1989年的2/3,貧困人口達到總人口的一半?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它們開出的危機應對方案還是“華盛頓共識”,結果給這些國家的危機雪上加霜?
這方面的又一個典型實例,便是美國資產階級又以“民主和平論”為理論支柱,推行輸出民主戰(zhàn)略,在一系列中亞國家大搞“顏色革命”?所謂“民主和平論”,其主要觀點是說,由于西方國家存在民主制度方面?民主規(guī)范和文化方面的約束,這就既可監(jiān)督政府,又可使同屬民主制度的國家之間通常不致打仗,從根本上說,倡導和平安全和倡導自由民主是不可分的?據此,美國政府決定推行輸出民主戰(zhàn)略,在一系列中亞國家發(fā)動“顏色革命”?2005年5月,美國總統(tǒng)布什在美國國際共和政體研究所的一次午餐會上宣稱:“近18個月來,我們成為‘玫瑰革命?‘橙色革命?‘紫色革命?‘郁金香革命和‘雪花革命的見證人”,“這還僅僅是開始,在高加索?中亞和大中東地區(qū),人們希望變革,這種變革已為時不遠”?
這種所謂“民主和平論”首先是一種不符客觀事實的錯誤理論,因為古往今來的“民主國家”之間之所以不打仗,并不是因為它們有著類似的民主政治體制,而是因為有共同利益,一旦利益發(fā)生沖突,照樣是要打仗的?18世紀的英法之間?美國宣告獨立時的英美之間,不是就發(fā)生了戰(zhàn)爭嗎?!而建立在這種虛幻的“民主和平論”基礎上的大搞“顏色革命”的輸出民主戰(zhàn)略,則更是在干涉別國內政,顛覆別國政權,強制推行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美國霸權的一統(tǒng)天下?所以,它理所當然地遭到世界上有識之士的廣泛抨擊:人們指出,這種理論和戰(zhàn)略認為西方民主是普遍適用的標準模式,能在任何地方取得成功,能解決當前超越國家界限的難題,能帶來和平,把美國當作有效的模范社會去改造世界?可是,在實際上,這卻是一種低估了世界的復雜性?故作鎮(zhèn)定的危險想法,因為普選并不能保證得到任何特定的政治結果,選舉民主也不大可能產生為霸權主義國家或帝國主義國家提供便利的結果,更嚴重的是,如果一國用強力去改造世界,那么不論是正直的還是邪惡的帝國都會造成我們這個時代的野蠻化?20世紀的發(fā)展歷史表明,一個國家是無法改造世界或簡化歷史進程的?事實說明,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歷史條件下,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樣性,才能保證各國的和諧相處?相互尊重?以“民主和平論”為理論支柱,推行輸出民主戰(zhàn)略,完全是在搞妄圖獨霸天下的新帝國主義?
至于攻擊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沒有搞多黨制?三權分立,就是沒有實行自由?平等?人權這種人類共有的普世價值,這種想用強加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價值觀以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企圖,同樣是徒勞的?不能實現(xiàn)的?因為事情正如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所指出的,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西方民主一種模式,只要堅持民主的本質即人民當家作主,就是一種有效的民主?與強調競爭的西方民主不同,中國的民主強調人民當家作主,這種民主制度適合中國國情,所以,中國式民主制度正在成為世界民主制度的一種嶄新模式(參見2007年《印度信息網》)?
歸結起來,“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有的普世價值”的鼓噪,其實質正如俄新社在一篇報導中所指出的:美國及其歐洲盟國企圖將民主或是人權的標準強加于其他國家?然而,從道德層面來看,它與歐洲當年打著傳播“文明”與基督教的旗號,戕害多生命甚至文明如出一轍?在美國,為外國謀求人權是一項數(shù)億美元的龐大產業(yè),金錢?激情?意識形態(tài)和顛覆行動交織在一起?方法眾所周知:倚重許多國家的親美反對派,或者親自出馬打造一個反對派,將它塑造成為權利與自由的唯一捍衛(wèi)者,然后對其公開援助?這即是說,美國豢養(yǎng)著全球最大的顛覆機器?這一機器激起了各國對美國的敵視?在當前的形勢下,它處處碰壁[10]?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世界人權宣言[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俄新社莫斯科2009年2月24日電?
[責任編輯:段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