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麗
目前,有不少中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制約著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甚至是導致中學生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保證中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就必須對中學生的心理障礙及成因進行探討。
要研究中學生的心理障礙,首先必須明白什么是心理障礙?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而導致的各種異常,在臨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學的概念,將范圍廣泛的心理異?;蛐袨楫惓=y(tǒng)稱為“心理障礙”,或稱為異常行為。根據(jù)其程度不同,又可劃分為心理缺陷和心理疾病兩大類。
應該指出的是,心理健康、心理缺陷、心理疾病只是相對而言的。在一般情況下,心理健康的人也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暫時的不健康因素,這些不健康因素如果不及時排除,時間長了就會使之對環(huán)境適應困難,從而導致心理缺陷;心理缺陷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導致心理疾病。
中學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群體,盡管他們的生活及生活環(huán)境并不復雜,但由于種種原因,使他們的心理情況非常復雜。根據(jù)調查分析,中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認識障礙
其主要表現(xiàn)有:
(1)學習障礙。有些學生智力沒什么異常,但卻對閱讀、言語、作業(yè)等感到很困難。
(2)思維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的抽象概括水平下降或概念扭曲;想象貧乏、思維遲鈍、語言不連貫;思維倒錯或概念混淆等。思維障礙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是造成學生學習吃力甚至成為后進生的主要原因。
二、個性障礙
個性指的是一個人整個的精神面貌,即個人身上具有獨特傾向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中學生個性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是:
(1)多疑,即無緣無故的懷疑別人。
(2)嫉妒。俗話說“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然而過分嫉妒比自己強的人,甚至對各方面都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心懷怨恨,并想方設法中傷、陷害別人,為別人的成功制造障礙。這樣的嫉妒,便成為一種病態(tài)心理了,其對中學生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輕則同學之間鬧不團結,重則誤入歧途,甚至觸犯法律、造成嚴重的后果。
(3)敏感。有這種個性障礙的學生,往往因神經過敏而失去自我控制,常喜怒無常,為一點小事而大吵大鬧,注意力不易集中。這種學生最容易因“神經病”而失去繼續(xù)學習的機會。
(4)殘酷。這類學生以戲弄別人為樂,常揭露別人的缺點,嘲笑別人的缺陷;不擇手段的打擊別人,維護自己的利益。因其殘酷無情,所以其危害也最大。中學生打架斗毆、行兇殺人等案件就屬于此例。
三、情緒障礙
主要表現(xiàn)是:
(1)抑郁。這類學生性格內向,情緒經常憂郁、沮喪、悲哀、苦悶和思慮重重,對學習乃至人生失去信心,有很強的自卑感。
(2)恐怖。中學生最容易患學??植腊Y,如害怕老師、害怕某一學科、害怕考試、害怕上學等。中學生中屢見不鮮的逃學、離家出走等現(xiàn)象,都是因恐怖而引起的。
四、行為障礙
主要表現(xiàn)有三種:
(1)退縮行為。如一些中學生經常表現(xiàn)出孤獨、膽小、害怕,遇事畏畏縮縮,不合群、不愿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等。這些都屬于退縮行為障礙。
(2)暴怒發(fā)作行為。如有些中學生遇到稍微不順心的事就暴跳如雷,脾氣暴躁。
(3)攻擊行為。這是比暴怒發(fā)作行為危害更為嚴重的一種行為障礙,有這種障礙的學生最愛打架,而且不計后果。
造成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不外以下幾點:
一是生理因素。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急劇變化之中。如男女生第二性征的出現(xiàn)、男生遺精、女生月經初潮等,都讓這些涉世未深又缺乏必要生理衛(wèi)生知識的少男少女感到惶恐不安,從而產生種種疑慮,世間長了就可能導致心理障礙。
二是學校原因。前些年,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這兩年,盡管全國上下都在高喊“素質教育”的口號,但單純以考試成績的好壞作為師生價值的評價尺度,依然畸形的左右著教育者的行為規(guī)范。加上有些教師缺乏必要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為了取得好成績,多拿獎金,就放棄了教育的起碼原則,兩眼只盯著優(yōu)生,對后進生則不啟迪、不誘導,而鄙視之,動則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甚至“趕鬼出門”,隨意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把“包袱”推給社會,致使一些學生產生自卑、恐懼、退縮等心理障礙,甚至有一般錯誤行為滑向犯罪的深淵。看看那些街頭游來蕩去的十三四歲的孩子們,我們就不難證明上述論斷的正確性。
另外,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是學生課業(yè)負擔和升學壓力過重,剝奪和減少了學生的娛樂時間和休息時間,如我們的不少初中高中,到了初三高三就取消了體育課、音樂、美術等課程,使學生的身心經常處于緊張和疲勞狀態(tài),從而吃飯不香、睡覺不安,久而久之,就易患上“學??植腊Y”。
三是家庭因素。一些家長的嬌慣和溺愛,是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了任性和追求享樂的不良習慣。一旦有一天他的要求的不到滿足,他就會任性撒潑,做出種種不理智的行為。我的一位學生,從小嬌生慣養(yǎng),說一不二,父母聽之任之。后來當家庭在經濟上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是,他就開始干偷竊的勾當。先是在班里偷同學的,后來又到社會上偷,終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還有些家長因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而是孩子產生苦悶、委屈、壓抑、膩煩、抵抗等心理,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是社會因素。學校家庭的正面教育,使學生對社會和人生抱有美麗多彩的幻想,而學生在社會上看到或聽到的種種丑惡現(xiàn)象,與他們美好的幻想卻大相徑庭。這怎能不使孩子感到苦悶、失望呢?如果這種苦悶不能及時排除,孩子們就會患“社會適應不良綜合征”。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教育階段亟需加強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此做出努力。本文就是筆者在這一問題上的一些粗淺認識,寫出來以就教于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