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莉
(海安縣實驗中學,江蘇南通226600)
理論課的概念性、知識性較強,需要理解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太多,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嚴重影響學習情緒,以致從心理上對信息技術理論課產生抵觸情緒。同時,學校對信息技術課不重視,教師理論課教學經驗少,離開了操作過程就不知道講什么了。那么教師怎樣才能上好信息技術理論課呢?
首先一節(jié)課要作精心的準備,特別是理論課的教學,必須根據當今信息的不斷變化更改教學的語言和內容,這是與操作實踐課不同的地方。新課程背景下的備課早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的理論出發(fā),找到與教學內容相應的相關素材,對課本中的內容可以進行適當增刪、重新組合等,既要深入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依據教學指導意見,在落實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工夫,切實提高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實際教學中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備課不夠充分或不備課,認為學生只要會做選擇題,這部分內容就大功告成了,所以通常是拿來主義,拿著現成的教案直接去上課,這樣的教學效果怎么會好呢?我們的經驗是在教學中積極開展主備課活動,開學時首先確定每周的主備課人,每周定時定點開展主備課活動,進行教學反思,研討撰寫教案、導學案,依靠全組同事共同努力,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適應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理論內容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在備課后要針對自己所教班級進行二次打磨,否則同一篇教案拿出來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就會大相徑庭,為什么同樣的教案有的教師上起來教學過程比較干澀呢?問題就出在二次磨課不夠。在教學中不能總認為這一部分內容已熟悉,甚至不拿教材自己同樣上得出來,信息技術的更新日新月異,不是打打游戲看看小說就能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準,多一點準備才會有豐富多彩的內容。要針對集體備課的內容進行研究、補充,形成自己的個性教案。
例如第一節(jié)課 《信息與信息技術》,這是一節(jié)典型的理論課,也是開學第一課,如何在第一節(jié)課就把學生牢牢“抓”到自己的手中呢?根據第一節(jié)課的內容必須作充分的準備,對于小學和初中的學生我們可以采取一些傳統(tǒng)小游戲的方式,如傳話、根據詞語描述比劃大家猜等方式揭示信息的特征,但是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比如主備課時討論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進行教學,利用案例原始森林中生存實驗,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三樣物品進行野外生存,從而展開信息與信息技術的教學。在集體備課后筆者針對自己所教班級思維比較活躍的情況,給出學生第二種環(huán)境,即沙漠生存所需物品的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對該理論知識點有了深刻的了解,就多那么一點準備,把學生牢牢“抓”了過來。
最后在上好每節(jié)課后適當寫下自己的教學反思,哪怕只有一兩句,在下周主備課時共同交流,也就是不僅要“閉門思過”,也要思優(yōu),更要進行合作與對話,日積月累就是為自己將來撰寫論文多做一點準備。
我們常說“教育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實踐,找出適合理論課教學的新模式,在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法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需要我們多一點思考——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論知識。如在進行病毒防治的教學中,一節(jié)優(yōu)秀的示范課是這樣進行的,剛上課學生就發(fā)現教師的機器不正常,出現了中毒現象,這時教師向學生求救,讓學生幫助教師來解決問題,學生通過操作幫教師解決了問題,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通過具體實踐學生自行總結出病毒的特點以及防范措施等,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體現在運用該教學方法讓理論知識能在實踐中進行滲透和掌握。又如筆者在合理使用信息技術一節(jié)的理論知識點進行教學時,根據班級情況區(qū)別對待,有的班級氣氛比較活躍采用學生分組辯論法,將學生分成正方反方進行辯論;而有些班級則采用撰寫小論文的方法,教學效果遠遠比自己聲嘶力竭說教來得好,這種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學習的地方。所以多一點思考,讓自己的教法不再只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更多地采用了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有了靈活多樣的教法,學生才會感到學習理論知識也非常有趣。
課堂的組織必須有序到位,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組織就是對學生的駕馭能力,必須做到收放自如,不會讓教學秩序亂成一鍋粥,看似熱鬧,卻一無所獲。教學中筆者總是多花一點時間來進行課堂教學組織。首先理論課的教學地點如果設在教室,筆者通常會提前五分鐘到教室,提醒學生做好上課的準備工作,給學生做一個榜樣。同樣課堂如果是在機房中進行,筆者也要求學生提前五分鐘到達機房,多一點時間將上課前的準備工作做好,學生從心理上會感受到教師的認真態(tài)度,也就會自覺端正了對信息技術理論課的不良態(tài)度。其次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完成任務時,多一點時間與學生交流,師生互動,全面掌控課堂,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時遇到的問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第三,即使在下課時,也要多一點時間留下,這是指教學地點在機房的情況下,所有學生將自己的計算機關閉、自己的凳椅排列整齊,依次走出教室,教師檢查完成后方可離開教室。也許你小瞧這課堂前后的五分鐘,親自試一下會發(fā)現這多一點時間會讓你的課堂變得秩序井然。
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高。這種關注在課堂中有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境性評價,更有在學生完成作業(yè)或作品時的終結性評價,不是一個簡單的“好”字就能解決問題,必須明明白白告訴學生作品的優(yōu)缺點,并且讓學生能利用自評、互評、點評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采用學生的成長記錄袋、網絡評價平臺等形式讓學生看到自己某一個階段以來的成績,這一點更需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課后完成評價這項工作。在理論課中學生有時候并不一定會完成一個作品,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呢?筆者在教學中試用了ittools學生作業(yè)評價管理系統(tǒng),那么在理論教學中可以用適當的選擇題、專題報告、小論文、實驗報告等多種形式提交,這種形似成長記錄袋的形式承載著學生的一段成長過程。這是一種生成性評價,對學生來說是動態(tài)的、生成的、開放的,隨著教學的進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用大量的時間,多一點認真才能將學生的作業(yè)一一看過并給出全面中肯的評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理論課教學是對我們教學實力的一個重要檢查,在此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典型的理論課,如思想品德課,甚至數學課的教學經驗,從課堂的組織入手來上好理論課,要從根本上端正態(tài)度,重視信息技術理論課,在日常教學中探索和發(fā)現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關注各方熱點、興趣點,尋找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新型教學方法,就多那么一點,會讓我們的理論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就多那么一點,會讓我們的學生在理論課上也能主動學習、輕松學習、快樂學習,就多那么一點,會讓我們的理論之花在教室、校園內,甚至在校園外美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