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
(貴陽醫(yī)學院,外國語教育系550004貴州 貴陽)
恭維語是人類日常交際中極為重要的一種言語行為,多出現(xiàn)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是建立和諧人際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手段。恭維語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使它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語言學家們就對恭維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恭維語的句法和語義結(jié)構(gòu)、性別差異及恭維語的應(yīng)答策略等各方面對恭維語進行了研究。本文通過對比英漢恭維語的話題內(nèi)容、詞匯、及回應(yīng)模式來分析中西恭維語的差異,總結(jié)了造成這些差異的主要成因,因此本文將并由此提出一些在外語教學方面的啟示,以幫助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的使用恭維語,從而提高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暢進行。
1、話題的差異
恭維語涉及的話題很廣泛,但話題大多是圍繞著人們的外表、工作能力、成就或者財富等幾方面。因為社會價值觀的不同,引起社會評價的注意焦點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中西方作為恭維語話題的內(nèi)容也存在著差異。
外貌及外表是中西方文化中恭維語涉及到的最多、最常見的話題。然而就這一話題的恭維來說,美國人側(cè)重“刻意修飾的效果”,而中國人則更注重自然氣質(zhì)。在中西文化中,外貌儀表,尤其是女性外貌永遠是恭維的對象,這不受年齡、地位、職業(yè)等因素的影響。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男性在對女性外表的恭維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男性會大方地稱贊女性的外貌,而女性也會欣然接受。而在中國文化中,男性對女性的恭維都會比較含蓄的,倘若一位男性在公眾場合贊美中國女孩說“你很性感!”,很有可能會遭到一頓臭罵。男性一般也不會贊揚朋友妻子的外貌,因為這樣會被認為是居心不良,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中的禁忌。工作能力同樣是中西文化中涉及較多的恭維話題,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這種恭維的形式往往只會出現(xiàn)在職位和能力較高的人對其下屬的工作能力進行贊揚,然而在中國的文化中,工作能力的恭維往往出現(xiàn)在下屬對領(lǐng)導(dǎo)工作的恭維,以取得上級的好感,并以此來實現(xiàn)順利的人際交往。成就和財富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恭維話題,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一般很少恭維對方的財富及成就。
另外,美國是個新興國家,喜歡新事物,歡迎新事物,喜歡生活豐富多彩,新事物較易成為恭維對象;而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這就決定了“舊”在恭維內(nèi)容中所占比例是相當大的。
2、詞匯的差異
語言學家們曾對收集的實例做過統(tǒng)計,在英語中,80%的稱贊語都是用形容詞作出積極評價的,并以“good,nice,great,beautiful,pretty”這幾個詞的使用頻率最高。在英語恭維語中,動詞是在使用頻率上僅次于形容詞的詞類。而在漢語中,恭維語在用詞上就復(fù)雜多了,形容詞或靜態(tài)動詞、副詞、名詞都是使用較多的詞類。常用的形容詞有“棒,聰明,機靈,漂亮”等,形容詞還會與副詞搭配在一起,使得形容詞恭維的程度加強。盡管英漢恭維語中使用最多的都是形容詞和副詞,但是對比兩者的選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下差別:
(1)英語中形容詞的使用頻率高于漢語中的使用頻率;
You did a good job.你的工作干得真棒。
The girl is so beautiful.這女孩長得真漂亮。
(2)漢語中愛用副詞來進行恭維,副詞與動詞或形容詞一起使用會增強恭維的力度。例:這場晚會是成功的。這場晚會是非常成功的。
(3)感嘆詞的使用是漢語恭維語中獨有的現(xiàn)象。如:“我們的祖國多么偉大呀!”“這只小狗真可愛??!”
西方人稱贊別人時喜歡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這是由于他們注重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要求對客觀對象的準確反應(yīng)。但是漢語是高語境的語言,講求意合,簡短隱晦的語言卻蘊含了深刻的含義,并以此來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
3、回應(yīng)模式的差異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導(dǎo)致了恭維語回應(yīng)的差異。中西文化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自我貶低與謙虛;人人平等與等級觀念。具體而言,個人主義在西方的價值觀中處于核心地位,其他的價值體系都是圍繞它產(chǎn)生的。然而,集體主義是中國文化區(qū)別于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西方文化中,自我貶低意味著否定自己的長處,因此接受恭維時他們很少會貶低自己。然而,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并有著“滿招損,謙受益”的觀念,因此回應(yīng)恭維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放低自己的位置。在西方,人人平等,而在中國,社會等級分明,社會等級高的人往往更易受到尊重。這些就導(dǎo)致了英漢恭維語的回應(yīng)存在著差別,下面就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例子:你佩戴了一款名牌手表,你的一位朋友看見了就會說:哇,這塊表真漂亮,我也想要有這么一塊手表。
英語回應(yīng)主要以下幾種:
(1)Thanks/thank you so much.(感謝標志:即聽到恭維后表示謝意,是典型的英語恭維回應(yīng)模式)
(2)Thanks.It's rather nice.(贊揚升級:即被贊揚者夸大或強化贊揚的言語,常常用在熟人之間)
(3)Yours was really good,too.(回敬恭維:即接受恭維的同時再將恭維回敬給對方)
(4)I got it for Christmas.(轉(zhuǎn)移恭維:即把話題轉(zhuǎn)移到第三者或其他事情上)
(5)Real ly?It's second-hand,in fact.(質(zhì)疑或否定)
漢語回應(yīng)主要有以下幾種:
(1)“哪里,哪里”,“你的表才漂亮呢!?!保ǚ穸üЬS)
(2)“還行吧?!保ǜ兄x但贊揚降級。即接受恭維但同時削弱恭維)
(3)“謝謝?!?接受恭維)
上述英語及漢語的回應(yīng)種類是按照使用頻率的高低排列的,這就能夠很好地了解到英漢恭維語在回應(yīng)方面的差異。
1、價值觀念
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已形成一種特有的民族價值觀,尤以儒家文化為典范,倡導(dǎo)的是“利他”精神,正是中國文化思想內(nèi)核是“群體意識”,注重他人對自己行為做出的反應(yīng),對他人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性,形成了自制和慎言的性格。西方文化則正好相反,西方人崇尚個性、注重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比較注重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喜歡自己做出判斷。所以在英語恭維語中多會直接地表達自己;在對恭維語的回應(yīng)也采取接受的方式,他們認為這是對自己努力的一種認可。
2、禮貌原則
從語用學角度對英漢恭維語差異進行分析,主要是運用禮貌原則這一語用原則。對禮貌原則的不同取舍是造成英漢恭維語差異的根本原因。西方人更多選擇接受恭維,而中國人傾向于否定恭維。用Leech的禮貌原則的六條準則來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恭維語的回應(yīng)主要遵守一致和得體準則;而漢語恭維語的回應(yīng)多遵守謙遜和慷慨準則。
上述對比研究讓我們認識到雖然中西恭維語有共同之處,但由于中西在價值觀念和文化方面都存在差異,恭維語在實施方面也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由此也使我們認識到外語教學僅僅教授學生詞匯及語法,能夠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那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恰當?shù)卣_地使用語言,這就要求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應(yīng)該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應(yīng)該通過傳授語用知識,對比語用差異來培養(yǎng)學生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語用能力,培養(yǎng)社會文化能力、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正如著名語言學家海姆斯認為的,僅僅學習某種語言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怎樣使用那種語言,即必須掌握使用那種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讓學生從理論角度,首先充分了解、熟悉雙方的語用習慣差異。有一句諺語叫做“入鄉(xiāng)隨俗”,當我們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必須首先了解對方的語用習慣。比如:教師要告訴學生西方人喜歡直接表達,因此不需要過多揣摩他們的深層含義;并且西方人認為謙虛等同于缺乏自信,在與西方人進行交流時,要適當?shù)剡M行自我肯定,而不要過分謙虛。
2、教師應(yīng)引導(dǎo)學生去尊重、包容對方的語用特點。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首先要承認個人及文化的差異,然后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并進行交流,這樣就會減少很多誤解。讓學生了解到語言的目的就是交流,如果我們說了一句語法完全正確的話,但卻用錯了場合,不僅不能達到交際和溝通的目的,甚至還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而帶來社交語用失誤。這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學會正確地使用語言。
3、在我們的外語教學中,注意對中西恭維語的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順利的進行交流,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恭維語的學習,了解到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這種學習及應(yīng)用是相得益彰的,學生在了解了社會文化及價值觀念各方面的差異后,就能夠較為恰當?shù)氖褂霉ЬS語,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反之,在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學生也就自然漸漸學習并認識到了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
[1]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 M ] . Longman . 1983 .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5]徐章宏美語與漢語中恭維原則初探[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8,(4):73.
[6]王盼盼.英漢恭維語對比微探[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7]王君蘭.中美文化中恭維語語用差異與語用失誤[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8]陳鈺.英漢恭維語對比分析[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9]陳文娟.英漢恭維語及應(yīng)答的對比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3).