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領
(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學中的現(xiàn)狀研究
胡昌領
(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山東宋江武校、濱州武校散打教學中武德教育具體的實施現(xiàn)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武校對武德教育情況不夠重視,教練員本身的業(yè)務水平較低,在教學中傾向于技術教學忽視了學生對武德的修養(yǎng),導致學生思想品質和對武術習武的認識出現(xiàn)扭曲,從而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更制約了武術人才培養(yǎng)和武術事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代武術教學應該重視散打教學中的武德教育,武術學校要力戒重武輕德、重技能輕修養(yǎng)的傾向,加強對教練員的培訓,在武術教育活動中加強德育培養(yǎng).
武德教育;散打教學;現(xiàn)狀
古往今來,武術的傳授也一直把道德教育作為整個武術教育的中心,強調武藝傳授的道德化,使技藝教練和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徒習武,肖觀其德,德是武術教育貫徹始終的主線[1].近年來隨著中華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風靡及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武術在多數(shù)高校成為體育課程的必選內容.在武術普及過程中,多數(shù)學校只重視武術“形”上的教育和輔導,只傳授學生如何去把技術動作打的流暢、優(yōu)美、剛勁、有力,忽略了我們中華武術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內外兼修、術道并重為鮮明特點的運動,中華武術運動充分反映出它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現(xiàn)實教學中中華武德的教育意義被擱置,在教材中及實際教學中多沒有得到體現(xiàn).
通過對武德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以期對完善武術教學有所促進.武德教育只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把武德修養(yǎng)寓于社會道德規(guī)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時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2.1 研究對象
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學中的現(xiàn)狀2.2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針對研究所涉及課題,通過圖書館查詢、網絡查詢等途徑和方式查閱有關武術的記載、評論50余篇.相關論文30余篇.翻閱新舊版本高校體育教材,查詢武術教材中有關武德的論述進行加工整理.
2.2.2 問卷調查法:根據(jù)本文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在參考相關文獻以及專家導師的指導下,設計調查問卷在發(fā)放問卷前請導師對問卷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效度檢驗.發(fā)放問卷共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達到100℅.
2.2.3 專家訪談法:針對武校武德的當前現(xiàn)研究現(xiàn)狀和研究內容等走訪詢了問北京體育大學朱瑞琪教授、李士英博士、宋江武??偨叹汃T健全,廣泛征求對本課題的一些問題的看法和建議.
2.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對問卷數(shù)據(jù)運用spss等工具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2.2.5 邏輯分析法:對收集的資料和教學現(xiàn)狀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邏輯分析.
3.1 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學中的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
3.1.1 武德教育的含義及其特點
古往今來,武術的傳授一直把道德教育作為整個武術教育的中心,強調武藝傳授的道德化,使技藝教練和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徒習武,肖觀其德,德是武術教育貫徹始終的主線.武術自1954年被列人全國各大學體院的正式課程,今天已成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套路運動、搏斗運動等技術的教學,而忽視了武德教育,至今還沒有專門開設武德教育課及編寫相應的教材.由于當前武德教育的缺乏,造成學生對武德的認識不足,不了解習武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從而導致了許多問題的產生且造成了不良后果.從長遠意義上來講,對中國武術的繼承與發(fā)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危害,因而,在當今狠抓素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加強習武學生的武德思想教育刻不容緩.
3.1.2 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學中的調查分析
3.1.2.1 調查對象
山東宋江武校武術教練員26名,山東宋江武校50名學生,山東濱州體校教練學生24名.調查對象情況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及人數(shù)
3.1.2.2 對武德教育內涵的認知情況
由調查分析結果表明,武校學生隊武德認識非常淺薄,有些學生不知道什么是武德,教練員業(yè)務水平還存在著欠缺的方面,種種原因導致武校學生的思想品質惡劣,武德修養(yǎng)欠缺,對武術的理解狹義.(見表2、3)
表2 教練員對武德認識的調查情況
表3 學生對武德的認識情況
3.1.2.3 武校散打教學中貫徹武德教育的情況
調查結果(表4、5)表明:35℅的學生對武術的禮節(jié)認識模糊,甚至不知道基本正確的禮節(jié)方式,對于比賽的禮節(jié)更不了解,學生上訓練課,幾乎沒有專門禮儀.有63℅的學生知道武術禮節(jié),但具體是執(zhí)行情況不好,禮節(jié)姿勢不規(guī)范.在平時訓練中,學生并不能將最基本的道德行為做好,對武德基本的要求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反映出教練員在課上對的武德教育方面不夠重視,學生也自然沒有意識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
表4 學生學習散打的目的調查
表5 學生對武術德的表現(xiàn)情況
3.1.2.4 武德在武術教學過程中被忽視
在調查結果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武校注重學生的武科的培養(yǎng)而武德教育被忽略,導致武校學生對武德認識淺薄狹義,導致部分學生思想惡劣修養(yǎng)欠缺.各武校教學計劃學生的學習訓練、課程安排幾乎沒有武德教育內容,實際教學中進行武德教育的微乎其微,甚至設立全武班(學習中只有訓練課沒有文化課),學生對武德內容了解不足,大大影響了在實際訓練,生活中約束自己的意識,不能形成良好的自覺性,養(yǎng)成爭強好勝的習慣.因此,學校在加強學生文化知識、武術技能傳授的同時,更要加強思想品德的教育,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文武雙全、德才兼?zhèn)涞奈湫g人才.(見表6、表7)
表6 學生學習武德的情況
表7 武德在武校中的現(xiàn)狀
3.2 武校散打教學中實施武德教育的策略
3.2.1 散打教學中實施武德教育的重要性
技擊術在世界上的傳播,韓、日兩國走在我們的前面,他們的一些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日本技擊術對中國儒家的“忠”和“禮”的改造利用十分重視(而對“仁”的精神卻不那么重視).實踐證明,“忠”和“禮”被日本全社會大力宣傳、提倡“忠”和“禮”精神的同時,技擊界也對其積極宣揚,并在技擊練習者的行為規(guī)范中加以貫徹[1].在重建現(xiàn)代道德文明和倫理精神的今天,注重武德教育是散打健康快速發(fā)展的保障.
3.2.2 散打教學中實施武德教育的方法與策略
3.2.2.1 加強武德教育
形成良好武德在于教育,今天社會面臨許多道德問題,產生有多方面原因,其重要原因是缺乏道德教育.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青少年無知造成無德.對受教育者來說習慣成自然.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教練應指定明確的武德教育標準,對其進行專門的武德教育,使學生有規(guī)可依,有善可從,時時處處遵守.同時加強獎懲制度,獎優(yōu)罰劣,樹立武德標兵,促使形成物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自覺提高武德修養(yǎng)[2].
3.2.2.2 開設武德課
開設武德修養(yǎng)課是進行武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培養(yǎng)武術高素質人才的基木條件就是武德教育與武術技術兩手抓.我國武術界目前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重武輕德,大多數(shù)習武者從小就開始進行武術技術訓練而忽略了武德教育.各高校武術專業(yè)首先應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開設武德教育課程,并將其列為必修課,把武德教育擺在與其他專業(yè)課同等的位置上,使每個習武的學生都經受武德課程教育;通過這門課程,讓學生了解中華武德的具體內涵,分清傳統(tǒng)武德與當代武德的區(qū)別;明確習武的真正目的,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習武觀念,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使學生能夠用高尚的武德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
3.2.2.3 注重在教學實踐中的武德教育
武技教學中,不失時機的進行武德教育.有些動作中它本身就孕含著“德性”,辟如,“抱拳禮”的動作,左手掌在先為禮,即禮在先,右手掌在后為兵,即后而交手動武.也就是要懂得“先禮而后兵”,知道禮、義、忍、讓,教動作時抓住動作特點及時機,因勢利導,適時教育,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使學生在學技術動作中不知不覺的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武德.
3.2.2.4 教練員注重個人的武德修養(yǎng)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說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品質教育起著楷模和表率作用,能給學生帶來耳濡目染的示范效果.做好表率要注意兩個方面,首先,“儀表是教師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現(xiàn),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范作用[3].其次.“道德人格素質是教師整體素質的靈魂.武術教師必須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僅對傳統(tǒng)武德的“忠”、“義”、“禮”、“信”、“仁”、“勤”“勇”等內容了如指掌,還要具備現(xiàn)代社會道德索養(yǎng)和自信、自尊、民主、寬容的高尚師德.
4.1 結論
4.1.1 學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武德教育的力度和對教練員素質水平的要求,受競技體育發(fā)展得影響過于注重技術水平和比賽的成績,導致學生對武德的認知度較差沒有從思想上真正重視和學習武德知識不能充分的了解認識武術的內涵.
4.1.2 部分教練員的個人修養(yǎng)、業(yè)務水平偏低,制約了學生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對學生各方面培養(yǎng)重視不夠,學生對武德認識淺薄,并受不良的傳統(tǒng)武德影響,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給武校帶來了不良影響,也影響了武術事業(yè)的發(fā)展.
4.1.3 武校注重學生的武科的培養(yǎng)而武德教育被忽略,導致武校學生對武德認識淺薄狹義個別學生不知道武德的基本內涵.各武校教學計劃學生的學習訓練、課程安排幾乎沒有武德教育內容,實際教學中進行武德教育的微乎其微,甚至設立全武班(學習中只有訓練課沒有文化課)學生對武德內容了解不足,大大影響了在實際訓練,生活中約束自己的意識,不能形成良好的自覺性養(yǎng)成爭強好勝的習慣.
4.2 建議
4.2.1 加強學校的武德教育力度
把武德教育納入正規(guī)的教學中來,擺正武德教育的位置,進行一定課時的武德理論教學,從而改變習武者的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習武思想,讓他們懂得學武不僅只是學藝,而且要在習武中學做人,不應仗武欺人,更不能仗武而助強欺弱,幫兇行惡,讓他們在武德理論學習中改變觀念,提高認識,從而推成良好的習武品質和習武觀念.
4.2.2 多因素協(xié)調發(fā)展,創(chuàng)建良好的武德教育環(huán)境
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管理與評價中對武德教育有明確要求,加大教學的力度和強制性,武校校園文化和環(huán)境建設加強武德教育內容,形成教人無聲、育人無形的優(yōu)良環(huán)境.
〔1〕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2〕張勇,彭彩君.論散打運動員的武德修養(yǎng)[J].警官教育論壇,2005,21(3):25-33.
〔3〕張云涯.對習武學生開設武德課程的意義[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292(12):292-293.
〔4〕王健敏.道德學習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9(3):237-239.
〔5〕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杭州:江蘇教育出版,2000.
〔6〕王斌.中國傳統(tǒng)體育倫理想之哲學底蘊[J].西安體育學院報,2002,4(2):20-22.
〔7〕中國散手[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
〔8〕侯介華.21世紀武術發(fā)展的展望[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1,9(3):90-92.
〔9〕蔡寶忠.我國學校武術教學現(xiàn)狀分析[J].體育學刊,1995(4).
〔10〕翟玉生,高增拴.論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養(yǎng)方法[J].河北體育學院報,1993(2).
〔11〕任海.中國古代武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2〕韓德才.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與建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3(2).
〔13〕謝明川.影響競技武術運動發(fā)展的因素分析[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6(2):59-61.
〔14〕蔡寶忠.我國學校武術教學現(xiàn)狀分析與建議[J].武漢體育學院報,1995,21(6):28-31.
〔16〕朱瑞琪.淺談武德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1999,22(1):13-15.
〔17〕李軍,解勇.武術散打的武德和行為規(guī)范的重建[J].成都體育學院,2002,9(5):65-67.
〔18〕王國琪,任海,黃陵海,呂韶君,楊戰(zhàn)旗.我國武術館校之研究[J].體育科技,2001.11(21):6.
〔19〕楊中平,張云涯.加高校武術專業(yè)學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體育學報,2000,12(24):55.
〔20〕杜傳揚,劉瑞強,李玉海.論武術文化的道德觀[J].山東體育科技,2001,6(23):2.
〔21〕張云海.設武德課程的意義[J].上海體育學院報,1999(增刊):292-293.
〔22〕陳奇.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3〕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G852
A
1673-260X(2010)08-0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