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娟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對于一個人來說,童年是一生的根基與核心,如同樹木一樣,那最初的歲月被記錄在年輪的最核心處。童年時代賦予的東西,會永遠潛隱在我們的身心中,持續(xù)影響人的一生。“一個人幼年時代接受的錯誤信息,很可能會誤導他一生?!毙侣劤霭媸鸶笔痖L桂曉風在談到當前有些出版社和電視、網絡等媒體上語言失范的現象時憂心忡忡地說。他認為那些語言差錯借助著現代媒體的傳播影響力驚人,一個錯誤可能會禍及幾十萬甚至幾億人。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擔心稍嫌偏激,但由新聞出版署主管的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最近公布的第五次國民閱讀調查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調查結果顯示,網絡閱讀率以36.5%(第四次網絡閱讀率為27.8%)首次超過了34.7%的圖書閱讀率?!叭绻蠹乙院蠖贾皇巧仙暇W,看看信息,而不去深層次地思考,那多可怕啊”!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將此次調查結果稱為一場“危機”?!鞍霐祰瞬蛔x書”的調查數據,使社會各界深感不安,不少專家、學者都曾在不同場合高呼“拯救閱讀”!
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中,知識以幾何的方式增長著,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從未像今天這么廣。語文學習除了書面文本、口頭文本,還有“媒體文本”;除了書面語言、口頭語言之外,還有網絡語言、視像語言;除了我們通常所說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視”的能力也成為一個重要方面。網絡閱讀的開放性、豐富性和互動性特點更為課外閱讀提供了巨量的閱讀資源。它的興起和盛行似乎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tǒng)紙質閱讀與新興網絡閱讀間的碰撞摩擦在所難免。少了青燈黃卷,少了書香墨痕,這種閱讀形式的改變并不可怕。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國榮意味深長地說:“讓我們擔憂的是由此帶來的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可能會造成的國民思維能力弱化。”黃國榮解釋說,閱讀有深淺之分。紙質閱讀是線性的,連續(xù)的,它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進行深入研讀、品味細節(jié)、交流學術思想,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閱讀者的抽象思維能力;而網絡閱讀側重于形象思維,它具有快餐式、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等特征。雖然淺閱讀也存在于傳統(tǒng)閱讀之中,但是它的問題在網絡閱讀中更加明顯突出。一系列的問題拷問著本就處于風口浪尖的中國基礎教育,同時,這也使得母語教育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轟轟烈烈。
兒童時期是人的一生的啟蒙時期,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它既是個體生命身心發(fā)展的最快時期,又是接受培養(yǎng)和教育的最佳時期。就每一個個體來說,兒童階段受到怎樣的影響和教育,可以決定其志向、前途以及品格,即決定他究竟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就一個國家、社會來說,一代兒童的能力和素質,無疑關系到整個民族的未來與命運。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如何在人生之初就在兒童的心靈中種下美好的種子,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為他一生的發(fā)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使他一生的發(fā)展得益于童年的豐厚儲蘊。對于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認真審視一下這個階段的課外閱讀,的確富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每個民族的文化傳承相當大一部分必須靠閱讀來完成,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是一個倍受關注的話題,也一直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國內外母語教育的實踐證明,只有經過廣泛的閱讀和大量的積累才能真正學好語文,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時候是在閱讀中熏陶、浸染中習得的。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過這方面的真知灼見,甚至許多國家以政令的形式推動閱讀活動的開展,致力于國民閱讀素質的提高。
被我國教育界人士視作經典的蘇霍姆林斯基的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對課外閱讀可謂推崇備至,不下百次談到了閱讀、真正的閱讀,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在說著兩個字:讀書、讀書、讀書——
三十多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
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
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這說的是學生要讀書。
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yǎng),那么不管教師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
家長的教育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書籍在他們的生活里占有何種地位。如果家長熱愛和尊重書籍,兒童就會熱愛它們。
這說的是家長要讀書——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里,家長會干脆開成了讀書匯報會和詩歌朗誦會。
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正是取決于此。
這說的是教師要讀書
我國漢文閱讀學的研究者們,從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要求個體家庭都能成為“書香門第”,聯想并擴展到整個社會,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書香社會”的新概念。
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必須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在我國教育界也早已成為共識。關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許多語文教育的老前輩都有過重要論述。教育家呂型偉說:“我的觀點就是要大大提高課外、校外活動在教學工作中的地位,把它放在與課堂教學并重的位置上。”他指出重視“第二渠道”(呂型偉語)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對于語文學科具有直接的指導性。
但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卻仍有不少學校禁止學生看課外書籍,有的老師把學生看課外書籍視為大敵,報紙、雜志也成了學生的“奢侈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課標要求的145萬字,與課本的二十多萬字,形成強烈的對比,不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吃虧的是我們的學生。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學走向了死胡同,它把學生鎖定在有限的教科書和繁雜的題海中,從而導致學生的視野不開闊,知識面狹窄,人文精神缺失,整體文化素質普遍降下。
無論是曾經的經驗之談,還是今天《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明確要求,都只向我們傳達著一個理念:提高小學語文能力,僅靠課內閱讀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十分必要。讓學生愛讀書,會選擇,會閱讀,這也才是語文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重視課外閱讀勢在必行。
課外閱讀的概念是基于“閱讀”這一概念基礎之上,對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在閱讀時間、閱讀地點、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上的區(qū)別和劃分。但什么是閱讀,目前并無統(tǒng)一的定義?!吨袊蟀倏迫珪そ逃怼穼⑺x為“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yè)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王繼坤先生在其《現代閱讀學教程》中把閱讀定義為:“閱讀是閱讀主體對讀物的認知、理解、吸收和應用的復雜的心智過程,是現代文明社會人們所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動,是人們從事學習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一。”這樣的定義充分肯定了閱讀活動在智力發(fā)展方面的意義。在辨析閱讀概念的前提之下,我們一般將課外閱讀理解為:課外閱讀是指相對于課堂閱讀而言的,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堂閱讀教學的繼續(xù)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在本研究中的課外閱讀,不僅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而且包括有限的課堂閱讀訓練中,教師在課內教科書之外合理組織的“超文本”的拓展資源閱讀活動。
對課外閱讀意義的探討,其實是對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中卓有成效的內在原因的追尋。雖然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科教育過程中是一種為人們所熟知的學習活動,它的重要性已經被做了充分表述,所特有的概念內涵也逐漸明確了。隨著新課程實驗不斷推進,不少語文教師都不同程度地重視了學生的課外閱讀。但是從總的情況來看,課外閱讀的潛存的巨大教育能量和意義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它在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課程體系中應當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應當給予的突出地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在此,我們有必要對課外閱讀的意義重新來認識一下。
“學校工作的經驗使我相信: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學生的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的狹窄和貧乏”。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在上學年代愛上書籍,學會從書籍里認識周圍世界和認識自己的時候,他在畢業(yè)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當他在學校里有指導的讀書中體驗到認識的樂趣以后,他才會在家里看書。
學生課外閱讀,除了能夠使他們增長見識、提高能力、滋養(yǎng)性情外,還能夠促進他們智力的發(fā)展。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一樣,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動和行為構成的,同時還有閱讀需要、動機、興趣、態(tài)度等各種意向因素的摻入。所以,它不但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且有益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耙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這個偉大的教育家諄諄告誡我們:如果一個孩子缺乏閱讀能力,那么不僅會反映在目前的學業(yè)成績跟不上去,而且會影響到腦的解剖生理過程,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系。
兒童進入學校以后,自我意識加速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兒童感知具有直觀形象性的特點,模仿能力極強。那些形象生動的事物最能受到他們的關注,引起他們的興趣,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物、情景,就是一個個榜樣、范例,具有較強的輿論導向和感染功效?!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而“榜樣”,我們不能忽視課外閱讀這個重要來源。
童年是短暫的,優(yōu)秀作品是珍貴的,為了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里多一些在優(yōu)秀中浸潤、滋養(yǎng)的機會,我們有責任把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推薦給我們的孩子;童年是美好的,經典是無價的,為了讓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階段打好生命的底色,我們有義務把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推薦給我們的孩子。
對于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一直體現在語文課程大綱中,而且對于質和量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方面都體現了很多新的思想。在學生的課外閱讀部分,《語文課程標準》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2000修訂版)》相比既有繼承又有變化。如,在繼承方面,在每一學段的“閱讀”部分,都對課外閱讀的字數總量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第一學段(一至二年級)“不少于5萬字(三至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五至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整個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要不少于145萬字,這和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2000修訂版)》相差不多;變化方面體現在:《語文課程標準》在附錄的第二部分專門來談“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提出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語文課程標準》更加重視課外閱讀了。一般來說,閱讀心理過程的總趨勢是一個層次遞變的縱向結構模式,它包括感知、理解、深悟三個基本階段,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誘發(fā),相互滲透,往返流動,構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有序的、完整的閱讀運行心理軌跡。其中感知,也稱“直覺”或“初感”。它的閱讀心理優(yōu)勢主要在于對閱讀對象的整體把握。而在閱讀活動中只有通過對閱讀對象的整體把握,才能真正感受到閱讀對象所具有的魅力。課外閱讀的閱讀材料容量較大,在閱讀過程中也極少有來自教師的詳細分析,所以學生主要通過捕捉這種“初感”印象來理解文章的意義。因此,這一心理活動階段是課外閱讀的基礎,也是課外閱讀的主要階段。在閱讀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形成了個體“人”的不斷提升和內化的序列,它包括:接受—反映—價值判斷—價值體系化—價值個性化(人格化)等互相關聯并逐漸過渡和提升的心理變化過程。在課外閱讀中,學生的內在素養(yǎng)隨著閱讀數量的增加,深度的延伸,心理圖式的不斷刷新,個體的精神境界也將會得到不斷提升,從而有效地達到課程標準關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總體要求,而這個過程的實現必須依靠大量的閱讀實踐。
其次,課外閱讀是語文教育的需要。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母語的獲得靠習得,學生語文能力的獲得不能靠單純語文知識的講授和機械的語文訓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guī)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能力”。
再次,課外閱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需要。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提高獨立閱讀能力方面,課外閱讀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
最后,大量的課外書是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教材對教學的制約是不容否定的客觀現實,但是,語文學習畢竟是一種內潛性很強的心智活動。因此,從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出發(fā),從語文教育應該從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開闊視野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要求著眼,語文閱讀教學就應該實施既要重視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的大閱讀策略。在這一大閱讀策略的實施過程中,課外閱讀又被賦予了嶄新的特別重要的意義。從根本上說,現行語文課本永遠處于一種被選擇、被更新、被不斷補充的特殊地位。
[1]白先同.教育心理學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3]傅道春,徐長江.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李誠忠,王序蓀.教育控制論[M].哈爾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6]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7]劉宏武.新課程的教學藝術指導[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8]劉永康.西方方法論與現代中國語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陳樹廣,劉喜運.教學控制論初探[J].平頂山師專學報,1994(1).
[10]陳成龍.控制論與語文教學[J].寧德師專學報,1994(2).
[11]程利國.皮亞杰建構說的控制論模型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4(1).
[12]陳艷玲,蔡普民.黑箱方法的認識論意義初探[J].洛陽工學院學報,1999(3).
[13]常虎.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控制[J],教育·科學,2006(20).
[14]董福祥,李鳳媛.控制論運用與課堂教學的嘗試[J].教學管理,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