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初學(xué)壇,緣于文言與白話的論爭,不少學(xué)者將桐城古文與以吳敬梓《儒林外史》為代表的白話小說放在相對峙的兩端,推全椒而抑桐城,這以同是安徽人的胡適最為典型。他在1916年9月5日的日記中寫道:“清文正傳不在桐城、陽湖,而在吳敬梓、曹雪芹、李伯元、吳趼人諸人也?!雹?920年在《吳敬梓傳》開篇稱“我們安徽的第一個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縣的吳敬梓”②,又謂《儒林外史》“絕妙的文學(xué)技術(shù),絕高的道德見解,豈是姚鼐、方苞一流人能夢見的嗎”③,推此抑彼之意明顯。錢玄同也曾表達(dá)過同樣的見解④。在此境遇下,有學(xué)者取調(diào)和之說,如焦頌周撰《姚惜抱與吳敬梓之比較》一文,謂“二者各有專長,未可妄加軒輊。言乎古文,則惜抱優(yōu)于敬梓;言乎語體,則敬梓實勝惜抱。當(dāng)古文全盛之時,重惜抱者多輕敬梓;值語體風(fēng)行之日,褒敬梓者輒詆惜抱,實皆一偏之見”⑤,然終未使人信服。吳敬梓究竟對桐城的認(rèn)識如何?桐城文士戴名世、張廷玉、方苞、劉大櫆、姚鼐均與吳敬梓生活的時代相近⑥,《儒林外史》中有沒有留下桐城人的多少鏡像?民國學(xué)者將桐城與《儒林外史》置于對立面,除語言形式外,還有沒有其他內(nèi)在原因?本文試從《儒林外史》中的桐城鏡像考證入手,對上述問題略作論述,就正方家。
緣于吳敬梓所處時代文禁之密,《儒林外史》中有了很多“文禍”的描寫,最為著名的是“《高青邱集》案”。其故事始末主要見于《儒林外史》第八、十三、十四、三十五回。
第八回載:寧王反叛,王惠被捉投降,后寧王敗,王惠出逃,路遇蘧公孫,贈送蘧公孫一個裝有幾本殘書的舊枕箱,其中有一本是海內(nèi)孤本《高青邱集詩話》。蘧祐囑咐公孫說:“須是收藏好了,不可輕易被人看見?!雹叩谑?、十四回接著第八回的伏線,寫蘧公孫藏下的舊枕箱,因宦成、雙紅私通事而暴露,要不是馬二先生出手相助,差點釀成一場彌天大禍。更大的災(zāi)禍?zhǔn)窃诘谌寤爻霈F(xiàn):盧信侯自小立志要收集本朝名人文集,在與莊紹光相會時說道:“二十年了,也尋的不差甚么的了。只是國初四大家,只有高青邱是被了禍的,文集人家是沒有,只有京師一個人家收著。小弟走到京師,用重價買到手,正要回家去?!鼻f紹光對盧信侯收購《高青邱集》的行為加以肯定,但因其為禁書,故勸說道:“國家禁令所在,也不可不知避忌”,建議“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罷”。果不其然,朝廷總兵來到莊紹光府上謂:“因盧信侯家藏《高青邱文集》,乃是禁書,被人告發(fā)。京里說這人有武勇,所以發(fā)兵來拿他。今日尾著他在大老爺這里,所以來要這個人,不要使他知覺走了?!焙髞肀R信侯被投監(jiān),幸得莊紹光多方營救才得以免災(zāi)。
小說的故事原型,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謂:“《高青邱集》即當(dāng)時戴名世詩案中事?!雹嗥讲角唷断纪廪苄肌肪砭乓仓^:“《高青邱集》即戴名世《南山集》案。”⑨但二人均未做具體申述。關(guān)于戴名世“《南山集》案”,《清史稿》之《戴名世傳》、《方苞傳》以及《清實錄》具載。戴名世被腰斬于市,受株連者三百余人。作為清初最大的“文字獄”事件,“《南山集》案”肯定會在當(dāng)時的文士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因此,金、平二人都認(rèn)為“《高青邱集》案”理所當(dāng)然是以“《南山集》案”為原型來書寫的。
現(xiàn)代學(xué)者何澤翰先生提出異見,他認(rèn)為“實際上是程廷祚的朋友劉著因藏了一部鈔本《方輿紀(jì)要》,被人誣告而下獄的事”,并引錄程廷祚《紀(jì)〈方輿紀(jì)要〉始末》的全文,申述道:“通過這一篇文字,不但把《儒林外史》所寫《高青邱詩集》一案的真人真事弄明白了,同時也了解到《儒林外史》所寫的‘這人有武勇’、‘發(fā)兵包圍莊征君住宅’,和‘中山王府’、‘總兵’等等寫法都有具體事實作為張本?!雹夂螡珊蚕壬扇∽鴮嵉姆椒?,指出“《高青邱集》案”的原型是“劉著案”,但也存在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何滿子先生即不贊成“劉著案”說,他在《吳敬梓是對時代和對他自己的戰(zhàn)勝者》一文中指出:“《儒林外史》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高青邱集》顯然不是指并非禁書的《讀史方輿紀(jì)要》。金和認(rèn)為指的是《南山集》,就《南山集》案屬于這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文字獄案中發(fā)生得較早,又且發(fā)生于吳敬梓的故鄉(xiāng)安徽,因而對他是精神沖擊最激烈、印象最深刻的案子這點而言,無寧是說對了的。”何滿子先生這樣說的理由,臚列起來有六點:一是程廷祚《紀(jì)〈方輿紀(jì)要〉始末》載“顧燝誣告劉著收藏《讀史方輿紀(jì)要》為私藏禁書一事,只是一宗小小的挾嫌誣陷案”,不是一場有影響的文字獄事件。二是“《讀史方輿紀(jì)要》并非禁書,吳敬梓并非顧燝之流的妄人,豈有不知之理”。三是“劉著案”事件究竟只是一個妄人的誣告,意義并不深遠(yuǎn)。四是盧信侯私藏《高青邱集》,“并非誣告的性質(zhì)”。五是“高啟是以文字賈禍,被皇帝腰斬的;戴名世也是以‘著述狂?!蛔罡呓y(tǒng)治者處以極刑的。他們的命運相同,著作理所當(dāng)然都是不準(zhǔn)收藏的禁書”。六是“戴與方都是桐城人,是吳敬梓的同鄉(xiāng)?!媾R著這一發(fā)生在鄉(xiāng)邦的大案,其所受的震動之劇烈,印象之深刻,是不言而喻的”。
二位何先生就“《高青邱集》案”的原型所指存有爭議,我們以為在康、雍、乾三朝,文網(wǎng)苛密,文禍頻發(fā):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三年(1725)汪景祺謗訕案,四年錢名世投詩年羹堯案、査嗣庭謗訕案,其后又發(fā)生了長達(dá)二十年的曾靜、張煦投書案,等等?!度辶滞馐贰分械摹啊陡咔嗲裨娂钒浮笔乔宄醣姸辔牡湹囊粋€縮影,我們雖不可坐實理解為某一場具體文案,但戴名世“《南山集》案”一定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本事。
在戴名世“《南山集》案”中被株連入監(jiān)的還有桐城的方苞,我們不知道他是否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原型人物,但因方苞在當(dāng)時古文壇上的巨大影響力,他所提倡的古文理論卻反映到了《儒林外史》中。如第十三回,蘧公孫問馬二先生:“尊選《程墨》,是那一種文章為主?”馬二先生回答道:
文章總以理法為主,任他風(fēng)氣變,理法總是不變,所以本朝洪、永是一變,成、弘又是一變,細(xì)看來,理法總是一般。大約文章既不可帶注疏氣,尤不可帶詞賦氣。帶注疏氣不過失之于少文采,帶詞賦氣便有礙于圣賢口氣,所以詞賦氣尤在所忌。
馬二先生編纂《三科程墨持運》,謂時文要以“理法”為主,不可帶“注疏氣”、“詞賦氣”。桐城方苞為當(dāng)時的國子監(jiān)學(xué)生編《古文約選》“惟兩漢書、疏及唐宋八家之文,篇各一事,可擇其尤,而所取必至約,然后義法之精可見”,謂古文創(chuàng)作以“義法”為主,又訓(xùn)門人沈廷芳云:
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
方苞認(rèn)為“古文之傳,與詩賦異道”,古文寫作不可雜詞賦、小說語。其后,姚鼐也以這種理論告誡學(xué)人:“姬傳先生嘗語學(xué)者為文,不可有注疏、語錄及尺牘氣。蓋尺牘之體,固有別于文矣?!眳堑滦仓^:
古之文體,忌小說,忌語錄,忌詩話、忌時文、忌尺牘。此五者不去,非古文也。……詩賦雖不可有,但當(dāng)分別言之,如漢賦字句何嘗不可用,惟六朝綺靡乃不可也。
桐城派作家謂古文需忌“詞賦氣”、“注疏氣”等,馬二先生論選時文的觀點與此相似,只是有趣的是桐城作家要求古文戒“語錄(小說)”氣,而《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卻不說戒“小說”氣,頗有些意趣。
金和《儒林外史跋》謂:“婁公子為浙江梁氏,或曰桐城張氏?!眾涔蛹磰淙?琫)、婁四(瓚)兄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對豪門公子。婁琫,字玉亭;婁瓚,字瑟亭,是已故婁中堂的第三、四子。婁氏公子人物原型所指,金和提供了兩個選項:浙江梁氏和桐城張氏。至天目山樵又提出另一個選項:溧陽史氏,其《識語》曰:“金《跋》所舉諸人,惟婁公子為浙江梁、桐城張未能確,竊疑‘婁’與‘史’字形稍近,或是溧陽史?!庇制洹度辶滞馐吩u》云:“盛德在人心,不徒因其宰相也。史文靖曾任本省總督,故疑‘婁’乃‘史’也?!笔肺木讣词焚O直,《清史稿·史貽直傳》載:
史貽直,字儆弦,江蘇溧陽人。……(康熙)三十九年成進(jìn)士……(雍正)八年調(diào)署兩江總督……(乾隆)九年授文淵閣大學(xué)士。十一年加太子太保……二十八年,卒,年八十二,贈太保,祀賢良祠,謚文靖?!愚若?,乾隆十年進(jìn)士,官左春坊左贊善;奕昂,以舉人授刑部員外郎……再遷兵部侍郎;奕環(huán),官山西潞安知府,高宗命留京侍貽直,授四品京堂。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九認(rèn)同金和“桐城張氏”說,謂:“婁玉亭(琫)、婁瑟亭(瓚)為桐城張廷瑑兄弟(評本云溧陽史氏)?!鄙w認(rèn)為婁琫指張英第五子張廷瑑,婁瓚指張英長子張廷瓚。但后來又改變觀點,認(rèn)可天目山樵的“溧陽史氏”說,云:
按文靖五子登科,著者長奕簪、奕昂(兵侍)、奕環(huán)(河?xùn)|道),其二俟考。此云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或琫(三)瓚(四)影寫環(huán)字耶。金評以為桐城張氏,則文恪乃指文端,太保乃指文和。通政又是何人?觀卣臣少名廷瓚,必不直舉其名也。
平步青推測婁三、婁四是影寫奕環(huán),而如果婁氏是指桐城張氏,則張英(文端)即可指婁文恪,張英次子張廷玉(文和)即婁文恪之父婁太保。如此一來,婁文恪的長子,曾任通政司大堂的無名氏,則坐實不了具體的人物。又認(rèn)為吳敬梓不會直舉其名,將張廷瓚(字卣臣)作為婁瓚的人物原型。若說“直舉其名”不符合吳敬梓的寫作特點,那么張廷玉的名“廷玉”與婁琫的字“玉亭”字倒而音同,暗取之意則又非常明顯。且小說只是影寫某一人物的某些特征,在《儒林外史》中婁三比婁四要心細(xì)得多,而《清史稿》載“(張)廷瑑性誠篤,細(xì)微必慎”,性格類似。婁三、婁四可能是相門公子人物的類型化代表,我們不必將家庭成員個個坐實。
如果說婁三、婁四公子是以張廷瑑、張廷玉為人物原型的鏡像比較模糊,那么《儒林外史》中“所云太保為張文和公”,則較為清晰。小說第三十五回載:
大學(xué)士太保公向徐侍郎道:“南京來的莊年兄,皇上頗有大用之意,老先生何不邀他來學(xué)生這里走走?我欲收之門墻,以為桃李?!笔汤刹缓锰仆唬堰@話婉婉向莊征君說了。莊征君道:“世無孔子,不當(dāng)在弟子之列。況太保公屢主禮闈,翰苑門生不知多少,何取晚生這一個野人?這就不敢領(lǐng)教了。”侍郎就把這話回了太保。太保不悅。
金和《儒林外史跋》謂“書中之莊征君者程綿莊”,莊征君的原型即程廷祚。戴望《顏氏學(xué)記》卷九《征君程先生廷祚》載:
乾隆元年至京師,有要人慕其名,欲招致門下。屬密友達(dá)其意曰:“主我,翰林可得也。”先生正色拒之,卒不往,遂以此報罷。
又金天翮《皖志列傳稿》卷三《程廷祚傳》載:
乾隆元年入都,當(dāng)路者欲招致門下,拒之,試不用而歸。
將以上數(shù)則材料合而較之,則《儒林外史》中的“莊征君”即程廷祚,“徐侍郎”即密友,而“要人”、“當(dāng)路者”即指桐城張廷玉?!肚迨犯濉埻⒂駛鳌份d其“雍正元年……偕左都御史朱軾充順天鄉(xiāng)試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哪?,授文淵閣大學(xué)士……五年,進(jìn)文華殿大學(xué)士。六年,進(jìn)保和殿大學(xué)士”,且多次出任典試官。乾隆元年詔試博學(xué)鴻詞科一百七十六人于保和殿,命大學(xué)士張廷玉、鄂爾泰和吏部侍郎邵基閱卷?!锻钪玖袀鞲濉肪矶稄埻⒂駛鳌吩疲骸皟扇思韧軜忻?,不相中;則門生故舊與夫朝臣之依附,隱然門戶相為排擠?!睘榛\絡(luò)文人才士,博學(xué)鴻詞科的閱卷是個良機(jī),張廷玉借此機(jī)會招募文士程廷祚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當(dāng)有可能。而程廷祚與張廷玉也確有交往,程廷祚有《上宮保某公書》一文,且云:“生平所志又皆三代之上宰相得君者之所為?!逼讲角唷断纪廪苄肌肪砭胖赋觯骸啊肚嘞募酚小渡蠈m保某公書》,即文和。”因此,《儒林外史》中的“太保公”當(dāng)確是影寫張廷玉。
張廷玉典試博學(xué)鴻詞科,拉攏才士程廷祚而不得,然卻又有黜落劉大櫆之舉。程廷祚在《儒林外史》中的鏡像人物是莊尚志,而劉大櫆卻沒有明顯的影像。倒是吳敬梓的族兄吳檠,即《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之兄杜慎卿原型,與劉大櫆相從甚密。吳檠,字青然,別號岑華、半園?!度房h志》卷十載吳檠“與桐城劉大櫆、葉酉相友善,同著名于時”。
劉大櫆與吳檠交往當(dāng)是乾隆元年在省城安慶參加博學(xué)鴻詞科預(yù)試時。是年三月,在方苞的極力舉薦下,劉大櫆順利通過預(yù)試,同被錄取的還有吳檠、吳敬梓兄弟?!度辶滞馐贰返谌丶磳懚派偾浔慌e薦赴安慶預(yù)試事,當(dāng)以此為原型。后吳敬梓因病未能征辟,而劉大櫆與吳檠同入京應(yīng)博學(xué)鴻詞試。劉大櫆《吳青然詩集序》云:
青然世家滁之全椒,少即工詩。而居室人倫之間,獨遭其變。……獨憶青然與余同被征召于京師,相識也;既而同罹放黜,相憐因相善也。邸舍相近,旦暮相過從,每相與飲酒留連,愁思至夜分不寐?!蝗?,予與含山王君令梴,同里葉君書山、姚君南菁同飲酒于合肥張君蒼崖之寓。青然偶不在。中夜酒酣,相與語青然家庭之變,有人之所難為者。余為感憤,至泣涕交橫不自禁。已各以事散去?!嗯c王君共處,一月之間,未嘗不言及青然,而相為嘆息者久之。
劉大櫆與吳檠同被黜落,同命相憐,而劉大櫆對吳檠感情尤見深篤。序中“居室人倫之間”、“獨遭其變”、“家庭之變”以及“相為嘆息”之事,皆指吳檠納姬之后,與夫人不和事。這即是《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所寫“杜慎卿江郡納姬”一事。又第三十回云:“(杜慎卿)次日便去看定了妾,下了插定,擇三日內(nèi)過門,便忙著搬河房里娶妾去了?!倍派髑淙㈡纳鯙榧鼻?,蓋吳檠亦是如此,以致家中悍妻吃醋,家庭破裂,鬧出慘劇。
吳檠的這樁家變,當(dāng)時人大概都很關(guān)注,從劉大櫆的《吳青然詩集序》中可以看出,除劉大櫆外,桐城人葉酉和姚鼐的伯父姚范,皆為之同情不已,這也是桐城人對吳檠及《儒林外史》中杜慎卿納姬事的一種態(tài)度。
對吳檠納姬事所釀成的家庭悲劇,桐城人表示同情,但《儒林外史》中以他為鏡像的人物杜慎卿,他的很多乖戾、奇異之論,桐城人卻不一定贊同。如對“永樂帝”與“方孝孺”的褒貶態(tài)度,《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杜慎卿道:“列位先生,這‘夷十族’的話是沒有的。漢法最重,‘夷三族’是父黨、母黨、妻黨。這方正學(xué)所說的九族,乃是高、曾、祖、考、子、孫、曾、元,只是一族,母黨、妻黨還不曾及,那里誅的到門生上?況且永樂皇帝也不如此慘毒。本朝若不是永樂振作一番,信著建文軟弱,久已弄成個齊梁世界了!”蕭金鉉道:“先生,據(jù)你說,方先生何如?”杜慎卿道:“方先生迂而無當(dāng)。天下多少大事,講那皋門、雉門怎么?這人朝服斬于市,不為冤枉的?!?/p>
方正學(xué)即方孝孺。所謂九族,即從本人身往上數(shù):父、祖、曾祖、高祖;從本人身往下數(shù):子、孫、曾孫、玄孫,總共九族。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是外加了門下學(xué)生。杜慎卿的態(tài)度是贊永樂而貶方孝孺。而姚鼐《惜抱軒文集》卷十四《方正學(xué)祠重修建記》:“正學(xué)先生本儒者之統(tǒng),成殺身之仁?!勺?永樂)天子之富貴隨乎飄風(fēng);正學(xué)一家之忠孝光乎日月。”很明顯,姚鼐是不滿永樂而褒揚方孝孺的。
同樣,吳敬梓是顏、李派人物,思想上不拘束于程、朱之議。因此,在《儒林外史》中將反對程朱最堅決的人物——程廷祚,作為小說中莊尚志的原型人物加以褒揚,這與姚鼐對程廷祚反對程、朱思想的觀點存在很大的分歧。姚鼐《惜抱軒文后集》卷一《程綿莊文集序》云:
今觀綿莊之立言,可謂好學(xué)深思博聞強(qiáng)識者矣,而顧惜其好非議程、朱。蓋其始厭惡科舉之學(xué),而疑世之尊程、朱者,皆束于功令,未必果當(dāng)于道。及其久,意見益偏,不復(fù)能深思熟玩于程、朱之言而其辭遂流于蔽陷之過而不自知。
姚鼐認(rèn)可程廷祚博學(xué)多識,可是對他不習(xí)程、朱之言,而好立奇談怪論,頗有微詞。又《惜抱軒文集》卷六《再復(fù)簡齋書》謂:“且其人生平不能為程、朱之行,而其意乃欲與程、朱爭名,安得不為天之所惡。故毛大可、李剛主、程綿莊、戴東原,率皆身滅嗣絕,此殆未可以為偶然也?!敝赋龀掏㈧竦热瞬灰猿?、朱思想規(guī)制自己的行為,卻想與程、朱爭名,其結(jié)果必然是悲劇的。
桐城派遵循“學(xué)行繼程、朱之后”,姚鼐更謂程、朱之言“上當(dāng)于圣人之旨,下合乎天下之公心者,為大且多。使后賢果能篤信,遵而守之,為無病也”。杜慎卿的奇談怪論與程廷祚的反程、朱之言行,當(dāng)然得不到姚鼐的認(rèn)可。
結(jié)論
桐城名士戴名世、張廷玉、方苞、劉大櫆、姚鼐等皆在《儒林外史》中不同程度地投下鏡像:一、《儒林外史》中的“《高青邱集》案”是清初眾多文禍的一個縮影,但戴名世“《南山集》案”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本事。二、《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選《程墨》論時文的觀點,與方苞等桐城派作家觀點類似,皆謂文章不可有“詞賦氣”和“注疏氣”。而桐城人謂文章也不可有“語錄(小說)氣”,馬二先生對此卻隱而不言,這點區(qū)別彰顯小說論文的意趣。三、《儒林外史》中的婁三、婁四公子是否是桐城張氏兄弟,未可確論,但所云“太?!睉?yīng)是指張廷玉。張廷玉借博學(xué)鴻詞科閱卷之機(jī),拉攏程廷祚之舉,被比較清晰地書寫到小說第三十五回“大學(xué)士太保公”籠絡(luò)莊尚志的情節(jié)中。四、劉大櫆與吳敬梓的族兄吳檠相善,而吳檠又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的人物原型,因此劉大櫆為吳檠所作的《吳青然詩集序》中所記載的吳檠納姬事,成為我們解讀小說第二十九回“杜慎卿江郡納姬”事的重要依據(jù)。從劉大櫆的記載來看,包括劉大櫆、葉酉、姚范在內(nèi)的桐城人,對吳檠納姬事所釀成的家庭慘劇都持同情態(tài)度。五、《儒林外史》中借杜慎卿之口表達(dá)出的褒永樂而貶方孝孺的思想,姚鼐持相反的觀點。姚鼐批評程廷祚不拘于程、朱之議,而《儒林外史》中對以程廷祚為原型而塑造的人物莊尚志卻又持褒揚態(tài)度。在這兩點上,姚鼐與《儒林外史》中的思想存有較大分歧。
總之,與方苞等桐城派作家論文章觀點相似的馬二先生,他與他選評的時文在《儒林外史》中是作為被嘲諷的對象出現(xiàn);劉大櫆等桐城人對“吳檠納姬”事持同情態(tài)度,而《儒林外史》中卻把杜慎卿作為否定人物來處理;且《儒林外史》中褒永樂而貶方孝孺的思想以及褒揚反對程、朱的莊尚志,均與姚鼐的思想存在分歧?!巴┏桥扇妗钡挠^點與《儒林外史》中的相關(guān)論點多用不同,而以張廷玉為原型的“大學(xué)士太保公”更是為了襯托莊尚志的高潔情操以致作為反面人物出現(xiàn)在小說中??梢哉f,桐城人在《儒林外史》中的鏡像頗有些不好,這可能也是民國初學(xué)者推全椒而抑桐城的一點原因。
注:
①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第28卷《日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6頁。
②③ 胡適《吳敬梓傳》,見李漢秋、項東升《吳敬梓集系年校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69、569頁。
④ 錢玄同《儒林外史新敘》稱《儒林外史》“‘寫實’的大本領(lǐng),斷非那些慣做諛墓文章的古文家所能夢見的”,見《儒林外史》卷首,上海亞東圖書館1920年印本。
⑤ 焦頌周《姚惜抱與吳敬梓之比較》,《學(xué)生文藝叢刊》,1925年第2卷,第10頁。
⑥ 戴名世(1653-1713),張廷玉(1672-1775),方苞(1668-1749),劉大櫆(1698-1780),姚鼐(1731-1815),均與吳敬梓(1701-1754)生活的時代多有交差。
⑦ 文中所引《儒林外史》的文字,皆出自吳敬梓著,李漢秋輯?!度辶滞馐穮R校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下文引錄正文文字,不再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