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鴻
(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委婉語中轉喻的作用分析
胡 鴻
(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委婉語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是語言交際中有效的潤滑劑。在英漢語的日常用語中,大量委婉語是由轉喻構成的。本文通過分析兩種轉喻關系在委婉語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探討委婉語構成的認知機制,以期對委婉語的學習、委婉語的翻譯和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委婉語;轉喻;語言交際
委婉語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語言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隨著認知語言學科的發(fā)展,從轉喻的角度來剖析委婉語的構成的研究逐漸開展起來。Lakoff&Johnson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對概念隱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1],為委婉語構成的探討提供了嶄新的視角。本文試圖運用轉喻理論來分析它在委婉語構建中的作用,期望對委婉語的學習和運用有一定的啟示。
“委婉語(euphemism)”一詞最早由George Blunt在16世紀80年代提出。在希臘語中,委婉語原是指“好兆頭”或者“吉祥的話”等。直到現(xiàn)在,對委婉語的定義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一般而言,委婉語通常被定義為“用一個無意冒犯的、令人愉悅的表達來代替另外一個直接的、使人不快的表達,也就是,用善意的謊言來掩蓋事實的真相”[2]。為了順利地達到交際目的和效果,人們往往盡量避免提及一些粗魯無禮的或人們避諱的詞語,取而代之的是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因此,委婉語是言語交際中不可缺少的“潤滑劑”。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正式場合中,委婉語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為委婉語的普遍性、重要性和它自身的特殊性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婉語的分類、自身特點、使用動機和語用效果等方面。
在認知語言學領域內(nèi),轉喻和隱喻都不再只是語言上的修辭手段,而是人們理解世界、形成概念的基本認知方式,根植于人們的基本經(jīng)驗之中,它們在本質上都是概念性、自發(fā)、無意識的認知過程,是豐富語言的重要手段[3]。轉喻是人類思維和行動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使我們能夠通過相關聯(lián)的某一事物對另一事物進行概念化。轉喻和隱喻一樣,都是以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不僅構成了我們?nèi)粘I畹恼Z言,而且建構了我們的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1]。
轉喻與隱喻的不同之處在于:隱喻涉及兩個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映射,是基于兩個不同認知域中的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轉喻是基于鄰近性(contiguity)的一種認知方式,在相鄰近或相關聯(lián)的不同認知域中,一個突顯的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與整體、容器與其功能或內(nèi)容之間的替代關系[3]。轉喻的鄰近性最早是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來的,他們認為,轉喻概念的基礎涉及物理的或因果的聯(lián)系[1]。Taylor在其著作《語言范疇:語言理論中的原型》中從范疇延伸的角度來論述轉喻的作用,而且,他認為轉喻比隱喻更重要[4]。除此之外,國內(nèi)外一些認知語言學家越來越多地關注轉喻在語言體系中的重要性。但是,對轉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對它的分類或與隱喻的對比。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在同一認知域中,委婉語的生成有兩種方式:一是整體與部分的轉喻關系;二是部分與部分的轉喻關系。另外,憑借詞匯、語用和語法手段都可以生成委婉語結構。
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轉喻和隱喻一樣,本質上也是概念性的。我們可以通過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間的關系來理解該事物本身。轉喻也被認為是在同一領域內(nèi)不同范疇之間的投射。轉喻都是以相似性和鄰近性為基礎的,使不同的概念發(fā)生聯(lián)系或創(chuàng)造出新的概念[5]。
整體與部分的轉喻關系適用于若干相關聯(lián)的事物。這樣的轉喻關系可以是整體代部分,也可以是部分代整體。
關于整體代替部分,人們通常使用這樣的轉喻來避免尷尬,同時成功地達到交際的目的。當談及身體部位時,人們傾向于擴大局部器官概念的范圍。例如,人們在日常交際中經(jīng)常用“back parts”、“behind”和“posterior”來替代“buttocks”(臀部)。在日常交流中,交際雙方間接地用相對整體的身體部位概念來替代具體的身體器官概念,激發(fā)聽者根據(jù)自身的感知體驗來建立“back parts”、“behind”、“posterior”等概念和“buttocks”之間的鄰近關系,從而分散聽者的注意力重點,避免引起雙方的尷尬。
關于部分代替整體,Lakoff在論述轉喻的特征時有這樣的闡述:在概念結構中,B是A的部分或與A緊密相關,B代替A并且決定A[1]。例如,人們通常會說“he is lazybones”來指“he is a lazyperson”;又如,“we don’t need any green hand”中的“green hand”指某人缺乏經(jīng)驗。同樣,“we need some good heads”中的“good heads”指的是人才或有才能的人。這些委婉語都是用該事物顯著的特點或屬性來指代該事物本身,起到了委婉的作用。
轉喻不是任意的、隨機的,它是連接兩個事物的橋梁。轉喻概念是自成體系的,可以用地點來代替事件,構成事物的材料代替該事物,制造者代替產(chǎn)品,物體代替使用者,機構代替負責人,地點代替機構等。
關于死亡的委婉語,中英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西方文化通常用“the place ofGod”、“heaven”等來婉指死亡;而中國文化因為深受佛教的影響,死亡常常與“西方極樂世界”等相關聯(lián)。日常生活中,用構成物體的材料來代替該事物的委婉語也很常見。例如,英語中“opium”(鴉片)常用“poppy”(罌粟)來代替;漢語中的“一掊土”可婉指“墳墓”,“壽木”可指“棺材”等等。另外,地點代機構的委婉語中地點和機構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但兩者功能相似,因此言語接受者可以在自身原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分析并理解委婉語的真實含義,例如,英語中常用“sanatorium”(療養(yǎng)院)和“rehabilitation center”(康復中心)代替瘋人院,用“adult entertainment zone”(成人娛樂區(qū)) 和“a leisure spa”(休閑游覽勝地)代替妓院。除上述幾種部分代替部分的轉喻關系外,對事物本身特點的描述也會用到委婉語。例如,英語中,“the disabled”、“the handicapped”、“the inconvenient”、“the invalid”等常用來描述身體有殘缺的群體;同樣,漢語中人們用“生理有缺陷”代指“殘廢”,“智障兒童”代指“弱智兒童”等,這些也是用該事物顯著的特點轉喻該事物。
委婉語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而轉喻作為一種普遍的認知方式,在委婉語的構建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從認知角度來分析委婉語,可以給人們一個新的視角和不同的認識。使用轉喻可以使委婉語氣更恰當、更合理,從而更有利于語言交際過程的順利進行。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1-37.
[2]Neaman,J.S.&Silver,C.G.Kind Words—ATreasure ofEuphemism[M].NewYork:Facts on File.World PublishingCorp,1983.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Taylor,JohnR.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11.
[5]周福娟,湯定軍.英語委婉語概念的轉喻認知理據(jù)[J].外語學刊,2008(5):34-36.
H030
A
1008-178X(2012) 05-0050-02
2012-02-23
胡 鴻(1980-),女,安徽安慶人,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英語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