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理論基礎與評價標準①

      2012-04-02 22:55:11邵長生包立輝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2年6期
      關鍵詞:道德行為實效性德育工作

      于 巖,邵長生,包立輝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組織部,北京100192)

      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理論基礎與評價標準①

      于 巖,邵長生,包立輝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組織部,北京100192)

      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技術手段和傳播載體。它既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評估目前網絡德育工作的實效,找尋高校德育工作規(guī)律,使德育工作走向科學化,成為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皮亞杰和柯爾伯格對人的道德認知發(fā)展過程有比較深刻的規(guī)律性研究。在兩位學者理論的基礎上,總結提出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評價標準:道德認知、道德信念、道德行為的一致性。

      網絡德育;實效性;理論基礎;評價標準

      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中指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件十分復雜的工作,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多年來一直困擾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難題。解決這一難題的根本途徑是使道德教育走向科學化,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學化表現在,學校道德教育的標準和方法要符合青少年道德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性。本文將在探討人類道德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建構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評價標準。

      一 網絡的發(fā)展與高校德育工作的變化

      2011年1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了《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秷蟾妗凤@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突破4.5億大關,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4.3%。從職業(yè)結構上來看,2010年,學生在網民中占比進一步增大,在各類職業(yè)中所占據比例最大,學生網民占整體網民的30.6%。龐大的學生網民中,相當部分是在校大學生?!兜?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網民職業(yè)結構中,學生群體占據了30.6,居于首位,遠高于居于第二位的公司職員(16.2%)[1]。

      在網絡化、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學生成為互聯網中不可忽視的網絡主體,他們以虛擬的身份在網絡中擺脫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和困擾,接受著來自各方面的信息,他們思想中現有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高校德育工作方式不可能一成不變,于是,網絡德育工作實地開展。從2000年起,我國便開始了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主動建設時期。2000年,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強調:“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就必然去占領。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是擺在全黨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倍乙蟆凹訌娀ヂ摼W上的信息分析,有針對性地加大網上宣傳力度,提高宣傳質量”[2],推動了網絡德育的快速發(fā)展。

      所謂的高校網絡德育工作主要指的是,高校圍繞現代德育的目標與要求,以網絡為工具,利用網絡促進學生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思想品德的虛擬實踐活動,是德育現代化的一種形式。網絡德育工作與傳統(tǒng)德育工作相比較,在德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上有極大的不同,網絡環(huán)境下的德育工作實現了信息資源快捷、豐富與平等共享,參與的學生主體活動更加自主,擺脫了時空環(huán)境的局限,使德育工作更加靈活。但與此同時,網絡環(huán)境下人的行為具有更大的隱匿性,管理松散,對信息的篩選更是不易,德育工作的可控性降低。這既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目前,高校教師大多已經認識到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方法推進這項工作。比如,采用校園BBS、論壇等形式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建設紅色網站,樹立模范典型引導學生價值觀;利用網絡技術傳播現代德育理念等。但是,網絡德育的這些做法是否真正符合德育工作規(guī)律和學生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這些網絡德育做法的實際效果如何?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這些做法對德育工作的幫助有多大?這些問題很少有人能夠說的清楚。這不僅僅是因為相關研究者較少,更關鍵的是在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方面沒有一個供大家參考的科學評價標準,很多分析浮于于表面現象,沒有對網絡德育工作規(guī)律性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因而也就沒能找到問題之間的根本聯系和深層原因。本文下面將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二 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評價標準的理論根據

      “如果我們想要培養(yǎng)什么人,那么完成這個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研究那些控制人類成長的規(guī)律”。[3]一切道德都是一種包括許多規(guī)則的系統(tǒng),一切道德的實質就在于個人學習遵守這些規(guī)則。既然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將現代德育的目標與要求內化為學生自身道德認知,進而在行為中遵守它們的過程,那它同樣遵循人的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多位學者都曾對人的道德認知發(fā)展過程也有過比較深刻的規(guī)律性研究,對道德發(fā)展階段的理論根據也做出過深刻的分析。

      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1:他律道德——尊重權威,服從規(guī)則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是第一位系統(tǒng)考察兒童道德規(guī)范形成與道德認知發(fā)展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的品德的發(fā)展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轉化,先是借助于一定的權威、偶像作為中介媒體,判斷行為的道德與否。他律道德時期,好的行為是尊重權威,服從規(guī)則,評價判斷時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忽視主觀動機。繼皮亞杰之后,美國道德心理學家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繼承皮亞杰的觀點,把道德發(fā)展看作是整個認知發(fā)展的一部分,道德成熟過程就是道德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在30多年的追蹤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他建立了兒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模型,這一模型反映了個體道德認知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聽柌裉岢銮傲曀姿健曀姿健罅曀姿饺齻€階段[4]。前習俗水平的道德觀念純然是外在的,人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個人獎賞而順從權威人物規(guī)定的準則。習俗水平的人為了得到贊賞和表揚或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從準則。他們都能順從現有的社會秩序,而且有維持這種秩序的內在欲望。

      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2:自律道德——擺脫權威,道德自我

      皮亞杰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他律道德之后,人進而會逐步擺脫這種權威,形成道德自我,即完成由外在的行為要求轉變?yōu)閮仍诘男袨樾枰?,從而建立主體自身的社會行為調節(jié)機制。道德判斷已能從客觀動機出發(fā),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準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為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屬于自律水平的道德。與此對應,柯爾伯格的后習俗水平的特點是,道德行為由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普遍的道德準則支配,道德標準已被內化為人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柯爾伯格認為只有少數人在20歲后能達到第三級水平。整個發(fā)展趨勢是,從個體水平經由社會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發(fā)展。他指出,人類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有一定的關系,成熟的道德判斷是成熟的道德行為的一個必要但不充分條件,每個人的道德都是隨著年齡、經驗的增長,遵循一種普遍性原則不斷地發(fā)展。

      人的道德劃分:道德認知,道德信念,道德行為

      根據教育心理學和皮亞杰、柯爾伯格二人的研究,我們將人的道德劃分為道德認知、道德信念、道德行為。(1)道德認知是指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在對德育目標認知的過程中,學生將在現實活動中不斷接受社會期望給予學生的道德準則,這是將準則轉化為學生個體內在認識的最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德育目標的認知不但決定學生感受事情的方式,而且對學生的行為方式產生重要作用。(2)道德信念就是通過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和了解,在自身強烈的道德情感驅動下,對履行某種社會道德義務產生的強烈的責任感。是人們對某種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內心的確信,是構成道德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形成,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3)道德行為是人對來自內外部環(huán)境變化所作出的整體反應,道德行為是人們在面對社會現象時根據自己的道德認知做出的行為選擇和行為反應。道德認知可以激勵我們去做那些與道德目標一致的事情,實現了對現代德育目標的認知并成功轉化為道德信念,那么在行為中,學生便會按照社會期望的方法去行為,即實現了自律。

      道德的發(fā)展是整個認知發(fā)展的一部分,道德本身是人的一種社會特性,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是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在理想狀態(tài)下,一個人對各種道德準則的認識是絕對和理想化的,道德準則就是判斷好壞的標準,在行為上同樣也遵循這種判斷標準進行活動。也就是說,在理想狀態(tài)下,一個人的道德認知、道德信念、道德行為三者應該是一致的。由此,我們引出了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評價標準。

      三 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評價標準建構

      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同樣是圍繞現代德育的目標與要求,將社會發(fā)展所需求的思想品德給予高校學生的過程,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工具、手段、途徑發(fā)生了變化,網絡在其中起了主導性作用。網絡德育工作同樣遵循道德內化于人內心和行為的規(guī)律。筆者認為,通過教育心理學規(guī)律來定義并衡量網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更具有科學性,由此而產生的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評價標準也才更具有普遍意義。

      網絡德育的實效性,指的是學生主體對網絡德育目標的認知效果,即通過網絡手段,德育的要求能夠順利地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網絡德育目標在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方面以及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行為方面的實際效果。具體來看,網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評價標準由三個方面構成。

      1.德育客體的道德認知與社會道德準則的一致程度

      它不僅包括從兒童時期一直成長起來的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等,而且包含了由于當前社會道德知識或道德范例的刺激作用,主體通過再認舊有的道德知識或道德范例,從而形成道德新知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英格利斯認為,這個過程是“把某種東西結合進心理和身體中去,把另一個人或者社會的觀念、實際做法、標準或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觀念、實際做法、標準或價值觀?!备咝W生與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研究的道德認知有所不同,他們大部分人在兒童時期已經完成了道德認知的過程,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和信息紛雜的網絡世界,高校學生對現代德育的目標與要求的認知程度會出現一個道德再認的過程。學生是否通過網絡途徑接觸到并了解了社會期望給予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準則成為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首要評價標準。

      2.德育客體的道德信念對現代德育目標的接受程度

      僅僅有了對道德關系和道德規(guī)范的認知和再認并不意味著學生接受了社會期望他們接受的東西,學生是否通過道德認知接受了社會期望給予高校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對高校學生德育的要求是否在認知的過程中順利接受其成為學生的內在道德素質,形成他們自身的道德觀,乃至在自身強烈的道德情感驅動下,對履行某種社會道德義務產生的強烈的責任感,并且在大學生的情感體驗中以此為標準來展現,這成為評價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第二個指標。成功實現了道德認知并轉化為道德情感的學生,實際上已經實現了從社會道德到個人道德的轉化。個人一旦對某種義務和行為形成道德情感,就會積極地影響其道德選擇。某種道德情感一旦擴展為社會性的情感,也就會程度不同地影響社會道德風尚。

      3.德育客體的道德行為對現代德育目標的遵循程度

      任何的道德認知,只有落實到道德行為才具有社會執(zhí)行意義,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道德信念的一致程度,這成為對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評價的最根本指標。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并能對此進行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道德只有和人的行為統(tǒng)一起來,才具有其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5]道德行為是一種自主選擇,認可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規(guī)范并不意味著在主觀行為選擇上會按照這種要求行事。高校大學生在了解了這些社會期望給予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準則之后,在行為上是否按照它們來行事?這是對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最根本考評。

      由于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比較隱蔽,主要通過其實際行為來體現,而且,德育工作的最終目標也立足于道德行為,所以在現實中,我們衡量網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往往會在行為上做不少文章,學生行為成為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的直接衡量標準。

      用基于道德發(fā)展基礎上的評價標準來衡量我國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能使學生的德育效果更加容易評估,更加具有量化的依據,更容易找到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問題的癥結和解決辦法。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1-01-19.

      [2]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1999-11-9(1).

      [3]皮亞杰.兒童的道德判斷[M].傅統(tǒng)先等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4]周高琴.校園網絡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心理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11-114.

      [5]張繼緬.中華儒學精髓[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5.

      (責任編校 謝宜辰)

      G41

      A

      1674-5884(2012)06-0133-03

      2012-04-18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0年度高教研究課題(2010GJZD05)

      于 巖(1983-),女,山東煙臺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研究。

      猜你喜歡
      道德行為實效性德育工作
      共情對不道德行為的影響:自尊的中介作用
      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踐探索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工作的實踐探索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怎樣增強人大專題詢問的實效性
      人大建設(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人間(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高中開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嘗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8
      論《三字經》與兒童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
      論黑格爾的道德行為歸責理論
      伊川县| 巢湖市| 子洲县| 绥芬河市| 兴国县| 确山县| 杨浦区| 荥阳市| 紫金县| 永胜县| 车险| 象州县| 武威市| 庆城县| 沙田区| 卓资县| 延边| 凉山| 西藏| 保亭| 库尔勒市| 定兴县| 喜德县| 忻城县| 台东市| 腾冲县| 黔江区| 台前县| 东光县| 武宣县| 合水县| 长子县| 德昌县| 保亭| 宽甸| 三亚市| 张家口市| 云梦县| 德钦县| 泰和县|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