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敏 張 棟 宋曉晶 李順月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現代針灸保健和臨床治療中,許多新興技術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結合形成如電針、電熱針、穴位激光等刺激方法,療效顯著。研究表明針刺可以改變穴區(qū)溫度[1],不同針刺手法影響穴區(qū)溫度的趨勢也存在差異[2]。為比較不同刺激方法的穴位溫度效應關系,本實驗采用紅外熱像技術觀察了針刺、電熱針和激光在大腸經上四個穴位分別施刺激后產生的溫度變化,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實驗儀器 使用 V ARIOSCAN 3021-ST型紅外熱像儀 (德國 InfraTec公司產)進行體表熱像圖采集觀察,溫度分辨率為 0.03℃,空間分辨角為 1.5mrad,圖像分辨率為 360×240,IRBIS2.2熱像圖處理程序進行熱像圖的存儲、數據提取及圖像處理。
1.2 受試對象 健康受試者 12例(女 4例,男 8例),年齡范圍在 25~ 4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28.5歲。
1.3 實驗分組及針刺、電熱針和激光照射方法 實驗分為針刺,電熱針和激光照射和自然對照 4組,刺激穴位為曲池穴。
針刺方法:40×0.25mm毫針刺入穴位 1cm后,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 10min。電熱針方法:用 DRZ-1型電熱針治療儀(北京華針圣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調節(jié)頻率 2次 /sec,電壓 6V進行刺激穴位。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度,時間 10min。激光穴位照射方法:利用激光針灸儀(浙江平陽激光儀器廠),距離穴位 0.5cm照射,時間 10min。以上三組,每隔 5min記錄一次,共記錄7次至 30min結束。
1.4 檢測過程 受試者暴露左臂的被觀察部位,在檢測環(huán)境下靜坐 20 min,適應室溫,安定情緒,并待呼吸(約 20次 /min)、心率(約 70~ 90次 /min)平穩(wěn)、無出汗狀態(tài)下開始檢測。檢測開始時,受試者左臂距紅外熱像機鏡頭 1.2 m處,用紅外熱像儀記錄自然狀態(tài) 25min內上肢熱像圖,此外分別進行電熱針、激光、普通針刺三種方法對曲池穴的刺激治療,并記錄此過程前后上肢紅外熱像圖。
1.5 檢測環(huán)境 在室溫 25℃左右,相對濕度在 35~ 68%范圍內完成。檢測是在無陽光直射、無紅外輻射存在、室內外通風隔絕的檢查室內進行。
1.6 熱像圖分析的方法和部位 采集上肢熱像圖,分析自然狀態(tài)的溫度分布特點。采集針刺、電熱針、激光照射曲池穴過程中的上肢紅外熱像圖。提取大腸經上的曲池、溫溜、手三里、肘四個穴區(qū)的溫度值,做出自然對照和針刺、電熱針、激光照射前后各穴位的溫度變化/時間曲線圖,對不同刺激后穴區(qū)溫度變化數值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
2 結果 2.1 自然波動下不同穴位的溫度變化 在自然狀態(tài)下,上肢溫度分布較均勻,各穴區(qū)溫度值較接近。在自然波動 25min內,各穴區(qū)的溫度值均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其中手三里溫度下降值最大,肘的溫度下降值最小(見圖 1)。各穴區(qū)同時段溫度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一穴區(qū)各時段溫度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自然波動過程大腸經穴區(qū)溫度變化
2.2 電熱針后不同穴位的溫度變化 電熱針刺激曲池穴后,曲池和肘 穴溫度開始升高,在針刺 10min時,兩個穴區(qū)溫度值均升至最高,其中曲池穴溫度升高幅度最大,達 0.7℃;且在停針 10min時兩個穴區(qū)溫度均仍高于刺激前水平。在針刺曲池即刻,溫溜穴溫度略有升高 ,隨后緩慢下降,停針 10min時低于前對照 0.2℃。手三里穴溫度在針刺即刻稍有下降,而在刺激 5min后又升高 0.1℃,但隨后溫度開始下降,停針 10min時低于前對照 0.4℃(見圖 2)。電熱針前后各穴區(qū)同時段溫度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一穴區(qū)各時段溫度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圖2 電熱針刺激曲池穴后對大腸經穴區(qū)溫度影響比較
2.3 激光后不同穴位的溫度變化 激光刺激曲池穴后,曲池及大腸經上相鄰的三個穴區(qū)的溫度均有升高。其中,肘穴溫度升高幅度最大,在刺激 10min時升高達 1.1℃;曲池穴升高幅度也較大,在刺激 10min時升高達 0.6℃;溫溜和手三里穴溫度升高幅度較小,均在刺激 5min時溫度升高幅度最大 ,前者升高達 0.2℃,后者達 0.15℃。停止刺激后 ,各穴溫度均開始下降,在停止刺激 10min時曲池、手三里穴溫度均低于前對照;而肘、溫溜穴的溫度還略高于前對照(見圖3)。激光刺激前后各穴區(qū)同時段溫度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一穴區(qū)各時段溫度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圖3 激光照射曲池穴后對大腸經穴區(qū)溫度影響比較
2.4 針刺后不同穴位的溫度變化 針刺曲池穴即刻,曲池、溫溜、手三里穴的溫度均出現下降,直至針刺 10min,溫溜、手三里穴的溫度均低于針刺前水平;曲池穴在針刺 10min時溫度升高,且高于針刺前水平。停針后,曲池穴溫度繼續(xù)回升,停針 5min時升至最高,隨后稍有下降,但在停針 10min時溫度仍高于針刺前;其余兩個穴區(qū)在停針 5min時溫度繼續(xù)下降,在停針 10min時均稍有回升。針刺曲池穴即刻,肘穴溫度升至最高,隨即略有降低,但整個針刺過程穴區(qū)溫度高于針刺前水平;停針后溫度回落,停針 10min時溫度低于前對照 0.4度(見圖4)。針刺前后各穴區(qū)同時段溫度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一穴區(qū)各時段溫度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圖4 針刺曲池穴后對大腸經穴區(qū)溫度影響比較
3 討 論 針灸療法是祖國醫(yī)學中寶貴的財富,也是最早使用的傳統(tǒng)療法之一。金屬針就是一種目前常用的治療器具,通過針刺手法和強度的改變,對機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激發(fā)體內的一系列生理反應,達到自身調節(jié),促進機體的病理狀態(tài)下的愈合[3]。電熱針療法是一種近代出現的新方法,它兼具針刺和電刺激兩種方式,刺激強度較大[4]。激光穴位照射則是應用現代科技進展而派生的新型針灸方式,該方法通過光和熱刺激的形式來激發(fā)機體的反應[5]。我們運用紅外熱像技術觀察了不同刺激方法作用于經脈穴位后各個穴位的溫度變化趨勢,為以后經穴理論的研究和針灸臨床提供一些參考信息。
本實驗的研究中觀察到:不同方法刺激曲池穴后,曲池穴溫度均出現升高,其中溫度升高幅度依次為電熱針>激光照射>針刺。然而不同刺激方法刺激曲池穴后,所引起其他大腸經上相鄰其他穴位溫度變化的趨勢卻不同。電熱針曲池后,使肘穴溫度升高,且在停針 10min后溫度仍高于刺激前水平;溫溜和足三里穴溫度均出現波動,但在刺激 10min時穴區(qū)溫度低于刺激前。激光刺激曲池穴后,大腸經上相鄰的三個穴區(qū)的溫度均有升高,肘穴溫度升高幅度最大;停止刺激 10min時各穴溫度均回落,其中曲池、手三里穴溫度低于前對照。針刺曲池穴 10min后,肘穴區(qū)溫度高于針前,停針 10min時溫度均有下降;溫溜、手三里穴區(qū)溫度均出現下降,在停針 10min時均稍有回升,但仍低于針前。實驗結果可以看出 ,各種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后,對同名經上的相鄰穴位而言,遠隔穴位的升溫效應較好。穴位具有特異性[6],穴位的形態(tài)結構、理化特性不同等因素綜合作用影響著穴區(qū)的溫度變化,因此不同刺激方法引起穴位溫度效應存在穴位差異。
溫度變化是機體為了適應內外環(huán)境而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比較復雜的生物反應。體溫的調節(jié)包括了很多租入中樞系統(tǒng),遞質,植物圣經以及機體自身的代謝機制[7]。體表溫度的調節(jié)和體溫的調節(jié)比較起來較為簡單,但是影響因素卻更加的繁多。諸如體表循環(huán)的好壞,外界溫度的交換影響,局部組織的代謝狀態(tài),外周神經的功能之類的都對體表的溫度變化有著重大的影響。然而為什么經脈上的穴位溫度會有特異性的升高呢?甚至出現循經的高溫帶現象。我們并不好用現有的知識來做出解釋。這個我們估計就是經絡的生物物理特性之一。刺激特定的穴位后引起經脈上包括穴位所在處的血管擴張,代謝增強,。而對于表淺血液循環(huán)產熱因素的皮膚血管神經調節(jié) ,主要是受控于交感腎上腺素能受體的調節(jié)。因而我們在針刺后會有體表溫度升高[8]。然而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電熱針組時出現手三里穴和溫溜穴組的溫度在刺激后出現降低。這種情況的形成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初步估計是針灸刺激了植物神經,機體應激反應增強,引起局部血管的收縮,代謝相對減少而造成的,但其更深層次的機制還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
實驗證明針灸可引起穴區(qū)溫度變化的效應與中醫(yī)理論中所提出的針灸具有調和陰陽,熱補涼瀉的功效相對應,這對于驗證傳統(tǒng)針灸理論具有一定意義。同時,不同刺激手段引起穴位溫度變化的差異,為臨床優(yōu)化選取治療方法和穴位提供了參考依據。
[1] 屈簫簫,張 棟,李順月,等.正常人面部穴位溫度和血流灌注量觀察[J].陜西中醫(yī),2009,8(05):142-145.
[2] 王艷軍,蔡 輝,胡朝陽.不同針刺手法對健康人穴位皮膚溫度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1,16(1):42-44.
[3] 朱 兵.針灸的科學基礎[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87-128.
[4] 楊華元.現代針灸治療儀器的臨床應用 [J].中國中醫(yī)藥年鑒,2004,1(01):172-173.
[5] 王先菊,曾常春,劉漢平,等.激光針灸對穴位組織溫度和血流灌注率的影響 [J].激光生物學報,2005,14(04):260-264.
[6] 林文注,王 佩.實驗針灸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1999:65.
[7] 張鏡如.生理學 [M].第 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28-230.
[8] 張 棟,馬惠敏,王淑友,等.血液循環(huán)在體表溫度形成中作用的紅外熱像圖觀察 [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1,9(0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