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峰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陜西西安710062)
德育學科研究發(fā)展的困境與生機
孫 峰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陜西西安710062)
德育學科在知識等級的分類時代,被置于知識體系的邊緣位置,這是由于德育學科自身的內容體系所導致的,德育學科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學科被解體的困境,只有深入思考德育學科的困境,才能尋求德育學科發(fā)展的路徑。德育學科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xiàn)在:原創(chuàng)性研究欠缺,研究范式不成熟以及二元論的思維方式。德育學科要走出困境就要走向德育實踐,走進生活世界,尋求本土理論。
原創(chuàng)性研究;研究范式;思維方式;生活世界;本土理論
德育學科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德育學科的學科性質實質上是學科歸類問題,即把德育學科納入到哪一個學科群里。德育學科如果是一門學科,那么即應該找到而且找準自己的歸屬,這樣才能夠在學科未來的發(fā)展中認清方向,才能夠樹立其學科的自我意識。
學科的性質是對學科的本質的抽象概括,是一個整體的定性描述。我們不可能對學科性質進行分類,能分類的只能是學科的功能屬性。要認識德育的學科性質,應從學科本身的含義出發(fā)。從中文詞源學上看,學科包括兩個基本解釋:“一是學術的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類。二是指教育的科目?!盵1]從學科意義上來解釋,學科是專門的、具有系統(tǒng)的學問的分類。從西方詞源學的角度來看,學科(discipline)一詞也表征了兩個主要含義,一是學科,二是紀律[2]?!皩W科是歷史的產(chǎn)物,并以一定的措辭建構起來”[3]14。從“學科”的英文釋義和歷史的形成過程來解釋,學科是學者共同體普遍認同的知識體系。因此,學科性質是知識分類體系的性質。
學科是有界限的。經(jīng)典學科不僅有明顯的界限,而且在界限上樹立起了籬笆。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jīng)Q定學科的體系和學科應有的地位。怎樣理解德育學的學科性質,在我國對此問題有著不同的表述。“德育學是研究德育規(guī)律的科學”。“德育學是一門社會科學”[4]?!暗掠硌芯康氖滓蝿?,就是要揭示德育現(xiàn)象的本質,探討德育活動的規(guī)律”[5]?!暗掠龑W是從教育學科群中分化出來的獨立的教育理論形態(tài)?!渲型繝柛傻摹兜赖陆逃摗吠灰暈楠毩⒌牡掠龑W產(chǎn)生的標志”?!暗掠龑W也是一種過渡性的德育理論形態(tài)。由于對學校德育日益專門、分化的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的發(fā)展,德育學和教育學一樣成為了‘學科群’。目前德育學也是一種‘復數(shù)’形式的‘德育科學’”[6]。
從以上對德育學科性質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對德育學的研究中,認為德育學已經(jīng)形成了獨立的學科體系,是一門科學。90年代以后,才更多地在“科學”的本意上使用“德育科學”這一概念,并把它與“專業(yè)化”聯(lián)系起來考慮。但它在提升德育學科在人類學科群中的地位上,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德育學科在其學科發(fā)展的歷程中,既不能像建立物理學體系那樣形成自身的學科體系,也不能用嚴格的自然科學的方法獲得確切的德育學科知識,對德育學科“科學化”的訴求,都沒有像預期的那樣使德育學科的地位得到足夠的提升。德育學科性質的適當定位,是發(fā)展德育學科的基礎,沒有對德育學科性質的定位,德育學科就失去了它自身發(fā)展的方向。質疑德育學科性質,給德育學科以恰當?shù)亩ㄎ?,是德育學科發(fā)展的生命力所在。
學科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科性質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東西,它是在學科研究活動中自然生成的,并且是隨著研究活動的推進不斷變化和開放的。德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本問題、框架、措辭、文體等,就是對教育“事理”的確切表達。在知識發(fā)展、更替時期,新學科不斷涌現(xiàn),舊學科或發(fā)展、或被淘汰,都屬于歷史常規(guī)。在知識分等級的時期,學科等級客觀上是存在的。德育學在知識等級的分類時代,被置于知識體系的邊緣位置,這是由德育學自身的內容體系存在的問題所導致的,德育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學科被解體的困境,只有深入思考德育學的困境,才能尋求德育學發(fā)展的路徑。
德育學作為教育學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它的體系同樣存在著與教育學體系相類似的問題。教育學在發(fā)展歷程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有學者直言不諱地說:“教育學目前確實是一整套有點零散、無計劃的、龐雜的思想和實踐。它還不能被看做一個科學領域?!盵7]之所以受到這樣的批評,與教育學自身未形成自己的獨特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德育學至今也未完成自身體系的建構,缺乏獨立的邏輯和體系,這使德育學在發(fā)展中舉步艱難。從德育學本身存在的問題來分析,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原創(chuàng)性研究欠缺。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有原創(chuàng)性問題。原創(chuàng)性如一個相當大的邏輯鴻溝,把自身與先行者分隔開來。原創(chuàng)性是任何人類實踐活動的生命力。原創(chuàng)性要求科學研究必須面對原始的科學問題??茖W精神就體現(xiàn)在對原始問題的追索之中,這是科學能夠激蕩人心之根本所在。教育活動同樣具有原創(chuàng)性。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夸美紐斯、盧梭、洛克等人的教育研究,確實是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他們的教育活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原創(chuàng)性教育研究的內涵在于,發(fā)現(xiàn)了新的研究對象,或者拓展了原有研究對象的范圍,并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礎,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形成了新的獨立的別人無法替代的言說方式和表達方式。即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對象、視角、思維方式、命題和言說方式等構成一個“問題域”[3]43。任何一門自成體系的學科都有自己的概念體系和話語規(guī)則。然而,反觀德育學科的發(fā)展,真正屬于德育學科原創(chuàng)的概念相當有限。這體現(xiàn)在:一是概念和話語的“移植”。任何一門學科在將其他學科的概念和話語轉化為本學科的語言時,應當賦予其該學科的文化內涵。然而,引入到德育學科中的其他學科的概念和話語,往往借用的是其他學科的語言及分析框架,缺乏德育學科應有的語境及特點。在科學理性主義的影響下,德育學科概念和話語缺乏豐富性、情境性和生動性,而追求理性化、形式化和單一化,從生活性變?yōu)槔碇峭蒲?,從感性、體驗變成邏輯說教,從引導、啟發(fā)變成分析、推理等。德育學科的概念和話語缺少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內涵,使學科在發(fā)展中受到極大的限制。長期以來,我國存在著對西方和蘇聯(lián)教育理論作為普世性的“藍本”,進行移植、搬運,并一味從浩如煙海的馬列著作中尋找答案注釋或者對當代西方哲學和教育理論時髦話語進行簡單套用的傾向,而忽視從中國德育問題和德育實踐的民族性和社會實踐的“適切性”的拷問中,著力構建自身的理論解讀方式,這使德育學科難以切實解釋、整合豐富的主體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的真實圖景。二是邏輯體系的“殖民”色彩。德育學科的概念不是純粹的形式或符號,是不能夠像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符號一樣具有普適性的,它包含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思想和歷史內容。然而,德育學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為了提升自己的學科地位,把原本不適合自己的學科思維方式和概念體系,簡單地移植到自己的學科領域中,如將實證主義、分析哲學、元理論、語言學等理論,甚至把數(shù)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自然科學方法簡單地用于研究德育現(xiàn)象和德育活動,德育學科研究出現(xiàn)了哲學化、科學化傾向,導致了德育學科失去了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學科特有的背景。
2.研究范式的不成熟。范式理論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極大,幾乎成為學科成熟的標準。教育研究要面對大量的經(jīng)驗材料,這些經(jīng)驗材料本身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的??ㄎ鳡栔赋觯骸案拍钍且熏F(xiàn)象之整體包涵的;它并且透過分類、涵攝和從屬編列之途徑去達成這一目的。”[8]學術性科目的本來意義在于追求一種認知上之目標,“我們若要了解一門科學之邏輯結構,必先要弄清楚,這門科學是如何地把特殊的收蓄于普遍之下”,每一個概念就其邏輯功能而言,都是一“殊多種之統(tǒng)一性”。正是因為德育學科沒有形成自己的概念及邏輯體系,這就使得它與其他學科相比,其不成熟不是程度上的區(qū)別,而是原則上的區(qū)別。德育研究應當從宏大空泛的話語中走出,對德育實踐和德育經(jīng)驗進行進一步的提升,進而形成描述性概念,這些描述性概念在精細的分析下可以形成“意義概念”,并逐步發(fā)展成為內容豐富、系統(tǒng)嚴密的理論體系。
德育現(xiàn)象具有復雜性。在德育理論的研究中,我們既要尊重復雜性,又應該在方法原則上把復雜性解釋出來。對于復雜的現(xiàn)象,常規(guī)科學的做法通常是:“復雜性可以從一些簡單的原則出發(fā)得到基本的解釋,這些簡單的原則可能對一些同樣的簡單要素進行幾乎無限的組合。”[9]德育學科在發(fā)展和形成自身體系的過程中,應借助一些“簡單的要素”即概念,在此基礎上形成原則體系,以揭示德育這種極其復雜現(xiàn)象的本質內涵。要使德育學科成為一門公認的科目,就要把復雜的德育事實化約為德育概念,把概念化約為法則,把法則化約為原則,進而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學科范式。任何一種科學研究方法都必須使自己符合自己對象所具有的內在特性,對德育現(xiàn)象的內在特征的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科范式逐漸成熟,德育學科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范式。
3.二元論的思維方式。二元論和機械還原論是現(xiàn)代科學世界觀的認識論基礎。近現(xiàn)代科學是用數(shù)學、物理學的觀點來認識世界的,它抽象掉了研究對象中的精神的東西和文化特征,結果使原本活生生的世界變成了純粹抽象的物的世界而與人完全二元對立。把人與世界二分,使人與世界彼此外在,其思維方式的特點是本質主義、客觀主義、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這種思維方式是以對生活世界的遺忘為特征的,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某些方面抽象化的結果。在德育理論研究中二元論的思維方式,形成了經(jīng)典的德育學科知識體系及其變式。一是思辨取向。在我國的德育理論研究中,思辨研究仍然占主流地位。它是我國傳統(tǒng)德育研究的慣用方法,在我國研究者思維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目前在德育理論研究中哲學層次的理論、元理論依然發(fā)揮重要作用。二是科學化取向。英國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評論道:“過去的教育學只是哲學的教育學,而不是科學的教育學。教育學具有科學氣味并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是由于智力測驗引進教育學中了?!盵10]德育學科也從自然科學中受到啟發(fā),試圖對復雜的德育現(xiàn)象進行歸納,使之標準化、程序化,以更好地控制和把握德育活動,進而使德育的意蘊和完整統(tǒng)一性被破壞。三是思維方式的現(xiàn)代性取向?,F(xiàn)代性的取向表現(xiàn)為社會生活以追求數(shù)量、效率為目的,忽視了人的本能與理智、情感與意志、自在與自為、理性與非理性的統(tǒng)一等特征,用“工具理性”代替“交往理論”,把人當成手段和工具,把教育活動當成加工“人”這種工具的過程,從而使德育學充滿了技術理性的色彩。之所以成為特別的學科,是因為它所研究的現(xiàn)象是其他學科所不研究的。”[11]德育科學是從實踐中來、為實踐所檢驗的知識,只有把德育實踐作為自己的內核性問題,以實踐為問題之源,德育學科才能真正發(fā)展成為一門學科,并具有自身的魅力。
2.走進生活世界。德育與生活是德育學科中一對重要的范疇,也是學校德育不可回避的一對關系。關于“生活世界”的理論也是德育理論研究的重要方面。德育學科要尋求自己的發(fā)展,對“生活世界”的關注是非常必要的。最早對“生活世界”進行較為系統(tǒng)研究的是德國現(xiàn)象學大師胡塞爾(E.Husserl)。他認為,歐洲的人性觀是一種哲學—科學的理性精神,而這種理性精神在近代由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尤其是數(shù)學的發(fā)展,轉變?yōu)榧兇獾睦砟罘椒?,用觀念的世界代替了生活世界,科學和理性轉變?yōu)槌橄蠓柕难芯?,造成實證主義科學的繁榮和關于人的知識的萎縮。這是“見物不見人”的科學的虛假繁榮。因為哲學—科學理性精神是歐洲人性成長的家園,當代的科學把為科學提供現(xiàn)實實踐基礎的人的生活排除在科學的大門之外。因此胡塞爾斷言,歐洲科學發(fā)生了危機,歐洲人性面臨危機,為了消解這種危機,他提出了回歸“生活世界”。在胡塞爾之后,當代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J.Habermas)對此也有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結合胡塞爾和哈貝馬斯對“生活世界”的認識,生活世界有幾個特點:一是真實性。生活世界不是虛幻的,而是存在于我們身邊的?!霸诮煌袆又?,生活世界以一種直接的確定性包圍我們”[12]。二是直觀性。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是日常的,是人們的感官觸及的。胡塞爾說,它是“唯一實在的,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的、被經(jīng)驗到并能經(jīng)驗到的世界”[13]。生活世界的直觀性還表現(xiàn)在它是具體的,是非邏輯的。三是主體性。生活世界是被一個生活主體從他的角度所體驗的世界,它當然是主觀的、相對的,可它卻是科學唯一可能的起點,客觀性來源于主觀經(jīng)驗。生活世界是一個人化的自然。在這個世界中,人的價值和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人作為生活世界的主體,不僅從中滿足自己的肉體與精神的需要,而且還以自身特有的創(chuàng)造活動去建立新型的、更符合人性的需要。從德育學科的發(fā)展可以看出,它是在與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德育活動中產(chǎn)生的,生活和實踐使它獲得發(fā)展的基礎和力量源泉,它的發(fā)展的可能性和生活的可能性一樣無限豐富。德育理論研究只有走進生活世界,才能貼近人的發(fā)展需要,成為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價值所在。
3.尋求本土理論。德育理論的本土研究,是立足于本土德育實踐,面對現(xiàn)實德育問題的研究,它表現(xiàn)為所研究問題的原發(fā)性,研究主體的廣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對德育本身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加以研究,從而不斷地完善德育實踐。進行德育理論的本土研究是由德育學科的性質決定的。
本土研究是德育理論原創(chuàng)性的需要。德育理論要具有原創(chuàng)性,就必須立足于本土的德育實踐活動,從本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視角分析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只有扎根本土的現(xiàn)實去研究德育問題,才能找到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問題,提出德
未來德育理論要煥發(fā)生命力,就要走向豐富的德育實踐,轉向對德育生活世界和生命主體的切實關愛,形成充滿活力的研究取向,特有的學科思維和學術規(guī)范,實現(xiàn)研究取向、范式和方法的根本轉向。
1.走向德育實踐。德育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學科,是一門需要在德育實踐中定位自身價值的學科。從德育理論走向德育實踐是十分復雜的。其原因是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存在著某種距離。另外,不同性質的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之間的距離是不同的。在研究中有人認為,德育理論之所以難以發(fā)揮指導實踐的作用,主要是因為這些理論在追求普遍性的過程中,忽視了德育實踐本身的多樣性、情境性、不確定性、生成性等內在特征。德育的意義必須到德育的實際生活中去尋找。德育學科在發(fā)展過程中,正處在一個走向德育實踐的時代,走出“書齋”,走進“田野”,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
德育實踐是一種反思的行動。德育實踐過程總是不斷批判和挑戰(zhàn)固有信念的過程,這使實踐的知識不斷在反思的水平上得到發(fā)展。德育過程或實踐既是提供德育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的唯一資源,也是一切德育科學知識的價值的最終檢查。并不是德育研究的結果決定德育實踐的價值,而是德育的實際活動檢驗著科學研究的結果。涂爾干指出:“當一門科學正在產(chǎn)生的時候,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借鑒所有現(xiàn)成的科學?!欢?,一門科學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個性并真正獨立于其他學科時,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它育理論新的概念和命題,開創(chuàng)獨特的研究領域,從而使中國德育學科在世界教育學話語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德育研究要立足本土,進行創(chuàng)新。20世紀以來我國德育理論在發(fā)展中,對國外理論進行了大量的介紹,但在介紹國外,尤其是西方理論的時候,使用的大多是“搬運”或“套用”的研究方式,以致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當下的德育理論研究話語中,直接用西方教育概念、命題或理論闡釋中國的德育問題,使我國德育理論處在一種“殖民化”的狀態(tài)中,失去了對本土德育問題的觀照,從而也失去了原創(chuàng)性的活力。德育理論在發(fā)展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利用教育學的整合優(yōu)勢,秉持一種自由而開放的態(tài)度,“以我為主”地吸納其他學科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德育學科的研究更應該立足本土,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夠使學科具有生命活力,使學科在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
追求“本土理論”,是我國德育理論擺脫對西方的依賴狀態(tài),走向自立和自主的一種努力。但是形成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本土理論,有賴于學術上的獨立性,自主建構我國德育學科的對象域、問題域和概念圖,而要達到這一點,德育學者就必須“獨立于各種世俗的權力,獨立于經(jīng)濟和政治權威的干預”,獨立于“他地區(qū)”“他學科”的概念框架,認真思考外來概念、命題或理論對于本學科研究的妥當性。建立本土理論必須要求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要研究實踐中的現(xiàn)實問題,在實踐中孕育理論,再讓理論回到實踐中去,進而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德育理論和實踐體系。
[1]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2577.
[2]李華駒.大英漢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444.
[3]華勒斯坦,等.學科·知識·權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4]六院校.德育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4.
[5]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4.
[6]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6.
[7]貝特斯.“教育學”一詞的演變[G]//瞿葆奎.教育與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1.
[8]恩斯特·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M].關之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0.
[9]埃德加·莫蘭.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07.
[10]張詩亞.教育科學學初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41.
[11]涂爾干.社會學研究方法論[M].胡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118.
[12]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27.
[13]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58.
The Dilemma and Vitality of Morality Research Development
SUN Fe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In the era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level,morality is put into the edge of the knowledge system.It‘s caused by the moral syste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ity,the discipline is in the risk of being broken.Only in a the thought of the dilemma of the morality,can we fi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ity.The dilemmas are as follows:the creative researches are not enough,the research models are not mature and the thinking way of the dualism.If the morality wants to go out of the dilemma,it must go to practice,world and try to find the native theory.
the creative research;research model;thinking way;world;native theory
G41
A
1000-22359(2010)042-02362-04
孫峰(1962—),女,陜西咸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從事教育原理、德育原理和教育文化學研究。
[責任編輯 孫景峰]
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規(guī)劃項目(09XJA880004)
201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