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艷,劉風光
(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遼寧大連 116044)
論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的角色
鄒德艷,劉風光
(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遼寧大連 116044)
聯(lián)絡口譯譯員應該正確定位自身在口譯活動中的角色,努力做到既能夠把握適度的“中立”,不“過分參與”,又能夠適時地通過“客戶教育”和“講者教育”,發(fā)揮自己在口譯進程中的能動性,真正成為口譯活動中語言和文化交流的促進者。
聯(lián)絡口譯;譯員角色;譯員能動性
“聯(lián)絡口譯(或雙邊口譯)指的是雙語譯員同時以兩種語言為講不同語言的交際方進行輪回交替口譯”[1]。Gentile和Ozolins的定義更為簡潔:“同一譯員進行兩個語言方向的口譯即為聯(lián)絡口譯”[2]。實際上,這個定義是為了將聯(lián)絡口譯區(qū)別于會議口譯。根據(jù)國際會議通用的方式,不論是交替?zhèn)髯g還是同聲傳譯,基本上都只由譯員進行單方向的口譯,即從外語譯入母語。只有少數(shù)小語種(如漢語和阿拉伯語)的譯員需要做外語和母語之間的互譯,因為很難找到英語為母語,又可以將這些小語種翻譯成英語的譯員。聯(lián)絡口譯這種口譯形式適用于不同的工作場景,如醫(yī)療口譯、法庭口譯、商務談判口譯、陪同口譯等。
在聯(lián)絡口譯的歷史實踐中,譯員不得不承擔口譯以外的多重角色。正如Franz Pochhacker和Miriam Shlesinger所指出:“從廣泛的歷史角度上講,譯員經(jīng)常作為全能的中間人出現(xiàn),除了翻譯之外,他們還承擔許多繁雜多樣的任務”[3]。在所有類型的口譯活動中,聯(lián)絡口譯的難度絲毫不亞于其他。事實上,在聯(lián)絡口譯中,各方之間的互動和參與程度為所有口譯類型之最。聯(lián)絡口譯譯員能否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對口譯活動的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角色的探討能夠在理論上為譯員的訓練和行為提供有效的指導。因此,本文著重論述聯(lián)絡口譯中的譯員角色。
譯員最初因其起到的中介作用被描述成“信息傳遞者”、“指導者”和“談判者”等等。直至20世紀口譯職業(yè)化之后,才出現(xiàn)了更具體、詳細描述譯員角色的詞語,譯員的角色也逐漸成為了譯員職業(yè)道德和從業(yè)標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譯員處于口譯活動的中立位置,沒有話語自主性(不能確立交際主題、不能改變主題、不能加入自己的意見,還要對討論的主題保密等等),譯員的功能曾經(jīng)被比喻成“機器”,將一種語言差不多以字對字的方式翻譯成另一種語言[4]。之后這種譯員為機器的功能論又逐漸衍生出“忠實的回聲”、“通道”、“管道”、“開關設備”、“傳送帶”、“調制解調器”或“輸入-輸出機器人”等描述譯員角色的比喻性詞語[5]。其他類似的比喻還有“窗口”、“橋梁”、“電話線”等等,不一而足。
根據(jù)Franz的解釋,“這種將譯員比喻為隱身翻譯機器的觀點實際上深深植根于法庭口譯,因為長久以來,法律這一職業(yè)都拒絕給予法庭譯員口譯的自由度,而只將譯員的角色限制在‘逐字翻譯’的范圍內”[5]。隨著人們對于口譯活動認識的逐漸深入,更多的研究者認為譯員的角色遠不是“隱身人”或“翻譯機器”,而是重要的“交際促進者”、“文化中間人”和“跨文化中介者”,“譯員最理想的角色不僅僅是充當語言中間人,而同時也應充當文化中間人”[6]。
“譯員的角色具有‘雙重層面’:社會對譯員的期望和態(tài)度可以被稱為‘規(guī)范層面’;譯員對自身角色的態(tài)度可以被定義為‘個人層面’”[2]。在“規(guī)范層面”上,社會的不同層次對譯員的認識不盡相同,有的認識可能與譯員在“個人層面”上對自身角色的定位很相近,這當然有利于口譯工作的順利進行。但不可否認,多數(shù)情況下,針對譯員的角色,社會和譯員有不同的認識和期望,兩者很難做到統(tǒng)一和重合??梢哉f,一個社會中翻譯工作的職業(yè)化程度越高,“規(guī)范層面”和“個人層面”二者的重合度越高;反之,一個社會中翻譯工作的職業(yè)化程度越低,二者的重合度越低。
具體來說,對于譯員的角色和任務,社會的“規(guī)范層面”上比較普遍的期望和態(tài)度可能是:譯員應該是萬事皆通的“翻譯機器”;交際語言無論是何種難度和速度,譯員都應該可以應付;譯員應該是雇用方的一份子,一定要將雇用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時應該犧牲譯員“不偏不倚”的原則;作為客戶的“服務員”,譯員應該為客戶提供多種服務,如拎包、跑腿、打下手等等。而在“個人層面”上,譯員對自身角色和任務的定位有不同的理解:譯員不是萬事皆通、萬事皆能的,需要雇用方在口譯活動中自始至終給以足夠的配合和協(xié)助,如盡早提供背景資料、注意控制交際的語速和難度、確保譯員的工作環(huán)境和設備供應等等;譯員雖在經(jīng)濟上依靠雇用方,但后者不應因此暗示或強迫譯員進行違背其職業(yè)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的行為;譯員不是“秘書”或“服務員”,提供翻譯以外的服務,“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必定影響譯員的翻譯質量。由此可見,譯員角色的“雙重層面”和兩者的不吻合為譯員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譯員應在口譯活動中保持中立,這樣才能保證翻譯的真實可靠,對交際雙方才都是公正、公平的。為了做到中立、公正,譯員在接受口譯工作之前就應該作出選擇。如果譯員發(fā)現(xiàn)口譯的主題是自己無法接受的,例如,自己是素食主義者而口譯的主題是屠宰業(yè);自己是幾個孩子的母親而交際一方是戀童僻罪犯;又如,交際一方是犯罪嫌疑人,而他/她是自己相識的人,自己無法在口譯中做到不偏不倚,就應該放棄接受口譯工作。一旦接受了口譯工作,譯員又該如何做到中立呢?這一點比較困難。在口譯實踐中,如果譯員不能時刻牢記自己的角色,可能會過分參與口譯活動,造成自己的角色與交際一方重合。比如,在醫(yī)療口譯中,有的譯員會因為自己對病人所得疾病有些了解,在將病人所述病情翻譯給醫(yī)生的時候,隨意將自己認為與病情無關的敘述漏譯。再比如,在警察對嫌疑人進行盤問時,有的譯員因為經(jīng)歷過很多這樣的場合,認為自己經(jīng)驗很豐富,就擅自省卻翻譯的環(huán)節(jié),自己為嫌疑人記錄口供。這些情況都屬于“角色超載”或“角色沖突”[3]。以上情況由于譯員本身沒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造成了過分參與。其實,有時候因為客戶對譯員的角色認識錯誤,不自覺地給予譯員過多的參與權限,致使譯員陷入兩難的境地。商務談判口譯中比較常見的情形是交際一方雇用譯員之后,就認為譯員是自己這方的顧問或間諜。因此,雇用一方經(jīng)常會要求譯員評價另一方,向譯員詢問另一方是否有誠意合作、是否愿意繼續(xù)談判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譯員是否應該將交際一方進行的耳語或隱秘的談話告訴交際的另一方呢?如果譯員真的依靠自己的雙語優(yōu)勢,充當雇方的顧問或決策人員,那就會大大影響譯員作為交流促進者的角色,損害譯員公平、公正進行翻譯的職業(yè)道德。譯員應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交際雙方的中間紐帶,絕非第三方討論人,應該避免過分參與到交際活動中。有的情況下,交際方與譯員攀談,要求譯員加入討論或發(fā)表意見,譯員應婉言拒絕,對自己的角色加以澄清,將交際重新帶回正確的軌道上。
在口譯活動中,譯員面對的客戶可能是翻譯中介組織、活動組織者或者交際其中一方的講話人。為了確??谧g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譯員(或翻譯中介組織)有必要在口譯活動之前對客戶進行“教育”,讓他們了解口譯是怎樣進行的,譯員應該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做不了什么,口譯過程中客戶需要做些什么協(xié)調或配合的工作等等。客戶都希望獲得高質量的口譯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其交流的意愿。但是高質量的翻譯最終產(chǎn)品需要高質量的原材料,也就是好的源語材料,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獲得高質量的口譯服務,客戶應該給予譯員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客戶應該幫助譯員進行準備,為譯員提供背景資料和信息,如有專業(yè)術語,會提前提醒譯員;有些情況下,客戶還要讓譯員知道談判的目標,如談判前已經(jīng)有一定進展,應讓譯員知曉相關情況。以上提及的是比較理想的客戶素質。在口譯實踐中,情況往往復雜得多??蛻舻闹v稿往往并非定稿,總會經(jīng)過反復修改、補充,經(jīng)常在口譯活動開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定下來。如果譯員拿到定稿時才發(fā)現(xiàn)其與最初提供的稿件大相徑庭,就會很被動。因此,譯員必須主動詢問,如有可能,主動要求拿到最新修改的稿件,并盡量向客戶解釋譯員事先知曉口譯內容的重要性,爭取客戶的理解和配合。
有些情況下,譯員除了應該在翻譯之前爭取客戶配合并在翻譯過程中適時進行角色澄清之外,還需要在口譯活動過程中進行講者教育(有時口譯活動中的客戶和講者二者角色重合)。交際一方的多個講者一同講話時,譯員根本沒有辦法翻譯所有的話語;有的時候講者語速過快、過慢或者較少停頓。在這種情況下,譯員有必要對講者進行必要的提示、糾正或講解,以確保翻譯的質量。在講者結束之前打斷講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如有必要打斷講者,可以在一個“意群”結束后,即一個完整的意思或觀點已經(jīng)表達完后進行。如果選擇得當,這樣的打斷恰好是在應該進行自然斷句的地方;口譯結束后,譯員還應該用眼神或點頭等身體語言向講者示意可以繼續(xù);譯員不應該在講者講話中間的關鍵點打斷講者。作為獨立的行為人,譯員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多重角色,發(fā)揮自己能動的主體性作用,成為交際雙方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
雖然譯員在聯(lián)絡口譯中有很大的空間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但是譯員并不能為所欲為地施加或發(fā)揮這種能動作用。適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譯員可以推動交際的順利發(fā)展;濫用控制力則會將交際引向歧途,最終可能導致交際失敗。那么,譯員到底在口譯活動中可能或可以施加多大的控制力呢?一直以來口譯研究界都沒有固定的標準,因為這個問題非常微妙,口譯活動的場景多種多樣,應對的方式相當個人化,理論對此的操控性不強,不可能達成量化的標準來加以衡量。正如Wadensjo指出的:“在現(xiàn)實中,沒有絕對、明晰的標準來定義什么樣的口譯方式才是‘好的’。在不同的活動類型中,主要各方具有不同的目標結構、關注、需求、愿望和承諾,這些都對譯員提出不同的要求”[7]。雖然沒有固定的標準可以遵循,但在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可以對以下幾點加以考慮:首先,聯(lián)絡口譯的場合千差萬別,沒有一種解決方式適合所有的場合。但是一般來講,場合越正式,譯員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越小,對口譯活動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也就越小。正式的場合中,交際各方的行事和語言都非常正式,不會留給譯員施加過多影響力的空間;相反,在不太正式的場合,交際各方可能變得很隨意,譯員與交際方的互動增多,這時就需要譯員對交際進程進行適度的控制,及時對本身的角色進行澄清和糾正,根本原則當然是要力圖保證交際活動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另外,譯員自身控制場合的能力非常重要。這種能力綜合了譯員的雙語水平、知識儲備、認知能力和臨場經(jīng)驗等等。控制場合能力較高的譯員會綜合衡量各種場合中的臨場狀況和交際方的關系,應用自己的語言、文化知識和口譯經(jīng)驗,在恰當?shù)牡胤綄谧g活動進行恰當?shù)目刂?。最后應當指出的是,譯員所發(fā)揮的能動作用是否能夠真正推進交際過程還取決于交際方的態(tài)度與努力。只有交際中的各方都積極支持譯員的工作,對譯員的角色有比較正確的認識,才能為譯員創(chuàng)造有利的工作環(huán)境,并最終與譯員一起順利、有效地完成交際。正如Roy所說:“譯員并不是決定口譯活動成敗的唯一因素?;顒又械娜蕉紖⑴c,并在不同程度上決定交流的成功或失敗”[8]。
譯員的角色在口譯研究中是個永恒的主題。作為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口譯形式,聯(lián)絡口譯是雙向進行的口譯活動,各方之間具有更大的互動空間,需要譯員進行更多現(xiàn)場即興的翻譯及處理,是最富有活力及變化的一種口譯交流方式。譯員角色的“雙重層面”和兩者的不吻合為譯員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在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需要在角色定位上把握正確的方向:在不違背譯員職業(yè)準則和標準的前提下,既不“過分參與”,又能夠把握適度的“中立”,適時發(fā)揮自身對口譯活動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力爭成為合格的“文化協(xié)調者”和“交際促進者”,讓“遺憾的藝術”少一點遺憾,多一份精彩。
[1]Shuttleworth,Mark&Cowie,Moira.Dictionaryof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93.
[2]Gentile,Adolfo,Ozolins,Uldis and Vasilakakos,Mary with Ko,Leong and Ouynh-Du,Ton-That.Liaison Interpreting---A Handbook[M].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Press,1996:17.
[3]Pochhacker,Franz and Shlesinger,Miriam.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2:339.
[4]Knapp-Potthoff A.and Knapp K.Interweaving Two Discourses——The Difficult Task of the Non-Professional Interpreter.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d.By J.House and S.Blum-Kulka.Tubingen:Gunter Narr,1986:152.
[5]Pochhacker,Franz.IntroducingInterpretingStudies[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4:147.
[6]Kondo,M.and H.Tebbl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egotiation and interpreting.Conference Interpreting:Current Trends in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preting:What do we knowand how?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158.
[7]Wadensjo,Cecilia.Interpretingas Interaction[M].NewYork:Addison WesleyLongman,1998:287.
[8]Roy,Cynthia B.Interpretingas a Discourse Process[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0:100.
On the Interpreter’s Role in Liaison Interpreting
ZOUDe-yan,LIUFeng-guang
(School ofEnglish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of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44,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ison interpreting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interpreters’role,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an interpreter should determine his role in liaison interpreting.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to the interpreter’s role,i.e.the “nomothetic dimension”,the expectations and attitudes which a social system has of the interpreter,and the “ideographic dimension”,the interpreter’s own attitudes towards that role.The conclusion is that a liaison interpreter should correctly identify his role in interpreting,trying to“stay neutral”and to avoid“over-participation”,taking initiatives to appropriately“educate the client”and“educate the speaker”,in order tobecome the real language and culture facilitator in interpreting.
liaison interpreting;the interpreter’s role;the interpreter’s initiative
H059
A
1008-178X(2012)07-0034-04
2012-02-19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L10DYY007);大連市社科院課題(2011DLSK223);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ZH101)。
鄒德艷(1976-),女,遼寧建平人,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副教授,雙碩士,從事口筆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