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嵐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魯迅的《傷逝》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以青年知識分子的戀愛婚姻為題材的小說,卻以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破裂為結(jié)局,作家所寫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而其創(chuàng)作所反映的生活是無限的?!秱拧穼τ趷矍榈慕庾x,在今天仍然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能夠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和警示。他們的愛情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追求愛情的永恒,愛情與婚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jīng)歷的,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愛情與婚姻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在真實的生活實踐中反復(fù)思考和體會。
魯迅先生在去世前想得最多的是他的作品能不能被中國人接受,他在1936年4月5號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我的文章,未有閱歷的人實在不見得看得懂,而中國的讀書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無法可想?!薄爸袊淖x書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見1936年4月5日致王冶秋信)。透過《傷逝》文本,我們看到的涓生就是這樣一個不懂世事的讀書人。魯迅與許廣平同居前,同樣面臨著社會輿論的壓力和經(jīng)濟的困窘,但魯迅對社會現(xiàn)實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并為可能遭遇的一切做好足夠的精神和物質(zhì)準(zhǔn)備。
生活其實是非常具體的,這些具體瑣碎的生活細(xì)節(jié),如果沒有思想準(zhǔn)備,你就會覺得它和理想沖突了。日復(fù)一日如流水般重復(fù)、細(xì)碎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正常生活在涓生眼中是沒有任何價值與意義的。“屋子里總是散亂著碗碟,彌漫著油煙……”,“加之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飯;子君的功業(yè)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仍然毫無感觸似的大嚼起來”?!秱拧范嗵帲瑢懗隽虽干鳛榍嗄耆说暮唵?、幼稚。他有意寫子君不優(yōu)雅的一面,這是寫出生活的本來面目,生存本來就是這樣的,人生沒有那么多優(yōu)雅的一面。幼稚的涓生不懂生活,不了解生存的真實面目,不屑于粗俗、無聊的煩瑣生活,對社會、對人生、對自己缺乏成熟、清醒的判斷。同居后遭到失業(yè)的打擊,但他看不清事情的嚴(yán)重性,對整個社會沒有正確的認(rèn)識。“其實這在我不能算是一個打擊,因為我早就決定,可以給別人去抄寫,或者教讀,或者雖然費力,也可以譯點書,況且《自由之友》的總編輯便是見過幾次的熟人,兩月前還通過信。但我的心卻跳躍著”,涓生的失業(yè)對這個原本并不寬裕的家庭無疑是晴天霹靂,子君雖強打起精神鼓勵愛人,但還是因這突然的打擊變了色。子君為愛人的前途和兩人的幸福生活擔(dān)憂,因為愛而害怕失去眼前的一切而憂慮??吹阶泳淖兩?、怯弱的反應(yīng),涓生感到不可理喻、痛心疾首,認(rèn)為“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著很深的影響”,把丟失賴以生存的職業(yè),看成“極微末的小事情”。除了思想上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rèn)識外,對自己也缺乏客觀的認(rèn)知,對自己的能力太自信?!巴鈦淼拇驌羝鋵嵉故钦褡髁宋覀兊男戮?。局里的生活,原如鳥販子手里的禽鳥一般,僅有一點小米維系殘生,決不會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早已不能奮飛?,F(xiàn)在總算脫出這牢籠了,我從此要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趁我還未忘卻了我的翅子的煽動”。他自覺自己能寫文章,也能翻譯書和文章,就自有“將來的希望”,他要趁自己還沒有喪失飛翔能力的時候迅速振作起來。但生活是殘酷的,失業(yè)導(dǎo)致他們的經(jīng)濟陷入困境,引發(fā)了生存危機,在吃了油雞,送了阿隨后,仍然沒法擺脫困境?!皩懡o《自由之友》的總編輯已經(jīng)有三封信,這才得到回信,信封里只有兩張書券:兩角的和三角的。我卻但是催,就用了九分的郵票,一天的饑餓,又都白挨給予已一無所得的空虛了”。
這個空有熱情與虛妄理想的讀書人,在生計和意志受挫、無力開拓新生活的時候,卻一味抱怨、厭倦子君的乏味和平庸。通過涓生的口,我們得知了許多警句,如“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等。但從對文本的研讀中,我們發(fā)現(xiàn)涓生本人并沒有實踐這些思想的能力。在實際的行動中,涓生的表現(xiàn)又如何呢?由于對生活壓力估計不足,在生活上日益貧困、無力解決生計問題時,涓生想到的不是承擔(dān)或是解決,而是逃避。當(dāng)他放了阿隨,必須面對子君“神情的冷”時,他選擇逃避去了通俗圖書館,把子君一個人丟在了寒冷的家中,這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逃避。正是在圖書館里,他開始了更深意義上的逃避:“我看見怒濤中的漁夫,戰(zhàn)壕中的士兵,摩托車中的貴人……子君,——不在近旁?!彼踊亓嘶榍八^的自由世界,站在那個角度反思自己“盲目的愛”,認(rèn)為是子君阻礙了自己前進的步伐;如果能再回到一個人的生活,他或許可以找到更多“別的人生的要義”。在他們遭遇生活的困境,子君最需要靈魂的力量與命運抗?fàn)帟r,自私而無責(zé)任感的涓生對子君說出“不愛”,冷酷地推開了子君,且因不愿面對子君而天天不回家。正是他那不負(fù)責(zé)任的逃避,加速了愛情的滅亡。在真正感受到涓生的無情、無愛后,子君重新回到自己苦苦掙扎要逃離的專制家庭,在嚴(yán)酷和冷眼中默默走向“連墓碑也沒有的墳?zāi)埂薄d干且粋€卑怯者,他沒有力量承擔(dān)重負(fù),他軟弱的肩膀支撐不了他與子君的愛情和婚姻。
從逐字逐句對文本的解讀中,我們能時時感受到涓生與子君之間的感情疏離與精神隔膜。它不僅出現(xiàn)在涓生的自述中:“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個星期,我似乎與她已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xiàn)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倍邑灤┯阡干妥泳膼矍榛橐錾钪?。隔膜的產(chǎn)生首先在于兩人其實并不真正完全了解對方。相戀時,子君被涓生滔滔不絕的談話所吸引,迷戀他的博學(xué)多聞,由仰慕而生愛意,但是對于涓生所談的“家庭專制”、“打破舊習(xí)慣”、“男女平等”、外國文學(xué)等話題及其所反映出來的涓生對理想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只是感到新鮮好奇而并沒有真正理解。同居后僅三個星期,涓生就發(fā)現(xiàn)了他們之間“即所謂真的隔膜了”。戀愛時,子君和涓生的互相溝通和理解是表面的、暫時的。人和人其實是隔膜的,即使是愛人,無論多么相愛,你以為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可能就只有一點相同,剩下的九十九點都是隔膜。涓生意識到了有隔膜,但是新生活才剛剛開始,涓生和子君對于未來都還抱有希望。文本中的子君對于同居后涓生給她的愛情十分滿足和安心,無憂無慮,“也逐日活潑起來”,“竟胖了起來”,“臉色也紅活了”,這是視婚姻生活為生命全部的傳統(tǒng)女性的普遍特點。涓生喜歡花,買來之后卻被子君枯死在壁角;子君喜歡狗,涓生雖然對她的愛好不以為然,但也跟著子君叫那花白的叭兒狗阿隨,其實他不喜歡這名字,因為從小狗的名字里涓生嗅到了陳腐的舊思想,女性缺乏獨立人格,而流露出的依附性。這些在思想觀念和生活情趣上的不相投并沒有真正影響他們享受新婚的甜蜜。
隨著愛情熱度的降低,兩人的關(guān)系回歸到日常生活,他們之間的溝通也出現(xiàn)了問題。在他們結(jié)合以后,子君終日以操持瑣碎家務(wù)為己任,連和涓生談天的功夫都沒有,忽視夫妻間的感情交流;涓生丟了飯碗,覺得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子君卻為之變得怯弱;涓生為生計而翻譯文稿,可子君卻每日川流不息地叫吃飯而打斷其思路,使涓生不能安于工作;涓生時時思索著新的生路,子君卻為油雞、阿隨傷心。這種種不合與分歧,造成了他們感情上的疏離與精神上的隔膜。從溝通的需求來講,涓生有著非常強烈而主動的言語溝通的愿望,他希望兩人依然能夠像以前一樣經(jīng)常促膝談心,但沉溺于家務(wù)的子君眼中關(guān)注更多的是煮飯、做菜、洗碗和叭兒狗、油雞?!拔以?jīng)忠告她:我不吃,倒也罷了;卻萬不可這樣的操勞。她只看了我一眼,不開口,神色似乎凄然;我也只好不開口。然而她還是這樣的操勞”。是的,子君婚后不再讀書、散步,而在家務(wù)上傾注了全力。面對拮據(jù)的生活與瑣碎、繁重的家務(wù),子君沒抱怨,沒有不滿,甚至連一句牢騷也沒有,有的只是源自愛的全力投入和真誠的承擔(dān),整日的操勞以致手都變得粗糙。一方面,為了自己的愛,像個陀螺,付出了所有而無怨無悔,而涓生居然不理解,不領(lǐng)情,這讓子君黯然神傷,不愿開口。另一方面,對于涓生寧愿不吃,也要交流的精神需求,子君沒能體察,使涓生得不到滿足。隨著失業(yè)的打擊到來,兩人溝通越來越不流暢。在涓生將小狗阿隨拋棄郊外后那晚,“我一回寓,覺得又清靜得多多了;但子君凄慘的神色,卻使我吃驚。那是沒有見過的神色,自然是為阿隨。但又何至于此呢?我還沒有說起推在土坑里的事”,“到夜間,在她的凄慘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奇怪?!泳阍趺唇裉爝@樣兒了?”我忍不住問。“什么?”她連看也不看我?!澳愕哪樕??!薄皼]有什么,——什么也沒有?!?/p>
子君不愿表達(dá)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拒絕言語上的溝通。也許從子君的角度來講,拒絕溝通是為了避免言語上的沖撞,她希望不用說伴侶也能明白,阿隨是她情感的寄托和安慰,而涓生卻單從現(xiàn)實生存出發(fā)不顧她的心理感受,私自將其拋棄。在細(xì)細(xì)碎碎的家庭生活中,彼此心理的錯位最終筑成一道橫亙于兩人心中難以逾越的高墻。“天氣的冷和神情上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但是,往哪里去呢?……我終于在通俗圖書館里覓得了我的天堂”。溝通的障礙使得兩人心靈的隔膜越來越深,心靈的距離越來越遠(yuǎn),雙方只能寂寞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缺少有效溝通和逐漸加深的隔膜又必然使兩人之間無法理解和不愿理解,最終導(dǎo)致愛情死亡。
愛情生活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兩情相悅的愛情生活,不僅決定著兩性生活質(zhì)量與幸福,是一種人生理想的和諧境界,是一種美好的人生過程。但愛情是婚姻的基礎(chǔ)而不是全部,在婚姻中,責(zé)任和義務(wù)顯得更加重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制度的逐步完善,真正沒有飯吃的家庭總是越來越少,但夫妻之間的危機卻并不因為有飯吃而減少。在愛情婚姻的道路上,伴侶們?nèi)绻軌蚨嘁恍?dān)當(dāng),多一些溝通交流,多一分理解包容,多一分相知相惜,才能走得更遠(yuǎn)。只有這樣,涓生和子君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1]魯迅選集第一卷《傷逝》.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2]許廣平.魯迅回憶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羅璇.無事的悲劇——《傷逝》主題及人物形象探析[J].科教文匯,2011(7).
[4]沈巧瓊.愛情在隔膜中消逝——重讀《傷逝》[J].東岳論叢,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