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力,劉國文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腫瘤外科,湖南 衡陽421001)
胃癌在我國是高發(fā)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發(fā)病率60/10萬,病死率30/10 萬[1],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種惡性腫瘤之首[2],并且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發(fā)現(xiàn)時病期晚、治療困難、預后差是我國胃癌的基本特點,且發(fā)病率已日趨年輕化[3],如何治療胃癌,提高生存率,已成為多年來一直探討的問題。胃癌的治療方式很多,但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并輔以放療、化療。本組收集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近3年來手術治療的40例胃癌病例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40例,27例為男性,13例為女性,年齡34~75歲,平均51歲。多數(shù)病例因上腹部隱痛伴腹脹入院檢查,部分病人因嘔血、黑便入院檢查,術前均行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其中10例為中分化腺癌,8例為低分化腺癌,12例為高分化腺癌,6例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并癌變,4例為印戒細胞癌。其中5例患者伴有重度貧血,12例患者伴有輕中度貧血,7例患者伴有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所有患者身體均無其他器官腫瘤,無其他器官衰竭。病程最短10d,最長20年,平均10個月。
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殘胃吻合術8例,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18例,剖腹探查、胃空腸吻合5例,剖腹探查開關術6例,胃癌根治并受累臟器聯(lián)合切除術3例。術后住院期間以CAP方案化療21例,其中13例化療5療程,6例化療3療程,2例化療6療程,余19例均未化療。
病理檢查發(fā)現(xiàn):胃低分化腺癌,浸潤胃壁全層至漿膜外8例,胃印戒細胞癌,浸潤胃壁全層至漿膜外4例,晚期胃癌11例,中分化腺癌,癌組織僅限于粘膜層,未突破粘膜肌4例,中分化腺癌,浸潤胃壁全層至漿膜外5例,胃粘液腺癌,浸潤胃壁全層至漿膜外3例,中分化腺癌,浸潤胃壁全層至漿膜外5例。查有第一站淋巴結轉移15例,第二站淋巴結轉移10例,第三站淋巴結轉移5例,無淋巴結轉移10例。
全部患者胸片示6例肺轉移;B超4例見肝轉移;余30例均未見異常。
所有病例定期隨訪,術后前3年每3個月隨訪1次,3年后每6個月隨訪1次。失訪8例,總隨訪率85.75%。
所有病例中,術后均未出現(xiàn)吻合口瘺、吻合口感染等嚴重并發(fā)癥;術后9~10d,切口無感染、裂開,并按期拆線者38例,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裂開者2例。未有行切口二期縫合者。
臨床全部治愈,全部患者隨訪1~3年,除8例失訪外,其余1年、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別為86%、78%、75%。3年共有9例死亡患者,其中因晚期胃癌,手術未能切除腫瘤者4例,肺轉移2例,肝轉移3例。
近年來,胃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越來越有年輕化趨勢,由于胃癌診斷和治療水平的提高,手術適應證較前相應擴大[4]。目前除了原發(fā)灶巨大,固定,腹內(nèi)臟器廣泛轉移,伴腹血性水呈液惡質(zhì)者外,只要患者全身狀況許可,即使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肝臟有轉移結節(jié)等,均應爭取剖腹探查,切除原發(fā)病灶,減輕癥狀。根據(jù)國內(nèi)11 734例胃癌手術的統(tǒng)計,手術率為81.8%,總切除率為49.7%。近年來癌瘤切除率已提高至75%左右,主要是Ⅱ、Ⅲ期胃癌。手術作為最有效治療手段,還必須把握準確的術前分期、完善的圍手術期處理、規(guī)范化的手術范圍[5]。術后輔助放化療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有利于殘余部分癌細胞及亞臨床型轉移灶的殺死,能有效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胃癌患者以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的綜合療法在臨床應用廣泛且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曹鋒,王亞軍,李非.胃癌輔助放化療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9,18(1):202-205.
[2] FORMAN D,BURLEYVJ.Gastric cancer:global pattern of the diseaseand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J].Baillieres BestPractResClin Gastro,2006,20(4):633-649.
[3] 吳春曉,鄭瑩,鮑萍萍,等.胃癌流行病趨勢[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8,13(1):10-40.
[4] 季加孚.進展期胃癌外科治療模式的轉換[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85(30):2091-2093.
[5] 季加孚.胃癌外科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6,13(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